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难忘的文章
关于难忘的文章(精选10篇)
难忘第一次女儿为我做美容
今天是周末,几位要好的女同胞打电话约我去一家打折的化妆品店去买化妆品。我说都啥年龄了还倒饬!她们嘻笑说,越是这个年龄越应该打扮自己,如果你不会,我们教你?谁说不会!想想第一次美容还是女儿为我做的呢……
女儿大学毕业以后,为了多掌握一些在社会生存的技能,在继续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了开车,理由是要掌握进入21世界的三把钥匙(另外两把英语和电脑她已经掌握)。
女儿学美容,理由是自己一个女性在职场打拼得有一个好的形象,而经常光顾美容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趁自己没结婚有精力,多学一门是一门,艺不压身。
对女儿这些主张我一直持赞同态度。至于她学得怎么样,却一直没过问过,因为自己也不懂,问了也是白问。
一天我上半天班在家,下午女儿回来没有着急上网,而是招呼我:“妈,我给你做做美容吧。”
我想,女儿这个提议,一是想向我显示一下她学的新技术,二是想拿我的脸当做她的试验田,三是明天是母亲节想给我一点温暖。
我当即就痛快地答应了。我说:“是不是先去洗把脸呀,”女儿说:“不用您亲自洗,美容有美容的洗法,您不懂,还是我给您洗吧!”
我高兴地找来枕头,侧躺在床上,女儿端来脸盆,拿来毛巾,又拿把小凳子坐在床边,开始了第一次给我做美容。
老实讲,我虽已不年轻,但由于心态好,坚持锻炼,注意饮食,所以容貌显得较同龄人年轻得多。我一直认为,人不能因为老了而邋遢,越老越要“扮靓装嫩”,走在大街上不能跟年轻人争宠斗艳,但也要保持“夕阳红”,使自己成为另一道风景,让人养眼。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注意美容。
女儿开始为我洗脸了。她把毛巾阴透拧干,轻轻地在我脸上擦拭,一遍,又一遍,尔后涂抹什么东西,又是轻轻地按摩。女儿第一次为我做美容就这样开始了……
我闭上眼睛,任凭女儿纤细的小手在我的脸部轻轻地划来划去,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女儿这只我从小摸惯了的小手,简直太熟悉了。真的,我爱牵女儿的小手,无论是在孩提时期还是上高中读大学,无论是女儿回家来还是我到学校去看她,走在大街小巷,校园内外,我都爱牵着女儿的手。是啊,牵着女儿的手,不仅表达了对女儿的爱,让女儿感到温暖踏实,因为自己的妈妈就在身旁;也让我心里觉得舒畅踏实,因为宝贝在手上呐。
女儿的手艺是全套的,涂抹完后,就是对着面部和头部拿、捏、挤、压、摁,虽然偶尔疼痛些,但手一离开就觉得舒服了许多。女儿还让我不要紧张,精神放松,因为精神放松以后效果才会更好。女儿这一是在给我做美容,二是在复习功课,三是在给我授课啊!
女儿学习向来认真,记得女儿有一次和我说:“妈,我们理论课考试了,我得了98分,最高分!”我相信女儿的话,因为她爱学这门女人一生的必修课,所以她不会不认真的。
因为上午工作的忙碌,吃完午饭没有小憩,加上美容的作用,所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困顿状态。有女儿在旁悉心呵护,那感觉绝对与在美容院不一样,心里真觉得踏实、安详、幸福!
尽管女儿现在深造不在身边了,但女儿为我第一次做美容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海中不肯离去……
难忘那年“发疟子”
文/马金江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近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因是她在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研究上做出突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药在非洲治疗疟疾中,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获奖消息传来,全国激奋。作为退休之人平头百姓的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为中国科学家高兴。因为我曾得过疟疾,对此病有关极深的感受。
那是上世纪1963年夏天,我虚岁15。不知怎么回事儿,得了一种怪病。冷起来浑身打颤,穿上棉袄,盖上被子还冷的发抖;过一会儿又热的要命,浑身出汗,光着膀子还是热的难受。大人说:这是“发疟子”。即得了疟疾。有的地方叫“打摆子”、“冷热病”。它的特点是周期性发作。有“间日疟”、“恶性疟”、还有“三日疟”,我得的是“间日疟”。不发作时跟好人一样,发作起来会晕过去。
当时治疟疾的唯一特效药是一种叫“奎宁”的针剂。一天我步行去离我们村不远的恩察镇买“奎宁”。花了两块钱买了一盒10支针剂。每支装在像小腊笔一样,一头圆一头尖的玻璃瓶里。这药水本来是注射用的,但当时村里还没有赤脚医生,让卫生所注射还得花钱,所以买来后打破小瓶口服。这次买了奎宁,还没口服,往回走时,便发作起来,昏倒在一家大车店的门前。店主是个好心人,把我抬进门店里。等我醒过来,他要送我回家。我表示感谢后,还是自己走回了家。奎宁药水口服,苦的要命,靠喝“奎宁”大约十来天后才好起来。后来才知道,疟疾是个古老的疾病,古代叫“瘴气”。2700年前的古典医书《黄帝内经》上就有记述。
当时,从医生那里知道“发疟子”是由蚊子叮咬传染的。之后,便特别注意防蚊子。那时农村没有什么蛟香、电蚊香、“枪手”之类的治蚊子的药,老辈人传下来的土办法就是用蒿子熏蚊子。蒿子是野生植物,路边、沟沿、闲散地到处都有。蒿子有黄蒿、青蒿。青蒿有一种特别浓的独特味道。采一堆鲜青蒿,把它辫成草绳,盘成圈再晾干。晾干的蒿子绳,点着后吹吹冒火星,不吹只冒烟。晚上在睡觉的屋里点上几圈蒿子绳,冒出的烟能把蚊子熏跑,并着到天明。
可能是注意了防蚊,也可能是后来随着“四清”运动开展,天津等大城市医疗队到了村里,开展了防病治病,培养了赤脚医生,卫生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我再没有得疟疾,村里人也没有再得的。据说疟疾目前除在云南、海南的少数地方有发生外,全国基本已绝迹。
我“发疟子”已过去50多年,五十年后从屠呦呦获奖,想到疟疾,再从疟疾治疗看屠呦呦获奖,深感我国科学家的伟大,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的伟大,我国中医药的伟大,我国为世界人民健康所作贡献的伟大。我还想,屠呦呦的抗疟药青蒿素是否与熏蚊子的青蒿有关呢?无论如何,“中国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这是事实。“应当发掘,加以提高”是方向,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是正确之路,否定中医药是忘祖之举。
难忘父亲
文/微笑东方龙
父亲病故已十三年了。十三年来,他老人家时常走进我的梦乡,他的形象也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种种美德,勤劳、节俭、正直……
人民公社成立之初,父亲就担任了生产队长。生产队长是比芝麻还要小一大截的官,所以,父亲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整天领着大伙种地,脏活累活重活都抢着干。那时我们这一带还未水改旱(水田改成旱田,可以长麦子),农闲时,总是耕田,牛不够用就用人拉,冬天也不例外。每年冬天只要天气稍一暖和,父亲就吆喝一帮青壮年下地犁田。大伙怕冷,都往后蹭,每到这时,父亲鞋子一脱,裤腿一卷,敲开薄冰,第一个站到了刺骨的水中。父亲晚年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腿上高高隆起的经络就像一条条蚯蚓,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他年轻时蛮干落下的。
当时生产队还没钱建队部,队里的种子粮就存放在我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里下河地区灾情非常严重,很多人家断了粮,还饿死了人。尽管母亲整天到野外去寻野菜,家里仍时常断炊。父亲睡在粮堆上,即使饿得两腿浮肿,也没有动半点邪念。倒是有几个队委把眼睛盯在了种子粮上,想私分一部分,父亲硬是没同意。由此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来年春播种子过秤时,他们想找父亲的茬,却没有找到。
后来,父亲调到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担任民兵营长。不久"文革"就开始了。因为是干部,父亲自然逃不过一劫。在批斗会上,红卫兵小将要我父亲交代罪行,他站在台上搜肠刮肚,半天也找不出自己所犯的罪行,实在没法,就交代说:"我对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没有认真学文化。"红卫兵说他不老实,请革命群众揭发,可揭发来揭发去,无非是冬天犁地不问阶级兄弟死活啦,有原则性却缺乏灵活性等等,父亲听了,忍不住"噗嗤"一口笑了。红卫兵都是当地的小青年,大都了解我父亲,看实在找不出他什么罪行,批斗会就草草收了场,也让我父亲过了关。
也许子女多,也许工作忙,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放任的,从不对我们吹胡子瞪眼睛,只是偶尔在饭桌上要求我们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正是这种放任式的教育,使我们兄弟姐妹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发展,生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做个好孩子"成了我们当时自觉的追求,父亲身上许多良好的品德也不知不觉地被我们继承了下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年过50的父亲从大队干部岗位上退了下来。大队干部退职后是没有一点生活保障的。父亲把青春、智慧,甚至力气都毫不保留地献给了集体,末了,又回到了起点,仍然是一个从土里刨食的农民,但他无怨无悔。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利用家住乡镇的地理优势,摆起了小摊子,卖时新瓜果和廉价小食品。由于他的辛劳和诚信,赢得了不少顾客,也使他成了当地最早一批"万元户"。有了钱,父亲却舍不得花,除了留一部分周转外,其余全部存进了银行。常常见他天蒙蒙亮赶到20里外的县城,买好货再挑回来赶早市。不管肚子多饿,都舍不得买一个饼子充饥。气得母亲直骂他是守财奴,他却死不改悔。
由于长期的劳累,又过分地节俭,父亲晚年健康状况很差,一身毛病。生了病,既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又不肯告诉我们,硬抗着。父亲去世后,我们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他留下12张存折,每个月份一张,每一张都是3000元。也就是说,父亲每个月都有存款到期,每个月都可以拿到二三百元的利息(当时存款利息高)。母亲含着眼泪告诉我们,父亲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靠自己养活自己,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二是百年后给我们兄弟三个每人一笔遗产。我们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亲,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民中的一个,活得真实、活得自然,活得坦然。他用自己平凡的言行,书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也在我们子女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难忘的年味
文/陈永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2019年春节向我们走来。农贸市场、超市人声鼎沸,节日商品堆积如山,人们在喜庆的氛围中购物。看到此情此景,少年时代的春节往事不禁在我脑海里浮现。
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过年时我们放寒假在家,要一边做作业,一边帮着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春节前大扫除,是每家每户必做的“功课”,蒸包子也是必须的。打扫卫生时,我们头上会扎一块方巾,将扫帚绑在竹竿上,掸去家里屋檐下的灰尘,完成后,再擦窗户玻璃、橱柜、大床等。印象较深的是我们家有一张镂空雕花大床,床上镶有镜子,还有抽屉,打扫时特别麻烦,每一镂空花格都要用块布条塞进去来回擦洗,唯有这样才能擦干净。清洗碗橱时,因油污重,我们要用刷子沾上石碱水慢慢地刷,费时费力。那时年龄小,虽对做家务心里不是很喜欢,但一想到没几天就过年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家里蒸包子时,我们帮妈妈打下手:包子包好上灶台蒸时,记下时间,隔多少分钟提醒妈妈。包子出笼时,我们早就做好准备工作,将不同馅心的包子做上记号,在竹筛上分开摆放,然后清洗蒸笼布,循环操作,为下一锅做准备。当热气腾腾、口感柔软、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包子从锅里出来时,妈妈会让我们尝一尝味道,那情那景那味,至今不能忘怀。
那个年代的人们平时都穿旧衣服,甚至还打着补丁,过年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是让人期待的事。春节前,妈妈事先会根据家人的喜好买好布料,请裁缝上门为我们量身定做新衣服;棉鞋是妈妈亲手做的,通常是我们上床休息时,妈妈在灯下纳鞋底,做鞋帮,然后送皮匠那儿上好,这样,过年时我们就能够穿上新衣服、新鞋子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那个年代穿衣打扮非常简朴、颜色单调,但并不影响我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记得有一年春节前,我舅舅出差去上海,送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一条丝巾作为礼物,这在当时属于紧俏、时髦的商品。丝巾的颜色还历历在目,姐姐是鹅黄色,妹妹是粉色,我是橘黄色。拿到丝巾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镜子面前,将丝巾扎在脖子上来回走动,三张幸福的笑脸定格在镜子里。春节拜年时我们戴着它走在路上,引来多少小姐妹羡慕的眼光。
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节晚会之说。吃过年夜饭,放过鞭炮,妈妈会让我们早早上床睡觉,她继续在灶台前忙碌。第二天早上,我们会在枕头下发现包着压岁钱的红包、橘子、苹果、云片糕,件件都代表着特定的寓意。起床后,先到父母面前拜年,说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爸妈会说,祝你们学习进步、天天向上之类的鼓励话。然后妈妈让我们吃红枣、汤圆、包子等。吃完早点,再到邻居家拜年,说完祝福语,他们会抓些糖果、瓜子、花生、小麻饼等食品给我们。走过了几家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比谁口袋里装的东西多,看谁的衣服漂亮,问谁收的压岁钱多。
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年味再也不会有了。我们少年时追寻的物质生活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常态,而记忆却总是在平静的生活中激起阵阵涟漪,让人感到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可亲。
难忘的防震演练
文/车寓优
炎热的六月,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令人难忘的防震疏散逃生演练。
“防震演练和消防演练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心里既紧张又疑惑。演练开始前,班主任认真地教导我们说:“同学们,警报响起时必须听从指挥员的指挥,有秩序地撤离到操场上……”老师刚讲完,广播里就响起了指挥员的声音:“各班级准备好,防震演练即将开始……”
随着“呜呜呜……”警报声长鸣起来,防震演练开始了。同学们迅速、整齐有序地跑出教室,排好队伍一致向楼梯口走去。我们的教室在三楼,当我们到达楼梯口时楼道里已经挤满了人。虽然楼道挤满了人,但是同学们依然保持队形,一个紧跟着一个,快速往楼下撤离。下楼时,同学们之间互相照顾,有些同学险些摔倒了,我伸出援助之手,一起奔向安全的地点。大约三分钟,全校2000多名师生已经安全到达操场上。
在操场上,我紧跟着队伍在指定的地点蹲下,双手抱头,耳边隐约响起轰隆隆的房屋倒塌的声音,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四下里左顾右盼。就在这时,警报声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才将悬着的心放下来。
演练结束后,总指挥对我们这次的防震疏散演练进行了小结。我才意识到大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防震的保护能力是多么的重要。生命只有一次,灾难面前,我们需要懂得更多的知识,希望通过这次演习敲响我们生活的警钟。真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令我难忘的事
文/杨阳
在成长过程中,我遇到过许多难忘的事情,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去水上乐园游泳。
去年暑假,妈妈和小姨带着我和哥哥们去水上乐园游玩。一来到水上乐园,哥哥们就直奔游泳池。他们一个个扑通扑通跳入水中,像鱼儿一样游了几个来回,然后抹一把脸上的水珠,兴致勃勃地朝我喊道:“我们来一场游泳比赛吧!”我当时还不会游泳,听了哥哥们的话心里十分慌张,但又不想说出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我一个人默默走到浅水区,远远地看着他们游,然后一遍一遍地模仿他们游泳的样子,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会游泳。
一位坐在泳池边上负责水上救援的叔叔,看我一个人在水里扑腾了很久,依然没有找到游泳的门道,他开始热心地指点起我来:“首先,我们要练习憋气,张大嘴巴,深吸一口气,把头钻进水中不呼吸,当坚持不住的时候,再把头钻出来换气。接着,要像青蛙一样双手向前伸,随后再向两边展开,双腿由先前的收缩迅速向后蹬。”我一边听他说,一边练习。他站在一旁耐心地指导我,练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终于学会了。虽然游得还不算特别好,但我已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信心满满地向哥哥们所在的地方游去。
我游到他们身边,展示了一番自己刚刚学会的本领后说:“怎么样,要不要比试一场?”小姨在一旁也来了兴致:“来来来,你们排好,我当裁判。”我们迅速排成一排,憋足了气,蓄势待发,只听小姨大声喊道:“3,2,1,开始!”我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哥哥们游得都比我快,我落后了一段距离。但是我并没有灰心,一直奋力地向前游,一刻也没有停息。比赛结束,虽然我没有超过哥哥们,但他们都围过来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我有天赋,才一会儿就学得这么好。我听了心里别提多开心!
至今,我依然忘不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件事也让我明白:向别人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去学习,敢于不断尝试,成功就会靠近我们。
难忘的岁月
文/狗尾巴草927
年幼时,喜欢秋天的到来……
秋天来了,是庄稼丰收的季节,这时的我们,一家人都分外的忙碌,但是又觉得那么充实,那么开心。我和妹妹更多的是希望到大自然中去撒欢儿的玩。那时的我们,最盼望的是坐爸爸拉的平车,那时的爸爸还没有被称作老爸,可以拉着我和妹妹一口气跑好远好远的路程。那时的老妈,还是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丽,虽然每天劳作,脸上却不曾刻上岁月的痕迹。从家里一出发,我和妹妹就一路洒满欢笑,爸爸在前面拉车,妈妈跟在后面,遇到上坡的时候,爸爸总会高兴的对我们喊一嗓子:丫头们,坐好了,然后加大力气跑上坡,妈妈会在后面推车加把力。快乐的我们完全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只是觉得这样的日子是最真实的快乐。完全看不到爸爸妈妈的忧愁与无奈。
那时候,我还记得
田里的庄稼总是那么喜人,好大个儿的土豆,仿佛有我们的脚丫子那么长;有盘子那么大的向日葵,黄色的花儿已经所剩无几,揉掉上面的绒,里面的瓜子那么饱满,吃到嘴里,带着甜甜的味道,是那样的水嫩,是长大后所不曾吃到的味道。爸爸妈妈在地里不停的忙着,我和妹妹四处的跑来跑去,一会儿逮个蚂蚱,一会儿去抓个虫子,仿佛田地里有无穷的乐趣。玩累了,我们就会躺在田里仰头看天空,天空是那样的蓝,仿佛被水洗过一样清澈。阳光暖暖的洒在我们身上,妹妹扭过头来问我:姐姐,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做名医生,你呢?妹妹用那稚嫩的声音快乐的说:我要做个警察,这样爸爸妈妈打我时,我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抓起来。我当时觉得妹妹好有勇气,被打后敢公开表示对爸爸妈妈的不满,而我只是敢偷偷的生气。很快就收获了一车的庄稼,我们要回去了,还没等爸妈装好收割的庄稼,我和妹妹就迫不及待的要趴到车上去了,被爸爸呵斥之后又灰溜溜的下来,两个人对视一下,偷偷笑了。回去的时候,车上是收获的庄稼,庄稼上面趴着我们两个。爸爸又是一路狂奔,载着我们回去了。我问妹妹:还要不要把爸爸抓起来。妹妹嘿嘿笑了。到家了,我和妹妹竟然睡着了,嘴角流着口水,衣服上面全是泥土的味道,那么清新,那么香醇。
如果有一天……
我们可以重新回到那样的岁月,我一定会帮爸爸在后面推车,而不是让他载着我们,我一定多一点细心,可以看到爸爸欢笑背后的无奈,看到妈妈对生活的不满,可是,那样的岁月,对我们而言,也许有无奈,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是满足,是浓浓的亲情,是美好的记忆,是永生难忘的童年的甜蜜。多想回到那样的时光,多想让老爸老妈可以回去那样的年轻和快乐。贫穷但是温暖的日子,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一件难忘的事
文/关宇轩
期盼已久的运动会终于开始了!操场上五颜六色的旗帜随风飘扬,我的心情像阳光般格外灿烂。我站在班级方队中,和同学们一起昂首挺胸地走过主席台。我们嘹亮的口号声响起,好像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心声:“今天的赛场,我们要成为最耀眼的主角。”
“各位同学,请各就各位,四年级男子组100米比赛就要开始了……”广播里响起了令人振奋的声音。这个项目是我的长项,从一年级到现在,我都是这个项目的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此时的我,虽然有赛前的紧张,却自信满满。
比赛开始前,妈妈特意来到我的身旁,她是这次运动会服务保障家长团的成员。妈妈提醒我:“还是先做一下准备运动吧,别在比赛中拉伤肌肉。”我不以为然,只是“哼”了一声,并没有往心里去,觉得妈妈有些唠叨。
随着指令枪声响起,起跑线上的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我也不甘落后,用尽全力完成了起跑。最初的20米左右我们不分先后,但是跑完20米后,我突然觉得大腿有些僵硬,迈步的速度开始减慢。眼看着和其他同学的距离在不断拉大,我心里非常着急,可是腿像抽筋了一般,不听使唤。还有三分之一的距离,但对我来说,这段距离却显得那么遥远。此时,头上的汗珠已经开始往下掉,我咬紧牙关,告诉自己要挺住。终于到达了终点,我只得了第五名。站在终点,我狠狠地用拳头砸在自己的大腿上。
这件事令我久久难忘。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前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总认为那是父母说教的一个借口,不过今天的事情让我明白:“骄傲自满,听不进去别人的忠告是一种愚蠢的表现,今后一定要引以为戒。”
难忘的启蒙老师
文/豆稚五
八十多年前,年幼的我步入家乡华宁县玉泉小学学习,在这里遇到了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罗老师。
罗老师名壁光,字抚英,澄江县人,五十余岁时被玉泉小学校长礼聘到校任教。罗老师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尤为出色。他在学校的东西两面墙分别写上“腾蛟”“起凤”四个大字,又在教室门楹上书就一副对联:“德智体三育并进,读写算一律俱兴。”这些书法作品不仅给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还增强了同学们读书学习的兴趣。不少同学十分喜爱罗老师的书法作品,纷纷买来宣纸,恳请罗老师惠赐墨宝。罗老师毫无架子,认真书写了一些对联、古诗词赠送,同学们得到十分喜爱,高兴地拿回家粘贴在墙上,时时观赏。
过去的文化人除了姓名,还有字、号,一则为自己的别称,二则寓意着自己的情怀志趣。随着师生间的日渐熟悉,罗老师又依据同学们的姓名和特点,为一些同学取了字,如一位同学名豆志高,罗老师为他取字为“宏图”;一位同学名普自学,为他取字为“习之”,此字出自《论语》 :“学而时习之”;一位同学名邝锦繍,则为他取字“灿文”,此字出自古人诗词:“若非锦心繍口,焉得灿烂文章”。这些字不仅取得贴切得体,而且饱含文化韵味,同学们对此十分高兴,彼此间还以字相称。
罗老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胸怀志向,他的办公室里,粘贴着他自书的一副对联:“诸生苟能发奋为强,将相何曾有种。世人若不因循自误,富贵未必在天。”这幅八十多年前书写的对联,难免带有当时的时代色彩,但联语中鼓励人积极进取,勇于向上的精神,对同学们产生的影响是十分积极的。
罗老师因家在澄江,平时单身一人住在学校。晚饭后,经常有同学到罗老师房里聚谈。罗老师常给大家讲一些古人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或是讲一些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伴着摇曳的菜油灯光,罗老师的话语就像春雨悄悄润入一群少年的心田。
我今年已九十三岁,人老了,喜欢回忆往事。每当想起年少读书时的情景,罗老师的音容笑貌,就历历在目。他书写的那些对联诗词,讲述的那些文化历史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我很庆幸自己刚进入学堂,就遇到了一位博雅负责的明师。
难忘野趣故乡春
文/杨友
“二月二”了,“龙抬头”了。偏爱大山的太阳扬起笑脸儿,把刚刚从冬的睡梦中醒来的山坡抚弄得躁动不安“春心”荡漾,春的“潮”便四处汹涌了……
向阳坡上,一种紫蓝色的花儿在衰草中露出笑靥,微启嫩唇,欲笑欲歌。其实她并不那么隽秀,并不那么招摇与撩人,但她满心都是美美的歌,她真的喜欢唱歌,但她却从不“独唱”,她总是喜欢与男孩女孩“合唱”—— 唇对唇地合唱。过了“二月二”,男孩女孩便三五结伴走上山坡,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最先发现的便是枯草中一朵朵紫蓝色的花儿!他们争先恐后地伸岀手揪下一朵花儿,劈下一片花瓣儿,然后放在唇边“吹”,顿时发出“笛笛”声,清脆,悠远。家乡人就把这种花儿叫作“笛笛花儿”。这平平常常的小花儿年年“苏醒”早,领先春之风骚众芳莫能与之匹敌,以其先声夺人,出尽了风头,成了名负其实的山中“花魁”……
“笛笛花儿吹响,苦碟儿菜伸膀”。笛笛花瓣可以当笛笛吹了,“苦碟儿菜” 闻声而起,也伸展开碧绿的叶儿。记得小时候,每当初春的早晨,北山坡上便响起清脆的“嘀嘀”声——不知是谁家的毛头小子吹响了笛笛花儿!小小子、小丫头们便挎起荆条篮子手拿小刀或小铁铲风风火火地岀了家门,三五个结伴直奔村北的向阳坡……
村北的向阳坡上生长着很多的苦碟儿菜,齿状绿叶宽宽的、薄薄的,紧贴着地面向周围伸展,形成翡翠般的“碟儿”状。采一片嫩嫩的绿叶,用手指一掐便流出奶汁般的白浆,放在嘴里咀嚼着,味道苦苦的,所以人们叫它“苦碟儿菜”。苦碟儿菜味虽苦,但随着苦味在嘴里的蔓延,一股清凌凌的芬芳便注入你的肺腑,直冲你的脑际。这时候,你才会感觉到蕴于苦味中的美妙……
随着笛笛花的嘀嘀声,七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儿挎着篮子带着铲刀急匆匆地来到北山坡。向阳坡阳光暖暖的,土坎儿、石缝旮旮旯旯都长岀了苦碟儿菜。选中一棵苦碟儿菜后,我把小刀伸进泥土里,轻轻地一扭,苦碟儿菜便像轮子似地悠悠地滚动下来。一个,又一个……跑了几个坡坳,到快晌午时,小篮子里的苦碟儿菜也装满了。下山回家时,我一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小篮子像球儿似地又蹦又跳滚下了山坡!随着篮子的跳跃,篮子里的苦碟儿菜洒了一路。我的手背也被荆棘扎破了,血一滴一滴往下淌……
娟姐急忙跑过来扶起我,从她的旧棉袄破绽处揪下一小块棉絮按在我淌血的手背上。血止住了,我走下山坡找到小篮子。篮子里空空的,连一棵苦碟儿菜也没有了,我的两眼泪珠儿一滴滴往下淌。娟姐看着我,伸手从她的篮子里抓了一把苦碟儿菜放到我的篮子里。接着,小兰、小花和小二、小牛都从自己的篮子里抓一把苦碟儿菜扔进我的篮子里。我的小篮子装得满满的,比谁的都多了……
回到家里,妈妈把苦碟儿菜择净,放在清水里洗去泥土,水灵灵地端上饭桌,然后又端上一碗豆瓣酱。全家人你一箸我一箸夹着苦碟儿菜蘸酱吃,吃得几张嘴都绿汪汪的。爹满脸盈笑地对我说:“春生,明天还去采苦碟儿菜,趁着开春季节多采些吃,过十天半月苦碟菜就老了……”
家乡人祖祖辈辈爱吃苦碟儿菜,说吃苦碟儿菜提气、爽神、明目、清火,又能使人增加食欲。仿佛吃了苦碟儿菜春的精髓、春的希望就注满了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