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酿酒的文章

2023/01/12经典文章

关于酿酒的文章(精选4篇)

冬酿酒之约

文/明前茶

30年前,一个大北风把人冻得骨头缝酸溜溜的夜晚,在女生宿舍里,刚上大一的小虹莫名其妙掉起了眼泪。作为室友,我们好久都猜不到她的心思:她没有失恋,无机化学实验操作测试是满分,家人没有生病,她的生活费也如期到账了,那究竟在委屈啥?被逼问急了,初次离家的小虹说:“没别的,马上就要冬至了,到处买不到冬酿酒。没有冬酿酒,怎么过节?我爸爸倒是做了冬酿酒,可惜我不在家,马上就要准备期末考试,自然没有时间回去过冬至,心里堵得慌……”

原来,做冬酿酒准备过冬至,是江南很多地方的习俗,尤其是老苏州的习俗。小虹爸爸更是酿酒的好手。他在两个多月前就四处搜罗刚刚张开小嘴的桂花,以无比的耐心将桂花去蒂,拣去杂质,洗净,自然风干,以一层桂花、一层白糖的方式来腌渍桂花,最后在玻璃瓶中倒入一大勺蜂蜜,让腌渍的桂花更为香甜。接着,小虹爸爸将江南特有的圆糯米洗净,上笼蒸熟,过凉白开降温,再加入适量的酒曲搅拌均匀,然后,他会把糯米饭存放到一口陶缸里,中间再挖出一个深酒窝,便于观察酒液发酵渗出的情况,最后,他还要给这口陶缸盖上桧木盖子,穿上厚棉袄,在保温的情况下自然发酵。

一般来说,两天后,掀开盖子,就能闻见酒酿的甜香,见到糯米饭中的深酒窝里,逐渐蓄满了酒液。大约过了五天时间,发酵的糯米会越来越轻,以木勺子轻轻一碰,就会浮动起来,这时,再按照1斤糯米2斤半水的比例兑入凉白开,让米酒继续发酵两天,纯天然的浊酒就酿成了。

接着,小虹的爸爸妈妈会一起动手,将发酵好的酒酿舀入洁净的纱布网兜中,滤下的汁液,一瓶瓶灌装在玻璃瓶中。此时的米酒富含活性酵母,在每个瓶子中加入一勺糖桂花,可以看到,桂花周围聚集了晶莹的小泡泡,桂花叹息一声,伸起了懒腰,纷纷浮在酒液之上。

从这时开始,小虹爸爸的信,就一封封地来了,除了询问女儿的学业、交友情况,每封信都会说起酒酿到哪一步了,说起两个妹妹对姐姐的思念:

“每朵桂花的周围,还在吐出小泡泡,这说明酒还在继续发酵,如今的酒精度会高一些,贪嘴多喝,已经会醉人了。不过谁也舍不得现在就开喝。你大妹妹说,等桂花沉底了,冬酿酒才香,那时候,姐姐就回来了。”

“终于等到桂花全部沉底,酒液变得有点清澈了,我们又过滤了一次,换了一次瓶。”

“酒体变得更澄清了。你小妹妹替每一瓶酒画了酒标。她给冬酿酒起名‘三姐妹酒’。酒标上临摹了丰子恺漫画。‘好是晚来香雨里,担簦亲送绮罗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许想念可以让酒味变得更醇吧。”

小虹说,冬酿酒黄澄澄的,开瓶一闻,桂花香撩人。平时,老酒只有爸爸和爷爷喝,到了冬至节,女人和娃娃们也喝冬酿酒,那就是稍微有一点酒精度的甜饮料,贪嘴喝多了,也不过有点微醺感。

没想到,到了冬至节那天下午,小虹爸爸竟然坐着绿皮火车来了。他带着一只大背包,背包里放了自家做的酱鸭、酱肉,还有酥脆晶亮的爆鱼,最重要的是,在背包的底部,他摸出来5瓶冬酿酒。他每摸出来一瓶,我们便赞叹一声——屠家小妹妹的毛笔画临摹得有八分像了!而丰子恺的漫画意境,与父女团圆的亲切,与此刻家常又浪漫的情味,又是多么契合。

小虹爸爸第二天还要上班,他放下满满一包东西,很快就坐夜车回去了,而全宿舍7位同学,立刻分享了屠家父母带来的美味。此时,满月已残,每个人都把跟家人感情最深的一件事讲了一遍,不知不觉中,晶莹爽口的冬酿酒喝多了,大家都有了微醺之感,挽手出去散步,在六朝松苍老的枝丫间看到高升的月亮都长出了毛边,同学小梁就建议说:“等咱们毕业了,不管走到多远,冬至节一定要见一次。大家带着自酿的米酒,抛开所有的烦心事。”

这个雄心壮志当然没有立刻实现。毕业了,曲终人散,同学有的去了内蒙古山西,有的去了深圳广州,有的远赴美国和新西兰,那时候又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加上每个人都在生活路上狂奔,我们有20年未见。再相见时,是在母校120周年生日的庆典上,大部分人的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

孩子都独立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已经像辽阔水岸尽头的风景,看上去如此朦胧,气息却是熟稔的。大家相约要亲手酿酒,再次在冬至这天相聚,对着视频镜头举杯,为我们朴素又久长的友谊。幸好,现在哪怕在国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买得到糖渍桂花,买得到江南的圆糯米。而这次,小虹早在国庆节那天,就在微信上分享了80岁爸爸手书的冬酿酒秘方,时间、温度、手法、等待,老人家都用小楷一丝不苟地交代。我一一认真照做,希望能酿出色泽金黄的米酒,凑近闻一下,能感觉到桂花仙子在鼻尖上拂了一下水袖,而青春时光在这一晚,会随着流转的酒香回到心上。

上酒有魂

文/肖水泉

我算不上是一位真正合格的饮者,酒量很小,一喝就醉,一醉就睡。记得与老婆恋爱时,岳父大人曾用“酒精”考验我,那次我醉得特别厉害,大睡了一天一夜。幸亏没有张牙舞爪,也没胡吹乱说,最终考了个“优秀”。吃一醉,长一智,外加“家规家约”的条条框框,之后我与酒渐行渐远。

俗话说耳熟能详,由于经常听朋友们喝酒而论道,虽不胜酒力但也知道白酒有上、中、下三等之分。据说即便是同一锅烧出的酒,头酒、尾酒只能算是下等酒。中段酒,才是一锅中最好的酒。当然,酒神心目中的上等酒,是可遇不可求的,得讲缘分。四川和贵州一带为什么出好酒?因为这里气候温润,物华天宝。当地肥沃的土壤盛产优质的水稻、小麦、玉米、糯高粱等粮食作物,这都是酿制高端白酒的必要原料,加之粮食产量稳定,更是为酿酒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是天时之妙;又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北纬30°黄金酿酒带,终年恒温恒湿,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气候温和,雨热同季,空气湿润,土壤肥沃,这是地利之因;再加上酿酒师们精湛的酿酒技艺和丰富的酿酒文化积淀,代代相传,大胆创新,这是人和之基。

是不是产自四川和贵州的酒就一定是上等酒呢?这也不一定。因为真正的上等酒,口味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最需要实践酝酿的是酒中之魂,酒中之情。茅台、五粮液、郎酒和泸州老窖等名酒,对于中国人是琼浆玉液,而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伏特加暖身又暖心,才是天下之珍品。当然,还有法国人,他们肯定更看重白兰地……由于各国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口味悬殊也很大,最关键的是感情因素与酒紧紧相依,因此到底谁是真正的天下第一,我敢断言,联合国秘书处也无法定论。不过,话又说回来,真正的嗜酒者,他们根本不在乎酒的“名分”如何,自个儿端起,说喝就喝,说干就干,要的就是那份畅快。酒,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酒疯子们”眼中,仅仅是可以点燃情感的打火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可以让人心花怒放、血脉贲张,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我们老家,客人来了有好酒,是一种待客之道。最好的酒,招待最好的客人,这是理所当然。小时候,我就见过不少主人在喝酒前,主动滴一滴菜油在自己的酒杯中,然后看菜油的“表现”。若发现菜油在酒中不规则扩散,不下沉,则断定为劣质酒;若油在酒中均匀下沉,则判为优质酒,就非常自豪地告诉客人,这是“沉油酒”。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能喝到“沉油酒”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当然,这种评判标准并不科学。因为用这种方式评判出的仅仅是酒的度数,与口感、价值无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简单评判,也最能满足主人和客人的心理需要,为主客畅饮营造一个好的开端。酒不掺水,感情自然也就没有隔阂,主客尽兴,友谊更深。因此,喝酒也好,生活也好,都是一门哲学,那就是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复杂有复杂的烦恼。

前一段时间,我偶遇一位酿酒大师。据大师介绍,他们酒厂是古法手工秘酿,以108味中草药入料制曲,双轮泥窖发酵……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真正的上等酒是需要时光积淀的,一杯酒能让饮者品出几百数千年的味道,这才是最最上等的酒。难怪,有的酒居然比黄金都贵。可在我这种半懂不懂的人看来,这样的评判标准,多少有点故弄玄虚、曲高和寡的感觉,免不了有排挤创新、打压新酒厂的嫌疑。因此,古法旧池酿酒之道,就出上等酒的说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在我看来,真正的上等酒是有魂的。那魂就是乡愁,属于“108味中草药”之外的重要引子。你看古今中外的名酒,哪一个不是文化底蕴深厚?比如绵竹的剑南春,那是来自大唐的浓郁飘香,给人一种缠绵温润的感觉;邛崃的文君酒,更是美女精心妩媚的佳酿,喝得心上人眉目传情,春心荡漾;山西的汾酒就更不用说了,杜大诗人都免费为人家打了几百年的广告,更融入了浓郁的乡情……事实上,一种酒自身的品质再好,如果没有文脉传承,其味道显然是会变淡的,犹如和氏璧的石包玉,根本得不到各方雅士的认可。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喝的不是酒精,而是文化,是酒瓶以外的故事。所以,那些绞尽脑汁在品质上作文章的酿酒师,还真追不上司马相如拉着美人一路奔狂的浪漫。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酒也是五谷杂粮与文化一起蒸馏的,虽然名气不大,但却能让本乡本土的人喝得如痴如醉,念念不忘。特别是很多外出务工的老乡,一聚会都点名要喝自己家乡的酒。上次喝酒,我就听到一个故事:说有几位到新疆务工的老乡,因为种种原因,其中一位快三十年没回故乡探亲了。后来,家里托人给他带去一瓶埋在土里的家乡酒。老哥是见酒生新愁,借酒浇愁愁更愁。最后他老竟然把那瓶子上的泥土抹入自己的酒杯中,一饮而尽。嗨,我等没有真正经历过“远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也没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凄凉,恐怕一辈子也喝不出这种境界了。

何谓上酒?以我之见,只要酒中有魂者,皆可为上等酒。上等酒能喝出感情,而不是利益与权谋。即便那赵皇帝的皇家精酿,因为融入了权谋和生死,也不算是真正的上等酒。世间真正的上等酒,应该有108种情吧,亲情,友情,爱情……

桂花树

文/王昆

多少次,我尝试着将你忘记,可我做不到,因为你的倩影常在我的身边萦绕。酒巷中的那棵桂花树,你可曾知道,我心灵的扉页上至今还留有你小扣的回响,还有你的体香在我心头荡漾。

不知是因为远方的思念,还是因为心灵的寄托,一个酿酒师深情地将你栽下,付之以情感的呵护,年复一年,从不间断,才让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出落成一种向往。

有一天,酿酒师背井离乡,走上革命生涯,你孤独地站在那里将他守望,陪伴你的除了星辰日月,除了撒满醇香的酒巷,还有那堵被酒香润透的老墙。

虽然你饱经沧桑,风霜雨雪又将你锤炼的无比坚强,落叶飘了又飘,年轮长了又长,在世纪的轮回中,你将酿酒人的故事一个一个地收藏,一根枝干就是一个故事梗概,一片绿叶就是一个情节,清晰地记录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你对一个酿酒师的深深眷恋与怀想。

你用生命的延续将一个王朝与一坛酒串联了起来,那个王朝从洪武开始,那浓浓的酒香从1368飘来,已荡漾成一个民族品牌,她的名字就叫双沟。

腊月酿酒

文/袁晓赫

记得,昔日井冈山农村,腊月的气息,是浸润在香味之中,空气中飘散的总是甜甜糯糯的米酒香,犹如勾子般的勾我肚里的馋虫。冬季里,稍帮老表干点活,必定是燃起炭炉火,用粗瓷碗舀满自酿的米酒款待,于是,烤火饮酒时,总会想起白居易请刘十九饮酒写的“便条”:“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不由感慨万端:这新酒,这炭炉,就在跟前,这雪呢?肯定在昼夜兼程。

在记忆里,井冈山年年有雪,真的是“江西冇雪不过年”,大雪覆盖后的山村静谧而温馨,腊

月,五谷收仓,稻草垒垛,六畜在栏,地旷天清的日子里正适宜酿酒。新稻早已备下,柴火也已风干,醅酒的器具全部洗净,老表忙碌的身影就在这香气中欢愉地穿行。

酿酒的主料是井冈山自产的糯谷,加工成糙米后,在清水中浸一天一夜,然后,用筲箕捞起放入蒸桶,点火架柴,蒸气升上来,满屋饭香绕梁。

蒸好的糯米倒进大盆子里,淋上冷水,等其沥干凉透,再均匀地撒上酒曲粉末,搅拌均匀,一下一下把松软的米饭转移到酒桶里,中心还要挖一个小洞,然后盖盖密封。

腊月温低,酒药性慢,酒桶得放入厨房茅窝里,更稳当的,干脆把酒桶搬上床,用旧棉袄里三层外三层严实捂住,促其发酵,如此,捂住热闹量,可捂不住酒

味,还未等酒出桶,人、被子已“酿”上浓浓的酒香。

仅仅六七天的工夫,酒就酿好了,舀一碗端在手中,粗瓷白酿,面上还有一层“绿蚁”,赏心悦目,真是闻之欲食,食之欲醉,醉而忘归呀!

曾多次问老表:“酿好酒,最关键的是什么?”个个“斩钉截铁”回答:“要绝对干净!”从蒸锅、蒸笼、屉布,到使用到的每样物件必须“绝对干净”,不能有半点油花,方能酿成佳品。

“要绝对干净”!酿酒如是,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