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阅读的散文

2022/12/24好文章

关于阅读的散文(精选18篇)

阅读之乐

文/吴梓豪

最近,我在看一本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一位教授,他在一次意外中偶然上了“鹦鹉螺”号,从而进行了一次海底大冒险。“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是个与世隔绝、隐居水底的人,他的“鹦鹉螺”号十分先进,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和世界上少有的价值连城的珍藏品。从此,他们展开了神奇的海底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阅读是多么的快乐。阅读书本,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阅读这些文字经典,就像是进行了一次人生的奇幻之旅。在旅途中,有欢乐与希望,也有忧愁与悲伤,只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快乐的时候,我喜欢读书,使自己尽情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心儿就像活泼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在地遨游;难过的时候,我喜欢读书,读着读着,豁然开朗,心儿就明朗起来,忘却了难过。

我们要主动去读书,读好书,才会有好的收获;我们要养成每日三读的习惯,早晨要读书,中午要读书,晚上也要读书,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对我们也会有帮助,总之,就是要多读书,爱读书。

走入书中,其乐无穷!

如何读经典

文/周国平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着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

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阅读等不起

文/廖双初

偶得闲情,上街闲逛,逛来逛去,我来到小城的书店,高高兴兴选得几本自己喜爱的书而归。回到家,把书往书架上一放,我赫然发现其中有一本书我早已于两年多前在市里的一家书店购得了,此次属重复购买,不觉一哂。

哂笑之余,便十分自责,这说明我已很久没有阅读了,以至于连自己的藏书都不甚了了。

这些年,我拜访过一些爱读书的同仁,也通过媒体了解到不少作家、专家甚至一些普通收藏爱好者的藏书情况,比起他们来,我的那几册书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过是人家的一个零头数而已。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也未充分利用,认真阅读。

平日里我究竟干了些什么呢?细想真没干什么,却总是夸夸其谈,心浮气躁,浑浑噩噩,精神疲惫,越来越难激起阅读的欲望。

作为一个形式上的读书人,我也注意收集一些书报,坚持常年订阅几份权威期刊,把整版的报纸副刊及时裁下,并按时间顺序装订,对个人感兴趣的言论文章进行剪辑。有时嫌剪辑麻烦,就想办法在网上找到电子版下载,然后分门别类保存到专门的文件夹里。但就是很少用心阅读。许多文章其实只看了一个标题就放在案头上,打算等有了充足的时间再进行详阅。但放在案头就放在案头,日复一日,熟视无睹,等到堆得实在不像话了就收拾一下,多半是成摞地被挪开,堆放到办公室或转移到家中的书房一角束之高阁,抑或原封不动当废纸处理掉。剪辑下来的美文收藏在抽屉中,纸张都发黄了,也懒得理睬,偶尔翻阅,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极少去做字斟句酌的事儿。至于保存在文件夹里的文章,也极少打开,多半是原来的样子。总之,这些精神美味快要过期发霉了,我却没有好好地咀嚼和消化它们,它们被我的懒惰打入冷宫,丝毫没享受到当初一见钟情的应有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写东西不痛快,好几次有了写作的冲动,也拿起了笔,但写着写着竟写不下去了,思维好像枯竭了一般,前面的路被堵死了,左不是右也不是,只得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面目可憎,无论如何是拿不出手的。我的内心为此经常痛苦不堪。忽然就想起了老祖宗孔夫子的殷殷劝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诚哉斯言!当然写不出文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但我认为本质上还是自己阅读学习不够,缺乏宽阔视野和深层次的思考。

随着年岁的增长,眼睛越来越不好使。原以为自己只是近视,戴上眼镜看近处的东西会没问题,曾几何时,看近处的东西也不那么清晰了,眼睛开始有点花。尤其是当看过电脑屏幕再看书籍时,眼前就像起了一层云雾,书上的文字变得或隐或现,躲躲闪闪,有一种要同我捉迷藏的味道,阅读很吃力。特别是从前年的岁末起,左眼突然起了“飞蚊症”,整日里总感觉有一只蚊蝇在眼前飞来飞去,也如那清澈的湖水中有着头发或者什么漂浮物,煞是恼火。听说“飞蚊症”是白内障的前兆,想到以后还有可能在眼睛上动刀子,心里在着急的同时,阅读是很难顺畅进行了。那今后有了时间再用心阅读的预谋肯定会破产。也是的,年轻的时候不阅读,莫非一定要等到七老八十岁了再阅读不成?那不正应验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古训?可见我此前的一些想法毫无道理,不过是在为浮躁和懒惰寻找借口罢了。

再不能如此任性下去了,阅读要趁早,不能等待,在光阴面前,谁也等不起。

阅读大山

文/红山飞雪

我们这里山很多,但鲜有名山大川。这里的山大都不高,却多呈险峻之势。这里的山多削瘦,缺少丰盈之态,因为这山多石少土,没有树木的掩映与装饰。这里的山冷峻,缺少温情,像那些塞外的汉子。

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到农村去,闲暇的时候,总喜欢爬一爬周围的山。把山当做书来读,体味大山所带来的独特感受。

人们登山,大都喜欢攀到山的最高处,寻找一种征服的快感,体味那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唯我独尊的心情。我则不然,我喜欢顺川而行,在山的最低处,仰望山的巍峨与险峻。在大山的怀抱,翻阅大山的岩石,探寻大山的褶皱。在每一棵艰难生长的树木面前,驻足、品味;在那些独自摇曳的山花前观赏它们的寂寞与坚韧;在那些枯黄的却是生长着的野草跟前,感动着它们的柔弱与坚强。在大山的怀抱,谛听大山的心跳,感受岁月给大山留下的痕迹。

我喜欢同夕阳一道走进大山,在夕阳余晖下,那塞外高原上的大山比较耐看。有色彩,有韵味。

山里很安静,没有潺潺的流水,没有喧哗的游人,隔着山或者在树木的深处,传来鸟的鸣叫,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山风顺着山川掠过,发出啸声,像是从笛孔传出来,时而尖锐,时而浑厚;时而短促,时而悠长;时而清越,时而苍凉。在夕阳的余晖下面,很有一些羌笛悠悠,余韵不断的意味。人在其中,不禁有些悲怆的感觉。

我沿着山川踩着裸露的石头,披着夕阳,伴着风的啸声,向大山深处走去。似乎走进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意境中。

山川很狭窄,两侧的山很陡峭,形成一个很狭长幽深的山谷。由于山水的冲刷,满山谷都是裸露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走了一段,感觉很吃力,就在一块大而平的石头上坐下,迎着夕阳看过去。

山的形象很好,是典型的北方塞外的山形风貌。山的轮廓清晰,坚硬、俊朗。山的顶部,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岩石堆积而成的。这些岩石经过岁月雕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美的传说和故事,也因为山峰的形态各异,获得了非常贴切而富有诗意的名字。我走进的这座山,当地人就叫它"青龙山".

山多岩石,就会少土壤。只有在山的缓坡处和岩石的夹缝间,才会有一片一片的土层,才会见到一片一片的树木。由于山中没有水源,山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树种,却不见茁壮之态,也不见茂密之势。有山花野草在生长,大都有些憔悴,现出一种饥渴之状。

此时夕阳恰好倚在那块高耸的岩石上,像一个巨人背负着太阳在奔跑,又如一个勇士高擎着熊熊燃烧的火炬,将沉寂的大山照亮。夕阳的余晖顺着山脊挥洒过来,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余光一直射到山谷。我和身边的树木,大大小小的石头,都被涂抹成玫瑰色。

一川乱石大如斗。坐在石头上,看满山谷的乱石,似乎是走进了一个奇石博物馆。从位置和形状看,这里的石头有从高高的山峰滚落下来的,有因山洪冲刷而显露出来的。有大如车轮,巨如碉堡;有圆润如磨,玲珑可爱;有菱角分明,坚硬如铁;有铁青色,有乳白色,有褐红色,有暗黄色,还有各色杂糅,浑然天成的奇妙组合。夕阳下,或坐或卧,或凝望,或谛听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全都被笼上了一层神秘的橘红色,像是一幅铺展在深谷里的油画,有层次,有质感。

抚摸这些深藏于山谷间,裸露于太阳底下的石头,感觉到了它们的温度,似乎听见了它们那轻微的呼吸。它们,仍然留有生命的气息吗?那些小的,温婉可爱的河卵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打磨,才会如此细腻光滑。可是,存在于它们身上的色泽依然那么纯粹,甚至比原来更加耀眼。那是它们的本质所在,深埋于泥土中也好,暴露于风雨烈日之下也好;贫瘠也好,富饶也好;藏于深山也好,把玩于掌上也好,它都不会有任何改变。那块巨石,看样子刚刚从山崖跌落山谷不久,与山崖有着相同的颜色,有着同样的硬度,一样的棱角分明。虽然不能成为高山,跌落山谷,也不失大山的气度。端坐着,巍然、屹立。行走于乱石之间,就像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如果你细细观察,你会看见每一块石头的颜色深浅不一,形状各异,它们都是这大山的文字,记载着大山的细微变化;都是这大山的解说,在岁月的深处,诉说着大山的艰辛与苦难。在它们的身上,你会读到大山的岁月沧桑,读到大山的喜怒哀乐。

山的缓坡处,是一片树林。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攀爬了上去。这是一片面积不小的树林,树木不高,不密,但已成规模。站在林间,一眼望不到边际。树林里的树很杂,有杨树、榆树、白桦树,还有一些山杏树、枣树等等。然而,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苍老、粗粝。苍老并非是因为树龄的悠长,而是因为土壤的贫瘠,生长之艰难;粗粝则是因为山风的强劲,气候之恶劣。在这样一片规模不算太大的树林里,凡塞外可以生长的树种,几乎都可以找得到。是这里的人们不断试种的结果。

这里的山,多岩石,少土壤,缺水,山风强劲。人们就选择了不同的树种来栽种,来试验。栽种了,枯死了。枯死了,再栽种。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与山,山与树,不断进行着尝试与选择,不断进行着希望与失望、生存与死亡的斗争。眼前这片颇具规模的树林,恐怕就是淘汰与选择的结果吧。

每一棵树都无法茁壮、高大;每一棵树都一样坚韧、顽强。这里的每一棵树,都可以当做一页书来读。

在一丛白桦树前停下脚步。说它是一丛,而不是一棵,是几棵拳头粗细的白桦树相拥相守,并肩生长。白桦树本该亭亭玉立,像一位素颜女子,于深翠浅绿中,显示一种素雅的,茁壮的美。然而,这几棵白桦树却缺失了那种婷婷的风采,缺失了那种临风玉树的妙曼之姿。用手去摩挲那白色的树干,感觉到了一种粗糙、干燥,感觉到了一种难言的痛。选择了一块贫瘠的土地,选择了生存,就是选择了苦难,选择了坚韧。

那些杨树,成年累月,不见挺拔高大,却呈现崎岖盘旋之态,那是在一种坚韧的状态之下,积蓄着生存的能量,与白桦为伴,与大山相守,成就一番别样的风景。

那些山杏树,酸枣树,怎么能够开花结果啊,即便开花结了果,也是星星点点,像一颗颗暗红色的火种,等待星火燎原。

抚摸着每一棵树,就是翻阅大山的书页,我在阅读苦难,阅读坚韧,阅读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树林的深处,看见了一间土屋。一扇门,两扇窗,背山,面对树林。夕阳之下,树林之中,虽则极为简陋,却也诗意盎然。于是,举手,轻叩。柴门应声而开。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汉子。削瘦、硬朗,就如那背靠的大山。汉子很热情,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邀我进屋坐坐。屋子里陈设非常简单,一床一桌一椅,再就是简单的炊具和一些劳动工具。

那汉子是一个护林人,一个人看守着这半山的树林,白天除了巡山护林,还要负责栽种那些已经死掉的树木。他告诉我,他在这个山里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除了下山取一些生活用品,一般很少下山,他已经成为了这林中的一棵树,这山里的一块石头。他感叹说,这里的树木活下来真得不容易,我没有理由不去精心照料,它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希望。

是啊,一方水土一方人,水土养育了那里的人,而人也在世世代代呵护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土地厚重而永恒,人类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相依相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再贫瘠,都会有我们人类的足迹,而土地却是有限而脆弱的。我们不但依赖它,还应该好好保护它,有了美好的环境,我们才能获得好的生存空间。

这样行走着,感叹着,天色已经逐渐暗下来。从那满川乱石的山谷中走出来,仿佛走出了一个感性与理性交错的思维空间,走出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并存的世外桃源。在大山的远处,回望尚处于落日余晖下的大山,仍旧是那么硬朗,冷峻。连绵起伏的山脊,在余晖下像腾空跃动的蛟龙,披着一身耀眼的余光,定格成了一个美丽的图腾。

好读书,更要善读书

文/疏泽民

当我们基于生存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读书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书能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修身养性的精神瑜珈。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反省自己,校正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走出书中的世界,与圣哲先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好的书籍是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我们只有沉下去,走进文字里,细嚼慢咽,才能消化吸收。当我们将一本书读薄时,书中的知识、智慧也就融入自己的大脑。

融入大脑并不是拿来主义的照单全收,不是迷信、盲从,而是要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无论是提升技能的专业书籍,启迪心智的哲学书籍,还是净化心灵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我们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深入领会,并做到融会贯通。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触类旁通而不是僵化教条;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通过阅读思考,我们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缺乏思考,奉书为圣旨,一头扎进书本里,茫然找不到方向。若不动脑筋进行甄别,把大师奉为神仙,就会闹出“生吃泥鳅治百病”的笑话。又譬如有些史书,有精华,也有糟粕,若不加筛选地全部接纳,就会被书中的腐朽没落思想毒害。《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去伪存真,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意义。

好读书,更需要善读书。我们既要静下心来读进去,更要深入思考跳出来。跳不出来的是茧,跳出来,就成了蝶。当我们静心潜读,用审视的目光把一本书读薄、把自己的思想变厚时,我们离破茧成蝶也就不远了。

我给自己画张像

文/胡鈺星

站在人群中,我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笑起来像花儿一样美丽。我比较活泼可爱,我的爱好很多,比如:打乒乓球、看电视、看课外书……

我的优点是聪明,头脑灵活,什么事情一学就会。妈妈教我打乒乓球,棋艺,我学得很快,一下子就超过了妈妈的水平,次次都赢她,哈哈哈!

我从一岁开始就喜欢看电视了,特别是动画片,能够看到的我都看遍了,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马宝莉》等等,我都看了好几遍。看电视的时候也是我最投入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有时爸爸妈妈加班,我一个人在家很害怕,我就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那股恐惧感瞬间就消失了。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班上就举行了阅读主题班会,那时起,我就慢慢喜欢上了看书,我常常被书中有趣的情节吸引住了。我看了许多书,有从春苗书屋借来的书;有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有爸妈和阿姨给我买的书,我毎天晚上都要读上一本好书,才能安然入睡。前不久,我还被学校评为“阅读之星”呢!我要再接再厉,坚持每天阅读。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也有缺点。我有时候很任性,爱发脾气,常常把妈妈气得不好受,我要改改我的坏脾气了。

这就是我,一个爱看电视,爱看书,还有一点儿小脾气的女孩。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阅读伴我成长

文/赵一赫

我很小的时候便与书结下了缘,从此,它就一直陪伴着我。

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书。一天晚上,妈妈把一本《幼儿画报》放在茶几上,它花花绿绿的封面一下引来了好奇的我。翻开书,漂亮的插图激发了我的兴趣。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妈妈陪着我一起把整本《幼儿画报》读了一遍。书中那一个个小故事深深打动了我,那些小动物是那么的可爱、善良,从此,我的兴趣更加浓烈,天天盼着妈妈下班回家跟我一起看书。《嘟嘟熊画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彩虹色的花》、《风到哪儿去了》……看见妈妈下班回家拿出新买的书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晚上妈妈会陪我一起读一首唐诗,时间长了,我认识了很多字,终于在我上大班的时候,我又往前迈出了一小步——开始读纯文字的书了。我的第一套纯文字的书是《皮皮鲁总动员》。虽然当时里面的很多字我还不认识,但也大概能看懂,不认识的字我会记着问爸爸妈妈,那里面故事的情节更丰富,时间长了,里面的小主角变成了我的好朋友,皮皮鲁、鲁西西那几套书陪伴了我好长一段时间,总是让我读得欲罢不能。

上小学以后,我已经能认识很多字了,我开始阅读各种名着。记得我接触的第一本名着是《西游记》。第一眼看它时,我惊呆了。它足足有3厘米厚,以为会很晦涩,硬着头皮翻开却一下被吸引住了,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以至于3年后我依然会经常翻阅。后来我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从《昆虫记》到《林海雪原》,从《森林报》到《鲁滨逊漂流记》……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在闲暇的时候拿本书看看,心情是轻松的、自由的,真的要感谢妈妈给我买了这么多好书,一本本书仿佛是一扇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美丽奇异的风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正是因为有了书,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得以富养;也正是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阅读,伴我成长!

多读书 读好书

文/马龙

平日里空闲的时候,我们每个同学都喜欢找一些课外书籍来阅读,有的同学读课外书是因为兴趣所在,有的是因为喜欢阅读。而我则认为读课外书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写作方面。接下来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我被班上的同学称为“阅读王”。因为我的阅读能力比其他同学强。还有我阅读的文章和书籍超过了一般的同学。但有一次单元检测,使我深深体会到了阅读的好处。考试前,我觉得很有把握考第一名。但当我拿到试卷时,看作文要写什么时,我愣住了。因为要写《草船借箭》的缩写。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考试过后,老师问我:“你有信心考第一名吗?”我说:“那个……作文不会写。”老师说:“你可是班里的阅读王。”此时,我的脸涨得通红。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要不断地从课外阅读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吸取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当然,课外阅读也分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要谨记:多读书,读好书!

阅读黄昏

文/闻小语

一直想写写黄昏。可是我写出来的又将是什么呢?对此我很怀疑。

黄昏天天可见,可是当我提起笔的时候,思绪却有些零乱了。正如有些人或有些事,你觉得无比熟悉,你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当你决定要描绘出来的时候,你却突然发觉,千丝万缕的,竟无处着笔,无话可说。

我试图如同往常一样,在心底先赋予黄昏一个确切的定义,然后从中窥出某种有别于常人的意境来。然而,当我真正站在夕阳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黄昏竟如同一幅巨大的写意的画,有着美丽得让人落泪的色彩,却唯独无法用言语来解读。

日落西山,或者将落未落,彩霞满天,倦鸟归林,大千万物一切的一切都在慢慢儿的沉寂下来。

黄昏的每一次来临总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它没有朝阳的鲜艳夺目和生机盎然,也不同于正午日头的热烈刺眼和骄气逼人。在我看来,黄昏,那是一种更容易接近的温柔,仿佛思念中人的低语和歌吟,又如同梦里爱人的细碎脚步。我不知道我所形容的,是否已然真实地描述了黄昏的意境,但当那一抹残阳映入我眼里的那一刻,我整个儿的人,便完全的溶解在黄昏里了。

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倘若你静心注视着从白天到黑暗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你会有片刻的心悸,那是一抹无法拂去的失落。在这样一个分明的临界点上,无由地,你突然会对来去的感觉变得无比敏感。

无需刻意,从黄昏的天际中那相互掩映的红霞里,从已然渐幽暗的树林深处,你一任思绪随意游荡着,便可以阅读出某种不同的意味和心境来。

一个白天过去了,一个黑夜要来临了,你只需在心里默念着夕阳、落霞、倦鸟这几个词,便会感觉出一点点的伤感来。

古人对于黄昏的吟咏,大抵也逃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就连《诗经》里也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君子于役,如之何勿”的吟咏,那该是对年华逝去的怅惘,对青春岁月的追思罢。在伤逝的人看来,日头终于落入西山,天边最后一道亮色也终于隐没了,那真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美丽。

然而,黄昏的意境又岂只是涂抹在时光流转的年轮里,飘散在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叹息声里呢?在这样简单的黑白颜色的交替里,不知道寄托了多少普通人复杂的思绪和平静朴实的情怀。

中国的古人向来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是一种简朴到可以说是美丽的生活观,也是农家百姓对于时间的最直观的看法,全然没有悲郁之气,有的只是对生活的一种平静且泰然的接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谁说黄昏只适合伤逝呢,黄昏之美,在于意会,因其独特的意境,成了多少才子佳人情感的寄托,爱人相约相守的最佳时段……

还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以落日比作故人,多么的亲切的比喻,又是多么隽永和持久的感情,远在天边的游子,注视着落日,便仿佛看到了故人的容颜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暮色苍苍,江水映斜阳,皆是故乡,原来暮色里溶进的还有数不尽的思乡之情啊。

在我看来,解读黄昏是一项无比浩瀚的工程,从古到今,从天际之遥远到内在之亲近,从青山之飞禽走兽到大地之一草一木,沐浴在黄昏之微光下,无一不折射出一股说不清言不尽的余味。或悲或喜,或张扬或平静,站在斜阳下,一切便如同放大了般历历在目。

黄昏是一首诗?黄昏是一幅画?看者其实自身也在诗里画中,阅读黄昏,同时也在阅读自已。阅读黄昏可以日复一日,而阅读自已,则需要一生一世。

记得少年时候,也曾和伙伴儿相约一道去看过黄昏,看过日落。如今人生匆匆,琐事缠身,终成一梦。想想,倘若他日,年华逝去,白发苍苍,那时候,能同我再相约去看黄昏看日落的人,不知道是谁?

改变从纸质阅读开始

文/爱乐

春节过后,自己有一种恐慌感。觉得自己天天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听书也几乎停了。内心那种不安的感觉越来越让自己害怕。

不行,是得改变了。

某天早饭桌上,我对女儿说:我想学习,也许该加强点专业知识。这样说的时候,内心挺矛盾,还定不下来具体要怎么做,该看些什么书,只是觉得必须要改变。那会,刚在某读书俱乐部里看了李尚龙的一篇文章,有点被触动了。有时候,还需要看一点能刺激一下心脏,能让自己兴奋的小文章,还是需要一些激情的。

女儿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虽然你也不算很年轻了,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妈妈要坚持呀!

想着自己最近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在向‘低头族’靠拢,吃完饭会不自觉地摸手机,晚上也会时不时地看微信,前几天还抢红包。得先把这些不良习惯丢弃。

我把同学微信群设置成了免打扰模式,上班时间时间不用电脑时,将屏幕关掉,尽可能少用电脑。从周二晚上开始看了几页纸质书,终于把战线拉了很长的《苏菲的世界》看完了。这样的书,不是仅看一遍就可以的,是要深度阅读的,还要有第二遍也许是第三遍。昨晚看了梁衡的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中的几篇。翻看纸质书后,心里觉得舒服一点。

很清楚自己的弱点,常性不够,很多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去。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这几年的每天手写记录。本周起,每晚做几个简单的瑜伽动作,姐姐在视频里教我的,她单位里每周都有免费的瑜伽课,她练了好几年了。跟我在微信里看到的几个适合瑜伽初学者的动作差不多。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我这僵硬的身体做起来也不容易,一会就出大汗了。还专门买了个不错的瑜伽垫子,鼓励自己坚持下去。16年里,一定要尽力坚持做好某件事情,为自己加油!

柴楼书香

文/刘椿山

我们家的柴楼有两层,下面一层用来堆放柴草,上面一层乱七八糟的码放着一些杂物。有时候,父母也将一些着如核桃、板栗,还有糖果之类的食物藏在里面,以防我们偷吃。

有天下午,我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吃的,却什么也没找到,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柴楼。于是乎,我搬来楼梯,爬上柴楼,想不到的是吃的没找到,却找到了一箱子书。那些书,都是父亲用过的,除了一摞配有彩图的电影杂志而外,大多我都看不懂。但就是那些电影杂志深深的吸引了我。我在柴楼上坐了下来,借着房顶亮瓦透下来的光,一本一本的翻读那些电影杂志,直到母亲站在院坝边上,扬着嗓子喊我吃晚饭了,我才恋恋不舍的从柴楼上下来。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我们家的柴楼。我经常从小伙伴那里借来小人书,然后爬上柴楼,坐在父亲的那箱书上,背靠着墙壁,专心致志的阅读。阳光透过屋顶的亮瓦,斜斜的投在我的身上,将我的少年时光照得亮堂堂的。每每回忆起少年时光,便觉得柴楼里读书的日子,最是明亮。

夏天,柴楼上格外的清凉,弟弟妹妹在屋外,“嘻嘻哈哈”的追赶着蜻蜓,而我却手捧一本小人书,把心放飞在字里行间,独享柴楼上的静好。冬天,柴楼上却又十分的温暖,只要一书在手,我可以在上面呆上一整天。有时候,母亲在楼下生火煮饭,我也全然不知。直到母亲饭煮好了,来到院坝边上,对着田野大喊我的名字,我才回过神来。母亲见我在柴楼上应答,转身进屋对我一阵数落:“你个娃娃傻呀,那么大的柴烟,居然爬到柴楼上去看书,你是想被熏成腊肉呀!”

在柴楼上,我读得最多的便是《少年文艺》杂志了。有一位家住镇上的同学,家里条件比较好,大人每年都给他订《少年文艺》,可他却不喜欢看。见他不读,我便全部借回来藏在柴楼上,一有时间就爬上去一本一本的细细的阅读。我经常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年少不经事的我,从《少年文艺》里,看到了山外的另一个世界。手捧一本《少年文艺》,心中却腾起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梦想。

在那一方小小的柴楼里,我还读完了《少西唐演义》、《天雨花》等名着。从那些含香的书籍里,我体会到了巨大的阅读乐趣,从中也受益匪浅。直到今天,我仍然喜欢阅读。只是不知为什么,不管现在的阅读条件多好,也不管是在书房,还是在图书馆,每每捧起书来,总会想起柴楼里的阅读时光。因为阅读,岁月沉香。

来自Kathie的正能量

从北京到天津,从高中英语到托福雅思培训,从第一个学生考入多伦多大学,到近百名学生进入世界名校,我与学生的故事在青春中开场。

我第一个VIP学生

高二男生, 来自秦皇岛,善于与老师打成一片变成哥们。当他的家长仰慕北外的声誉找到我。为了让他体验到什么是认真专业的教学,我专门为他准备了由浅入深的讲义材料: 音乐练就吞音连读,听力材料训练口语,阅读精讲反哺写作,听说读写同步进行。他先是从班上英语倒数几名稳步上升到前3名,之后参加了多伦多大学的提前招生并顺利通过了预科测试。

提分最明显的学生

大三女生,北京人,每周从北京到天津来学托福,首考53分,目标是100分。一开始她觉得阅读可以自己准备,多背单词多做题,所以没有报名阅读课程。第二次考前她加了几节课要阅读提分,我发现她单词背了不少,但读不出句子逻辑和段落逻辑。于是我们三步走,一是总结各题型方法,二是带着题目读出文章逻辑,三是做题精准对应方法。这样课上课下集中训练了两周,加上她努力背单词,第二次她的阅读从14分提高到23分,最后一次更是刷到总分102,阅读满分。目前她就读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Nobody成长为女学霸

外院女生,大二开始学雅思,她的基础在同年龄是比较好的。第一次上课她对我说:"老师,我就从基础学起,先把基础打牢。我的目标是7,我有信心达到,请老师尽可能地留任务给我,我一定完成。"一年后,她首考总分7.5,听力阅读双8.5。虽然她一直说是蒙上了,但勤奋已经浸润在平日的分分秒秒中了。

还有很多学生……的成绩是我的牵挂。我热爱教学,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的追求不只是高分,更多的是灵魂的影响和塑造。我们都在执着地追寻理想,胜过一时艰难的,是不变的初心。

春风缕缕

文/廖双初

近些年,社会上读书的空气渐渐浓了起来。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单单指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而主要指阅读。

阅读最火爆的表现之一,要数央视推出的《诗词大会》节目。这个节目好像从去年初开始,今年初达到了一个高潮,社会反响十分强烈。电视里参与这个节目的,有专家学者,有教师学生,有平民百姓,还有各类形形色色的诗词爱好者。一时间,诵读古诗词成为时尚。仔细观看诗词大会的节目,我发现它基本还停留在背诵互动阶段,主要比谁的古诗词记忆量多,专家们也只是作了些稍许背景或内涵解读,尚未行进到现场创作的阶段。这表明我们的诗词大会还是浅层次的,但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在传承诗词传统文化方面,过去些年到底是忘记了,还是欠账太多,答案已一目了然。我想只要我们不懈坚持下去,我们便不愁创作不出富有现代内容的古体诗词。

前些日子,央视又推出了《朗读者》节目。节目邀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名人登台朗读名篇节选或者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同样极大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央视是中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一直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这些节目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落实国家“全民阅读”的倡议。有关“全民阅读”,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说明阅读非小事,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我们何愁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好。这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它的号召力无与伦比。

地方上其实早已经在响应中央的号召了。市里有一个叫“真知圆”的民间机构,听说是由一群商界成功人士发起组建的,他们成立了国学大讲堂,专门从事国学普及工作。去年某日,他们在我们的一所学校举行基地挂牌仪式,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活动上午面向教师,下午面向学生,以大气磅礴的《大学》朗诵视频和浑厚深沉的歌曲《中华经典》拉开序幕,以专家讲授与师生密切相关的国学为主题,最后以一首柔软贴心的《三德歌》结束讲座。我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如此场面了,沉浸其中,深深被经典的魅力所打动。那一日听说是西方的感恩日,是的,我们应当感恩,首先应当感恩先贤,感恩先贤创造的经典文化。

事实上,我们县里的教育部门与新华书店合作,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经典诵读大赛,由于基层学校的重视和演出条件的改善,效果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去年末进行的第三届经典诵读大赛,在小城的大剧院举行,同学们以各种巧妙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诗经》《归去来辞》《岳阳楼记》《少年中国说》《匆匆》《乡愁》等名篇,声情并茂,美轮美奂,无不让在场的观众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最近在小城的街头散步,竟然听到了久违的广播声响,这让人纳闷,小城并没有发生抗洪抢险、火灾地震之类的紧急事件,怎么会有广播声响起?一打听,原来是停办了多年的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得到了恢复。想来真是好事啊!主持人就是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儿子,那颇具磁性的音质,让不怎么懂播音的我感到他与一些知名主持人没有什么区别。小城的广播还处于初创阶段,节目有点单一,就是请本土名人朗读本土作家的作品,新华书店向广大读者推荐一本好书,每天早中晚各半个小时,为小城营造了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这个社会有点浮躁,唯有书籍,才是治疗的良方。

作为部门负责人,时下我也正在做相关方面的准备,打算下大力气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除了要求学校订足订好图书和期刊,还要求学校开好阅读课,学校校舍再紧张也要保证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被挤占,一定要千方百计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回想起近些年各级采取的行动,它像一缕一缕春风在我的心头吹过,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踏实。阅读,是一项事关人们终身幸福的工作,绝不能是一阵风,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重视,我们就一定能感受到书香的特殊味道,心灵上的春华秋实便是必然之事!

慢点,再慢点

文/高一宜

关于读书的话题,似乎越来越沉重起来。各种言论充斥网络媒体,观点不一。赞成阅读精品者较多。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着作。然反对的声音也有,认为人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而非人云亦云。

读书是猎奇的消遣还是知识的汲取?我们应该注重感观的娱乐还是精神的厚重?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只是在感性与理性间做的抉择罢了。

在我还不知什么是读书的时候,吸引一个孩子最挑剔目光的重要因素只有一个——神秘。家中与学校两点贫乏无法体会的千万风情。记得最开始看的是《一千零一夜》,王子被夺走了巨大宝石,随鹰一同来到了神秘国度,获得了爱情与财富。他们的飞毯,神灯……以及哈里发的接见,让我羡慕极了。如果我有这样的神灯,是否除了许下愿望,也能在探险中化险为夷?

还有一系列大航海时代的作品,时间的距离性让一切都充满浪漫之光。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中,拥有智慧与幸运女神眷顾的塞勒斯。史密斯先生一行,居然在热气球上带了一只托普!多么大胆的一笔!它不仅强烈引起了爱狗读者(譬如我)的疯狂喜爱,也体现了作者所处时期所盛行的平等思想。回顾同时期的中国文学,的确没有过多关注这些生灵。我又会想,为什么呢?这完全是不经任何引导而引发的思考,它蕴在初始的阅读体验内,体现了文学的最大魅力。

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刚刚学习与人交往的阶段,一定有一个对你影响至深的人,他的处事方式,为人习惯,不同程度地成为你模仿的对象,如果你曾与多个作者的灵魂对话交流,对不同的事件,就会去想:我该怎么做?

不过在第一遍的信息录入时我并未考虑这么多。最初吸引我的只是奇幻的内容而非精神思想。我常用帘子将自己隔进一个小世界,用数把椅子围起书桌的空档,成了一个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我可以畅想,布帘掀开又拉上的一瞬,来自木卫六拟或银河系未知星球的神秘智慧生物,发出了对想象力的召唤……

当我已开始讨论读书意义时,其实已陷入了一种功利性。选择的惟一标准是否利己,徜徉在幻之风景的喜乐已全无,我将视野横向延伸,发现许多友人有同样的困惑。文学作品鲜有人问津,各类工具书、考研书、心灵鸡汤、职场攻略已占了大半天下。是否只有对自己有利的,能短而见奇效的书,才使阅读变得有益呢?

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脚步太快了。所谓佳句模板,高分攻略,都只是急功近利的产物。

写作也如此。记得参加研讨时,经常会有作家朋友询问如何快速提升写作水平。难道几个词藻的成功堆砌便能使自己完成华丽转身?

真正的文学作品,大抵都是以朴素的情与精神而屹立在文坛的。“同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笔锋只是工具,它们很共通又可贵的一点,便是不加任何说教即引发读者诸多深思与联想。这种对人格三观不动声色的影响,完成了一个作品的文学使命。至于写什么,那便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发出真实的声音——愿写什么便写什么。我以为,只有完成了厚重的阅读积蕴,才能在输出时,让字句化为机锋,鞭及事物的内核。

对于文章起笔曾提出的几个问题,我的回答是:

不去计较一本书能使你获得什么,去享受它给你带来的希望与趣味。与大师的灵魂对舞,学会思考,放飞一个走得更远的梦。

一些拙见。兼听则明。

读苍凉之书

文/李晓

对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读书是一种生活。可在书里呆久了,人可能会呈现两种状态,要么越来越强大,要么越来越虚弱。

我说的虚弱,不是指精神上的萎靡,而是那种阅读者的心生苍凉,阅读者对这个世界的悲悯。

比如一个人坐在飞机上,望着云层下面的悬崖峭壁,感叹一声,人算个什么啊。一个阅读者在浩如烟海的阅读中,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人算个什么啊。

是阅读,让人变得谦卑。因为阅读者懂得,在古往今来诞生的人类中,发生的历史中,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

有了这样的感叹,就不阅读了吗?不是的。是阅读,让个体意义上渺小的人,才找到真实的存在感。

一个阅读者告诉我,一个人无论走多远,他的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狱”内,而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越狱。

一位朋友,他读了不少书,可读到今天,有三样书,他百读不厌。一本是《资治通鉴》,一本是《圣经》,再就是金庸金大侠的武侠小说世界。《资治通鉴》,它是写实的历史;《圣经》,它超度人的灵魂;在金庸的武侠江湖里,有人的爱恨情仇。朋友说,读了这些书,渐渐生出苍凉之感,常常一个人去深夜里的大地散步,在秋夜,望见树木藤蔓上有霜,感觉大地好像是在夜里哭过一场。

一个人通过阅读,把自己微小的人生不断放大,最后又通过阅读,把人生还原到最小,还原到尘土尘世里的生活中来。正如萨特所说,我在书里结束我的生命,也将在书里开始我的生命。阅读让人变得博大和骄傲,也让人变得渺小和谦卑。好比一位老司机,开了几十年车,不是越开越狂野,而是越开越胆小。读书也是这样一个相同的归宿,一个隐藏在阁楼里的读书人说,当书里世界如袅袅轻烟散去,最后浮现出一轮书里的老月亮,挂在现实浑浊的天空中,还是千古不变的冷冷模样。

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精神上的浩瀚故乡。通过阅读,仿佛站到了世界的中心,可有时通过阅读,也感觉被抛弃到了世界的荒野。

我和一些热爱阅读之人交往,发现彼此通过精神上搭建的桥梁巧妙地相遇了。而当一些时光老去,桥梁如海市蜃楼般退隐,伫立在白雾茫茫的大水边,彼此却变得无话可说。

是阅读,让人生变得坦荡如原野。依然是阅读,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沉默。有时听着原野上那若有若无的马蹄声,渐渐远去,最后成了虚无。一轮苍凉的老月亮再次悬挂中天,照耀着苍苍天地。一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语言都变得稀渺似无。深厚的阅读,让一个人变得紧闭嘴唇,像那奔腾的河流入海,暂时完成了归宿,但还要在海洋中完成升腾。

河流入海,参与着这个星球上的水循环。一生一世的阅读,完成了一个人一生认知这个世界的宿命。如果有幸,一个阅读的人,你还发现,这些阅读的时光,并不是自闭的生活。卡莱尔说过,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那些阅读里构建的世界,正是通过阅读者,在看不见的时空里,向书写者伸出了手,掏出了心,完成了河流与河流、风与风、大地与大地的相亲相拥。

阅读让人心生苍凉,是因为听见了水声遥遥而来。一个人,漂流在大江大海中,临时寄养在这个地球上,都是小小的命。而阅读,最终让历史沉淀中最顽强的DNA得以延传,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个人史都可能是发生在你身上的历史。这样,阅读史才成就了自己的精神发育史。

亲子阅读,幸福满满

文/胡冬香

晚餐后宝宝翻阅着自己的绘本故事,突然选中了一本,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看这上面的字,我认识,写的是爸爸。”我对儿子说:“你认识了爸爸两个字,你还知道其他的三个字吗?”儿子看看我,摇摇头,我告诉他是“我爱你”,听我一说完“我爱你”三个字,儿子赶紧把脸捂了起来,看来6岁的孩子似乎对这三个字明白了什么。我追问:“为什么要捂脸?”儿子笑着说,“不好意思……”我指着书中的小男孩,对儿子说:“爸爸我爱你,就是这个小男孩对自己爸爸说的,你对爸爸说过吗?”儿子摇摇头,对书中的小男孩有了一份好奇。在这份好奇中,我和孩子开始了阅读。

绘本故事中的爸爸是个列车司机,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情,而且在开火车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多惊险的事情,火车发生故障了、铁轨上多出了一根木头、车厢挤满了旅客……孩子被故事中的情节所牵引着,当一次次的事故被安全排除,儿子总是会冒出“太好了,终于没事了。”看来孩子也在担心着故事中的爸爸。当爸爸再一次受到列车长的误解的时候,是孩子一句奇妙的“咒语”——“爸爸,我爱你”,让爸爸重新恢复了自信……

读完故事,儿子开心地说,“故事里的小罗拉真棒,我也要像小罗拉一样。”“那你对爸爸说过‘我爱你’吗?”儿子摇摇头,不语。确实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爱是那么满,给他们好的生活、好的学习……在孩子享受着父母、家人爱的同时,孩子是否知道要去回馈呢?如何让孩子去学会爱身边的人,做一个懂爱的孩子,不也正是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吗?我对儿子说:“那你说,你的爸爸辛苦吗?你想不想也跟罗拉一样呢?”儿子冲着我用力点点头,赶忙来到了爸爸的身边,对爸爸说了一句:“爸爸,我爱你!”此时儿子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阅读,我快乐!

文/季佳能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我和书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星期天,妈妈常常带我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一些小儿故事书。到了晚上,妈妈就打开书,用好听的声音,给我讲故事。小时候,只有听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我才肯睡觉。上学后,我学习了拼音,又学会了查字典,妈妈结束了陪读生涯,因为我能独立看书了。

书,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书,有一对洁白的翅膀,带我飞向知识的高空。我常常沉醉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和她一起搞卫生,每人一间房,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一开始,我干得挺好,先擦桌子,再拖地。收拾书桌时,发现前几天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才看了一半,便情不自禁地放下抹布,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越看越入迷,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书中的营养。

“咚咚咚……”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打开门,发现妈妈站在门口,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啊,我一看时间,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我的房间还没收拾完呢。

妈妈告诉我:爱读书是好事,但也要把握好时间,不要顾此失彼。现在我每天都会坚持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并且和妈妈一起探讨读书后的感想。

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

阅读伴我成长

文/梅想想

一本好书可以享用一生,一个好故事可以影响一世。没有书籍陪伴的成长,贫瘠乏味,荒芜可怕。我庆幸自己的成长有阅读相伴。

记得是上幼儿园时,我就对图画感兴趣了,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我那时看不懂,就乱翻着图画看。我不仅被上面的卡通人物所吸引,还更想弄懂上面的字。可以说,它是我的第一本启蒙书。

一年级了,我通过学习学会了拼音、组词、数数等,这让我更想看书了。那时我认为,我很了不起了,就随便拿起一本爸爸的书看,但是怎么看也看不懂。于是,爸爸只好给我买了一本带有拼音的书,我开心地不得了,看了又看,简直是爱不释手。

慢慢地,我上了四年级,我对阅读更加感兴趣了,爸爸又给我买了许多适合我的书了,比如:《夏洛的网》《小王子》《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开心与感动。在伤心、寂寞的时候只要看到它,看到有趣的部分,所有烦恼都消失了,还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看到感人的部分,也会随着故事不禁落泪。

现在,我上五年级了,也会自己买书看了。我给自己买了许多书,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在人间》《舞蹈课》等。可我还是最喜欢《小小姐》,因为它能教会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让自己更受欢迎,如何保持好心情等,女孩成长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烦恼,都能在书里得到温暖的启迪。

课外书确实不像学习的参考书那样,可以教你怎么背单词、如何提高下次考试成绩等,但可以滋润心灵,解决心中的烦恼,让你开阔眼界,了解“爱”这个字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看的书多了,写作水平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我从二年级开始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发表作品了,现在已经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四篇作文了。

细细品读这些有益的书籍吧,书籍中,有很多是力量,有很多是坚强,又有很多是成长的启迪。

有了书籍的陪伴,我成长的四季里都有生命的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