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外婆的散文

2023/01/14好文章

写外婆的散文(精选18篇)

老房子

文/白日梦小姐

我看房子。走过一条被古老梧桐树占据着的老巷。那些旧房子在七月的阳光下显得突兀,仿佛一道道粗暴的伤口。老去的房子,隐没在浓密的树荫后,发出沉郁的叹息。时过境迁,这些木头房子早已没有了鲜活的色彩,像极了一张古旧的黑白胶片。曾经有过多少生命,在这老房子里寻求着人世的一席寄存和居留。生的喜悦,死的恐惧,贪婪,无知,欲望……统统被压抑着,沉默着。想到这里,心莫名地疼了。岁月的长河依旧是默默而隐忍的淌着,就像这些被幽禁在古老时光背后发不出声音的老木头房子。车轮滚滚,年轻的生命渐渐走向迟暮,生活依旧是日复一日的流转,依旧要在早上醒来,推开窗,感知生命的光亮,再无其他。

我对气味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即使某天突然丧失视觉,触觉,我依然能通过气味,牵扯出记忆里的老画面,多么奇妙,我庆幸。儿时的包子铺还在,只是经过翻修,再没了曾经的亲切。小时候,外婆总会在每天清晨买好一个又大又香的包子。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外面挤满了面色焦虑的人,工人,农民,上班族,穿着军用胶鞋的包工头。清甜的豆浆,升腾着热气,又大又白的包子,只需轻咬一口,满嘴便溢满肥油,熙攘的人群,亲切浓重的地方口音,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显得安逸而富足。

那个瓦房公厕还在,这是乡镇上唯一的公厕,曾经使我恐惧的一切都发生在这里,关乎死亡。终日笼罩在阴暗潮湿环境下的地面,常年有蛆和蟑螂出没,每天会有挑粪工从深不见底的粪坑里掏出粪便,外婆最后的生命也是在这里结束的,老伴走后她整天郁郁寡欢,一个雷电交加的夜里,她蹲在厕所,再没醒来。

后来我才渐渐明白,最深的黑暗并非来自死亡,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对于深深相爱着的两个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和重逢。

刚出生的时候,我就在这里了,外公和外婆给了我这世间最温暖的感动和爱。都说,两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的,但那些影像却深植在我的脑海,只需轻轻拉扯,瞬间汹涌沸腾。后来,大人们说,外婆生前脾气暴躁,外公却是好性子。争吵的一生,两个原本不相干的生命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中紧紧栓扯在一起,以至于一方逝去,一方追随。有时候相爱的两个人,明明爱得彻骨却从不肯说,从不。爱是被封闭的,被禁忌的,这样的爱是冰冷人世的一种救赎。日后,我走走停停,沉默且不爱表达,爱时深深的将对方藏进最隐秘的地方,这种爱或许是前世的罪吧,我的罪就这样被时间无情的吞噬着。

老房子终究被新房代替。一家乐器行,终日发出嘈杂的打击乐,而原始的气味却始终没有变,腐朽的老木头房子的味道,些许刺鼻的蜂窝煤味道,硫磺香皂的味道,门口洗得发白的棉絮,在阳光下晒得发烫的味道……

我感念时光的魔力,它的流逝渐渐沉淀下了最珍贵的宝藏。

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当代,生活越发富足,科技越发进步,却渐渐消逝了最初的质朴和纯粹。我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关于爱和生命的意义,但我在这最初的“根”上找到了解答。

等待“打春”

文/俞东升

立春,人们也把它叫做“打春”。记得小时候,身体瘦弱的外婆,怕冷如同怕蛇,到了漫长难熬的三九寒冬,总是用双手抄着身上的破棉絮,唇齿之间哆哆嗦嗦的,口中不停地念叨:太冷了,伢啊,离“打春”还有多少天啊?

那时,我不知道外婆为什么把“立春”叫做“打春”,便向外婆请教。外婆幽默地说,春天像个小孩子,喊他,哄他,等他,他总是忸怩,姗姗来迟——迟到了,就要挨打嘛!说完便笑了。我知道外婆是在逗我玩,后来我读书识字了,我从书中得知“打春”的来由,发现外婆所解释的“打春”含义与书上相差不多呢,这时还真有些佩服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外婆,她老人家的想象力还挺丰富的!

据《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远在周朝时,就有春日鞭春牛的仪式,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指挥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乘青色车辆,擎青色旗帜,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仗,跳着云翘舞,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宋代晁冲之《立春》诗云:“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从诗中可以看出宋代立春时“打春”的场景,煞是热闹。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农耕为本,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收成如何,春天是最关键的“牛鼻子”。揪住这个关键“部位”,做好春天的“功课”,一年的丰收就有了指望。所以古人对“打春”那么在意,那么重视,不仅把它看成一个节气,更是视它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述的就是打春牛的“节日盛况”。

打春,是一个多么富有动感、富有活力的节气。在我的心目中,这个“打”字,是敲锣打鼓的“打”,是“打情骂俏”的打,是乔装打扮的“打”。到了打春之日,便意味着严寒的冬季将渐行渐远,美丽的春天将再一次把大地万物拥入自己温情的怀抱。

年年过年

文/王亚

“年”是个绵长的字眼,一年又一年。你的这些年尽了,血脉还可以躺在儿孙的血管里再过一些年。中国人又最喜热闹,一年年的衔接处还过一个年。

过年也绵长,从小年到十五,你要愿意,整个腊月正月都算年。孩子们甚至霜降过了就开始盼。挂露了,打霜了,离下雪也就不远了,第一场雪落下来,就快过年了。

冬天里偎在外婆家柴火灶前等新酒的日子,是年的序曲。屋外,沙子雪已经积了半寸厚,盈尺的冰凌在屋檐下挂了一溜。干瘪而慈爱的外婆总在红彤彤的灶前坐着,灶旁是码成堆的干柴,从初寒到腊月,柴禾一点点变矮。我蜷在外婆身侧,瞪大了眼盯着灶上大锅里的蒸酒桶,将白天坐成黑夜,瞌睡了才被悄悄抱到雕花大床上睡去,早起搓着迷离的眼睛又倚着红粲粲的火坐下。外婆则似乎从不曾挪动过,除了添柴和偶尔起身用火钳夹几个红薯埋进灰堆里。灶上得不停地添柴,火上的大铁锅里蒸腾着馥郁的烟气。外婆说这是在“滗酒”,锅里是用酒药发酵了的粮食,蒸馏出来的水汽过滤了,就凝成了新酒。

出酒似乎总在下午或者半夜,因为每次我都是在梦里被外婆的一声“出酒了”唤醒的。

初酒淡淡的,像是温水里软软的掺了一点酒气,再过一阵就“雄”了,看着仍是软糯的水淡色,咕咚一大口下去也能醉倒在灶边。我便这么咕咚一口,从灶膛里扒出一个煨红薯,拍拍灰,就着新酒暖暖的吃完,偎着外婆和红活的火睡一觉,隔天,又咕咚一口,又暖暖睡一觉。

守着几坛子新酒出了,第一场雪也停了,小年来了。

老家有一种过年的吃食,叫“套花”,二十三就得做。粳米糯米掺和了,打成粉,再掺了白糖和成团,揪一小坨搓吧搓吧成一根长长的“米绳子”,再捏吧捏吧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的一朵大花。妈架上油锅,把我们做的“花儿”一个个扔进锅里炸酥,就成了。套花香甜酥脆的,我往往一个花瓣一个花瓣掰着吃,生怕吃残了它的美丽。

对于妈来说,小年期间就是一场兵荒马乱。洗洗刷刷,拾拾掇掇,买肉杀鸡,炖肉炸肘子,还得给我们姊妹置办新衣。而对于我而言,小年无疑仍是簇新的,如妈给我们新制的棉袄,软软的透着股暄和。新棉袄被她规规整整地折叠了放进柜子里搁着,我会隔几个小时就拉开柜门来看两眼,生怕那簇新会被关上便一点点旧了。

守着新衣服的欲念饱满到蓬勃时,就到了除夕,衣服果然没变旧,但穿它的想头却旧了。各种吃食也盼得太久,以致堆到眼前时,反倒挑三拣四只拈一两样沾沾牙。我从小是个忧郁的姑娘,过年也给自己找些由头来落两滴泪。于是,整个新年的鞭炮声里,美食在前新衣服在身却落落寡欢。

唯有十五,是不适宜忧郁的。

十五的夜是现实版的哪吒闹海,记忆永远停留在外婆住的老村里。老村过年有一大风俗,三十请龙,十五送龙,为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龙是草扎的,上面插满了点燃的线香,在寒夜里呼呼舞来,浑然就是一条火龙腾跃。请龙的仪式不曾得见,送龙倒看过几回。

十五的夜饭总是吃不安稳,随便扒拉两口就出门。老村里,锣鼓钹铙唢呐镲,喧天闹腾。舞龙的尽是壮汉,穿得极单薄,想来不但运动会热,那草龙身上插满的香火也足以让空气滚烫了。锣是总领,哐当一声,鼓点也起了,铙钹也疾了,唢呐朝天嚷。每家每户都备足了鞭炮迎接火龙,嬉笑着点了引信,一串串扔将过去,香灰四溅,星星点点。汉子们翻滚腾挪间,火龙在鞭炮炸响的烟气里蜿蜒舞动,一旁还有攥着一大把香的,随时准备续上,那龙活脱脱的,舞得人将心悬在嗓子眼。舞到将近半夜,将每条巷子都舞遍了,才把龙送到河边,一瓢桐油浇上去一把火烧了,才真送龙上了天。十五算过完了。

一阵镲响,一声锣鼓,年也旧了。

如今,草龙的余烬也在记忆里灰了,只不知那个已经没有了外婆的老村是否还留着这舞龙的风俗。我们总是再也回不去这样的年了。年年过年,只围炉守着大鱼大肉看看春晚就过罢了。

马虎的代价

文/袁煜瑶

近年来,人类科技发展迅速,飞机的式样也越来越五花八门。然而,这几年的飞机失事却突然增多。2015年2月4日,又有一架编号为B-22816型的民航客机在从台北飞往金门过程中撞到高架桥,在基隆河坠机。为此,我在家里组织了一次讨论会。

我先起立发言:“听说这种式样的飞机光是在台湾就已经失事12起,科学家们应该好好改造改造。”

爸爸认同地点点头:“这跟机长开飞机的技术也有关,做什么事情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换来的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这时,妈妈也发话了:“说不定哪个零件出了问题,唉,飞机失事那么多,都不敢出去旅游喽!”

连平时一向默默无言的外公也站起来,一拍桌子,打断妈妈,抢着说:“就是就是!你们看看,一点小小的问题就导致机毁人亡,真的一丁点马虎也不能犯啊!”

外婆若有所思地听着,过了半晌,她一字一顿、字正圆腔地说:“小袁同学,你都知道马虎能带来灾祸,那……”外婆顿了顿,提高分贝,继续说,“为什么今天练习册上你竟然把一年级小朋友都会算的12+2都做错了?”

最后,外婆总结道:“总之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浮躁、马虎,不然就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外婆

文/边缘人

表哥打电话给我,说外婆过世了,怎么办?我刚从家里飞过来,就告诉我这个消息,有点突然,表哥是外婆的孙子,小舅妈强烈要求表哥回去,至于我,年初一的时候见过外婆,躺在床上,年纪大了,有点记性不好,到了面前,还要自我介绍我是谁,我们都已到了中年,父母业已年迈,对外婆,却无话可以谈,有些悲哀与尴尬,在床前立了一会儿,便退了出来。大家在外面兀自拍照与热闹着,临到吃饭,总有人会给外婆端些饭菜去,有时是小舅,有时是表妹,有时是姨,而我,却成为了一个有外婆的陌生人。看着这一切,心中不安,心中内疚,却又无可奈何,这边厢热闹非凡,那边厢,孤零零的躺在那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想着现在就会没了外婆,应该多陪陪她的,注定不能回去,应该多跟她说说话的,这样的一个亲人,说没有就没有了,虽然知道她躺在那里,但至少知道她还在,所以大家也就心安理得的玩乐自己的。外婆,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小时候,因为读书的关系,外婆家离学校近,所以曾跟外婆住过一段时间,没有太多的交流,除了晚上的留门,除了同榻过一段时间,我们甚少说话,对于外婆,是有些疏远的,她有时做好的饭,我都是能不吃就不吃,有些生疏的客气,总是有些不习惯。住了一段时间,便搬到学校住去了。外婆一个人生活,还是有些艰难的。没有再种田地,全靠儿孙的给予,一月一点钱,一点米,以此渡日。

外婆孙子,外孙太多,而我,除了一个名字,也不知道在外婆心里是否留下了太多的印象。外婆离去了,虽然八十多高龄,对于母亲她们,总是少了一个娘,她也常说,如果外婆过世了,她回家的日子也就少了。我们都盘根在外婆的树荫下,开枝散叶,各成一户,却经常会忘了她。外公跟外婆分手已经好多年,自我记事起,外婆便跟外公没有关系了,外公已经另娶,只有外婆,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直至成人,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儿女们散去后,大家都不再需要她,她一个人住着,曾经的一大家子,如今冷冷清清的,大家各自抚养着自己的孩子,体会着生活的艰辛,而外婆,孤独的过着她自己的春夏秋冬,她的世界里,不知道寂不寂寞,她老人家也从不打牌,也不知道她一个人的时候,想着些什么,什么是她的牵挂,什么是她的幸福。

我是一个游子,以为幸福总是离我很远很远,如今外婆已然离去,家里的人情世故,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也总是生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仿若不知道人间疾苦。对于外婆的离去,我,不知道是要流泪,还是要坚强一些,总认为自己要坚强一些,以至于有些冷血,这些亲人的离去,对我,已经没有太多的刺激了吗。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这些,便会不自禁的默默流泪,为外婆,为那个给过我血缘的人。外公离世时,我正在读书,后来我回来拿生活费,父母留字条给我,说是外公过世了,我一个人呆在家,呆呆的看着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外公,我们对他实在没有太多的印象与情感,妈妈,姨们,舅舅们,可能要为了外公的财产与外公的继子们一顿好吵,这种热闹,小孩子们不看也罢吧。可是外婆却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强者,对于外婆,我知道的真的不多,只是道听途说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一生,不知道外婆有没有遗憾呢。

外婆,你走之前,儿女们都在面前,孙子,外孙也基本上都在,母亲在你临走前送了你一程,打电话问母亲,以为她会哭,因为在接到通知前,她正在找车,赶着回去,声音是哭着的。现在已经平静了,我问,外婆走得是否还安详,是否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母亲道,走得挺安详,很平静。走前,姨们给她洗了一个澡,换好了衣服,然后才去的。我点头。我见到外婆的时候,瘦得很,可能只有皮包骨了,脸色枯黄,手发青,说是冷得很,也能起身,就是冷,所以躺在床上。小舅说,她自己烤火,将盖棺木的布都给烧掉了,说不定哪天不小心,会将棺木也烧了。我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外婆,这一生,你活够了吗,总觉得你活得不够,活得不够好,一生离开娘家,没有选对好丈夫,独自抚养着儿女,然后自己一个人生活至死,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去哪里都晕车。而我,不能赶回去送您一程,只能在这里凭吊您,为您默默的掉一会儿眼泪。外婆,如果您泉下有知,一定要原谅我,不要怨我。我已经请姐姐替我多磕几个头,权当您这个外孙对您的牵挂与孝心吧。外婆,您一生孤独,这一路可要走好呵!

今天是外婆出葬的日子,打电话给母亲,已经回来了,清晨四点就出葬了,本来想早上打电话的,母亲熬了几夜,身体不好,她的年纪也大了,打过去时,正在回家的车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能还没从悲伤的情绪中缓过来。问外婆葬在哪里,花钱多不多等。打电话给姐姐,问是否火化,姐答,当然,姨父是干部,要带头火化。据姐姐告之,妈妈在送葬的路上就晕了,哭,熬夜,伤心,可能也打垮了她。我又问,是否帮我磕了头,跟我说了告别的话没,姐答,磕了,说了,外婆不会怨你的。我答,总归是我们的一个亲人,身边的亲人就这样一个一个不见了,我心里很难受。姐说,好了好了,外婆年纪大了,总归要走这条路的,不要太难过。家里的人将这些看得很淡,哭过,笑过,尽力的过过,该尽孝的时候尽孝过,逝去了哭一场,日子还是要过,多么洒脱的人生。而我,总是不能释怀,心中郁结,耿耿于怀。人生于我总是不能太圆满,总是有太多的遗憾与错过,我逃避的是什么,逃避的是自己的一生吧。想到一把火烧了外婆,这么瘦小的身体,就这样消散,消失不见,这世上从此再没有这个人,真是让人心悸。有多少人能经得起这样的生离死别呢,我想我是脆弱的,经不起这样的离别,所以我常在暗夜中哭泣,辗转,思考,失眠。人生这样匆匆而过,我们经历其中,失去的有多少,拥有的又有多少,走过,珍惜过,也就不枉此生了吧。外婆,您这一生坎坷,来生可一定要幸福呵。

腊月上岛搡年糕

文/应红枫

现在的街市上天天都能买到年糕了,但那是机器轧制的年糕,总感觉味道不及海岛老家在腊月的时候用手工搡制的年糕来得香糯美妙,更没有我在读书的时候,周末赶十几公里山路到外婆家时,外婆从土灶里给我煨出来的煨年糕来得香脆可口。外婆以94岁的高龄离世,已经整10年了。在今年腊八节后,我又特意赶去金塘岛上的老家,体验了一回做手工年糕。

同样的手工年糕,在我老家舟山群岛金塘岛上的制作工艺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别的地方做手工年糕,是用模版压制成条状的,惟独金塘岛上的手工年糕,是把米粉蒸熟捣揉后,再用擀面杖擀成1厘米左右厚度,摊成一张硕大煎饼状,然后一块块斜切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薄片年糕。

每逢冬至过后,岛上各家各户按不同口味和喜好配制不同比例的晚米和糯米,浸泡一晚后捞起,稍微沥干,送到村口傍河的年糕加工点上磨。外婆家也不例外,外婆喜欢稍微多放点糯米,这样做出来的年糕糯而不黏,口感别致。村口的加工点原先是生产队的仓库,门口有一块夏秋季节用来翻晒稻谷的水泥晒场,正好用来作为各家摆放竹匾晾年糕的场地。大家汇集在这里相互帮忙,喧闹的声音,热气腾腾的蒸笼,渲染着一份对新年的期待。

因为做年糕用的是水磨,磨出的米粉是湿粉,必须灌装在专用的布袋里,由力气大的汉子们扛到压榨机里榨干,这第一道工序才算完。

从压榨过的布袋里抖出大块的米粉,细细地捣碎,然后敷在大蒸桶里蒸熟。蒸米粉,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艺技术活,并不是整桶的米粉一次性扣在蒸桶里,而是要在蒸煮的过程中一层一层地敷上去。这样才能保证米粉里外熟透,香糯可口。

约莫一刻钟左右,米粉被蒸得满屋生香,负责蒸米粉的大伯把双手在清水里浸泡一下,然后往蒸桶的米粉上拍一拍,判断一下米粉是否已经熟透,最后吆喝一声:行了,上捣臼!被蒸米粉的香味诱惑得馋涎欲滴的三五个孩子,听到蒸米粉熟了,不顾滚烫的热气,伸出手去,撮了一小块就往嘴里送。

把蒸熟的米粉倒在捣臼里搡成柔软的米团可是一项力气活。大叔先在锤上涂抹了清水防黏,然后也吆喝一声:开捶喽!高高举起的大锤一下一下地落在捣臼中。待把米团搡得柔韧晶莹,摸上去如同摸在了娃娃的手臂上,搡年糕最费力的工序才算完。

把搡熟了的米粉团端到案板上,先是做几个年糕团蘸上白糖送给街坊邻居尝尝,留一份给家里祖宗供上,然后是给孩子们做几个鱼、鸟、狗之类形状的年糕,送给孩子们嬉乐。记得儿时过年看望外婆,外婆总会给我留着一条年糕团做的鱼或小胖猪,有时已经晾得裂开了,但我依然很开心。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那一份属于年少时的记忆,那份记忆,已经被盖上了“故土”的封印。

星星坠落的地方

文/李晓佳

秋天的夜晚,透过明净的窗棂,只见深蓝的夜空挂着几颗星星。我不禁忆起童年往事,我喜欢星星,但只在童年。

记得童年居住的矮房子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在每个静谧的秋夜,我最爱看天空的星星,没有高楼大厦切割天空,没有空气污染遮断视线,只觉得自己被团团包围,好似全身投入一道星河。童年的我喜欢星星,喜欢那种梦幻神秘,这种喜欢也因为我的外婆李星玉。阿星,我总这样叫着外婆。

那时,如果外婆来访,她总会带来水果、杏脯,而我总是自顾自地吃着,然后外婆又会重复那个老故事:“一次你病了,我赶到学校看你,当见你正在做课堂作业时,我怕打扰你,透过窗户远远地望着你,然后悄悄地离开了。”而我,总觉得外婆唠叨。

记得每年的暑假,最喜欢到外婆家玩,外婆总会递给我五元钱,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说:“晓佳,天气热,把这五元钱拿着,去买冰棍或糕点吃。”那是外婆打零工赚取的,因女儿幼时患重病,外婆辞掉工作照顾女儿,所以外婆没有退休金。现在想想,那五元钱,是多么来之不易。儿时的我,慢悠悠地接过五元钱,到街边的游摊买一整瓶幸运星,幻想着拾起幸运星,高挂在夜空中,凝结成最闪亮的星星。“外婆,幸运星真漂亮!”我简单地赞美。外婆满眼慈祥地望着我,从没责备我乱用零花钱。

记得那年,外婆每隔几天就闹肚子痛,医生检查发现是结肠癌晚期,无药可救。外婆知道真相后,枯瘦如柴的手紧紧拉着我,颤抖着嘴唇轻轻地说:“晓佳,你一定要好好念书!”我点点头。同样是星夜,外婆匆匆地离开了,我坐在床脚,忧伤地问道:“外婆,您怎么就这样走了,我还没来得及为您下一碗面、煮一碗粥,平日都是您在照顾我。”转过身去,我呜呜地哭了。随着外婆阿星的离去,星星已在我心间坠落。梦碎的声音中有对虚幻的脱离与摒弃,有对生命的迟疑与割舍,有对孝心的坚守与眷恋。

着名作家毕淑敏曾说:“世界上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尽孝不能等。”如今的我对这句话可谓深有体会。但这迟来的彻悟,却成为一生的遗憾。我曾喜爱星星,却任由它在心间坠落,伴着我挥别了稚气的童年,开始坚守那份孝心与责任。

记忆之中

文/韦力文

“甜甜的,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天里吃上一块是最舒服的。”

外婆的话语带着满满的怀念,仿佛她还是那个夏日的小姑娘。

首都的天气是出乎意料的炎热,对于在春城长大的我而言是一次新奇的感受,对于外婆却是满溢的回忆。

“小的时候……”

她的话总是以此开头,在“离开”二字戛然而止。

这个城市有我不知道的过去。

这个过去是外婆的童年。

外婆说,她最喜欢她优雅的奶奶。外婆说,她的奶奶最喜欢她。外婆说,奶奶总是带着她去市场,在炎热的夏日吃上甜凉的杏仁豆腐。

那是五十年前,我的外婆还是一个跟着奶奶的小姑娘的时候发生的故事。

外婆的话语带着我从未见过的怀念。

我无法理解的过去的怀念在外婆的话语里渐渐浓郁。

“已经找不到了吧。”

我这么说着。

但我真正想说的并不仅此而已。

就算滋味与过去毫无偏差,记忆中的也终究是最美味的吧。

无论发生什么、无论过去多久。

记忆中的滋味都不会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沉淀下更加清晰。

“小时候……”

或许再过去十年,二十年。我也会这样回忆着与外婆的往昔吧。

记忆中的甜味在慢慢渗透,直到漫溢出心头,直到舌尖尝到怀念的甜味。

直到物是人非。

直到人是物非。

妙用磁铁

文/何雨秋

科学课上,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包磁铁,告诉我们:这是磁铁,可以吸铁一类的东西。当时我不以为然,心想:这有什么难的,我早就知道了。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外婆正在缝衣服,一不小心,针掉到了地上,跟外婆玩起了捉迷藏。外婆年纪大了,眼睛又不好使,就请我来帮忙,我愉快地答应了。

说干就干,我趴在地上,像老鼠一样搜寻着掉落的针。果然,在一处地板的缝隙里,我发现了一根闪闪发光的小棒,仔细一看——针。它正悠闲地躺在缝隙里,好像正对着我说:“我就是不出来,看你怎么办?”二话不说,我马上拿来一根牙签,在缝隙里挑来挑去,它却左躲右闪,死活不肯出来。“第一招”宣告失败。接着,我又用镊子夹。可是镊子太大,缝太细,不好夹。“第二招”也失败了,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难道我会败给这根小小的缝衣针吗?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一旁的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对我说:“想一想,针是用什么做的?”“铁呀!”我果断地回答。我恍然大悟:“哦!我想到了!”我连忙打开抽屉,找来磁铁。然后把它轻轻地放在地板缝上,这时,针立刻变得非常听话,一下子就跳了上来,跟磁铁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外婆拿着针,脸上笑开了花。

看来,光是了解知识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得学会使用,才能更好地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小小的磁铁给我上了一课。

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文/叶舒睿

童年如同一首歌,优美而又动听;童年如同一幅画,绚烂而又多姿;童年如同一场梦,缥缈而又短暂!站在记忆的深处,唱一首歌,怀念我们逝去的童年……

还记得在池塘边的榕树下吗?闷热的夏天吹过凉爽的风,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池塘边嬉戏。她们穿着洁白的裙子,在微风中起舞,大红色的蝴蝶结在空中飘扬。她们在蓝天下无忧无虑地玩耍,有时,手拉着手跳起欢快的舞蹈;有时,卷起衣裤跳下池塘疯狂地追赶小鱼;有时,悄悄爬上树梢捕捉鸣叫的蝉儿;有时,又荡漾在飞转的秋千上放声高歌……她们恣意地笑着、闹着、跳着、奔跑着,羊角辫飞舞起来……

还记得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吗?弯弯的月亮挂在漆黑的幕布上,朦胧的月色透过树叶倾洒下来,若隐若现的星星在广袤的夜空中静静地聆听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我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望着窗外美好的夜景,听着妈妈轻轻的絮语,心中满是幸福。妈妈搂着我讲着她童年的往事,妈妈说她小时候也是这么恬静的靠在***妈的怀里倾听那古老的歌谣……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眼圈红了,原来妈妈的童年竟然也有这么多幸福的回忆,我用小手为妈妈擦去眼泪,在妈妈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妈妈抱紧了我,轻轻地拍起了我的背……

还记得乡间的小路吗?外婆的乡下是一条记忆的长河,那里也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那里可以听到鸟儿欢快而优美的歌声,闻到花儿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每天早晨,我都要兴奋地跑到鸡笼前,想看个究竟母鸡是怎样下蛋的,我热切的盼望着,盼望着,时不时伸出小手摸摸鸡屁股底下有没有鸡蛋了,可是每一次伸手时都会被那只老母鸡狠狠地啄一下,虽然如此,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观察。因为这件事,我被外婆批评了好多次,外婆说,母鸡下蛋是不能看的,它会因此害羞就不再下蛋了。坐在外婆家的门槛上,我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母鸡下蛋的情景,有时候看着自己画的画,看着看着就笑了。每到吃饭时,外婆便焦急的呼唤我。我为了不让外婆找到我,还故意地躲起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外婆总是每次都能够找到我,而且每次都会被外婆说上几句,这时候我就会很不高兴。但是一旦要回城了,车子离开外婆渐行渐远时,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我的外婆……

还记得第一次背上书包去学校的场景吗?爸爸妈妈买回了新书包,我抱着书包亲了又亲,心里面有着说不出的激动,整整兴奋了一个晚上——以前总是听大人们说要到了合适的年龄才可以去上学,现在我终于到时候可以像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去学校了!第二天一早,爸爸妈妈拉着我的小手迈进学校,这一刻,我仿佛告别了自由,开始了新生活。走入教室,看着新同学、新老师,面对着崭新的这一切,我心里许下了一个愿望: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

童年的记忆太多了:还记得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尽情享受做完一天功课后的欢乐;还记得我们在快乐的日子,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像许多花儿开放,跳啊、跳啊;还记得我们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

暮然回首,我们走过了那些美好的童年岁月,它们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往,满满都是幸福,都是快乐与天真。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已经渐渐远去,就让我们站在记忆的深处,唱一首歌来纪念我们逝去的童年吧!

酒香情更深

文/吴虹霏

外婆总爱窝在一把老藤椅里,眯着眼睛,身子随着椅子一晃一晃的,在享受的样子。她颧骨高高的,突兀的有两块红晕,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显得格外光滑。

外婆喜欢喝酒,以前的我对酒味特别敏感,而现在我却习惯了那股淡淡的玉米酒味儿,丝丝侵入鼻内,是一股熟悉、暖心的味道。我把长大后读到的第一篇关于喝酒有害健康的文章扔在一旁,继续呆在那个被酒味儿笼罩的房间,因为我舍不得离开外婆。

我喜欢看外婆喝酒的样子,只见她轻轻地端起酒杯,仰头“咕”的一声,很舒服的样子。喝完她总会给我讲故事。外婆没有读过什么书,不能给我讲那些《白雪公主与小矮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但却能给我讲一些关于她的动人经历。她说她们年轻时的苦日子……我双手拖着下巴好奇地听着,眨着无知的眼睛问外婆:“为什么当时的人要受苦呢?”外婆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因为国家还不富裕啊!外婆只希望你能够好好地读书,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不要再受穷……”年幼的我总是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从小我就喜欢向外婆倾诉。小时候我由于体弱多病显得特别的娇弱,所以常常成了小伙伴们欺负的对象,每当此时我总会一头扑进外婆的怀里,向外婆述说委屈。外婆摸着我的头说:“宝贝不怕啊,有外婆在,看哪个小野鬼敢来欺负咱的燕儿……”在外婆的怀里撒娇,享受着她身上那股淡淡的玉米酒味儿,这味道从小便给了我安全感,这是外婆包容的味道。

由于地处金沙江边,所以我的家乡到夏天就特别的炎热,家家户户都卷了席子搬到房顶上去住,这是我感到最开心的事。外婆会一边喝着酒,一边用芭蕉扇替我赶走蚊子,并给我讲她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喜欢边听故事边数天上的星星,外婆总会指着天上最亮的星星对我说:“咱们家燕儿就像那天上最亮的星星,将来一定最有出息!”在外婆的故事中,我迷迷糊糊睡着了,可她手中的芭蕉扇继续有规律的拍动者,“吧嗒、吧嗒”,一切都那么自然。

其实外婆是个糊里糊涂的老人,她弄不懂我的想法,可那有什么关系呢?她只知道爱我、宠我,那是一种真实贴心的爱,我是外婆的乖宝贝。离开外婆好久了,多想再听她给我讲故事,享受她身上那淡淡的玉米酒味儿……

外婆与我的那个秋天

文/卞长生

秋天到了,秋天不仅在现实中,还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记忆定格在孩提时,一次去外婆家,外婆家正在秋收,院子里堆满玉米,玉米晒在苇席上,金黄一片,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道道光辉,抓一把,潮乎乎、湿漉漉的,外婆用竹筢子在堆积得足有两三寸厚的玉米粒上面划出深深垄沟,晒过一段,把垄沟填平,再重新划出沟壑。歇息时,她坐在小板凳上,观察周围动静,在旁边的树上,鸟儿们垂涎地唧唧叫几声,无望地飞走了。

在苇席边沿上玩耍的我,将两只小手插进玉米堆深处,把玉米拱起老高,不安分的玉米四处乱窜,等我倒腾完了,在我脚下,散落下许多玉米粒。外婆并没生气,而是耐心地从我的脚下,把玉米一粒粒捡起,两手捧着,用嘴对它吹气,把那些沾在玉米粒上面的尘土、草屑吹跑,再重新放到苇席上。外婆转身捅捅我的屁股说,到旁边玩去。

我哪知这是讨人嫌的事,还是把手插进玉米堆中,我很享受和玉米玩耍的感受。但不知玉米对小小的我,是什么样感受,它缄默无语,但从它任我的小肉手在其身体上来回抚弄的情景看,此时的它,对我一定也不会反感。

我那时还不懂得外婆家在这个季节是最忙的,不时地嚷着要外婆领着我到邻居家去玩。都忙着呢,哪好意思带着小孩子到邻居家添乱。

有一天,外婆说,今天我带你去二姨家。

我说,二姨家在哪里?

外婆一指东方,说,离这儿有六里多地呢。

那咱们走吧。我显得猴急。

吃完早饭,外婆领着我上路。

外婆是小脚,总是走不快,我走在前面,偶尔拉一拉她的胳膊,每拉一次,她就走得快些。可有一次拉她,不仅外婆没走快,还站住了。外婆的两眼盯着路旁的一片水洼。一场雨后,经过秋阳暴晒,地上的土快干了,可踩上去还会留下浅浅的印迹。远远看到在土上有一层金黄色的东西,那颜色,在褐色土壤映衬下,格外鲜亮。原来,是秋收后散落在地上的黄豆粒,雨后浸泡在泥里。地面渐渐干涸,豆粒也凸现其婀娜的身姿。

外婆两眼放光,拿一小木棍,俯下身,一粒一粒地把镶嵌在泥土里的豆粒挖出来。外婆捡了一些,站起伸伸腰,对我说,你小孩子眼尖,看看哪儿还有我没见到的。我开始四处搜寻,每看到一粒,就指给外婆,外婆就顺着我指的方向寻去,表情兴奋。捡拾得差不多了,她掏出一方浅蓝色的手帕,将其包裹好。

见到二姨,外婆就把这一包东西拿出来。二姨说,正好,这黄豆软和,现吃,就省去浸泡了。二姨将黄豆洗净,添水加少许盐,佐以花椒大料,煮成一盘水煮黄豆,吃在嘴里,满口生香。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外婆早已仙逝,可每年到了秋天,我就油然想起儿时在外婆家的情景。

成长的色彩

文/王俊典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童年时代的我都在用“丑、美”来判断颜色,比如灰色在我眼里就是“丑”的,那时也说不出来为什么,但是随着一步一步地成长,对颜色有了不同看法,也明白了画家心中的美,我所追求的“成长的色彩”也揭开了谜底。

“红红”一百分

从初中开始,就再也没有遇过红红的一百分了,小学时它像朋友一样随时都可能出现。唉!又是一场考试,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与它相遇,同桌拍了我一下:“哟!还在做白日梦啊!老师可说了组员只要考过组长,组长可是要做下蹲,你一定惨了!”接受了吧!反正已经被嘲笑过好几次了,不过总不能这样下去,至少也要赢回一点面子。

考试快要结束了,同桌望着我说:“我都不会做,你怎么可能会呢?一定是错的!”紧张地等待了三节课后,我却赢来了惊喜,就是那“红红一百分”我欢呼雀跃,我真的又与它相遇了。我看着那红红一百分便想到了我的梦想,也似乎感触到了这红色给我带来的希望与对未来的向往。

明黄灯下的等待

有一种颜色叫“等待”。那年家里发生了大改变。外婆去世、妈妈调到山村支教、我去了更远的地方上学。原本像捆在一起的家被一根一根的拆散了。

暑假我被带回独自一个人在家的外公身边,同时我早就约好了多久不见的小伙伴去玩,或许是我太贪玩了,一玩就到晚上11:00,我似乎感觉到外公的焦急、担心,我顾不上黑夜的恐怖,一路飞奔。到小区门口时,门卫大爷把我拦下“你跑到哪去了?你知不知道,你外公来这问了多少次!”

当我走到楼下看到了一盏“明黄”的灯亮着,还有外公的背影。我顿了一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也涌到了眼眶。夜是那么宁静,那一片“明黄”直洒到心间,温暖漫布到周身。这时我恍然大悟黄色的谜底原来是“无论你走在天涯海角,不论你经历多大的风浪,也不管是过了多少岁月,家中的人,永远等待着你归来,那盏明黄的灯,永不熄灭。”这就是“等待”

紫黑色来袭

有一种颜色却令我恐惧——“紫黑色”。

那一晚,我正在沙发上悠闲的看小画书,父亲急匆匆地回到家,安排我的衣食住行。看他一脸焦急的样子,我就知道一定是外婆又生病了吧!他叮嘱了我几句,又转身融入到茫茫的黑夜。夜晚我趴在书上写日记,外面又是打雷又是下雨,不知怎的,一种莫名的心慌涌上心头。不是对黑夜的害怕,而是……

直到第二天父亲把我叫醒,我懒懒的说:“才4点呢!”

父亲眼睛红肿,哽咽着说:“去医院看看吧!”

我顿觉不妙,追问到“外婆呢?”

“走了……”

我泪如倾盆雨下:“你们在骗我!”

外婆走了,那是我最难过的日子。那天凌晨,我抬头望着天空,它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黑又带紫,它好像遮住了我的双眼。这黑紫色的天空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我像一只小船被掀翻在海水中一样。紫黑色我恐惧着你,也想远离着你。

我总理解不了画家心中的色彩,它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可是随着成长我也渐渐读懂,那是成长中的“彩虹七色”。

外婆菜

文/黎明莉

记忆中的年味儿总离不开外婆家的老屋。老屋坐落在小池镇上一条不太繁华的街道里,要经过弯弯曲曲泥泞小路和小胡同才能到,是个前有院、后有屋、旁边有塘十足“别墅味”的老房子。僻静、朴素是我对老屋的印象。

每到过年老屋便是“三代同堂”,容纳6家人,热闹气氛可想而知,大人们围着炭炉子聊天,小孩子们在院子嬉戏。这时最忙的要属外公、外婆及几位姨妈。那时偶尔玩耍到厨房时,我看到外婆拿着铲子炒菜,旁边摆着一盘一盘整齐的配菜正往锅里下,外公拿着扇子扇炉火,姨妈们洗菜、切菜。那时的他们也许最不想看到小孩子出现吧,危险又添乱,所以我除了瞟到了他们的忙碌,丝毫没有机会关注外婆炒菜的细节。等到大圆桌子摆上厅,便是“满汉全席”要上桌了,大人们纷纷上前端菜,不一会儿桌子全满了。那时的桌子没有转台,吃对面的菜只有转位子或是对面的亲戚帮忙夹,但丝毫没影响一大家子吃美食的欢乐。萝卜牛肉、香菇炖鸡、墨鱼炖猪肚几大“瓦罐系列”总少不了,还有外婆亲手制作的芋头圆、萝卜圆、“狮子头”,再是外婆拿手的几道烧菜,吃完后少不了喝碗香气扑鼻的锅巴粥去去肚里的油腻,一顿家族聚餐真是让人吃在肚里乐在心里啊!

时隔久远,在老屋吃着外婆烧的饭菜已是童年的回忆,而我的外婆也没有体力再能做出那么多丰盛的美餐了。现在的年饭成了酒店席宴,早已不在老屋过了,但庆幸有我亲爱的外婆继续陪伴着三代人。过年有外婆陪伴,便年味十足,而与外婆一起吃年饭,便是最美“外婆菜”。

妈妈夸我真勇敢

文/吉星晨

昨天,我在小区里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胳膊和手都被有刺的草扎到了,小指里的刺很深,妈妈有点害怕就让外婆给我挑刺。我看到外婆拿出了一根针,连忙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心想:“不会把针插进手指里吧?”外婆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眯眯地对我说:“我不会弄疼你的!”听到这话我才放松了一点儿。

开始挑了,外婆一只手把我受伤的小指使劲地捏紧,她说这样我就不会太疼。另一只手拿针在我小指上敲了敲,然后又在我伤口上挤了挤,接下来是我最不想看到的情景,伤口开始流血,一滴一滴的血被挤着往外冒,妈妈在一旁看了直皱眉头,非常心疼。挤了好一会,终于看到个小小的黑黑的东西被挑了出来,外婆最后用针再敲了一下伤口,她慈祥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在说:“没事了。”

整个挑刺过程,我一滴眼泪都没流,妈妈夸我真勇敢!

记忆深处馒头飘香

文/解红

提起烤馒头,这不禁使我想起童年,还有我那慈祥的外婆。我的外婆虽然已经去世三十余年了,可是直到现在我还是时时想起她,在我心里、梦里,总是少不了她的影子。

我小时候,父亲远在外省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城里既要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又要照顾全家老小八口子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母亲提议把我遣送回老家。因此,我的童年是在皖北农村老宅子里长大的,那时,外婆的家就成了我最温暖的港湾,外婆的怀抱就成了我最暖心的地方。

自幼我就是一个爱哭闹很顽皮的孩子,用母亲惯用的一句话说就是很不招人待见,可是外婆却时刻宠着我,她对我的童年付出了很多很多。年幼时期正在长身体的我在饥饿难耐之时,每每品尝到外婆那里酥外黄的烤馒头片,顿觉味蕾大开,现在想起来还垂涎欲滴。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皖北农村还很贫穷,那里的村民逢年过节除了少许的鱼肉最喜欢吃的就是烤馒头。如今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平日里经常鱼肉不断,跟过年一样,所以烤馒头早已消失殆尽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年过半百的我也不再对春节有多少期盼了。但是,童年那香喷喷烤馒头的味道还是记忆犹新!

去年三月五日《雷锋纪念日》那天,女儿出嫁了。今年春节,女儿女婿第一次回来过年,家中年过八旬老爸老妈早已等候多时,三代同堂相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欢度春节。以往,一到过年就开始张罗着年夜饭,就跟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春节晚会一样,既要办,还要办好。因此,吃什么好,什么好吃都觉得不那么新鲜了。大年三十晌午,我开始准备满满一桌子下酒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相互祝福着,气氛热闹极了。

这时,远嫁苏州的女儿眼看着一桌丰盛的饭菜一点胃口都没有,可能是她在孕期妊娠反应的原因。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之时,我却灵机一动,问女儿:想不想吃烤馒头?女儿立刻心花怒放,连连点头。我也毫不怠慢,赶快拿起刚出锅的馒头烤起来。

我小时候喜欢吃烤馒头,正是因为那时候处于困难时期,百姓生活艰苦,不能和现在一样,想吃什么张口就来。即使是白面馒头在小时候也很难吃到,外婆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一些小麦到集市磨坊里找人磨成细面回来做成馒头给我吃。尽管馒头有多种吃法,可我最喜欢的就是外婆给我用柴火烤着吃,那才是最香最美的。外婆烤馒头的技术堪称一流的,她能把馒头烤的表面焦黄油亮,而馒头芯里却松软可口,吃起来像面包,像酥饼,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究其原因,外婆给我说出其中的秘密,就是在烤馒头时,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能用急火烘烤,否则烤出来的馒头外表黑漆漆的,而馒头芯里还硬生生的,吃不得……

自从进城就再也没有吃到外婆的烤馒头了。

今天第一次出手为女儿烤馒头,我要品尝亲自烤馒头的馨香,有些沉不住气了。有一会儿的功夫,我精心烤出来的馒头终于出炉上了餐桌,全家人你一块我一块的,像吃酥饼,又像品名点,发出啧啧称赞声。因为是煤炭火,烤出来的没有达到小时候外婆在柴火中烘烤的效果,但是,看到女儿和家人开心地吃着,我敢肯定,她对我烤的馒头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告诉女儿:我之所以长得健健康康,这都是因为小时候外婆经常给我吃烤馒头的缘故,烤馒头开胃健脾,助消化。因为小麦粉是温性的,放点碱,发起来的馒头本来就很容易消化。如再将它烤的黄澄澄的,它就更温了,温胃且散寒。如果有寒性胃溃疡长期坚持吃烤馒头,胃溃疡一定治好……女儿吃得更带劲了。

外婆虽然离开了我,但在烤馒头的余温里,我还能感受到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心!

游柘林湖

文/周冰

暑假最后几天,外婆一家从河南赶过来看望我们,妈妈和爸爸决定带我们去拓林湖,我高兴极了。隔着车窗往外看,天空是蓝色的,几朵白云在上面悠闲地飘着,太阳也眯着眼,一束束阳光照在我们身上都快把我们烤熟了。

一来到柘林湖我才发现这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风,轻漾起层层叠波。妈妈拉着我去买门票,我极不情愿的跟着她走向售票处。买了票,全家人一起欢欢喜喜的奔向大堤。

站在大堤上,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切都凝聚在这块“冰晶”之中。蓝的天、白的云,如果不是远处几只白鸥在逐着张帆,缓缓移动的渔船,谁都不敢想象柘林湖如此安静。看着这片湖水,我如梦幻般,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美!

我头一次坐上小船。船行走在碧水蓝天之间。犹如驶进了水墨丹青画卷。水面上瓦蓝的天空映衬着朵朵白云。偶尔,有一群小鱼穿过云层,一甩尾巴就游得无影无踪。正当我准备关上船窗时,一条红色的小鱼朝我们游来。我从妈妈怀里抢来一袋饼干掰成一半又一半抛向水面,小鱼像受了什么惊吓似的,消失在湖中……

接着,我们向朝着孔雀岛出发。

孔雀岛,茂密的树林镶着阳光的金边。很快,我们一行人看到了孔雀,打开栏杆几只孔雀跑到我身边。一只黑孔雀用尖尖的嘴巴啄小弟弟手心的饼干,尖尖的嘴把小弟弟啄哭了。它也一点儿不在乎跳着啄起我手心的饼干,我拼命地抬起手。它可怜的在我脚边蹭着。我的心一下子就被他俘虏了。我放下手掌,它马上就跳起来啄尽了饼干渣子,真是个贪吃鬼。突然,有人惊呼“孔雀开屏了!”我从那些拍照的大人腋下挤过去。咿呀!七彩的羽毛像扇子一样缓缓打开绽放成花朵。我们也和孔雀留了影,又依依不舍的上了船。

外婆岛,有两座桥。其中一座是木板和麻绳组成的,人一上去,就摇晃个不停。正如小时的儿歌,“摇啊摇,摇到外婆”。外婆桥已泛黄的铁链和深的不见底的湖让我有些害怕。爸妈都上了安全桥,我可是数一数二的女汉子怎么能不上外婆桥呢?挑战的人很多。摇晃的桥更加的晃!两个过了桥的孩子调皮的抓住麻绳不停地摇晃,我刚上桥,就差点摔成“狗啃泥”。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一奔跑,桥就摇摇晃晃的像一个喝了酒的醉汉。过了桥再往前走就是蛇岛了。

蛇岛听起来就可以把人吓的半死,更别说去了,和其他几个岛一样蛇岛也有好看的风景,甚至更美,我却提不起一点兴趣和精神。这时我看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真人美女与蛇,好吧,我身后的小家伙大概不怕蛇还是怎么的,反正他们央求母亲带着他们去看,我多么希望妈妈拒绝。毕竟是女孩子也有些后怕在弟弟的软磨硬泡下,我们来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小黑屋,主角一个人坐在众蛇之间只有两块玻璃相隔距离也只有2、3厘米左右,她一动不动的坐着仿佛旁边都是温顺的小绵羊。一条有我两个手臂如此粗的蟒蛇吐着蛇信子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那双绿眼睛实在是太可怕了。我胆颤心惊的走了出去……

……

这次的旅行真是太愉快了!虽然中途也有些小害怕,但这都是浮云,快乐才是王道!江山如此多娇,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保护我们祖国山河,让它们永远不受污染,永葆年轻美丽!

幸福就是陪着你们慢慢走

文/况涛

孩子,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妈妈都觉得很幸福。你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还能关心别人。七岁半的你一边调皮嬉闹着,一边已经给予别人幸福。

妈妈有个心愿,就是时光放慢她的脚步,慢些、再慢些。妈妈可以陪着你,送你上学,陪你玩耍聊天,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学你想学的东西,让你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让你的周围充满正面的正常的东西。妈妈想啊:在这放慢的时光里,多陪陪外婆,陪她去医院看病,在王府井逛街,到弥勒寺公园散步,宽慰她久病烦燥的心,照顾好你们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在这放慢的时光里,看着你们,陪着你们,做着这些事情,幸福充满我的每一个细胞。无论顺境、逆境,疾病或健康,妈妈都在努力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恩,从来没有放弃和怨恨。

孩子,你在一天天长大,妈妈为你做对你一生都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和机会是何等的有限和宝贵!我不敢只顾享受当下,不敢对你太心软,妈妈爱你并尽最大的努力用正确的方式爱你,用心关照你成长的每一天、迈出的每一步。这一切,都是为了爱的延续。

孩子,外婆在一天天变老,妈妈能为她做一点让她开心顺心舒心的事情,这样的时间和机会也是何等的有限和宝贵啊!每天妈妈都要笑着问她睡得怎样、想吃什么、想去哪里走走,含着笑把泪静静地流在心底。外婆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你每天都会提醒她吃药。孩子,让我们一起陪着外婆,珍惜每一秒钟,过好每一天。

孩子,还记得几年前外婆身体还好的时候我们一起去旅行吗?一路上行程匆匆,一路上景色怡人,我背着大包,一只手搀着外婆,一只手牵着你,而小小的你就用你小小的手,拖着我们的旅行箱……

好好爱吧,慢慢走吧!我们在一起,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