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弟弟的散文

2023/02/04经典文章

关于弟弟的散文(精选10篇)

回首看看你

文/王雪丽

车窗外的风景,流水般飞逝,一如这匆匆的十余载。

你静静地坐在我身边,送我走向未知的未来。第一次如此眷恋地想好好看看你。可一凝神,什么时候,你的肌肤已不再滑腻饱满?什么时候,你的满头黑发已点缀着丝丝雪白?什么时候,你已不再年轻?

那时的我,像一只忘我的野猴,带着弟弟爬树、跳沟、玩菜刀、玩玻璃片,偷摘人家诱人的蜜桃,欺负别人家的小孩……记得吗?你总会毫不留情地批评我。有时候,你甚至挥起棍棒,一次又一次告诫我要谨记这教训。可那时的我,什么也不懂,一次又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上了初中,你再没打过我,也仿佛再没对我笑过。我清楚地记得,你会慈爱地抱起别人的小孩,笑得好开心好开心;你会挥起棍棒,一下一下清晰地打在弟弟身上,你也会和弟弟钻进同一个被窝里打打闹闹。而我,只能在一旁凝视。那个时候,我好想问你:是不是我不再是好小好小的小孩了,你就不爱我了?有时,我甚至想,是不是像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议论的,我是你捡来的小孩。这个季节里的我,上课和老师作对,周末拿了钱就走,乱花钱,一直讨厌你,成绩跌到不能再跌,一切只为了报复你不爱我。我也一直记得,那时的你,除了叹气还是叹气,却始终不肯说我什么,但是我的要求你却尽可能地满足。

初三,我认为只是靠我自己,考了个不错的成绩。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酷热的夏天,你汗流满面,在照看你的庄稼。我跑着去告诉你,你正小心翼翼地为那些寸把长的幼苗除草施肥,生怕把它们弄疼了一般。听了我的报告,你终于笑了!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觉得你笑起来是那么那么帅。可回过神,我却又在心里鄙视你:“你不是不爱我吗?你不是惜于对我笑吗?可你最终还是因为我而笑了,不是吗?”当我再注意你时,你看着那一大片可怜的绿色发呆,随后目光飘向那连绵的群山,好远好远!

高一高二,经常和你唠叨:“又考差了!”你总是笑着说:“别怕,还有下次!”和你说:“好累!”然后你说:“累就多休息,学习适度就行。”和你说:“考试考差要交全费,怎么办?”你说:“担心什么,钱全给你准备好了,尽管去考就是了。”你的宽容与爱护,让我舍不得辜负,可该死的我却没尽全力。最终学习上日渐走下坡路。其实,这一路上,如果没有你,我真不敢想象!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我怀疑曾经的认知!

假期回家,看你眼里遍布黯然,心好疼,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叛逆的弟弟。在家的每一天,看你像曾经对待我一样,再不会对弟弟拿起棍棒,只是默默地看着。我问你:“为什么?”你说:“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会长大的!”我又问你:“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你深沉地看着地板好久,缓缓地说:“等到他愿意长大的那天!”那一刻,我的心震撼了!这么多年的日日夜夜里,你也一直在等着我愿意长大的那天吗?看着你日渐多病,消瘦的身影。天啊!这么多年,就算仅仅为了我,你又是怎么熬过来的?在我常常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你到底是倍受着怎样的煎熬?

直到这一刻,曾经万恶的认知被完全颠覆,我恨死了曾经的、现在的自己!

泪,顺着脸颊毫无预警地滑下!你关切地喊声,唤醒了回忆中的我。看着你眼中满满的焦虑,我才知道:幸福,原来就这么简单!我看着你笑了,而你,疼爱地抚着我的脸颊,擦去我的泪水,也擦去了这么多年我幼稚的叛逆!我在心里坚定地告诉你:爸爸,我愿意长大了!

枕着你宽实的肩膀,我在心里默默告诉你:

如果有来生,请让你也像今生的我一样,自私无知!

如果有来生,请让我来等你愿意长大的那天!

如果有来生,请让我为你走一遭,活一场!而今生,我要对你说:谢谢你!我前世的情人,今生的父亲!

窗外风景依旧,车,载着你深沉的爱把我送向未来!

惭愧

文/季婕

翻开我记忆的相册,许多往事就像那一张张绚丽缤纷的彩照,留给我美好的回忆;惟有一件事,却像一张曝光的底片,让我惭愧万分!

那天早上到校后,组里的同学把昨天的语文预习作业给我检查。我却发现自己偏偏把这个回家作业给忘记了,这可怎么办?真是“无巧不成书”,老师大概很信任我们几个组长,居然没有检查我们的,我不由得暗自高兴,总算安全“过关”了。可是不知怎么搞的,一整天,似乎老师的眼睛一直盯着我,同学们的几十双眼睛也盯着我,就连胸前的红领巾也好像在嘲笑我。

放学回家后,我走进书房急匆匆补那份预习作业。“笃笃笃……”传来一阵敲门声,我开门一看,原来是弟弟,他又来找我给他讲故事了。我只得顺手拿起一本《木偶奇遇记》给他讲了起来。他睁大了眼睛,听得津津有味。“小木偶别的地方都长得不错,就是鼻子太长了,这是因为它有一个坏习惯——爱撒谎。每撒一次谎鼻子就长一点,长呀长呀……啊,到后来鼻子已经有一丈多长了……”讲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摸了一下鼻子。

好不容易我才把故事讲完了。弟弟突然问我:“姐姐,你看看我的鼻子,是不是长了点?”说完,紧紧捂住了鼻子。我问他怎么回事?他才吞吞吐吐告诉我:“昨天,我拿妈妈的口红画画,后来妈妈发现口红短了一截,我告诉妈妈姐姐在涂嘴巴的。姐姐对不起!我不该骗妈妈又冤枉你。”听了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弟弟眨眨眼睛严肃地说:“我得马上和妈妈实话实说,不然明天我的鼻子会很长很长。”说完,撒腿就跑了。

看着弟弟小小的背影,我恍然大悟,于是拿起笔在作业本上写下:“老师,我昨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诚实。”

永远的伤痛

文/王如宏

她双手托腮,凝视窗外,眼神里散发出一种分娩后的温柔。这一刻,她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此时,她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烧毁日记,彻底结束自己十年来的心灵苦旅。

生不能欢,死又何惧,又何必苟活呢?爱情是一个女人的脊梁骨,在过去苟且偷生的二十年里,她的脊梁骨一直都是棉花糖似的,软绵绵的,直不起来。

她不是心中无爱,恰恰相反,她的心里总是被他的爱充盈着,或者说是被她自己忆想的爱充盈着,在心中老是对他念念不忘,整天痛苦而无望地想着他、念着他,欲摆不能,却又不可自拔。

20年前,一场边界战打响了,一阵地动山摇的炮火攻击后,部队发起了冲锋。

她遇见他的时候,他正在抱着身负重伤的弟弟大声哭吼,犹如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狮子,绝望而无助,愤怒而哀伤。作为卫生员的她,冒着枪林弹雨,跑过去手忙脚乱地进行包扎。

他们都是新兵,入伍才6个月,战前作了基本的训练后就奔赴了战场。她虽然学习了伤员的基本护理知识,但面对他弟弟的伤势,她束手无策,因为他弟弟的伤势太重了,他的整个腹腔都被炮弹爆开了,大部分的肠子伴随着鲜血向外涌出,按都按不住。

在她用完了所有的纱布和绷带的时候,他扔下冲锋枪,脱去浑身征尘的军装,把自己身上的衬衣撕成绷带扔给她。看着这个赤裸着胸膛的男人,她怔了一下,来不及多想,还是捡起一条条特殊的绷带进行包扎,只是心里多了些慌乱。

他弟弟临终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吻一吻她这个陌生的女性。听到他弟弟的愿望,她的脸上腾起一抹红霞,不知是出于害怕,还是别的什么,她慢慢地把脸递送过去。

其实,她才十八岁,入伍前没有谈过恋爱,没有接吻的经历。

当她将自己的脸,凑向弟弟的嘴唇时,弟弟却永远地闭上了年轻的双眼,脸上带着一丝笑意,笑容里充满了人生的无憾。那一刻,他停止了怒吼,停止了燥动,停止了忧伤,静静地看着她。

慢慢地,他的眼里升腾起一股温柔,那是一种看到天使的眼神,无限崇敬又无限疼爱。那一刻,她一下子就有了一种母性的冲动,突然想要抱抱他,擦干他的眼泪,理理他的头发,甚至吻吻他。于是,她勇敢地迎着他的目光,慢慢地站起身来,她决定把自己的初吻给他。

突然,他像疯了一样把她搂进怀里,一个转身把她死死地压在身下。她有点懵了,挣扎着,拒搡着,期待着……随后,她听到一声巨响,头一热就晕了过去。

她醒来的时候,他依然死死地抱着她,确切地说,是死死地护着她,她的整个面部和胸部,都被他的鲜血染红,头发已被血液凝固得扯不开!

战争结束后,她退伍回到了故乡。再后来,她成了一个老姑娘,在父母的再三安排下,她嫁给了一个煤矿工人。

煤矿工人没什么文化,经常打麻将,酗酒。打麻将输了,他就喝闷酒,借酒劲揍她;赢了,他就喝喜酒,依然借着酒劲揍她。这个时候,她像一条晾晒在岸边上的咸鱼,任由醉酒的丈夫肆意折磨。她始终遵循了军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信条,却从心底里不肖这个称为丈夫的男人。她的这种态度,更加激怒了他,换来了更加死命的毒打。

她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对什么都无所谓了。自从他牺牲在自己身上,她嫁给谁都无所谓了,打也好,骂也罢,生也好,死也罢,都无所谓了。

可是,她对他的思念与日俱增,每时每刻都如同潮水般涌来,无法抑制。有时候,挖煤的男人打完了又在她的身上发泄,然后像一头死猪一样睡去,她对他的思念更是如同深秋的露珠,渗入心尖,化为心雨。这种思念,从发稍深入神经未稍,从骨髓深入灵魂,此心悠悠,此意绵绵,追遇此情,怎是一个苦字能说清哟。

每每此时,她就起来写日记。写对他的思念,写对那一天那几秒钟电光火石之间的血与火、生与死、去与留的回忆。这种情感,让她如同吸毒,欲罢不能,越陷越深。在日记里,她回忆他的好,回忆他的野蛮与温柔,回忆他赤裸的胸膛和男人的汗味,回忆他把自己压在身下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她甚至想,他把自己压在他身下的时候,希望他是因为想要占有自己,而不是为了救自己,她真的不愿他死去……

挖煤的丈夫终究知道了妻子的秘密,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揍她,而是用斧头劈开了她那只装满日记的箱子,把箱子连同日记浇上汽油烧了。她看着蓝蓝的烟雾飘向天空,心也就轻轻地飘了起来,那一刻,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斩断心结需要快刀斩乱麻,原来20年人生不过弹指一瞬间,原来时间是根除一切创伤的良药!

乡下孩子

文/荒野虫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乡下孩子是一粒种子——草的种子、树的种子、荆棘的种子、野花的种子。种子飘落在莽莽的原野里,他们不可能选择土壤的肥沃或贫瘠,地点的喧嚣或罕迹,雨露的滋润或曝晒的裂渴,田野的怀抱或是山崖的缝隙。他们相当顽强却又相当脆弱,是牡丹楠木的自牡丹楠木,是杂草荆棘的自杂草荆棘,是小树小花的自小树小花。

坐月子是女人的特权和专利,亦是天经地义,但那时的乡下女人很少能坐月子;很多的时候上午孩子呱呱落地,下午村妇的母亲很可能就到田地里劳作去了。婴儿的孩子经常被捂在被窝里,他睡着、醒着,无知的他打量着无知的世界。睡着的时候,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醒来的时候,再也没有任何的动静。可能是人类自幼都有惧怕孤独寂寞的天性,他哇哇大哭,哭声倔强高亢激昂,响彻半截庄子。但最终没有人来,哭声渐渐沙哑,微弱间断沉寂。饥肠辘辘了,寻了个遍,就是找不着母亲的乳头,便抓了自己屎来吃、如食甘饴。他手舞足蹈,在床上折腾了个遍;踹开了被窝再也盖不上。无数次地一头从床上栽下来,鼻青脸肿,头磕包块。时常听到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某家的孩子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噎死了;某家的孩子卡在了床缝里,卡死了;某家的孩子跌下了床,摔死了。某家的女孩子的鼻子被老鼠吃了,某家的男孩子的小鸡被公鸡叼了,某家的孩子长大以后眼斜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离奇事情经常真实地发生在身边。可能是孩子们多的缘故,孩子们惹得父母心烦,父母不会嚎啕恸哭,只是难过了一阵子很快就会淡忘掉。婴儿时在床上一天天地长大,有的一直到会爬上爬下,会自己吃吃喝喝、会看门,会撵鸡子猪仔。

幼儿时是在田间地头度过。刚到地时孩子挺心鲜的,他玩泥巴、采野花、大人给他捉的蚂蚱、蝴蝶;后来不管怎样的哄他,他紧紧地抱着大人的腿就是不松;大概是渴了饿了。很多时候大人们只顾忙着自己的活儿,明白过来时却不见了孩子,慌里慌张地寻了个遍,但见他在草窝里呼呼大睡,睡得酣香,流着口水。夏天的太阳毒辣辣的,天地里的庄稼耷拉着头,孩子可能也是习惯了懂事了,不去哭闹正在挥汗如雨的父母,自己却找了个荫凉的地方呆着,和地里的庄稼一样。

少年的孩子可能是最幸福的,幸福的理由可能是无忧无虑,更可能是自由——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默契的自由。他们成伙结伴,形影不离。春日里弯弯的乡野小路、曲曲的沟径田垄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老背景。那一条小溪见证着他们一载一春秋的时光,光光的屁沟在夏日的阳光里鲜嫩闪亮。瓜棚月下,留下了许多足足可以温暖一生照亮一世感染后人的童年经典的故事。童年的影子,总是在那枣树柿树桑树上定格,少年的笑声,总是潜伏在结了冰的池塘,撒了雪的原野。他们天真的梦想,在璀璨的星空中颗颗绽放;他们追求的纯粹,在泥泞的大地里一一洗礼……乡下孩子们的快乐,都是来自自然的无私恩赐;乡下孩子的成长,都是由自然在陪伴呵护。孩子们没长记性,爱了多少次的打,挨了多少次的骂,玩起来总是昏过了头,忘记顿时吃饭,不知白天黑夜。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人们才猛然发觉孩子还没有回来,就端了饭碗挨家问,到他平时里常玩的地方去寻,但哪曾见到他的影子?大人心里直犯嘀咕:出了邪了、见了鬼了。特别是夏日的中午,孩子们奔到几里远的河上、坝上、或是深潭里洗澡,一响没见他们的踪迹,到了黄昏收了工,晚上上了灯,大人们如坐针毡,孩子们却玩的风风火火,兴致盎然。担心不是没有必要,总有一些孩子真的再也没有回来,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和惋惜。

农家的孩子大多都是挨着年的,一家的孩子大多不下三四,姊妹五六七八不算稀奇。六七岁的哥哥姐姐自己还不知道如何照顾自己,却必须要照顾弟弟妹妹,哥哥姐姐的嘴馋,但总要想着弟弟妹妹,哥哥姐姐贪玩,却还要吭吭哧哧地抱着弟弟妹妹一扭三晃,弟弟妹妹的双脚拖地趔趔趄趄。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一种默契的传承。哥哥姐姐盼望着弟弟妹妹长大,长大的弟弟妹妹再照顾再小的弟弟妹妹,哥哥妹妹就可以获得新生和自由。长子如父,长女如母,很多的长子长女们用一生、甚至牺牲了一生的应该属于自己的幸福荣贵去温暖呵护着弟弟妹妹们。姊妹们吸吮同一乳汁,在同一锅勺搅饭,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他们没有彼此,只有同享。

乡下孩子们放学回来,还要割草放羊,喂鸡掐菜,拿柴烧锅。乡下学校的假期一直是和农事密切相连的,麦天和秋收是必须要放假的,他们是学生也是小村夫,田野里也飘荡着他们来来去去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开始勤奋,学习成绩让村夫的父亲两眼发着亮光。他们有的可能是未来的真正的村夫,真正的村夫传承着那一方水土鲜明的性格,有的可能是未来的远行者,那些的远行者,再也逃脱不掉那一方乡野里特有的烙印。

中国人梦想中幸福的童年,可能就在乡野里,可能就是那些乡野里的孩子。

家风无声化春雨

文/秦志峰

“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是父亲的口头禅,也是我们祖辈留下来的座右铭。

爷爷秉性耿直,开朗,为人好抱打不平,做事一丝不苟。我几岁时,家里有几分自留地,养着十多只羊,花甲之年的爷爷,放羊,拾柴,种自留地。几分自留地硬是被爷爷割成了一块一块的菜田,这一垅是土豆,那一脊是茄子,埂坡上栽着洋葱,西红柿,豆角结的一打一打的繁。爷爷种的菜瓜,瘦弱的瓜秧上菜瓜一长就是一尺多长,每一次的菜瓜摘回来,洗净切成段,吃起来又脆又甜,即解渴又充饥。那些年爷爷的菜瓜既是蔬菜又是主粮。爷爷为人豪爽,每次有邻里路过菜田,总是大方的赠送一些蔬菜给人家。爷爷也是村子里闻名的老好人。爷爷以身作则,做什么事都是尽职尽责,放羊不光赶着自家的,邻居谁有事请他帮忙代着放羊,他都不推辞。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困难之时帮人一把比啥都强。”爷爷也是庄子上出了名的公道佬,他就事论事,向理不向人。谁家婆媳不和,夫妻闹仗,乡里乡亲的吵架拌嘴的,都是爷爷评的理和的事,爷爷在庄子上威信很高,从来做事都是以自己为先,他爱说“自己能过去别人自然就过去了”。爷爷的五个儿子谨遵自己父亲的家训,一个个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维护着家族美好的传统。

爷爷走了,父辈们继承了“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优良传统。父亲不好言语,他一生默默坚守着家族长子的责任,对兄弟们和自己子女们从来都是有一口好吃的,省着让一家人都尝点。他教育我们的同时从不忘自己的父亲,“向你爷爷那样做一个直骨人,做一个让人人都想的人……”这是父亲教导我们兄妹时说的最多的话。我父亲虽然不识字,不懂秦唐汉史,但是他的人生哲学,他与家族荣辱与共的理念,他所说的家族凝聚力都是以一个长子,一个大哥,一个父亲的形象以身作则的。父亲的节约,惜物,做事情的严谨,做人的耿直,是我和我的叔叔兄弟们最最实用的榜样。

记得弟弟七八岁吧,因为邻居家小朋友的玩具枪特牛,弟弟人精明又会动脑子,便和小朋友玩纸牌打赌,最后小朋友输了就把自己的玩具枪输给弟弟了,结果人家大人因为此事出口不训骂脏话。爸爸让弟弟给人家道歉把枪还给,弟弟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就是不道歉,记忆里那是父亲第一次出手打自己的孩子,弟弟流着鼻血给人家道了歉。父亲心疼抚摸着弟弟红彤彤浮肿的脸缓缓的语气铿锵有力:“儿子,爸爸今天打你,不是你做错了什么,是你根本就不应该那样做,别人的东西再好咱都不能稀罕,你爷爷一辈子再穷都不拾别人地头的一根柴,一定要长记性……”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维护着一个大家庭的兴荣,教育着自己的五个孩子。

如今,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孩子也都成了人,而我们家族的这句“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的家训却永远不会老,六十多岁的父亲没有和他的兄弟们红过脸,对他的子女更是没有用父权掌管过所有事,父亲默默无闻,父亲任劳任怨,父亲一直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人生哲理,我们作为他的孩子,更是把这些优秀的美德看在眼里,记住在心里,用在最真实的行动上,不贪图别人的便宜,节约节省,乐善好施,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家风无声化春雨,滋润心田辈辈传!

年中有味是清欢

文/肖娴

今年的年按农历的排序,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二十九。按老祖宗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也一样必须依照腊月三十的习俗来操办。只是本该还有一天才新旧交替的年,像是把时间截去了一截,这年来的便有了几分仓促。其实在我心里猴年的年,仓促的不光是时间,还有我想急切地赶到父母身边去的迫切心情。所以腊月二十九这天,我已不是归心似箭,而是人未上路,心早已飞到了父母的身边。其实父母的家离我住的地方并不远,即使步行也只需二十分钟的时间。县城拆迁改造后,父母所在的乡村,仅仅只成了一个村庄的概念。被城市同化后回家的路似乎更近了。只是今年的年,注定是有些冷清的。先是弟媳在腊月二十五,带着侄女去了她青岛的父母身边,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弟弟,因为主动承担起了腊月二十九晚上,值班的重任未能远行外,我家先生也将要在二十九的中午,赶回到天水的婆婆身边去。陪父母守岁的任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肩上。在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里,所有的人都沿着不同的方向,奔向家园的最后一天中午,我目送着载着先生的车子出了楼院之后,我便和女儿马不停蹄地向父母的家园奔去。

下了车,远远地就看见阳光下,弟弟正站在高凳子上给大门两边贴对联,父亲在一旁笑眯眯地看高低。一只红绸子做的大红灯笼,在春风里轻轻地摇来晃去。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辉映着雪白的墙壁。父母的家园犹如一幅喜庆的画,随着我脚步的临近,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了出了。我不觉心头一热,一年中最能体现年的喜庆的,就是高高挂在家家户户门楣上的大红灯笼、红纸黑字的对联。红灯一挂、对联一贴,年的氛围也便有了一种万象更新的气势与韵致。

进了院子,奶瓶(狗的名字)欢快地摇着尾巴向我们跑了过来。母亲听见我和女儿的脚步,也从厨房里屋高兴地走了出来。我看见母亲腰里系着的白围裙,不用问,母亲这会儿也是像大中国乡村的每一位妇女一样,正在厨房里忙着烹调蒸煮。我跟在母亲身后进了屋,放下手中的东西,我也一头扎进了厨房里。新房子建成后,母亲又执意在厨房里盘了一口蒸馒头的柴锅,她说柴火蒸的馍馍吃起来有麦子的清香。这会儿,这口在现代化的厨房里看起来不伦不类、像土老头一样的锅台上,鸡肉的香味隔着锅盖飘的满屋都是,案板上放着十碗做好的酿饭,酿饭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菜,也是我们家每年过年时的“保留节目”。一碗碗黄亮的酿饭上,撒着红枣、葡萄干、枸杞。年的甜蜜也似乎已从碗底溢了出来。这些酿饭除了留下大年二十九、新年初一、正月十五这三天自家人吃的外,其余的,都是要送给来拜年的亲戚和乡邻的。这一碗碗酿饭中,包含的不仅是母亲几十年传承下来的手艺,在酿饭的每一粒米里,还融进了母亲待客的热忱和来自一个家庭主妇的厚道。只是偌大的家园,虽然过年的习俗还在、过年的喜气还在,因为少了弟媳忙碌的身影、侄女欢快的笑声,母亲的眼神里却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我解下母亲腰间的围裙,想让母亲歇会儿,母亲却不肯。她执意要和包饺子的面,我便着手准备大年夜的热菜和凉菜。女儿也自告奋勇地坐在了小火炉边负责煮起了黄酒。我们三个人一边劳作一边说着闲话,虽没有往昔的热闹,却自有一种闲散的欢乐在心中弥漫开来,像院中那株腊梅淡淡的清香,时不时从心头溢出来,使这没有热闹的年,也有了一种别样的清欢。仿佛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演绎着年的仪式。

因为弟弟吃完年夜饭,还要赶到他工作的那个县城去值大年夜的夜班。五点半,我和母亲便把一桌丰盛的饭菜端上了桌。往年的年夜饭是一家人聚齐后,坐在桌前时已是全村红灯高挂,鞭炮一阵紧着一阵、一家比一家的灯光还要温馨之时。而今天时光尚早,家家户户的红灯还未点燃、炮竹还未响起,我们家的年夜饭,却因为弟弟要重返工作岗位,只有提前开始了。父亲怕耽搁了弟弟赶路的时间,也省略了他往年在年夜饭开始之前的提议,因为弟弟等会儿要自己开车,他只慈爱地收走了放在弟弟眼前的酒杯,给他换上了一杯铁观音茶。为了使年夜饭的气氛热闹起来,我和弟弟轮换着给父母敬酒,我端起酒杯心里早已想好的话,却不知如何开头,话到嘴边却觉得自己在心中酝酿了半天,文绉绉的话语显得太过矫情。还是把两句最质朴的话说了出来:“愿爸爸、妈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这两句话是我多年来,在过年时说给父母的祝福,几乎成了老生常谈,但却是我心里对父母最大的祝愿。我刚刚敬完酒,女儿也赶紧从我手中接过了酒杯,她恭恭敬敬地站起身,先给父亲的杯子里斟满酒,又给母亲的杯子里斟满酒,然后举起自己的杯子朗声说:“祝福外爷、外婆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女儿的话音一落,我和弟弟就带头鼓起掌来,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几杯酒下肚父母的脸上露出了好看的红晕,母亲眼角的皱纹也一如菊花般舒展了开来。我的心中一下子宽慰了许多,眼里突然也有了一种潮湿的感觉。所谓过年时儿孙绕膝的热闹,都抵不过父母皱纹舒展时,这最为开心的一刻!

吃完饭弟弟临出发前,有从储物间拿出两盘炮一再叮咛我,别让我忘了迎新年的鞭炮,父母年纪大了,夜深天黑,响炮的事就只好托付给我了。我和父亲把弟弟送到大门口,父亲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弟弟,让他把车开慢些,主意安全。直到弟弟的车子已开到了大路上,父亲还站在门口远远地目送着。我脑海里突然涌出一些明亮的词语,正知、正念、正能量。是的,在此时中国传统的大年夜里,还有许多人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还有许多人也像弟弟一样,在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里,远离自己的父母,担负的却是一个县城的明亮。

我和父亲回到屋里不多一会儿,妹妹便打来了拜年的电话,紧接着弟媳和侄女的拜年电话也来了。先生的祝福也从千里之外传了过来。母亲忙不迭地接着电话,父亲走到阳台上打开了那两盏红色的灯笼。一瞬间,屋里的一切全都映现在一片红色的光晕里,显得那样祥瑞、喜气。这时候“春晚”也在一阵爆竹声里热闹地开始了。我和女儿分别坐在父母的两侧,曾经觉得父母是两座雄伟的大山,永远是我们依靠的左肩右臂,现在父母老了,时光轮回,而我也该以山的形象,站立在父母身边,即使不能给预他们最坚实的依靠,却应该给他们最庸常的陪伴。此时,村庄的家家户户都随着“春晚”进入了新年的前奏。父母也沉浸在精彩的节目中。我一边看着电视一边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母亲也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墙上的时钟。当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前十分钟,我和女儿一人抱着一盘子鞭炮出了屋子,我从容地打开那层薄薄的包装纸,把鞭炮在门口一溜排成一条长龙,女儿找出鞭炮的导火索,我蹲在地上迅速点燃火材,“嗤”地一声,一片红红的光晕凌空而起,紧接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下子就打破了整个村庄的宁静。顷刻间村庄里的鞭炮声便成了一支热烈的交响乐,在村庄的上空回荡起来。我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喃喃地说:“年来啦!年来啦!”此时天地笼罩在一片圣洁的祥瑞里,仿佛刚刚出生的婴儿,通透、干净、新鲜。我似乎感到新年的第一缕晨曦,正撕开黑夜的幕布,在我心的原野上投下一片宁静的曙光,一如被新年的钟声悄然带走的昨夜,没有绚烂的热闹,只有铭刻在我心中,那一抹来自血脉里红红的清欢。这,才是年的真味。

浓浓的爱

文/盛善妍

书,给予我们知识,给予我们乐趣,给予我们感情,给予我们诗意。我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疯姐》。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了解。

文章讲的是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原先生了一个女孩,可家人却一直想要一个男孩,但又怕被罚款,就叫姐姐装疯。小男孩顺利降生,但姐姐却因为压抑太久,最后真的疯了。虽然疯姐姐对弟弟很好,但弟弟却不领情,认为自己有一个笨姐姐。后来,姐姐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以前读这篇文章时,我总是很痛恨小男孩,觉得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姐姐,却殊不知是他们的父母害死了自己的女儿。难道女孩就一定不如男孩吗?我看不见得。你看,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上神气的女兵,可一点儿也不比男兵逊色。还有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佐夫破金军的梁红玉,十三岁就解襄阳之围的荀灌娘……这么多活生生的例子,不正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体现么?

我疑惑,为什么姐姐愿意装疯来成全父母生下弟弟?反复思索后,我才明白姐姐这么做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她甘为父母、为弟弟变成疯子,也不愿意看到他们伤心难过。

爱是什么?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么?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爱不需要伟大,也不需要响彻云霄。只需要一个动人的微笑,一声亲切的叮咛,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

爱,躲在每一个角落里,父母为你洗衣、做饭,这都是爱的表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爱,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文/秀云

朦朦胧胧听到耳边有人在叫:小妮儿,小妮儿,醒醒,快醒醒。

睁开惺忪睡眼,看到母亲有些散乱的头发在眼前晃。

咋了娘?揉揉眼睛问。

母亲说别啰嗦,赶紧起来穿上衣裳,跟着我出去一趟,快点,别磨叽。母亲的语气焦急中透着严厉,不容我辩驳。赶紧一咕噜爬起来,伸手去床上摸衣裳。衣裳昨天黑夜睡觉时随便一脱,一扔,也不知撂到哪了,光着腚起来一看,早就跑到床尾的地下去了。

母亲跑到小北屋,去喊正在梦中的弟弟。弟弟比我小三岁,睡觉比我还死,母亲不得不掀开被子,照着弟弟黑乎乎的腚蛋子打了两巴掌,才把弟弟从被窝里揪出来。

母亲,我,弟弟,三个人出了大门,往村北头走。

天还不是太亮,星星还在灰蒙蒙的天上疲惫地眨着眼,就像俺这俩小孩,还没睡够,就被娘急三火四从被窝里拖出来,不管俺愿意不愿意。莫非星星也是被它们的娘从梦中弄醒了,也是一副没睡够的样子,一声不吭地看着俺娘仨。

弟弟带着哭腔:娘,娘,你慢点走,俺鞋带开了。

母亲赶紧拿手捂一下弟弟的嘴:别说话!

一手扯一个孩子,风风火火往前走。

母亲就是这样,一个瘦瘦小小的女人家,就没见她文文静静地走过一回,说话也是抢着说,生怕别人落下他。俺爹曾说过她不止一次,总是抢话头!鸡蛋没有嘴也没憋煞,你就不能不做声?

母亲倒是暂时不说话了,可是手上又开始不停地忙活。喂猪,垫栏,挑水,做饭,娘有的是活儿,总也干不完。

娘仨连跑加颠儿,很快就来到了村北头一间大北屋里。那是村里公共用房,西边一间是豆腐坊,东边这间不大常用。

娘打开门,我们进去后,她赶紧关上。屋里面热气腾腾,烟雾缭绕。南墙角一个很大的炉膛里还有点火,不过火苗已经很小了,不紧不紧地,眼看就快熄灭。炉上蹲着一只巨大的铁锅,炉台太高,看不见里面做的啥营生。

娘像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拿出两个碗,从大铁锅里舀了两勺子到碗里,然后端到姐弟俩面前,低下头一看,是棒槌面黏粥。

这是用玉米做的稀饭的一种。秋天刚收获的玉米,晒干扬净,在磨上磨碎过筛,锅里水烧开,把细细的玉米面用凉水调得稀薄,慢慢倒入锅里,一边倒,一边搅拌,几个热滚之后,粥就熟了。色泽金黄,香气馥郁,如果就着几块花椒盐腌的萝卜干咸菜,那简直就是农家饭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绝配。

母亲也不知啥时候掖进去的,由打怀里掏出来几块萝卜干咸菜递给俺俩每人两块:快,就着咸菜赶紧喝,别傻愣着!

我和弟弟接过咸菜看了看母亲,有些不懂,又不敢多问,低下头开始喝。太热,又嘟起嘴丝丝哈哈开始吹气,希望黏粥赶紧凉下来。

母亲这时才有空给弟弟系上鞋带,然后坐在旁边的小兀扎上看着我俩,眼神里满是爱怜。看到弟弟脑门上都是汗,母亲伸出手轻轻擦拭,嘴角上带着不易察觉的笑意,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急躁和匆忙。母亲这种温柔的表情平日很少见到,只有在我们生病时,或者考试考得特别好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才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这种母爱的光辉来,平素都是呵斥一声,吓得我们一哆嗦。

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喝着碗里的粥。

粥在家里也喝,只是好像也不经常,多数是喝白开水。母亲总是说忙,没时间做,其实我想是因为粮食不多,能省就省着。

一口黏粥,一口咸菜,喝得这叫一个痛快,不一会身上就出汗了。

娘,喝完了。

还喝不?

不喝了。

饱了吗?

饱了。

嗯,今早晨我就不给你们做饭了。等会我就给地里的叔叔大爷们送饭去,他们都起早在地里干活呢。

哦,知道了娘。

唉!早知道就这一碗黏粥是早晨饭,就多喝半碗了,我在心里嘀咕了一声。

娘说赶紧回去吧,路上别贪玩,别说话。

哦。

娘轻轻打开门,先是往门外张望了一下,然后对她身后的两个小家伙说,走吧。

姐弟俩手拉手家走,娘站在我们后面,看着两个小小的背影。这时,天上的星星已经不见了,才一眨眼的功夫就没影儿了,它们是不是也回家找它们的娘吃早晨饭去了?它们的早晨饭有黏粥吗?

没走多远,听到后面有人说话:耶?嫂子,你让孩子起这么早干啥呢?

听见娘在身后说:这不是……小的发烧了,早起……非得找娘,他姐姐领着就来了。唉,孩子多……着实不省心。

可不是咋呢!嫂子,不行你就回去看看啊,别给孩子耽误了。

嗯,知道了,不要紧……

后面就听不清了。

原来,一向对俺兄妹四人要求严格,坚决不允许撒谎骗人的母亲,也会说谎啊?!我这心里更是看不懂了,娘又不让乱说,于是就在心里闷着。

中午,母亲一回到家就加紧忙抢地开始做饭。我俩像两条小尾巴跟出来跟进去,娘让我们远点,脚丝绊拉地碍事。

我说,娘,娘,俺弟弟没发烧,挺好地啊!实在忍不住了,就问娘。

母亲楞了一下,转头一边忙乎一边说,娘以后天天给你们做早晨饭,多忙咱也做。

我说,娘,不喝黏粥了?

母亲回头看了我一眼,叹了口气:以后谁也不能再说黏粥的事了,也不能让你爹知道,可记住了?

我使劲点点头,记住了,娘!

我是最听话的,这件事再也没跟人提起过。

我会带小孩

文/康兴超

那是一个个星期天,爸爸妈妈要二叔带他们上街去办事,可二叔家刚满一岁的弟弟没人看。这如何是好呢?大人们都为这个问题发愁了。

我在一旁打算着:我可以试试啊,如果我答应了看孩子,爸爸妈妈不仅会夸我懂事,说不定二叔还会买点什么奖品奖励给我呢。我这样想着,就自信地说:“看孩子这件事只有我能完成了。”

我的话一说出口,只见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好像不相信我。于是我又对他们说:“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带着弟弟的。”说着还冲弟弟做了个鬼脸,引得弟弟直冲我笑。他们一看这场景,就放心地走了。

可是他们刚刚走一会儿,弟弟就哭了起来,我问弟弟要干什么?弟弟只用手在自己的脸上转,难道是他饿了?我去二叔的包里找来奶瓶,又把牛奶挤进去,拿去给弟弟喝。弟弟却用手一推,小嘴撇着,一颗颗金豆豆顺着双颊滚个不停。他到底要干什么?于是我急忙把奶瓶放进冰箱里,继续哄他。我心想:“弟弟要干什么呢?我要是看不好弟弟,那就得不到表扬和心爱的礼物了。”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对了,电视,动画片他最爱看!我赶紧打开电视机,调到儿童最爱看的动画片——《熊出没》。这招还真灵,哭声戛然而止,弟弟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结果节目一完,弟弟看到了熊大熊二转一个身,屁股撞到了一起,竟开心地拍起手来了。看到弟弟开心,我也跟随弟弟开心了。这时我又打开冰箱把奶瓶拿给了弟弟,弟弟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唉!总算把他搞定,不然我的如意算盘就白打了,礼物也泡汤了。”

吱嘎一声,爸爸妈妈和二叔都回来了。他们进门看到弟弟没哭,还开心地笑着,吃着奶,都夸我懂事能干。二叔奖励了我一个大大的棒棒糖,我开心得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那一年的中秋节

文/墨玉凌砚

那一轮中秋月又圆又大,高高地挂在故乡湛蓝的天空。天空纯净的像一汪静静的湖水,那时候,还没有雾霾,没有喧嚣的车来人往,故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的童年就镶嵌在这水墨画中。那一年八月十五的月光洒满我家小小的院落,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在融融的月色里。院子东头的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弟弟随手抓住几根打秋千,一下子把自己悠出去老远,吓得母亲大声惊叫;快下来,别摔了。而我和哥哥则大笑着,一边保护着弟弟,一边又把他悠的更高,那个中秋夜,欢声笑语伴着月光在我家的小院里流淌。

三块月饼是母亲提前两天就买好的,并且藏了起来,让嘴馋的我们翻箱倒柜的也没找到。那时候,买月饼用粮票,而且,限量供应。三块月饼,三种口味,一个枣泥、一个五仁、一个豆沙,母亲说;她不爱吃,我们仨,一人一块。月光下,母亲让我们闭上眼睛,自己抓到那块是那块。我抓到一块枣泥的,弟弟抓到的是五仁,哥哥没有跟我们抢,他说,剩下的归他。我说,我的给妈掰一半。弟弟说,他也掰一半。母亲摆手坚决不要,聪明的哥哥想出了好办法,他说;我们把每块月饼十字切开,分四份,每人给妈一份,妈就可以吃到三种口味的月饼。我们三人再每人拿出两小块互相交换,也可以吃到三种不同风味的月饼。他的提议让我和弟弟拍手称快,于是,我们找来菜刀,将三块月饼分成十二份,每人三份。哥哥进屋搬来桌子,说是先祭拜月亮,然后再吃。弟弟把十二份小块月饼在桌子上摆成一个大大的圆,我摘了几串葡萄,毛桃放在圆形的中心。三个孩子虔诚的对着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双手合十,拜了三拜。然后听上初中的哥哥朗诵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不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哥哥的朗诵字正腔圆,我和弟弟边听边喝彩。

那个中秋,那一轮圆月,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那柔柔的月光,伴着满院子的蟋蟀的欢唱,蝉的低吟,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形成了一首绝美的交响曲,伴随着我们三个孩子的追逐嬉戏,沸腾在故乡的那个注满童年欢乐的农家小院里,再回首,温馨涌上心头,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在沉醉中舒展开疲惫的身心和四肢,梦回青涩的童年,那一晚的月亮高悬在记忆的天空,皎洁似水、纯净如玉。啊,那个无法复制的美丽的中秋。

当我们长大后各奔东西,故乡的明月已变得遥不可及。城市的中秋,月在哪里?满目是五彩迷离的灯光,巨屏广告,光影夺目,靓丽缤纷。车流滚滚中,我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仰望天空,寻找那轮被古今诗人们赞美过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