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年味的日记

2023/02/25经典文章

关于年味的日记(精选4篇)

我的年味

文/shulun_lv

一个新年,对有的同学来讲:特别的嗨;对有的同学来讲: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归根结底,还是自己是否有自己的一个生活圈、生活地位。当然,淑伦自己呢,也是不能急的。很多事情,包括开公司,都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发现挫折,自己应该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之道。对于老爸的态度,确实要从以前随意的态度,渐渐的改变成严肃的态度。啥事情,都要走心,多去想想。入世是为了积极的适应这个世界。他是一个不错的教练,不错的父亲,不错的长辈哦。自己确实应该去尊重他,这就是我的世界观、人生的一个重要追求。

妈啊,扯偏了。总而言之呢,还是需要自己踏踏实实的去做每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规划、自己的追求。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什么事情都还是要依次的发生的。加油,未来属于自己呢!

炸馓子

文/夏秀兰

小时候,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做麻糖,炸制酥脆的麻花和蝴蝶馓子。

每逢做馓子那天,我早早地就守在母亲身边,看她把加了碱和鸡蛋的面粉揉成剂子,搓成细条盘起来放入盆内,等锅内的油烧热后,将细条绕在手上五圈后切断,捏牢接口,扯拉成细丝,在油锅里对叠炸熟。每当看着母亲娴熟地搓馓子、盘馓子,我就跃跃欲试,也学着去拉丝,却总是拉断。母亲笑着说:“多学几次就会了,做什么事都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后来终于做成功一个,母亲特意打了个结给我做记号,吃着自己亲手做的蝴蝶馓子,心里感觉特别的满足。

时光流转,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吃货也早已长大,并在他乡落地生根。每年的春节,虽然也会自己做馓子,煮猪头肉和大猪肘,却是再也吃不出当年那种味道了。原来最浓的年味不是吃什么,而是和家人在一起时,那温馨又亲切的场景才是最值得回味的年味。

小城市的年味

文/怡然天地间

炸米花,这传统的营生,现在已经非常难得一见了。在这县城的街头忽然发现它,心头不仅为之一动,儿时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想当年那‘嘭’的一声巨响,不知道带给孩童的我们多少快乐啊。

那时,只要炸米花的人出现在街头巷尾,便开启了孩童们快乐时光。

他们的出现,标示要过年了。

那时,孩子们最盼过年,过年的感觉真好,不仅穿新衣,还有好多还好吃的,而且调皮捣蛋的小孩儿竟然不再挨打,如果过年时再遇上阳光灿烂天,更是欢喜,走亲访友,看大戏,小朋友们做迷藏做游戏,还能认识来走亲访友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个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

徜徉在这小城的街头,感受这年的靠近。 年,在这里,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到,年,正一步一步迈着不变的步伐,不紧不慢的走来。

年,依然是那个年,可小时候那个要过年的快乐和喜悦,似乎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

是老了?还是淡定?

系在乡野的年味

文/钟治德

过年很近,记忆很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交通载体,在岁末都承载起沉甸甸的中国年。中国人的根,几乎都系在乡野,这是农耕文明的特色。

静谧乡野的年夜,突然被一朵朵烟花点亮。中间一团皎皎白光是漆黑的年三十儿夜那轮皓月,四散的花蕊,是岁月的经纬,慢慢褪去的色彩,如霞光初绽的神来之笔,用天幕的黑墨展示着留白。在这种留白里,想起提在爸爸手里炸响的那挂百子鞭,青烟里有一双粗糙得不惧烟花烫伤的手。想起爷爷郑重其事奖赏的两块压岁钱,还有奶奶奖赏的那枚刚从鸡窝里摸出来煮熟的鸡蛋,带着缕缕余温显摆在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新衣口袋里。

又过一年,记忆又深一层。年俗固执守在地域和家族词典里,一切都有着特殊意义。去岁的好事过去了,今年的俗事还得做。对年味的反刍,就是对时间的顾盼,就是对醇厚的虔诚。系在乡野的年味,是乡情的依稀旧梦。乡野的年酒确乎醉人,打理好乡野的馈赠,揉一揉眼睛,整一整衣衫,坦然走回了城市。又一个乡野与城市的轮回。都说城市最能淹没人,回乡过年复习了乡野的大度,对于城市的美意和歹意,全部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