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莲花散文

2023/01/02好文章

莲花散文(精选15篇)

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文/绘愫

在看雪小禅的文字之前,友人正在看有关讲解禅的书,素来好奇的我信手翻了几页,里面讲的大多关于佛经,我觉得此书无趣。大概是因为我对于佛经接触不多,所以看不太明白,可友人告诉我,这本讲解禅的书,可以算是最简单通俗的一本,大部分内容勉强看得懂,有许多讲解禅的根本就看不懂几句。

当时就觉得禅是高深的,它在彼岸,在云端,我不了解,更难接触。

可看了雪小禅的文字后,才知道,能将禅讲解得通俗易懂让世人明白,大概只有她的文字。

记得最开始看她的文章是在语文报上,一篇名为《禅是一枝花》的散文,当时一看到那个题目,整个人的心神都扑到那篇散文里了。

清楚记得这样一段话“胡兰成有本书名叫《禅是一枝花》。听了,惊住,这样的名字,是任性的,不说理的骨子里和一切较劲的。有一种一意孤行的决然,分外的艳,却又艳得得这样荒凉。”

看了,觉得新奇,一个单单名字的味道被她讲解得淋漓尽致。

“其实生活是禅。”

又说:“爱情也是禅。”

蓦地,便让我觉得禅意是那样的简单,温暖,它就是一枝花,开在心头。

后来在小书店找到了她的一本散文集《欢未央》,欢天喜地捧回了家,在灯下,细细品赏。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那本书看完,心底里有说不出的好。觉得她的文字自然隽逸。以前看楚惜刀的文字,觉得她的文字是十万芬芳扑面而来,如画似幻;而雪小禅的文字却是陌上水间一朵莲花,独枝傲然,真实可观,见一眼便被摄取了三分魂魄,可看完后,又取回三分菁华,把刚刚莲花的清幽落在心上。

可文字有的不但是外表的动人,更多的是内敛的精魂。

雪小禅与众多作家不同的,便是能用理智来诠释情感,将生活中的烟火幻化为悠扬的情调。

有些事情自己看见过,经历过,合着她的散文一看,当日种种所思所感便如大雁春回重新涌上心头,愈加共鸣。有些事情虽然自己没有接触过,可从她那细腻的文字中,感觉自己也参与了她的风景。

“爱情的禅意,其实,就在生活里。就在那一粥一饭里,就在那琐碎的日子里和相濡以沫的深情里。”

看来这些,便觉得禅似乎是平凡之物,就在你我之间。

而事实,就是如此。

在看她的小说之前,记得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是我的针,我不断地绣着自己想象中的爱情。”

看了她的小说之后,笑了笑。其实她的小说很现实,这些故事中的某一段一定就似曾相识般在某个人身上发生过,不然,我们怎么会觉得这些故事如此真实呢?

以往的我,总是欢喜着充满情调的文字,殊不知,生活中更多的是烟火,是真实,而不是情调。这一点,是雪小禅教给我的。

林夕说:“雪小禅立文字,教外传,是尘世中开出的一枝花吧。”

“这枝花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了,只为让更多的读者心领神会。”

想了想,这个比喻很贴切。

雪小禅的文字,带着莲花的禅意,好似烟火,在夜空里毕毕剥剥。

在我迷茫时,安静沉思,便可以回想起一些雪小禅的句子。它们在我需要时,便能燃烧,能提醒我,指点我,明朗我,

现在觉得,禅,真的很简单平凡,就在身边。

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观前码头,盛开一朵蓝莲花

文/黄荆子

那天下雨。当然,下雨的观前和晴天、阴天的观前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依然是闽江最上游的一个码头,仙霞古道不可分割的部分,与清湖码头、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枫岭关等是连襟关系。

我不是去研究观前的,我要的是初见的感觉,所以当我乍乍呼呼到达观前的时候,有点讶异。基本上保持原貌的观前,像一个时间之蚌,外壳早被流沙磨成斑驳。它的历史地位,正如清湖码头之于古道,再无商贾云集和酒肆歌楼,当然更无货运了。对于我们,观前在沉思;对于时间,观前依然是斗士。

当我站在码头浮桥上,并没有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对观前也没有“原来是你”的喜悦。一切都太意外。即使细雨纷飞,也没有赶走观前的风尘扑面。我看到南浦溪的竹筏和木船,就猜也许多的时候是两百艘三百艘、是宋代人掌舵还是1967年的人掌舵、是茶叶还是大米、哪些人为此停舟系泊。猜累的时候,正好水面上有一群白鹅游过来,红布带系在白鹅长长的脖子上,红的、白的、黄的颜色,谁都想再出挑一点。穿粉色衣服和穿深色衣服的母女,走在浮桥上,只见桥身晃动几下,一把黄色的伞和一把桃红的伞就奇迹般地到了吊脚楼那边的渡口,她们爬上台阶就不见了。我看了看不说话的吊脚楼,他们根本没有和我幽默的意思。

我想找到一句话来描述观前,但我做不到。我只知道,大街上穿着破烂、肮脏,夜里在角落里随便蹲一宿的是乞丐,对观前,我不能作此判断。用木船搭起的一座浮桥,像一位码头落魄的元老。被人踏来踏去的木板,同样也被风雨呼来唤去,有些快经不住考验。而吊脚楼简直就是一只灰褐色的壁虎爬在时光之墙上,我担心他随时可能掉下来。吊脚楼表面看上去是个轻巧的栖身之处,但是梦中,也许会出现吊脚楼的某根柱子断了,房子塌陷,然后很多吊脚楼轰然倒地。

尽管如此,我不能像判断乞丐一样判断观前或者吊脚楼。尽管外观上它已潦倒或者破落,但并不妨碍那个时期的贵族身份。也许只有几张床、几条毯子、几只有铜扣的木箱、几盏简陋的灯,他都可以算贵族。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人衣不遮体,但血统高贵的也依然高贵,不论口耳相传还是着书立说都会有人加一句标注:他是贵族或者某贵州后裔,还把这个作为谈婚论嫁的门庭条件。不知这些人是不是因为慈悲,避重就轻地为穷困潦倒找到贵族尊严。出身高贵与低贱历来都是一锤定音,血统是多么地举重若轻。

如果水运兴盛时期,观前码头体现了价值承诺,那么衰落之后的观前呢?很多人走近他,谈论他,研究他,观前的历史渐渐肥胖,最后胖成一本书两本书,但我什么也没记住。很多人敲开观前的大门,可是观前却问他们:哦,你们要我怎么做呢?要是你的一条被子掉到观前的窗沿,你完全可以取走,可是你不是来取被子的。不知其然而为之,总是冒昧。若是厚着脸皮说叩问历史,保管又噎着你。岂容你这般潦草之说?宋代以后到1967年,岂是吊脚楼的历史能承载的?消逝的悲欢,一件又一件,谁又能保证守得住?就是历史本身,也已眼花耳聋。日子川流不息,历史被历史遮蔽,很多早变成掩体,你已找不到他。若是问繁华,那也只是过眼云烟,不像精神可以永恒。若是纪念他,则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非要来打扰,使他曝光于一双双肉眼下,不得不用手去扯衣襟遮体?

既然肉身找不到观前的灵魂所在,那就不能要求他为我们呕出一个蚌胎;既然找不到合理的回答,那就干脆捧着一颗灵魂,轻轻踏上观前街巷湿润的鹅卵石,在宁静的长街上遛一圈。走在这里,你就会产生优越性——每个人都可以缅悼观前,而任何人暂时都没有机会来缅悼你。你只有看到布在观前的不知用什么雕塑成的像,一切代表英雄或者神明的身体,才会感到敬畏。

观前的建筑除了凉亭、祠堂等尚能见到木雕和彩绘外,民居中已很少见,几乎都是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也许那个时候观前更注重实际,他们没有耐心去想这些费时又花钱的建筑外型,因为大批的商贾、仕宦、水手等不及,他们想马上睡觉或者马上吃饭。

雨下在鹅卵石上面是绛色的,我没有带伞,希望雨下到我的头发上也变成绛色。我看见小巷前方有三个穿校服的男孩,打着一把伞停下来了。他们把雨挡住了,那么伞下的那些鹅卵石还会不会变成绛色?不是绛色多不好看啊。一个男孩躲到另一个男孩后面,但是,已邂逅的已让我邂逅,未邂逅的将到哪里寻觅?

雨下在南浦溪上面,是一朵蓝莲花。一艘木船撑出来,在捣衣的村妇周遭,划啊划的,沿溪的植物听到浆声扭了几下。木船驶离,沿着长有芦苇的汀洲,一下子就不见了。如果观前码头该淡去的已淡去,那么潺潺的南浦溪,淌过观前时,就是一朵盛开的蓝莲花。观前的故事就是被她带走的。

文香莲:莲花山下百灵鸟

文/蝶恋花.杏花雨

她将莲花山花儿从胭脂三川唱到省城兰州,从西北大地唱到首都北京,用诗人的情怀吟唱花儿,用生命的灵动讲述人生,被各族群众称为“莲花山下百灵鸟”。她就是莲花山花儿会国家非遗传承人文香莲。

1969年8月15日,文香莲出生于康乐县莲麓镇蛇路村阴古社。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她,自小酷爱莲花山花儿,受奶奶和母亲的熏陶学会了唱花儿。婚后,在丈夫的支持下,只要有花儿会场就有她的歌声,花儿成了她的一切。因为记性好,嗓音亮,吐字清楚、演唱大方,越唱名气越大,成了各个花儿会场有名的“唱把式”。

十多年间,她曾参加过省、州、县近百场花儿演唱,获得过几十个二、三等奖项。曾6次获得康乐、临洮、临潭、岷县、临夏州举办的花儿演唱大赛一、二、三等奖。2004年,被省民协、州文联授予“优秀花儿歌手称号”,颁发了证书。2013年8月26日,中国西部“百益杯”中国花儿艺术节在临夏州举行。她和花儿歌手杨菊英、何兰兰组合获得二等奖。2015年5月,中央民族乐团来甘肃西北师大选拔民歌及歌手,她的双套传统情歌《莲花山的蚰蜒路》被选中;8月,到中央民族乐团排练;9月4日、26日,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是莲花山花儿第二次走进北京。2016年9月,她的老师丁作枢把将当地民俗为孙子办满月宴写成微电影脚本,在县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由省九九艳阳传媒公司排成38分钟的微电影《达喜花儿闹满月》。他的全家人当了演员,她和她的徒弟潘喜妹当上主演(两亲家)。她领衔演唱拍摄了8个打有文字的专业花儿光碟,向《莲花山》《天籁》等刊物投稿近百首,集结莲花山花儿精粹,由禹贵民先生赞助出版《花儿传承路》。

她先后被推选为康乐县、临夏州妇代会代表,镇妇联副主席,村妇联主席。康乐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省文化厅花儿产业协会理事。2008年5月,被省民协吸收为会员;同年6月,成为莲花山省级花儿传承人。2009年3月,被推选为康乐县莲花山花儿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是莲花山花儿第四代花儿歌手领军人物。

莲花山下百灵鸟,非遗传承肩上挑。她用悦耳动听的花儿讴歌小康社会,诉说康乐故事;她用痴迷依恋的情感传承花儿,培养新人。用激情和真情,用勤劳和奉献,催开了花蕾,催艳了花儿。(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康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

说山东快书 唱莲花落

文/丁明烨

儿歌曰:俺听快书武二郎,探兄路过井阳岗,一气喝酒十八碗,醉里打虎美名扬。俺听落子宋家庄,有个英雄名宋江,人都称他及时雨,杀富济贫好儿郎,听快书听落子,俺也学学好样子。

小时候,乡村文化生活匮乏,没有电视,看不上电影,晚上围坐在一起听说书人说唱,就成了老百姓们难得的奢侈享受。

说书,最初是盲人行乞、谋生的一种手段,后来才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说书人大多以双目失明的盲人居多,旧社会,因出“天花”或其它原因致盲的孩子,为谋求生存,父母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就送他们拜师学唱。学成后,就走村串乡,混一碗饭吃,因此人们也习惯把它叫做“瞎腔”。

每逢有说书的来村上,村民们便主动接济,东家端来一碗菜,西家送上俩干粮,也有的送来一瓢粮食作为酬劳。待牛羊归圈,月上柳梢,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村里男女老少便围坐在一片空地上,听说书人打板开唱。说唱的曲目多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民间演义,有《黄天霸》、《五女兴唐传》、《薛仁贵征西》、《乌鸦告状》等等。说书人嘻笑怒骂,表情夸张,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幽默滑稽,令人啼笑不止。村民们则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久久不愿离去。有时夜深了,故事正到了高潮处、挂心处,说书人偏是卖个关子,到此戛然止住——要知事情的分晓,明天晚上接着咱再说。这样,人们惦念着故事的结局,明天晚上还要来听书,说书人也能如愿得到饭菜和粮食的供应。当然,也有个别的说书人,说唱的不精彩,听众悄悄相继离场,到最后场地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陪他,这样就难以得到充足的粮食饭菜,第二天只好怏怏而去。

说书人在“正剧”开始前,往往演唱几个“小段子”,把竹板、铜锣打的呱呱响,作为开场戏,以召唤、等待人们到来,然后才书开正传。在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开场形式有两种,一是山东快书,一是莲花落。

山东快书,在乡村是家喻户晓,说书人单手打着两片月芽型铜板,用淳朴的山东话押韵合辙的说上一段故事。铜板清脆悦耳,说唱形象生动,故事动人心魄。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武松打虎》,大人孩子都会唱上几句:当哩个当,当哩个当,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

莲花落的道具也非常简单,一个铜钗,一个大竹板,二者相得益彰。莲花落唱腔洪亮,节奏明快,一句赶一句,铿锵有力,雄壮大气,多用于说唱水浒、三国等故事题材,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如今,随着电影、电视及音像制品的普及,说书也逐渐退出了乡村舞台。有的登堂入室到剧场演出,有的则录制成唱片、录像,走进千家万户。在剧场、在影视里听艺人们说唱,虽然难有当初的兴奋激动,但依然能唤起童年许多温暖的回忆。

莲花山的水

文/朝阳

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它的意思是说这天下的山,无论多高多大,上面大多都会有水。

小时候,多次上过莲花山,虽然看到了很多在山上以泉眼、溪水、河流、小水库等形式存在的水,但由于年龄小,当时也没有多少“山高水远”之类的联想或者感悟,只记得从一开始上山的路上就能看到水。那时候的莲花山还没像现在这样开发得有模有样,而且具备一定的规模,上山的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平坦、规矩,多是用就地取材的石头铺成的简单山道,再就是古时候留下来的断断续续、被风雨侵蚀得粗粗糙糙的石头台阶。

走在上山的石头路上,路旁是只有二三十公分宽的小水沟,这些水沟大多与山路并行,时而小鸟依人般地跟随在路边,时而撒欢似的脱离石头铺就的山路,若隐若现地隐藏在厚厚的草木之中。在这并不宽大的小水沟里,距离很远就能听到“哗哗”的山泉水的流淌声,走近了一看,那水量出乎意料的充沛,而且十分的清澈,由于地势较为陡峭的原因,水的流速很快,里面没有一点泥沙之类的杂物,就算偶尔有几片树叶落到里面,也会在瞬间被冲出去很远,眨眼工夫便没了踪影。

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幅关于新泰水系的古式地图,上面标注的河流当中,就有发源于莲花山的。那条肯定是用毛笔画的表示河流的线条,虽然粗粗的而且不太均匀,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让我知道了在这海拔九百多米,风景秀丽的莲花山里,居然有一条河流由此发源,毫无疑问,这深山幽谷中肯定是少不了水的。

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夏季,和几位小兄弟到莲花山朋友开的武术学校,在老大哥那里高谈阔论、吃喝一顿之后,忽又想起了小时候对莲花山的那种迷恋与向往,便提出大家一起上山一游,顺便寻个清凉之处解解热。无奈众人大都嫌天热,只有两个朋友自告奋勇,愿意和我共同上山一游。

老大哥的武校位于现在的观音院靠西南的位置,大概就在山门附近。我们兄弟三人顺着观音院西边那熟悉的山路,连说带笑地往上溜达着,不一会就到了位于山谷中的通天河较宽的一个地方。其中一个朋友连声咋呼着“忒热了,不走了!”,找了块有树荫凉的大石头,借着酒劲爬上去,躺在上面四个爪潇洒地一伸,就呼呼大睡起来。一看此景,我觉得确实也不能走得太远了,就和另一个朋友走到通天河边的树荫下乘凉。

连续几个月的干旱,通天河里只剩下一块块裸露在骄阳之下的石头,整条河谷就像一个农村集市上的蛋类摊位,里面摆满了一堆一堆的鸡蛋、鸭蛋、鹅蛋,还有大的鸵鸟蛋,小的鹌鹑蛋。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蛋”在太阳的烘烤下,向外释放着耀眼的白光,把人的眼睛耀得泪盈盈的,再就是由周围山林中传来的阵阵不绝于耳的蝉鸣声,把耳朵廓的嘤嘤作响。

我坐在树荫里,滔滔不绝地对朋友讲述着小时候来这里的时候,这河里有多么大的水,并十分不解地问现在怎么变得如此干燥,如此缺水?朋友笑答,这里不缺水呀!你只看到了那些石头,却没看到石头下面的水。我半信半疑地走到河边,果然发现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下面竟真的有水,而且是闪着盈盈波光,正在涓涓流淌着的溪水。顺着溪水往前面看,不远处一个一两人高的大石头上,一条不算大的溪水正由上往下无声无息地流淌下来,形成一道具有深深的颜色,勉强可称为小瀑布的水流。这水流很小,溪水落在下面水里发出的那点声音也被周围的蝉声淹没了。或许由于时间久了,也或许这水流曾经大过,在它下面一个扇形的沙滩上竟然冲击形成了一个小水潭。

果然有水!我把手里装着彩色胶卷的照相机递给朋友,便朝前面的小水潭走过去。走近了一看,发现这个小潭有不到十平方米的尺寸,底下全是细细的沙子,靠近大石头的地方,金黄色的沙滩被“瀑布”冲出了一个不到半米深的坑,这里面的水呈现出极淡的蓝绿色,而越往外面,由上面那坑延伸过来的沙滩就越浅,此处的水由于透明而变得几乎看不见了。

此时,后面的朋友已经跟了过来,在我身后说了一句十分自信的话:怎么样,有水吧?

既然有水,又正值如此炎热的天气,何不在这地处深山幽谷,而且如此静谧的小潭里洗个澡,去除因登山出的汗与浑身之酒气?想到这里,我对朋友象征性地问了句“有没有人?”,在得到确定的回答“没有”之后,便脱衣走进了清澈的溪水里。

那潭水十分的清澈,而且带着足足的清凉,我先是撩起水来让身体适应了一下,然后慢慢走到稍深一点的地方,坐到不深不浅的溪水里,只露出头来,让自己的身体全部浸泡于溪水之中,再后来干脆躺在浅浅的地方,让凉爽的溪水刚刚漫过身体。此时,身下是细细的、柔软的沙滩,上面是被依稀的树荫遮挡得不那么灼热的阳光,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悄声悄气、蹑手蹑脚的白云,似乎在探头探脑地偷看河谷中的裸体。而中间则是柔柔曼曼,似有似无,温温婉婉,体贴入微,没有一点感觉但却分明在与我的身体零距离接触的山泉溪水。这溪水清清凉凉,滑滑润润的,既蓬松得酥酥软软,又稳定得密密实实,亲亲密密地和我贴在一起,并随着我的呼吸而不断舒舒张张,松松紧紧得恰到好处。如果屏住呼吸,使身边的溪水不再微微晃动,我俨然成了一个被包裹在透明琥珀里的人。此时,身上的燥热和那份仿佛尚未感觉到的浮躁,被微微流动的溪水渐渐洗净,那无时不在流走的时间在此时也仿佛已经凝固,周围那嘈杂的蝉鸣声也好像知趣地没了动静……

多么美好的时刻,多么悠闲的岁月,多么美妙的意境,多么飘逸的心情。此时此刻,我已经与这灵山秀水融为一体,此情此景,使我已然进入了传说中的渺渺仙境,微微的恍惚之中,似乎感觉自己已经沾染了几分来自于大自然的那种逍遥与灵仙之气……

从多年之前的美好回忆中收回目光,眼前仍然是这条熟悉的通天河,河两岸依旧是茂密的绿幽幽的山林,河道里还是那些艳阳照耀之下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可以想象,若是在雨季,这里的水量充沛,肯定是有的地方河水汹涌,气势磅礴,有的地方则水流平缓,细柔委婉,似古琴轻弹,又如行云流水,波光潋滟,氤氲着一种隐隐的仙气。

眼下,又是一个干旱的季节,虽不见那种奔流不息的水势,但细细听来,那种依稀的古琴雅韵却依旧流淌在满是顽石的河谷中。走近一看,那些光秃秃的大小岩石下面,仍然有一条清澈的溪水在不停地流淌。在一些较为平坦的地方,溪水们静静地积聚在一起,十分恬静地卧在金黄色的沙滩上,裸露着亮晶晶的胴体,享受着原本十分强烈,但却被树荫和石头遮挡得只剩下明媚的阳光,并眨着波光闪闪的大眼睛,注视着我这位同样充满好奇的访客。

细细看来,这些洁净的水像极了小学常识老师讲的,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液体。不是吗?眼下的这些水的确是无色的,透明的,从上面往下看,那些沙子一粒一粒的是那么清晰,那么洁净,那么沉稳,根本看不到一点点水的迹象,若不是游过来的几条小巧玲珑的小鱼儿,谁都不会相信这些沙子上面竟是一层真正的液体。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的精彩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古人描写的那种既真实又美妙的意境,以及那种活灵活现的场景,在此时得到了最真实、最生动的再现。

这些水里的小鱼十分小巧,应该是传说中的蚂蚱仔变的一种被称为“草绳子”的小草鱼吧。它们虽然个头很小巧,可它们是土生土长的,是自由自在的,是相当简单但又是极其逍遥的,它们无忧无虑,来去自由,生活在如此洁净,如此淳朴的自然界当中,身心自由,潇洒飘逸,真是这大自然中的灵气,小溪中的精灵,虽然它们的生命不会太长,但在它们这短暂的生命里,却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崭新的认识,它们不知道什么是忧郁,什么是烦恼,从生来就享受着如此清静的所在,如此美妙的环境,如此轻松快乐的生活,真是令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动物自叹不如。

面对如此美景,目睹这些仿若凌空游弋的一条条小鱼,我不禁想起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啊,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呢?没有多年前在这仙境一般的泉水里的“逍遥之浴”,又怎么能理解鱼的乐趣?又怎么能亲身体验这仙境之水的灵秀之感呢?

望着这清澈的溪水,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被许多人视为真理的话:水至清则无鱼。谁说水至清则无鱼?此时,这眼前最为真实的一幕,这一片再真实不过的自然景致,不正是足以推翻那个真理的有力证据吗?这里的水是清的,而且清到了几乎视而不见的程度,可里面不也生活着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鱼吗?

山多高水多高。这句话不仅是多年来人们根据久远的生活实践总结的经验,也是符合自然界物质存在规律的一个解释。不是吗?自然界中的许多东西,包括人们认识到的,以及人们尚未认知的,包括现代科学能够解释的物质、非物质,以及相当多的精神与意识的东西,哪一种、哪一样不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甚至相互排斥,却共同存在的呢?就像人类社会中的敌中有我,我中有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道理。话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过多,有点啰嗦,甚至有些不着边际了,可是根据这个规律,从天南地北的许多名山大川来看,尚没有什么证据来否定这一规律。因此,想必眼前的这座莲花山也必定符合这一基本规律吧。

顺着一条由一蹬蹬石阶组成的山道,一步步向山的高处走去,发现这条山道多是顺着位于山谷中的通天河而建,一路上除了不时传来的几声悦耳的鸟鸣,就是河谷里那虽然看不见,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流淌,毫不懈怠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认真演奏着优雅乐曲的的涓涓泉水,就连山谷里吹来的阵阵清风里,也是蕴含着浓淡搭配合理,温度与湿度恰到好处的清新宜人的水的气息。

在这迎面而来的空气里,不仅有松柏灵香之气与阵阵花香的味道,还有一种会令人精神爽朗,身心轻松的物质。对于这个物质的属性,我一时想不到究竟用什么词汇或语言来进行一个恰当的表述,只能用一种叫做感觉或是来自这山水之间的灵气来表述吧,但不管是怎么感觉,如何想象,这种美好的意境还是离不开一个“水”字。因为这充满灵气,宛若玉液琼浆的莲花山的水就在我的身边,就在这蜿蜒的河谷里,就在那阵阵清风里,就在那茂密的树丛里,也弥漫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流淌在我对莲花山浓浓的情愫里,浸润在我一直追求本真,向往清静,憧憬美好生活的心里。

心情得到了水的滋润,步子也变得轻松起来,不一会就到了一个叫做“两山排闼”的景点。这是一个位于莲花山上山的东、中、西三条道路交汇点的“枢纽”,从这里向北面走就是上山的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就在高高矗立的崖壁下,绕过崖壁,忽然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侧那高耸、苍翠、由高到低满是绿幽幽树木植被的山体,如同两座山忽然推门送来了满目的绿色,真就应了崖壁上那“两山排闼”几个大字的含义。

向西边望去,一条弯弯的索道横跨在几个山头上,像几条彩带似的挂在翠绿的山间,索道尽头是一个建于半山腰的站台,几间钢筋水泥的房屋建筑周围,是许多自然生长的松树、柏树和散落于岩石之间的许多灌木。由于正值夏季,茂密的绿色灌木与几棵高大的松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站台做了一个最合适的妆扮,使这个人工修建的建筑不仅没有一点裸露的感觉,反而成了一个别致的景点。

站台的西边是一条通往上山西线的山路,往东是一条蜿蜒的小道,再向东没多远,就遇到了一条自北面山谷中流淌而来的小溪,放眼望去,发现这条小溪并不是孤立的,它正是我上山时一路相伴的通天河的上游。之所以称之为小溪,是因为此时它的水量不大,而且被一个人工建造的小小的拦水坝截住,形成了一个大略为三角形的小水潭。小水潭的北面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最尖的角,由于浓密的绿树掩映,那边的溪水已无法看出流淌的迹象,也看不出溪水从何而来,只能解释为那稠密得发暗的绿色植物中溢出的汁液,慢慢汇集成了这个绿色的水潭。

从高处的“枢纽”位置往下看,这个水潭的水呈现出一种浓浓的碧绿颜色,如同画牡丹叶子时用藤黄和花青调成的绿色,而那个三角形的水潭更像一个小画盘,或许是水深不同的缘故,靠南的一边像是花青多了一点,颜色偏暗一些,靠北边的则像是藤黄多了一些,颜色明显亮了许多。正因如此,整个小水潭像极了一块未经任何雕琢,但却发出熠熠光泽的碧玉,恰到好处地镶嵌在黄褐色的岩石之上,又如同美女颈项上佩戴的一块美玉,娇羞地向游人展示着那份含蓄、优雅的恬静之气。

小潭的南边是小水坝,潭里的水位由于潭水的不断增加而升高后,慢慢溢出水坝向南边流淌。为了使游人能够安全、便捷地通过水坝到达东边的“枢纽”,设计者巧妙地采用了漫水桥的形式,用一二十根方形石条横摆在水坝上,形成一道“梯子”状的道路,那些溢出来的溪水从“梯子”的缝隙里流过,使游人“常从水上走,就是不湿鞋”。

流出来的溪水原本是绿得发亮的颜色,可当它们一旦通过“梯子”后,立刻摇身一变成了清澈、晶莹的状态,顺着水坝下面的黄褐色岩石,流到由巨大岩石构成的“河道”上,再向南经过更为宽阔而且立时变为断崖的地方,由周边向岩石中间的低凹处靠拢过来,聚成了一条涓涓的溪流,越过岩石上由黑色铁链构成的防护栏,向几丈深的崖下倾泻而下,形成一条虽算不上壮观,但却十分优雅而且自由飘逸的瀑布。望着这个瀑布,可以想象得出,若是在一场大雨过后,它一定会收起这份优雅与飘逸,与西边的子母泉遥相呼应,以一副飞舞着漫漫水雾,发出巨大声响的气势,展现出一种集美轮美奂与宏伟壮观于一体的壮美景象。

站在巨大的岩石前,身后是刻在城墙一样崖壁上的“两山排闼”四个大字,转身向东望去,稍微高一点的山道便是上山的东线。在东线道口离“枢纽”不远的地方,一块近两人高的长方形岩石矗立在路边,在这块略显黑色的岩石上,赫然刻有三个大字“圣水缾”。这三个字与前面“枢纽”处的“两山排闼”相比,一个是端庄俊秀,工整规矩,一个是苍劲有力,粗犷豪放,看得出来,这些字显然是两种风格的字体,但都有着深厚的功力,加上这些字都是刻得深深的,更给人一种“力透岩石”的感觉。

这些石刻的字,在我小时候上山时就见过,听老师讲,那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石刻。此时,我望着这些已经在山上存在了多年的文字,心中不禁想到曾几何时,那些文人雅士多少次登临莲花山,被这里秀美的山水景致所感染,为这里如梦如幻的意境所折服,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对自然界的感叹,产生“两山推门送青来”的美妙意境,才能畅想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对莲花山的无限敬仰,对佛教及大山的无比崇拜,也才能在此留下这些与山川同在,与岁月共存的文化遗迹,让我们这些同样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同样对莲花山有着独有情愫,同样对佛教有着无限崇敬的人,一次次瞻仰这些文化的痕迹,一次次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次次登上这座心中的普陀圣地---莲花山。

细细观察那些岩石上的刻字,从那深刻于岩石上的字迹和周围的粗糙岩石上,竟隐隐约约地发现了一丝水的痕迹。这些以淡淡的风化形式存在的痕迹,像用一只细细的毛笔蘸着墨汁,画工笔一样地在岩石上一点一点“撕”出了一层细细的黑色丝网,使原本就不细腻的岩石更显出一种斑驳陆离的印象。细细看来,这些黑丝网的线条并非都那么精细,有些线条像是在半湿的宣纸上画的,向外浸着淡淡的墨色,远远看去,整个高高的褐色岩石泛着一种淡淡的黑色,并呈现出一种黑中带褐,干中带湿的颜色,使这原本干燥的石头表面似乎蒙着一层潮乎乎的感觉,仿佛伸手往石头上一摁,就会有一层清水渗透出来。

这是幻想吗?是自己的想象吗?看到这里,我不禁对自己连问了几句,想把自己从这痴痴的想象中拉回来。可是,一种生长在岩石上的生命忽然映入眼帘,那是一棵黄豆粒般粗的荆棵。就是这棵小小的植物,印证了我的想象是真实的,证明了这些岩石里,这莲花山的石头里真的有水。你看,正是这些深藏于岩石之中的水,滋养了这虽然小但却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荆棵,滋养了那成片的青苔,让它们令人难以想象地生长在这看似冰冷,毫无生机的石头上,从而证明了这些石头也是有生命的,也含有着可以哺育生命的物质---水。

再往前走,经过曲曲折折、高低起伏的山道,一片翠绿的竹子林便渐渐出现在视线里。顺着台阶绕过竹林,一个十分工整的石牌坊迎面而立,并不算高的牌坊上,“云谷胜境”四个红色大字分外醒目。牌坊的东边是一个仿古风格的建筑---云谷寺饭店。

这个饭店的老板正是多年前在山下开武校的老大哥。在饭店小憩,喝上一壶浓浓的老干烘茶,顿时觉得浑身轻松,朋友连呼“好茶”,我却只说好水。朋友不解,我解释:你只顾解渴,却没发现这水有三个特点。一是轻。喝到嘴里如同含了一把柔柔的雪花,有种轻轻柔柔、似有似无的感觉;二是稀。一入口既感觉此水似从天上来,充盈着浓浓的灵气,轻飘飘的,比重远远小于其他的水;三是活。此水一到嘴里,立刻就四处横溢,没有一点黏性,肆无忌惮地往舌头底下、牙缝里钻,唯恐把他们咽下去一般。

朋友听后,又喝了一口茶水,细细品味了一下之后,连声称是,并问起这水的来源。这还用问吗?在这海拔近九百米的高山上,还能有哪里的水呢?毫无疑问是此地此山的水。果不其然,就在我们喝茶的桌子旁边,有一个蓝色的塑料桶,一支鸡蛋粗细的黑色橡胶水管搭在桶里,清澈的水流由管子里流出来,在注满水桶之后又“哗哗”地流到地面,又顺着水泥地面流到山路边的小沟里。我连忙喊老板关上水管。老板笑答:我们喝的水、洗菜、做饭的水,洗衣服的水,乃至冲厕所的水,全是用的山泉水。这山上的泉水是长流水,一年四季不干,你不用它也是照样流到山下。这饭店里的水,只要从上面的泉水处接上一根管子,就由它自然流淌了。

辞别老板,拾阶而上,走不多远就进入了着名的古刹---云谷寺。

据史料记载,这个古老的寺院在古时候叫“云孤寺”,不知什么原因,在前几年的重修之后改成了云谷寺。

登上高高的几十蹬台阶,进入了一个几十平方米面积的院子,院子的周围是红墙黄瓦的庙堂,正北面的大殿最高,而且坐落在近一人多高的地基之上,一条宽宽的进入大殿的台阶位于地基中间,与大殿的正门、进院的院门处于一条线上,显得既工整又威严。用十分规矩的长条形石块垒砌而成的地基,应该是早年的旧物,因为上面那两个十分工整的大字“醴泉”还在,与我小时候见到的一模一样。几十年之后,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这里,似乎在谦和地微笑着,迎接我这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的到来。

“醴泉”两个字的下方,是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口,洞口下方是当年那个四四方方的水池,由洞口流淌出来的泉水,以不急不慢、不愠不火的姿态,缓缓注入那个似乎永远也注不满的水池。水池并不深,四周和池底都是石头制作的,里面的水清澈见底,池底的一些信众投掷的硬币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就是这个看似慢条斯理的泉水,据说多少年来从来就没断过,它到底流淌了多少年,流出了多少甘冽的泉水,谁也说不清楚。

小时候不知道“醴”的含义,只知道是这个泉的名字。由于好奇,便从字义上分析,感觉这字中既有代表粮食的“豆”,又有酒曲的“曲”,更有“酉”字,想必这个字应该与酒有些关系吧。后来才知道这个字果然与酒有关系,而且表示的是甜酒的意思。看来,古时候的人把这个泉的水比喻为甜酒一般,是多么的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力,充满着无限的美妙与诗意。小时候虽然没少喝这泉水,可也没喝出几分“酒”的味道来,今天就在这泉水边,而且也知道了这甜酒一般的含义,何不再次品味一下这久违的醴泉之水?

舀一瓢清澈的泉水,看着里面那晃晃悠悠的自己的影子,恍若看见了几十年前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听到了他轻轻地喘着气息,“咕咚、咕咚”地喝着泉水的声音。现在,我也“咕咚、咕咚”地大口喝着这清澈甘甜的泉水,心里想着小时候那无限美好但却永不再来的时光,心里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萧瑟。但是,几口甘甜的泉水下肚之后,一种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充满了空灵与虚幻,但却分明存在于唇齿之间的红酒般的甘甜与醇香,慢慢地萦绕于心间,渐渐地,似乎在心里酝酿并积聚起了一种虽然很小但是正在崛起的力量,这力量让我有了新的底气,感觉心里渐渐变得非常通透与敞亮,心情也变得如同大殿之上那蓝盈盈的天空,广阔无垠又清新无限。

在我看来,这莲花山的水不仅是清澈甘洌的,更是充满灵气的,它既能给人以生存必须之功能,又能给人以健康体魄,既能给人清新的心境,又给人以崭新的思想和精神动力。眼前这个“曲泉”,虽然它的流量看起来并不算大,可是它有千百年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人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呢?有什么样的宏伟目标不能达到呢?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不能实现呢?

这个泉水虽然不大,但它已经默默地流淌了千百年。像它一样,这大山上的许多看似不大的泉水,就这么日夜不休、悄无声息地奔涌着涓涓的水流,是它们造就了通天河,是它们形成了这满山的甘露,是它们哺育了莲花山上的无数生命和山下的芸芸众生。这莲花山的水啊,千百年来,你到底彻夜不息地流淌了多少立方、多少万吨的泉水,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我想,这大山里的通天河可能有个大致的数,半山腰那座人工修建的小水库应该是个见证,还有,山下那养育了千万生灵的大沙河,总能知道一些吧。

醉美莲花山

文/蝶恋花.杏花雨

有人喜欢春的草长莺飞,有人喜欢秋的天高气爽,有人喜欢冬的银装素裹,而我却更喜欢夏的蔚蓝浓绿。夏日的一天,踏上赴陇上名山莲花山赏奇峰秀景之路。车辆驶进油菜飘香的胭脂川、穿过峰峦叠嶂的朱家山,便到景古。景古城建于金代,明设景古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不远处,便是红军长征遗址---线家楼。残差不齐的古城墙,诉说着久远的历史。行至海甸峡,奔流不息的洮水,垂钓休闲的游人,三五成群的游船映入了眼帘,恍如江南鱼米之乡。穿过魅力乡镇莲麓镇、洮水汹涌尕浪桥,便到莲花山下足古川。

顺旅游专用道而上,随处可见古木参天、松涛阵阵的原始森林,云雾缭绕、险峰欲坠的奇峰险岭。约20分钟许,到了唐坊滩。栩栩如生的三仙女雕塑、香火缭绕的莲花宝殿、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字碑林,向游人诉说着莲花山的传说。据载,莲花山古称西崆峒,早在明初就辟为佛道、道教名山。因其山体呈鳞形断层,群峰耸立,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莲蕊,酷似初绽莲花,俊丽骄妍,整个山峦雾气笼罩,满目绿海,像浩大的莲叶罩在莲峰之下,故名莲花山,具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青城之幽、峨眉之秀。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独特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绚丽甘肃2013“十佳”旅游景区,这一朵朵耀眼的光环和璀璨的明珠。

穿过香客拥簇的莲花宝殿,修建不久的木栈道通向山顶,拾阶而上,翠柏稠密,怪石嶙峋,百鸟憩息,山险景奇,一步一景“。古木松林间鸟声清脆,茂盛草丛里蝉鸣呢喃。山沟间、丛林里,不时传来哗哗流淌的溪水声。顺着声音望去,却找不到溪水的影子。不一会,到了十八罗汉楼、头天门。据介绍,莲花山有植物种类约90科、346属、745余种;兽类45种,鸟类148种,爬行动物2种,两栖动物4种,鱼类5种,昆虫类56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中兽类有:豹、猞猁、林麝等;鸟类有:斑尾鸡、暗鼠雪鸡、血雉等;昆虫有:双尾褐凤蝶等。歇歇脚、喝口水,继续前行,穿过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紫霄殿、娘娘殿、舍身殿、独木桥、鹞子翻身、金顶、夹人巷等30多处自然景点景观,烟雾缭绕的顶峰——玉皇阁呈现在了眼前。翠绿的琵琶树,缭绕的云雾山,四屏峰险,亦真亦幻,仿如世外桃源、犹似登上天庭。

”一转山的莲花山,富民政策说不完,脱贫攻坚变了天,人似书中活神仙……“。莲花山是洮岷”花儿“的发祥地,吐蕃踏歌是莲花山花儿的源流,碾场号子的花儿的曲调,花儿在莲花山地区传唱了上千年。玉皇阁下木栈道旁,三五成群的姑娘小伙,尽情对歌、如痴如醉,悦耳动听的莲花山花儿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木栈道上,挤满了听众。歌手们立起架子,用手机拍摄,快手直播。一名花儿歌手介绍:”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这里举办盛大的‘六月六’花儿会,是周边县(市)花儿会中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朝山程序最健全、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花儿会。届时,从莲麓小镇到尕浪桥旁,从足古川到唐坊滩下,马莲绳拦路,商贾林立,游人如织,到处是欢乐的海洋、花儿的天堂。

说话间,一团云雾飘过,洒下犹如少女般细腻柔滑的雨丝,落在琵琶叶上,如同五彩珍珠、不断滚动,煞是好看。我赶紧撑起雨伞,朝原路下山,返回足古川。足古川四周,青山环绕,庭院有序,安详和谐。在美丽的霞光、清新的山风、绿荫的怀抱和温馨的农家,卸下了一天的劳累,品尝了美味的山野佳肴。

望着群峰叠翠的山峦,品着优美动听的花儿,跟着沉醉花儿的游人,我如梦似幻,心儿微醉,是山是水,是歌是舞……

百花园里观秋荷

文/人生如水

几场秋雨过后,燥热的夏天悄然退出,清秋随着风儿翩然而至……秋意渐浓,诗意渐浓。秋天是美丽的,秋天的天空,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秋天的空气清凉湿润,秋天的风沁人心脾;秋天的雨透骨凉心,秋天的露珠晶莹剔透;秋天的溪流蜿蜒澄澈,秋天的虫声婉转清越。秋天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炽烈,没有冬的冷峻。但它却以其特有的庄重和肃穆,显示了它的成熟,它也以其特有的清凉给人创造了冷静的思考环境。

在我们东北寒露节气一过,秋天的脚步便加快了。随着冷空气的不断侵入,气温下降的很快,早晨的气温一般在个位数上,中午仍然是27℃、28℃,的确有一种“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盆吃西瓜”的感觉,进入九月中旬以后,秋霜随时会来,在高寒山区秋霜早已登陆了。至于城市初霜时也是有早有晚的。为了抢在初霜前尽收金色秋天的美景,这些天走在春城的大街小巷,用我的相机保留一下2015年的秋天。

摄影是自己的爱好之一,自己拍摄这些照片,都是为了玩耍,并没有什么高超的技艺,只是在拍照的时候,不断总结自认为的经验,改善照片的质量,从中挑选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照片粘在网上,分享给朋友,从未打算参加什么协会、什么比赛,更没有想过当什么家。对我来说,摄影这个爱好,让我在拍照之余动静相宜,能完全换换脑子,静下心来,回家在电脑中作文,敲打自己喜欢的文字,因此对我来说摄影不失为一举多得。

无论在城里还是在乡下拍的最多还是山水和花鸟鱼虫之类的,由于随时带着相机,所以照片很有随机性和随意性,尽管设备简陋一些,但是由于随机,所以不经意间也能拍出几幅自认为满意的照片。自从有了卡片机,拍的最多的是夏天的荷花。我和大多数国人一样喜欢荷花,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主要象征着美、爱、长寿、圣洁。荷花“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闲情偶寄》),不事张扬,十分可敬、可爱。

白露已过,马上就要秋分了,秋分一到,长春的气温开始下降,不知哪天霜就来了,为了霜来之前,再看看我喜欢的荷花。提到荷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文人墨客笔下所描写的关于荷花的名篇,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等都独具匠心的写出了荷花的独特之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的是北京清华园夏日的荷塘夜景。而我赏荷的季节是中秋,坐上239路公交车,在终点站倚澜观邸下车,下车后在南三环蔚山路上东行500米,便到了长春的百花园,径直奔向百花园的荷塘。站在荷塘旁伫立凝神,我怕自己的笨笔写不出荷花的美丽,虽然这时的荷花已是秋荷了,但仍不失美艳。朱自清有这样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多好的句子啊,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描写。

百花园的荷塘不大,只有3000平米大小,中间一条长堤,长堤上有一幢亭榭,蓝色的瓦橙色的柱子,把荷塘分成两块。进入荷塘的小溪,水质极佳,因为我在小溪看到了小龙虾(东北叫蝲蛄),这种东北的蝲蛄要求水质特苛刻,水质稍差,蝲蛄就自然死亡了。两个荷塘有条小溪相通,潺潺流水,鱼儿欢悦,春天放养的锦鲤,一夏天过去了,锦鲤已经长得很大了,这些锦鲤聚集在荷塘的入口处,自由自在的游弋,金红色的锦鲤,在绿色的荷叶映衬下,格外活跃。如果你在扔下几个面包渣,这些锦鲤更加活跃,互相争食,让游人忍俊不止。

由于水质好,百花园荷塘里荷花长的特别清秀,不像城里其他公园的荷塘,由于水太肥,水质差,往往是光长叶子不开花。虽然已经进入中秋了,百花园的荷塘布满碧绿的荷叶,间或看到含苞欲吐的,淡然绽放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虽然没有杨万里诗中所写的“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气势,却也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绕湖的小路上,三三两两都是行人,欣赏这秋日里的别样风致。

百花园的荷花品种比较单一,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里的荷叶硕大碧绿,有的中间还存留着早晨的清露汇聚成的水汪儿,折射出斑驳陆离的光线。而荷叶的根茎又长得高大挺拔,水面之上的部分也有一人来高。荷叶互蹭在风中发出轻微的嚓嚓声,给微凉的秋日里带来一丝绿色的惬意。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花色品种极多,花色红、白、绿、紫和杂色皆有,千姿百态。李渔称荷具“三可”之妙,一曰可目: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茎叶日上日妍,有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花之即谢,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二曰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三曰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餐盘,互芬齿颊。即使霜中败叶,亦可摘而藏之,备终年裹物之用。故曰“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闲情偶寄》)。

看着百花园荷塘的荷花,让我想起家乡窑神庙水库的莲花,家乡的莲花长在水库里,整个水面像个枫叶,叶角处长满了莲花,周边是绿色的群山,在这深山里,有这么一块盛开莲花的水库,真是一个不错的天然景致。远远望去那莲花层层叠叠,粉绿相间,让人顿感心怡,好像喘气都顺溜了。这里的莲花清净自然,就我一个人在莲花池转悠,随便的看,随便的拍,在城里永远不会有这种宁静。

走近荷塘里盛开的秋荷,用鼻子嗅嗅荷花,荷花淡而不浓、清而不郁的幽香。荷花的香不像牡丹,那是出身豪门的霸道与张扬;荷花的香不像菡萏,那是经过无数个日夜清水洗涤的娇贵;荷花的香也不像丁香,那是被遗弃的小家碧玉的哀怨与凄惶。荷花的香是不需诠释的自然本质,是抑制不住的生命释放,是经过数不尽的狂风暴雨磨难后的凝练与升华。

细细观察百花园的秋荷,荷花雅而不俗、丽而不冶的颜色。然而,荷花的红不同于玫瑰,荷花的白也不同于雪莲。荷花不是为了标榜自己而刻意显示与众不同,荷花是那样自然的展示,朴实无华。荷花冰清玉洁、高风亮节的形象和顽强的生命力,已经深深地植入人们的脑海中,激励着人们坚忍不拔地去迎接未来。荷花始终保持着自己超凡脱俗的个性,也许这就是荷花的魅力。

荷花最有仙子的味道,天姿慧中,我们能看到她的自信,能看到她的努力,她肃然的自信和美丽,让人精神振奋,她拥有崭新的开始,更有美好的未来,无论成败,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不放弃自己的目标,其实荷花是一种启示,那就是越是泥泞越要站出来,外面的空气更加新鲜,选择更广阔的空间是荷花之所以能浮出水面的志向,亭亭玉立的荷花也要根植于深泥,挺立是一种精神,这就是我的荷花印象,我的荷花礼赞!

如莲花般生活

文/汤园林

认识一个叫小莲的女子,她所经历的事,和她对人生的态度,实在太出乎人意料。所以,我忍不住要讲给大家听。

六岁那年,父亲帮邻居盖房子,不慎从高高的脚手架上跌落,像一片秋天的叶子,倏然远离了这个缤纷的世界。她和母亲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从此便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她捡过垃圾,挖过野草,被人挤兑欺负是家常便饭。

踩着灰暗的光阴,她慢慢长成一个大姑娘,有了茉莉花一样清冽的初恋。那时她因家境贫寒早早开始工作,男友却行走在大学校园美丽的林荫树下。每月,她的汇款单都如期而至,供男友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以为春天辛勤播种,秋天便能收获丰实硕果,可命运忽视了她洒下的汗水,毕业后,男友便人间蒸发,从此杳无音讯。

情场失意,她希望职场能够让自己得意,这毕竟是一个努力就有结果的事情。她应聘到一家公司做销售,没有熟人,没有经验,她凭着一股子韧劲,每天打电话讲到嗓子哑。数月后,终于敲定了一个大客户,却在签合同之前,被同事很不道德地抢了去,所有努力皆成泡影。

岁月推着她磕磕绊绊地往前走,在人生的某一段,终于等来那个真心实意对她好的人。她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把母亲接到身边,生活似乎终于给了她一个笑脸。没想到,这个笑脸也仅仅维持了五年。女儿三岁时,丈夫移情别恋,不但决然地离了婚,连不多的财产也夺去大半,留给她的,是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以及一颗千疮百孔的心。

尘世中所有脏乱不堪的事情,都一古脑地在她身上演练了一遍。一个人,经历了这些事情,就算不心狠手辣,也一定是内心冷漠冰冷无情吧?

奇怪的是,每次看到她,她总是一脸温和的笑,像清晨的阳光,温暖却不灼目。傍晚时分,常见她一手拉着女儿,一手拉着母亲,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步,夕阳的余晖拉长了三个人的影子,她们脸上露出快乐满足的笑容。

她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薪水只够家庭开支,她却常常拿出家里的旧衣服捐给慈善机构,并教导女儿,要多为别人着想。节假日,常见她出去做义工,回来时,满脸疲惫,却笑呵呵地说,能够给别人的生活带去一点阳光,比什么都好。

看着她,我忽然就想到莲花,虽然生活在肮脏的淤泥中,却总能钻出淤泥的桎梏,把所有肮脏的东西踩在脚下,开出一朵清雅洁净的花来,将整个水面妆扮得美丽妖娆、冰清玉洁。

小莲就是那一朵最绚丽的莲花,把所有的苦难和不平踩在脚下,让自己的生活在一片废墟里开出花来。

悟花,悟禅

文/梦雪荨

大抵女子都爱花,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我,亦喜欢与花为伴,无论开落,都是一场倾城唯美,略含淡淡诗意,淡淡忧愁。只一眼,便是极致。

因而,闲暇之余也喜欢侍弄花草,无论花开大小,好坏,颜色都不计较。只要能在这满目尽是高楼大厦的城市,看见花开,于我,都是一种莫名的欣喜。偶尔,也能看见花落阳台,亦曾为此感到叹息。想想,四季有轮回,花落还花开,心,也就释然了。

城南的秋,总还是来得晚些,意味并不明显。时光流转,早就听闻七月是莲开的时节。于是,还在六月的时候,就开始计划要去鹏城的洪湖公园看一场莲的盛开与独舞。未曾想,几番莲开都与我失之交臂,原先美好的愿望,都在倾盆大雨和生活的琐碎中一一改变。也许,是我和那一湖莲的缘份尚浅吧!又或者是,时光故意让我在八月的眉间频想频念我未来得及触摸的莲。

爱莲,喜莲,也愿意做俗世中那朵如莲的女子。

初见莲,是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当时,我并不懂莲,只知道,周敦颐谓之:花之君子者也。慢慢地,随着流年的走远,时光中的那朵青莲,渐渐植入心底,次第芬芳。

真正触摸莲,在今年七月中旬,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与莲对语。宁静的小院,不算大,像是古时官宦之家的宅院。一进大门,便被这里的古色古香吸引。亭台,小院,阁楼,小桥,回廊,错落有致地铺排。偶尔,还有二胡声从院中的一角传来,悦耳悠扬。这个季节,莲,无疑是这里最美的景色。大多数游客,都是为它而来。若大的碧叶,立于清水之上,粉的,白的,红的……花朵参差其中。虽没有江南"莲叶何田田"的劲秀,也没有湖洪公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浩渺,但有着其一枝独秀的静美,更胜似小家碧玉般清雅精致。我的莲梦,在此得到满足,也算是慰藉了我许久以来心心念念要去赏莲的那份躁动的心吧。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似乎,莲花与佛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成莲花是佛的象征。雪小禅在她的《莲子清如水》中说:"莲与禅,都是有意蕴有境界的名字呢。"的确,那意蕴和境界,似至高无上的佛,我生怕我粗俗的文字一不小心就亵渎了其中意境。

"若断爱无余,如莲花处水。"已经忘记了是在哪里读到过这句话,从百度上搜索得知出自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只一眼,便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印在心里。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若一个人能做到绝情断爱,六根清静,将如莲花存于水中一样坦然安宁。

生于红尘,长于红尘,过着烟火人生的生活,我自认为自己无法做到绝情断爱,六根清静。但若能在俗世中修得一颗琉璃心,如莲般坦然安宁,恰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算是有所顿悟。

听一曲云水禅心,夜清凉,风轻吹。由来喜欢在这样的夜,写几笔云淡风轻,或书一笺禅语。古筝声中流淌的清音如云,如烟,如雾,如岚,是那样的近在咫尺。伸手,解不可及,音弦缭绕间,又似乎远在天边。

禅是一枝花,一枝无明的花;禅是一粒果,一粒多情的果;禅是一亩田,一亩丰饶的田;禅是一道门,一道空灵的门;

禅是一潭水,洗净尘世的沙;禅是一味药,疗治心里的苦;禅是一盏灯,点亮前行的路;禅是一轮月,洒满芳草天涯;

禅是一片天,禅是一片地;禅是春和秋,禅是嫩绿的芽;禅是你和我,禅是我和你;禅是冬和夏,禅是一枝花。

这首陈越的"禅是一枝花",将禅的意蕴尽付风中采莲优美的歌声中,步步生莲,空灵,且悠远。

生活中,禅无处不在。"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只要有颗参禅的心,人生处处是风景。

此去经年,掬水揽月,月在手,月在天。弄花衣香,香在心,香在莲,似水不着水。心境臻于清远,漫卷红尘,不为花开,不为花落,只为在流年让自己的心,宁静些许,淡然些许,一如莲。

春登莲花山

文/宁昭收

一晃三四年,久违莲花山了。

初春,几个文友相约登山,了却了梦绕魂牵的愿。

七八年前,承蒙杨殿明董事长的信任,我曾有幸参加了莲花山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有缘前去五台山参观考察。因此,对于莲花山,我是情有独钟的。

与李朝吉经理通话以后,我们几个人得以免票参观。一进山门,是观世音菩萨的雕像,我便双手合十,虔诚的三拜,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广播善缘,是善男信女们争相膜拜的对象,我自然也是难免俗累,见了慈眉善目的她,总会深深的鞠上几躬的。

偶尔会有几声鸟鸣从树林中传出,然后就是深深的寂静。偶有几只松鼠从林中窜出,随即消逝,又平添静寂。寂静中,有仿佛能够听到山坡上,树枝上,那些正在孕育的小草和树叶们生长的声音,呐喊的声音。山风回荡,整座莲花山蕴满了禅机。

依着山路,穿过天王殿,拾阶而上,便到了大雄宝殿,左边是观音殿,右边是地藏殿,佛相庄严,令人心动善念。

登上右面的清风亭,向东一望,便是烟波浩渺的海山湖了,阳光洒在湖面上,泛金耀银,波光粼粼,耀人眼目,蔚然壮观。东边的山坡上,一丛丛白杨树,整齐的布列方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有淡淡的岚烟在树林中弥漫。近处则是梵宇僧楼,在山坡上偶尔露出一鳞半爪,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登山而悟禅,则登山成为了禅修。此次登上,我倒没有悟倒禅机,只是同伴催促,我们该下山了,一上午的时间仿佛在一瞬间过去了。

的确,上山了,就得下山。所谓空即色,色即是空。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莲湖湾的心事

文/徐文伟

莲湖湾的心事,还是谁与谁的心事?

是谁把我变成了湖,又是谁给我取名为莲湖湾?我是这片天空下的主人,谁又是我的主人?我的弯曲身躯里挥舞着无数的莲花与莲叶。爱的种子撒播在阳光下,让我沉醉其中,有些晕眩。我度过秋,迎来冬,过了春,夏的故事不觉上演。我的心事潜伏在湖心。

壮实的田地里,镰刀在天空下飞舞,我欢喜牛儿的被吆喝声或机器的轰鸣声,农民伯伯的汗水与笑声早镶嵌在我的莲心。

我是湖,但没有湖的伟岸身躯;我是湾,有十里长的蜿蜒。赏心悦目的荷,造就了我的品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的这片世界同样有着出人意料的情趣。有时,无拘无束的风飞不进我的湖心。荷叶在水面上被有力地举起来。早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荷的帽子里撒起娇来,荷叶任其在上面摸爬滚打,或随风掉落,或由太阳化掉。

这片天空下,举着小包包的尖尖荷像极了天空里的小鼓手,在风的怂恿下,频频敲打天空,敲打这个世界。小鼓手边敲边说,我来了,我将口吐莲花。天上的雨,飞身而下,瀑布一样刷刷敲打着莲叶与莲花。一片一片的莲叶、一朵一朵的莲花以及一个一个的果盘,在大地里摆放着,有些内容或因无法抵达而无法读懂。

从湘江的入口看去,弯曲的我让你看不见首尾。我不知是自然而曲,还是世人为之。我现在终是牵挂出一片依恋的天地来。

在我这一湖心事一湾涟里,不知荷莲在山水之间明媚,在时光之上流连了多少年,走过了多少朝代。我是清楚,李白称自己为青莲居士,张口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周敦颐把莲花比作君子,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抒发了一段隐约的哀愁。

在喧嚣红尘中浸泡太久的人,走进我的世界,静听荷韵之声,难免会血脉偾张,心胸开阔,就觉得自己重活了一回,活在大自然的真实怀抱里。

尘世浮生中的一朵莲花

人生天地间,难免会遇到各种繁芜丛杂、盘根错节的矛盾,你就像颠簸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任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逃脱不出造化所形成的这张密不透风的罗网。这让我不仅想起了那位“生而皓首”骑青牛扬长而去的老子。

对老子的初识是在中学的一次语文课上,我的那位身材瘦削、学问渊博的老师讲课之余随口就引用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语句,不讲出处,不作解读,铃声一响,夹起书本,开门就走。我正是刨根问底的年龄,自然找了他好多次,然而,老师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得大学,钻进图书馆,苦心研读,做笔记,制卡片,总算对老子的东方智慧有所知晓,至于更深的要义,还是有些懵懵懂懂。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老子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神秘人物。就连他为什么被称为“老子”,也成了他令人望而生畏的一部分。司马迁说他活了160岁或者更为久远的200岁,这不是“老”子,又是什么?学者葛玄不知从哪里得出他“生而皓首”的说法,这难道还不 “老”吗?到了后人张守节注释《史记》时更为叫绝,干脆说老子的母亲怀胎81载而生子,自然更是“老子”。传说终归是传说,对于圣人的敷粉,自古而然,不过,这倒更让我们对这位哲学巨人生出无限的景仰之意。

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老子是在两年多年前的一个午后走出守藏室的,他抬起智囊般硕大的头颅,看到太阳正在一步一步地朝西边深不可测的高远的天空游移。他笑了笑,额际间密密的皱纹竟舒而不展。他就那么伫立着,如一截枯干的木头。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或者没有想什么。

其实,我们都错了,他正在思考周室的安危。作为守藏室之史,他怀着虔敬的心情读完了周代所有的藏书。先民的战争与杀伐、流泪与欣喜、悲愁与安乐,他了如指掌。读透了历史,自然能预知未来。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就连他的守藏室也将随历史的烟尘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和孤独逼上心头。已是夕阳在山,残阳如血般洒落在毫无生机的大地上,他黯然转过身,悄悄又回到屋内。

解燃眉于倒悬,还是弃绝尘世,飘然而去?我们的这位智者陷入了深思。周室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争疆裂土,那些打着救民于水火幌子的王霸者何时才能满足他们的私欲?与尔为武,蝇营狗苟,又岂是我辈所心甘情愿!走吧,离开这喧扰的俗世,去找一个理想的乐土,那里才是我诗意的栖居的地方。

说实话,写到这里,我心里着实有些凄冷。伟大的先民们啊,你们到底做了些什么,竟然把这位伟大的哲人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只得骑着青牛弃我们而去?如果我没有说错,老子那时的心境比我还要凄凉,是浸透骨子里的那种。他知道,他将要抛在身后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他更知道,从此,要么千古流芳,要么落个世代骂名。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就顺遂自然吧。老子摇摇头,又点点头,终于决定明天骑青牛而去。

正当老子要远离尘世、迷失于茫茫流沙之中时,在一条崎岖蜿蜒的小路上,冉有正驾着车马缓缓而行,车上坐着的正是那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干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用。”这是当年孔子去东周洛阳拜见老子见面所说的第一段话,个中甘苦,孔子自知。然而,老子的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没有打消孔子执着救世的念头,他就是要力挽狂澜,就是要让这个社会归于“仁”,归于“道”。

两位哲人,同出乱世,一道一儒,成就了中国哲学的两大流派。据司马迁说,老子出生于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这样说来,以老子为代表的楚地道家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儒家文化和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三晋法家文化岂不正是中华文化三足鼎立的雏形吗?

那天一大早,老子就让学生庚桑楚把青牛喂得肚饱腰圆,随后就心情沮丧地骑上它,踽踽独行于洛阳尘土飞扬的大道上。冰冷的晨风吹得他的脸有些疼痛,他已全然不顾。看看出了城,回望洛阳,心潮翻滚,思绪飘飞,从此,他将遁迹荒野,心随风雨,回归自然。

是函谷关的关尹帮了我们的大忙,如果没有他,五千言的《道德经》将不会存世,司马迁很难再找出史料来为老子立传。那位胖胖的关尹很可爱,可爱得让我们心生嫉妒。他告诉老子,你要么不出关,要么出关但必须把你的学问留下。老子原来出关主意已定,自然无牵无挂,他愤然挥笔,洋洋洒洒写下千古绝唱《道德经》,然后,掷笔于地,骑上那头已等得心烦气躁的青牛,飘然而去,前方,正是流沙茫茫,荒野古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每每读到这些散发着生命活力的金句,我都会立即对老子产生出无限的神往和敬仰之情。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有精华,自然也会有局限。对老子这位哲学巨人,我们难道还会再苛责他呢?

人生天地间,难免会遇到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要想幸福地活在当下,我们不妨想一想老子和他的哲学,他就像尘世浮生间的一朵莲花,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纯洁,会让我们的境界得以升华。

莲花呀莲花

文/张光明

莲花,一种多么美丽诗意的名字,一提起来,仿佛就进入了一种空灵,庄重、圣洁的意境和境界,哦,莲花是一种在浩淼的烟波上翩翩舞蹈出下凡仙子般曼妙仙姿的特别花朵,在天地辽阔中演绎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画朵,哦,岂止是阳光映照得莲花分外红润,其实莲花反过来映衬得大地更加葱茏苍翠、广袤开阔;映衬得天空更加明净而朴素、辽阔而旷远;映衬得,白云更加悠悠飘移洁白,阳光更加闪闪亮亮的芬芳,大地更加葱茏而广阔。莲呵,让天地为之动容。

感觉莲花,总是有一种翩翩然的端庄的诗意美,美丽而不娇艳,惹目而不招摇,妩媚而不轻浮,随风舞蹈而不露半分放浪,全身无处不在的是散发出来的那种洁身自好,不容亵渎的端庄圣洁美。走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看多了浓艳繁华、贪恋富贵的女子、那样地在各种膨胀的欲望中沦落,甚至自我作贱,如果世间的女子都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地绽放,我们还会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混乱吗?因此,总不免对乡村浩淼烟波上的莲花心驰神往,总想去池塘边、湖泊边,静静地伫立,静静地观赏莲花。

在那样的天高地阔中,烟波在阳光的闪闪亮亮中浩淼着,一层层的阔达碧绿的荷叶,漫无边际地铺展开去,仿佛只有把这样别有灵性灵动的绿意渲染到极致,沉吟感叹般地弹奏出绿的韵律,绿的抒情旋律,才能唤来,迎来一朵朵莲花,并伴奏它们的翩翩起舞。也唯有那样的荷叶之绿,才能映衬出莲花的高贵、庄重、圣洁之美。站在一望无际的荷花前,自己也仿佛化入了阳光,化入了天空的空灵空阔空茫无边中,生命如蓝天大地一样博大无边了,焕发出一种蔑视世间丑态丑恶的大气。

莲花呵,高贵、庄重、圣洁,却绝不冷艳,更不冷漠,反而有一种本色朴素的亲和感,让人去与之心心相印地亲近,喃喃低语地亲昵。其实,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莲花般直入心灵,给人以心灵的抚摸擦拭,抚慰在尘世挣扎中的累累伤痕,擦拭掉心灵中的种种污浊的欲望和一团乱麻的纠结,让疲倦的灵魂轻轻地舒展如莲。难怪佛家中的佛、菩萨、罗汉、都坐在莲花座上,莲花才代表了高贵、庄严、圣洁的极致,难怪母亲小时候对我们说观音菩萨比世上的任何女子都美丽,观音菩萨也是站在或坐在莲花座上呀!那满塘满湖的莲花哟,想是那些一代代一世世在尘世中走过一遭,不忍再来世上受一点点轻薄作贱的女子而纷纷投胎转变为莲的么?

难怪有诗人说:“生当如莲花般高贵、庄重、圣洁之静美”。绽放到了极致,才能如此令佛、菩萨都神往敬重,才能在污浊的世间传经布道般唤醒芸芸众生的慧根,形成了莲花那美仑美奂,无法言说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神韵、韵味,让人欲语还休,只能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天地间,临水而望,永不厌倦,进入至乐至美至空至灵的境界。

我是否就是你梦中的那朵莲

曾不止一次的听你说过,你家房子后面便有一个莲池,每到莲花盛开的时候,只要你推窗面望,就能看到那美丽的莲。

更不止一次听你说,你喜欢莲花,喜欢她的圣洁,喜欢她的静美。因喜欢莲花,你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坐莲池,横吹竹笛,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去你的家乡,一定坐在你的身旁,和你一起赏莲,静听你美妙的笛声。

你曾告诉我,如果你哪天没在网上,那一定是看莲花看的忘了时间,我很好奇,莲花有那么美?你乐了,显然是激情似火,对我滔滔不绝,大赞莲花是怎样在污泥中用纤细的径兀自擎起那红颜般的容颜,又是怎样避开世俗的目光,静静绽放的,你那动情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在那水天辽阔之处,碧绿的莲亭亭如盖,向云海深处蔓延铺展,红莲沉醉,白莲娇憨,红莲白荷倩影扶疏,莲叶鄢然摇拽,暗香浮动,又有谁能不为之而倾心震撼。

也难怪你喜欢莲,喜欢散步在莲池边,嗅一嗅莲淡淡的体香,看一看莲随风舞动的肢体。因为莲是沉浸着经年的污泥和累月的腐枝烂叶中,才开出这般无暇的花朵,静美而圣洁。

我是否就是你梦中的那朵莲?长在僻静的地方,悄悄的为你独放,只为赢得你赞许的目光,日夜为你翘望,只为不错过你赏花的时光。

我是否就是你梦中的那朵莲?能折射出五彩缤纷的阳光,消散你一生的忧愁,退去你一世的烦脑,只为你赏花的愉悦,静听你无声的笑。

我是否就是你梦中的那朵莲?在你的身边静静的开放。每到黄昏,一起去莲池,任由船儿轻漂心的方向,静躺在船板,倾听你的笛声,悠然的暗香随风阵阵袭来,这般弥漫着馨香,夹杂着丝丝缕缕的渴望,使我向往的心疼。

我是否就是你梦中的那朵莲……

濯清涟而不妖

文/项顼

知道有《莲花》这部小说,是在夏雨菡《两个人的车站》博客里,她为《莲花》写了一段书评。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小说,《莲花》是近年来读到唯一的一部小说。雨菡在书评中这样写到:“看《莲花》需要内心有阳光。我们必须能够抵御这样的阴郁气息,将自己的内心封闭,并且置身事外,游离着阅读,这样就能够抵御内心的痛苦。”这句话吸引住我,使我不住地想。《莲花》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需要内心有阳光,且又要将内心封闭,况书中还透出阴郁的气息。由此想见,它当是一部离奇怪异之作。于是便不断给自己提前作预防,省得到时抵御不了内心的痛苦。

不曾想,没过几天,去到县城那间唯一有点规模的新华书店,竟然发现书架上赫然陈列几本《莲花》。正是这本小说,它的作者——安妮宝贝。翻开后发现此书是2006年3月始第一版。想不到刚6月末,离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这么快就到了我们这边远的小城。可见,现代物流还真快捷。

读完后,产生想写几句文字的念头。可是一直不知该怎样写?于是就把书放在枕下,闲时又不断地翻看。其时,我已经被带进小说情景之中,被小说中描述的情节和人物命运所感动,使我在短时很难调整自己的情绪。这种按捺不住的躁动已经很多年不曾有过,我把这种躁动小心翼翼地藏匿在心里,让它慢慢的流动,直到浑身的血液里都充满了这种异样。因为这种异样离开我的身体已经二十多年了,是《莲花》帮我找回来。从阅读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八个月,我想是应该是释放这种不自然的心绪的时候。于是,写下这段文字作个了结。

《莲花》这部小说,有一种充满神秘的背景色彩。这种神秘来自小说中的伴随人物活动的地点——西藏的拉萨和墨脱。传说西藏的某个地方,生长一种洁白的莲花,她是藏民心中最圣洁、最神圣的宝物。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这种神秘还来自于书中的三个人物。拉萨一个叫日玛的小旅馆里养病的女子庆昭,质朴的纪善生,透着精灵般的苏内河。 

很久就知道墨脱,并且知道墨脱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还不通公路的县。墨脱位于藏东南边陲,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怀抱中。墨脱藏语之意是“鲜花盛开的坝子”,又为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它所处之地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藏传佛教中称“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

内河是纪善生读初中时插班的同学。他们的相识注定会是一个悲剧,一个没有结局的悲剧故事。这是缘自两个人不同的性格使成。内河是那种言行怪异、举止非常的女孩;而善生则是性格孤僻、内向的男孩。也许是彼此性格上的特殊性,才不自然地产生一种内在的引力。这种引力同样透着怪异,超过了普通意义上少男少女的那种异性般的情感。仿佛是上天故意制造的某种相惜!因为我就有过这样的情感。说不上是爱,也说不上不是爱。若即若离。或许说这是一种自恋,这样的恋来自于她(他)人,产生于自心。这样的结果往往酿制爱情的悲剧。

内河纯真。她所有的怪异,来自于自己纯真和善良的心地。正因为这种毫不加以掩饰的纯真和善良,还有对人世的悲悯,才使得她与这个世界不协调。因为尘世没有她理想中的那般善良与美好。除了善生,她的一生几乎找不到纯真的感情依附。所以她的归属就只能在墨脱,在这片世界唯一净土的“莲花之地”。她才有可能完成自己最后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终结。

善生在对待内河的情感上始终有二股力量在较量,内心非常地喜欢内河,而表象又不断在抵御着内河。这就是他人生的悲剧和爱情失落的所在。“来。来。善生。跟着我来。她在暗中对他的轻声呼唤。她靠近他,明确地识别他。”内河的存在对于年少懵懂善生,内心里留下少女的柔弱温馨的情愫。这样一种纯情,一直伴随他以后所有的人生岁月。内河在高中时遇到的美术老师,彻底地改变这一切。改变了她和善生两个人未来的命运。当然没有美术老师的出现,他们将来也不一定会结合。可是,这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令善生茫然。内河则是完全的投入到这段无端的感情里,可她终究是被骗。那个男人在得到她之后,迫于自私的心理,加之懦弱的性格所致,在内河刚刚体验到爱情巨大的魔幻力时,放弃了她。可是她还是痴情地爱着这个中年男人,以至于她从来不后悔这段义无反顾的爱恋。她对这个男人的爱,也许是缘自于从小失去父爱的心理使然。从这点上,可以看到这个追求纯真感情的少女心理强烈的自卑感。她内心爱善生,但她又从骨子里不愿产生和善生的爱。她宁可用爱那个男人的行为,来表现自己的怪异。

善生后来成了家,有自己的妻子和一对双胞儿女。然而,这一切都没有给善生带来过幸福。在他的心里,内河始终是他最爱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内河,他今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她和荷年的婚姻,对双方来说,从来都没有过爱情。对于善生来说,除了内河,他和谁结婚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那种缘自内心深处的爱恋。善生用一生来承载自己人生的爱情悲剧,注定永远不能迈出感情的泥沼。小说中他们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他说,你有爱过别人吗。她说,我能爱上任何一个男子。因为我觉得到最后,任何一个恋爱,其实是在与自己恋爱。”  

墨脱是内河人生的最后一站。经过尘世的风雨,她选择这个“莲花”的世界,在这里她得到心灵的依托。她唯一的朋友就是善生,这个在她生命里如影随行的男孩。善生虽然有过两次婚姻,可是他的心仍然在内河的身体里。她身体的气息,想都不用想,就会出现在他的呼吸里。 读完《莲花》,那怕时间已经过去许久,可是我仍然随着善生行走在墨脱的路上。很多次我在梦中随着善生行走在去墨脱的路上,那样的艰难和困苦是我想要的生活。梦醒时分泪雨湿枕,我想得到那路的艰难和险峻。到墨脱至今仍然没有公路,需要徒步行走。途中要经过八一、派乡、多雄拉山口、汗密、背崩,才到达墨脱,全靠步行。如果运气好一点的话,可以和当地的背夫同行。那是一条艰难又真实的路。

放下《莲花》,而“莲花”却仍然存在我的在心底里,她是那样的美丽和清纯。我不愿意过早地写下这些文字,就在于内心在强烈地反抗。因为《莲花》里的文字牢牢地控制着我半封半闭的心灵。这部小说,陪伴了我半年多,我一半为书中的那对男女悯惜,一半为自己内心世界而惶恐。我的心里不完全都是阳光,很多时候甚至充满了阴郁,所以我无法正常抵御《莲花》带给我的痛苦。

《莲花》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它深刻地揭示人最初、最原始的本性。我们甚至会用一生去追求爱情,可是什么才会是真正的爱情?除了身体以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内心的感受。也许这种内心的感受带来的痛苦,才使得真正的爱情变得神秘和不可测。

如今,墨脱已经通公路,再不用像小说所描写的哪样靠脚步走进墨脱,寻找心中的莲花。其实,每个人心中的莲花不一定是在像墨脱这样远的地方,它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甚至在自己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