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童年的散文

2023/02/08经典文章

关于童年的散文(精选10篇)

一些童年的记忆

文/武兆文

老妈突然在家中的微信群里发了一堆瓦砾的照片,让我决定写这些东西,其实早有计划却是无从下笔。好友调侃我是拆二代了,我只是和他插科打诨,不置可否,拆迁户这个词落在我身上时确实没什么感觉,毕竟同“连夜强拆”与“一夜暴富”之类的新闻相距甚远,一个近年来自带轰轰烈烈和头条光环的事情就在家乡平静的发生着,虽少不了些坊间谈资,但正常如此也说明政府治理水平还不错吧。

离家上学这几年,纵然都在小县城里时,除了过年回去贴春联,漫长的暑假里我也懒得去看它一眼,虽然重新硬化了街道改善了卫生,但街区各家不断加高的房子让小巷更加逼仄而显得密不透风,院子里又都是些陌生的租客,我们也互不相识。“乱七八糟的快拆了吧”,我有时这样想。

老妈说,她不忍心去看那个院子,曾经在搬进单元楼后还执拗的要在夏天回去住的奶奶,听说最近拆到自己家了,现在竟然拒绝回去看看,“拆就拆了,有什么好看的”,明明端午节的时候还语重心长的要让我回去,“再不看就没了,那是你的祖业啊”,可爱的老太太。

直到看到照片我才开始有些难过,我把图片放大想看看是否还有认识的东西在那瓦砾堆里,它们或许还携带着我依旧不曾记起的某些事情,可惜挡在隔离带外远远拍摄的图片还是太模糊了。

我该从哪里记起呢。

老妈说院子的南屋二层是我出生那年盖的,那年夏天日复一日地下着暴雨,楼顶总也盖不起来,作为工程师的爷爷吊了一根什么龙骨上去才盖好。小时候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一直以为家里的南楼是工程学奇观,后来才知道所谓的龙骨,就是房梁。奇观是一个半真半假骗小孩儿的故事,虽然并没有阻止我对全家唯一的工科生爷爷的崇拜,但还是使我对自己出生时天现异象的幻想破灭了。姑姑从南屋二层嫁了出去,是我幼时对那里的唯一印象。通往南屋二层的外挂铁楼梯,是我爬上爬下吹泡泡的地方,因为楼梯靠墙的那侧挨着半拉窗户没有栏杆,爷爷把自己床头的铁栏杆锯下来焊到了楼梯上,怕我摔出去。我一脚蹬着另一边栏杆,一脚抵着墙,就能爬到东屋的房顶上,那里栽满了奶奶种的韭菜、葱、黄瓜和西红柿,正想摘几个玩的时候就被奶奶气急败坏地训斥下来,从房顶“咚”的跳到一楼半的楼梯上,又是一顿埋怨:“这么高你怎么敢跳下来,膝盖不疼么,崴着脚怎么办。”难怪我现在没长到一米八,一定和那时一直“跳楼”有关。

东屋是锅炉房,过去没有集中供暖,暖气要靠自己来烧,万能的爷爷不知哪里搞来的锅炉,各屋安了管道,给自己家供上了热,比别家冬天一个小煤球火高端大气多了。我爱跟着他去添碳,以及把磕的瓜子花生皮一把扔进去看火苗乱窜。大概我太爱去锅炉房,一次就绊倒在东屋前,脸磕在台阶上,砸了个满脸开花,差点就破了相,到现在脑门上都留着一道缝了几针的疤。

和东屋对着的西屋是储藏室,那里还有一个地窖,是小孩儿心中神秘的探险乐园,底下放满了过冬的白菜土豆和瓶装西红柿酱,虽然很小,但我还是热衷于每次打开的时候让大人把我吊下去呼吸一下里边的潮湿空气以及在里边被老爸吓唬几次,乐此不疲。奶奶还在西屋升过煤球炉子,这次迷人的不是蜂窝煤的火焰,是炉子边上烤着的馒头片,平淡无奇的馒头经过炙烤变成了最爱的餐间零食,满院子散发着香气,比后来在任何一家烧烤摊吃过的都香脆,是童年的味道吧。

西堂屋住着我们一家三口,有一张我怎么滚都滚不下去的大床,陪伴了我整个幼年时光。有一天早上醒来,我在床上哭闹着不想去幼儿园,问及理由,说是因为没看见出差未归的爸爸,想老爸,这个耍赖搞笑的理由显然换来了一顿斥责和无法更改的结果,其实我那天好像确实是想见他。我真的讨厌去幼儿园,去了就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嚎啕大哭,然后会被老师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一个人哭,真是惨呐。后来奶奶开始骑自行车载着我上学,崎岖不平的街道把我从后座上颠了下来,她还径直前行,我在路上坐着喊:“奶奶,奶奶,我掉下来了呀。”她头也不回:“我知道,我知道,我拐不了弯儿,等我拐过来啊。”

西堂屋连着中堂屋算是客厅,东堂屋是爷爷奶奶的卧室,家里人说,我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不停地把西堂屋的沙发垫扯下来扔到东堂屋,再踩上几脚,在家里照看我的老爷爷,也就是奶奶的父亲,就给我从东头儿再捡到西头儿,把老头儿累个够呛。老爷爷算是个手艺人,现在还有他和一岁的我,以及他给我用纸糊的一人高的孙悟空在院子照壁前的合影,可惜我对老头儿的记忆只有这张合影和他的黑白照了。东堂屋后面有一个黑漆漆的小隔间,里边供着祖宗牌位和几张黑白照片,还有几张漆红色的大木箱,是我真正害怕的地方,每当做了错事被关进去,是童年最恐怖的记忆。不过那里也藏着我央求爷爷给自己买的小霸王学习机,显然不是用来学习的,放暑假时,可以和爷爷一起插着手柄玩忍者神龟和魂斗罗到半夜一点,然后被奶奶骂上床,严肃的工程师也是一个老小孩儿。

整个院子才是我的天堂,照壁墙后种着一棵我记事起就有的葡萄树,夏天藤曼爬上了堂屋的房顶,傍晚家里人就坐在葡萄树下吃饭,我抬头望着绿色的葡萄,期待着到中秋的收获可以得偿所愿,同时又害怕着堂屋屋檐下倒趴的某种虫子,总怕它们掉进碗里,显然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爷爷闲时就用一个长长的竹竿,把虫子从屋檐下拨下来,我跑过去就是一脚,后来长大嫌虫子恶心,就不去踩了,这项工作交给了表弟,表弟长大了又交给了妹妹,陪着我们拿竹竿拨虫子的始终还是爷爷。院子里的蚂蚁窝也被我祸害的不浅,我当年是顶着奶奶“玩蚂蚁会尿炕”的警告顶风作案,显然尿炕的心理强制力并不及蚂蚁好玩的动力,虽然偶尔会扔几只死苍蝇给可怜的蚂蚁们,但多数会接着水管去灌蚂蚁窝,被老爸骂“把地基都灌坏了”也无所畏惧,直到一次认错了蚂蚁洞,从洞里灌出一群蜈蚣来,才被迫放弃了这个祸害生灵的爱好。

不知该如何结尾了,端午节回去最后一次看它的时候,院子里的租客早已人去屋空,我走了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些早已忘却的事物又悉数在脑海中闪回,好多好多的记忆开始零零碎碎地出现和串联:正月十五里掂着纸糊的花灯在巷子里和同街的小孩儿比谁的好看;秋收时满院子的玉米,偶尔倒是剥几个,大部分时间也只会在玉米堆里跳来跳去捣乱;隔壁的隔壁那家破院子边的老槐树,夏日里树上挂满了叫“吊死鬼儿”的虫子,每次路过只能憋一口气猛冲过去;院东的巷子,一到下雨天就积流成河,折个纸船在船艄沾点儿油放水里,就能追着油花,看着轮船打着圈儿行过……那些年堆过的雪人,爬过的电线杆,跳过的房子,滚过的铁圈,就如在地上画的粉笔画,迅速斑驳,似虚假又真实的存在过,如今,这真实的载体也恍然间从现实中被抹去了。我就像那大槐树下蚂蚁洞旁惊醒的南柯,转头望去,槐树与蚂蚁窝也没留下,权且留下一篇细碎的文章,供凭吊那老房子,和我的一场梦吧。

糖纸里的缤纷童年

文/陈洪娟

上世纪七十年代,属于我们小孩子的玩具少得可怜。那时男孩喜欢玩各种牌子的香烟盒纸,我们女孩子则喜欢收集糖纸,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糖纸缤纷了我清贫的童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那时,糖果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难得吃上一块糖,满嘴都是甜蜜与幸福。最盼望的是逢年过节,或是村里谁家结婚,我们就会得到一大把糖,欢天喜地地揣在衣兜里,视若至宝。实在馋了,才会取出一颗,小心翼翼地旋开糖果两侧的皱褶,剥开糖果,含进嘴里。那一刻,我感觉舌尖上的味蕾像花儿般绽放开来,美妙的滋味迅速蔓延至整个口腔,直抵心灵。

除了自己吃的糖纸小心翼翼地保存好,我还想方设法、死皮赖脸跟亲戚朋友要。知道谁衣兜里有糖,就一天到晚跟着他,生怕他一不小心把吃完的糖纸给扔了。有一段时间,我差点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都不忘低着头在地上找糖纸,运气好的时候能捡到一两张别人丢弃的糖纸,心里就会十分高兴,即使糖纸上沾满了泥巴,或者藏着几只尖嘴细腰的黑蚂蚁,也全然不顾,毫不犹豫地捡拾起来,就立刻装进书包里,生怕被人抢了去。

刚收集的糖纸,有的皱皱巴巴,有的沾着糖渍,有的沾着污垢。我把这些糖纸先用温水漂洗干净,然后贴在玻璃窗上,仔细地把皱褶抚平,直至没有一丝气泡。等到晾干后,再慢慢揭下来,将糖纸夹在自己的旧课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糖纸越集越多。课余,我和小伙伴们把收藏的糖纸拿出来,一边展示,一边欣赏。那时,普通的糖果都是由涂了一层薄蜡的普通糖纸包装的,只有一些比较高档的糖果,才会用“玻璃纸”来包装。"玻璃纸"上面的花纹和图案十分新颖别致、精美艳丽。如果谁收集到一张与众不同的精致“玻璃纸”,就一定会让小伙伴刮目相看,自己也会沾沾自喜。我同桌小燕的爸爸是厂里的供销员,经常出差,回来就给她带不同包装的糖。所以,每次翻开她夹着花花绿绿糖纸的旧课本时,大家都羡慕不已。有时,我也会用普通糖纸跟小燕交换,十张普通糖纸换一张“玻璃纸”,虽然心里很是不舍,但为了得到一张心仪已久的精美糖纸,只好忍痛割爱。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童年里那些糖果的味道早已忘却了,而那一张张不起眼的糖纸,就是一段段永难忘怀的时光,时时在我的脑海时浮现……

童年枣趣

文/武春华

我的老家在偏僻的农村,我家院子里生长着一棵枣树。随着岁月变迁,枣树已经老去,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却深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它留下了我童年时代喜怒哀乐不灭的记忆。

春天到了,枣树开始发芽、长叶。几场春雨过后,枝头绽放出淡黄色米粒大小的枣花,小伙伴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下,仰起小脑袋看它开花,望它结枣,盼它成熟。

“七月边儿,枣红圈儿”,枣子成熟的时节到了。一串串、一簇簇似玛瑙、似珍珠高高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小伙伴们则成群结队在枣树下徘徊,有时趁我们家没人,抓起竹竿慌乱地打下枣子,然后快速捡拾后一溜烟似的逃之夭夭,生怕被别人发现……

尤其一到暴风雨天气,孩子们便不约而同地簇集在我家厢房茅屋檐下,我们都盼着有一阵大风,大风一过,枣子落地,小伙伴们应声而出,争先恐后地捡拾枣子。有时大雨倾盆,我们都顾不上雨淋和泥泞,淋成了落汤鸡,摔倒地上也顾不得疼痛,尖叫声,呼喊声,欢笑声,风声,雨声混成一片,形成了一曲交响乐,经久不息,飘荡在小院的上空。

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童年时代已离我而去,故乡的枣树已经枯死,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在我的记忆中,院子里总生长着一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枣树。

我的童年、我童年的伙伴,孕育着希望、带给我欢乐的枣树哟!

乡村童年

文/冰雅

双休逢雪天,出行不便,清闲无聊,翻遍书架所有,作者的一缕乡愁,让我忆起我的乡村童年……

童年时代,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是宁静悠闲的,时光的脚步缓慢的很。院子里的土地面被我们跺蹬地溜滑,灶膛里的火光把墙壁照的铮亮。屋檐下,几块青砖被檐水冲的凸凹不平。凹陷的泥土里,长出了几棵瘦瘦的西瓜秧……

门前,那棵高高的老榆树,被爷爷修理的只剩细细的枝条了,春天到来,枝条上生出肥厚的榆钱儿,在暖暖的春风中做着各种显摆的姿势。站在窄窄的胡同里,可以看到村后高高的堤坝,还有坝顶上风中摇曳的柳枝……

院子里的红枣树早就盼望夏天的来临,枣儿在夏雨的洗涤中露出笑脸,半掩在叶子中间,羞涩的很!

秋风中,角落里一丛高粱被吹得弯曲如弓,绿色的茎干里饱含着甘甜的汁水。村后沟壑里的芦苇抽出白色的穗,洁白的芦花,轻盈飘逸。田间一片金黄,鼓鼓的豆荚、憨憨的老玉米、低垂的枣枝……无处不透丰收的喜悦。

村西有一块红薯地,被撤下的红薯藤扔在地边。秋后,闲在无事的叔伯们,总在收过的红薯地里翻来翻去,搜寻意外的收获……

村中那几间唯一的砖瓦房,是村里的小学堂,立冬刚过,那位年过半百的老花镜先生变魔术似的,一夜间,在学堂的中央生起了炉火。温暖的屋子里,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似懂非懂的听先生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

哦,我的乡村童年!

岁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谈笑在指尖

翻开儿时的照片集,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照片虽然显得陈旧,却觉得非常亲切和温馨。陈旧的照片里,映出了童年的身影,稚嫩的小脸中,童年的天真烂漫就像在眼前放着电影:打弹珠、放纸鹞、滚铁圈、钓青蛙、打乒乓球、捉鸣蝉、聚在一起做作业、考试得了满分那满怀喜悦的高兴劲头,……童年生活真可谓是浪漫和纯真。

童年的美好总是留在成年人的眼中,孩童时自己并不知道。成年了,在走过了复杂多变的岁月后,深深体味到了世事的沧桑与艰辛,于是便渴望起那单纯岁月的回归。因为心中有了一份怀念,因为心底里充满了沧桑与艰辛,童年的生活也就显得唯美起来和富有诗意。一转眼,童年的生活就像一道闪电,只在眼前一亮,就变成了遥远的过去,童年的一切美好都成了脑海中的记忆。

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很绚丽。我觉得青春更像是一首歌,它蕴含着朗日当空的温柔,它饱含着旭日东升的激情,它显得生机勃勃,它更会让人去回味。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断的追求知识,努力从知识中将力量汲取;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始形成了世界观,生活的方向由此而奠定;这段时间里,我们追求着爱情,向往着从爱情里获得幸福;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快速得到成长,并在成熟的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磨砺。纵使岁月流逝,青春时期所留下的点点滴滴,都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些都是从我们心灵中所撞击出来的点点,都是我们在寻找人生港湾的过程中所留下来的滴滴。

生命,犹如那卷卫生纸,撕着撕着便不断的少去。某天早晨,当我醒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人到了中年。中年是个暖味的时期,从生理角度看,从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来说,中年似乎是令老年人妒忌,令青年人羡慕的年龄。这人生就像是一颗树,小树婀娜多姿,是希望和未来,自然令人会去爱惜;老年显的古态龙钟,需要对其重点呵护与关心;唯有中年,被说成是“材”,于是命运就把它当“材”使用起来。有时把它锯成木条或木片,有时将它当作大梁和木柱来支撑天地。中年人,工作上需加倍的拼命努力,家庭中上上下下都要去费心,尽孝父母,教育儿女,……感情和精力上的加倍支付,简直会让你累得气喘吁吁。

人说,青少年是首诗,中年是部小说,老年是哲学。我觉得,中年人这部小说,写起来线索似乎很复杂,结构似乎很庞大,发生的故事也太繁多,若不用心去写,便可能断线岔气,会留下段段的空白和片片的伤心。孔子说“四十不惑”,我觉得中年才最让人犯着困惑。当日子一天天的熬过去,这一天,我终于能自如地驾驭书写这部小说各条线索时,忽然发现,我已不再是中年,生活一下子把我带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当我准备发表我的人生哲学时,又发现我的那卷卫生纸也快要撕完了。

老年,很多老年人面对夕阳唱道“最美不过夕阳红”。这是不服老的呐喊,也是面对老去岁月的无奈,这“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唱吟,我总感到里面隐隐地透着丝丝悲哀。站在时间的渡口回头看去,几十年的飘飞,在来来往往的人潮里,寻寻觅觅的是那些似曾相识的面孔,熙熙攘攘的红尘中,都是一场场华丽的梦,昨日的嫣红早已消逝于岁月的微风中。不变的是那高山流水,变化的是来往中的人流;不变的是四季的交替,变化的是冷暖不定的人情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滚滚流逝的岁月,我仰天呐喊道:“能否给我五百年!”,得到的回应是一声长长的叹息。佛家说:“戒”,戒名,戒利,戒人。道家讲:“悟”,悟天,悟地,悟丹。儒家道:“为”,为家,为人,为世间。我只是个平常之人,在这夕阳沉落之年,就讲究个“随”吧,随你,随我,随他。那就是“随便”。在今后的日子中,拭去往日浮华,让内心淡然而从容,珍惜当下,静守着一份淡泊,“随便”的将余下的每一天好好的去过。

童年的歌谣渐渐远去

文/何睿超

圣诞的钟声渐渐近了,超市的大厅里也摆出了圣诞老人的招牌,看着一群小朋友在那里驻足,开心地笑着,我也被感染了。忽然之间发现,原来我的小学生涯即将结束。忽然之间,我才发现那一张张笑脸是那样亲切。

进入了六年级,整天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现在的我变成了一个不怎么爱笑的人,“背诵全文”这几个字就成了我的恶梦。我们就像寺庙里的和尚,电脑就是一块诱人的肉,我们别说是碰,想看一眼都很难,“让我玩会儿电脑吧”就成了和尚念的“阿弥陀佛”,对我们来说“玩”这个字是禁忌,想都别想,提都别提,只要一提,父母又会说什么应该以学习为重之类的话。

双休日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树荫下追逐、玩耍,我就忍不住羡慕起来。我只能在休息的时间站在走廊里吹吹风,舒缓一下紧张的头脑突然感觉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也变得理性了,父母的叮嘱、老师的期望、同学间的竞争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双休日也成了补习班的代名词。我渴望像年幼的小朋友们那样天真无邪。现在,我才知道曾经的童年是多么珍贵,我多么怀念我的童年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么自由啊!童年是多么美好,要是能回到过去该多好啊!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正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看着圣诞老人摆动的萨克斯,我心里不觉轻轻哼起了这首歌。原来,童年的歌谣已经渐渐远去。

时光宝盒

文/缃绮

童年,像一个美好的童话。长大后走遍万水千山,梦里萦绕的还是童年和故乡的场景。不过在三岁以前,自己都没有记忆。等到记事一点,也只记得一些零星的片段,有的还模糊不清,不知真假。比如,我记得小时候在外婆家和小伙伴们捉迷藏,我藏进一个高大的麦垛里,于是发现了一窝鸡蛋!外婆却说不记得,“估计是你小时候做的一个梦吧。”呵呵,真叫人汗颜。

小时候的照片不多,看起来有种神秘感。那个胖嘟嘟的模样就是我吗?彼时的情状如何?这一张为什么事如此高兴?那一张又为什么好像在生气?答案唯有父母知道,他们见证过这些细节。

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父母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孩子长多大,他(她)最小最可爱时的点点滴滴都在父母的心里。和所有家长一样,我们给孩子照的相片不可胜数,挑几张打印出来,大部分都存在电脑、移动硬盘里。也记过一段时间育儿日记:宝贝会翻身了、会走路了、说了哪句奇妙有趣的话……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长大成熟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这些喃喃自语,是写给孩子的信——尽管你现在太小,听不懂,我要记下此刻的心情与你分享,希望你长大了会懂得。

当孩子会与父母亲密无间地交流,日记不知从哪天停止了。接着,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童年长成少年,“小时候”的细节,又像一个秘密,封存在时光深处了。

《小世界》的主人公周一朵是个令人羡慕的小姑娘,她拥有一个时光宝盒——爸爸将她从还未出生到七岁的照片,和记录她成长的日志,整理成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作为幼儿园毕业的礼物送给她。时间从一张B超单开始到毕业旅行止,每张照片都配有时况说明,文字温情脉脉又幽默开怀。

“亲爱的一朵:……在你还没来到我们中间,我就开始给你拍照片……什么时候都拍——比如,在你哭的时候,我一看哭得挺惨,赶紧拿相机出来。你一看,相机来了,很配合,就把嘴巴张得更大一点,眼睛大大的,盯着镜头看。现在,回过头来,和你一起看成长的照片,是最有乐趣的事。”

“早上醒来,你总是笑。这多么好啊。妈妈把窗户打开,哇,外面好亮啊。你就眯起眼睛拍拍小手,很高兴。爸爸也向朵朵学到了这点:每天早上要高兴。是啊,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一朵的家在一座小城市,外公外婆家在小县城,爷爷奶奶家在乡下。三个家离得都不远,开车只需半小时。一朵和所有的亲人都能经常在一起,还可以尽情和小动物们玩。乡间风景如画,一朵在爸爸童年的小路上采野菊,在小溪里抓小鱼、捡狮螺。每到一朵的生日,爸爸都会去山上采一棵小杉树做圣诞树,因为这天是圣诞节。

一朵两岁半时,爸爸开始到杭州上班,努力地工作挣钱、贷款买房子、装修新居,每周末还要开三个小时车回去看她。看见女儿的刹那,所有的疲累就烟消云散了。

“亲爱的一朵:星期六的上午,当我把车停在路边,一眼就看到了你。你转过头,看见爸爸的车,也看见了爸爸。你一定是完全没想到,爸爸会这样一下子出现——我看到你高兴得张大了嘴巴(嘴巴张得真大啊,满嘴都是来不及咽下去的早饭),但是没有喊出声音,脸上满是惊喜,小腿迈开步子向我跑来。——那真是惊喜啊!我却一下子觉得内疚!你有半个月没有看到爸爸了……朵朵,你张大嘴巴的这一幕,我要牢牢地刻在心里。”

现在,一朵一家生活在杭州,聪明可爱的她已是一名小学生。一朵爸周华诚也成为一年出版好几本书的人气作家。

“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时间滤过这些琐琐碎碎的生活细节,酿成人生百味,沉淀在我们心底。感谢孩子,带给我们这些体验。和你一起度过的童年,让我懂得,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是父母如何辛苦成就的,让我更懂得爱、感恩、责任和进步,从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就像一朵爸所说:这是你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我们是一起长大的。

童年的回忆

文/杨梦林

我的家乡是个四面环山,山水环绕的小村庄,那里山好水好人也好,记得幼时的家乡是一个水多而让人忙碌的地方。

我的家乡有许多水果,如李子、桃子、板栗、核桃……真是应有尽有啊!在外面只要说起白花桃,人们便会想到大龙潭的白花桃,所以又被称为“百花桃的故乡”。其实最多最好吃还是李子。说起李子人们总会说酸死了,有什么好吃的。的确是很酸,可是我家的李子往往出乎意料,不是酸的。爸爸每年都要辛苦大半个月给那些李子树、桃树、梨树修枝改叶,他常常会很耐心一边跟我讲解一边给这些树修枝剪叶。我在一旁边听边学。爸爸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简单的扦插和接穗,还有修剪叶时用一些细线把树拉开,让它们可以向四周生长。

一到六七月份,又大又甜的李子啊!桃子啊!还有许多不同品种的梨挂满了枝头。可以说是全年大丰收了。每年一到这时,爸爸妈妈总是忙进忙出的装箱,把水果拉到很远的地方去卖,总是早出晚归。看着他们这么辛苦,我心里酸酸的,不忍心让他们这么累。不过现在好了,交通很方便了,车可以直接到地里拉,比以前方便多了。李子卖完了,接着板栗又悄悄地露出笑脸迎接你的到来。我每天拎着一只小桶跑到自己家或是别家的板栗树下去拾又红又大的板栗。板栗的吃法也很不一样。有的煮着吃,有的炒着吃,还有就是把板栗煮熟后剥开外皮,用香油炸,那口味又脆又甜爽口极了。通常家长在做时,孩子们便已经在一旁流口水了。我也不例外。

童年的回忆是美好的,回忆起来感觉真好。

童年的玻璃瓦

文/刘宏伟

玻璃瓦,明亮地盖在头顶,只那么小小的一片,就盖过了满屋顶砖瓦的风头。白天投下一柱白花花的阳光,夜晚洒落满屋清亮的星辉;晴天是一方天窗,看蓝天白云,雨天就成了倒悬的小河,漫过童年的快乐忧伤。

按乡俗,年关前,除了打扬尘外,还得捡瓦,用新瓦替换掉屋顶上漏水和破损的瓦片,做一次彻底的翻新。一摞一摞的新瓦排在屋后的阳沟上,纯净的青灰色,散发着阵阵烧制的烟火气息,那是父亲从几公里外的瓦厂挑来的。

每到捡瓦的时候,父亲总是早早地把一块棉麻的毛巾搓洗干净后系在腰间,再用一个塑料水壶装满清凉凉的井水,然后搭好楼梯,和前来帮忙的乡邻一道爬上屋顶。他们从房顶最上面的瓦翎开始,倒着把瓦片一匹一匹地取下,用扫把清理掉上面的泥土和树枝后,又重新盖上。遇到破损的,就用新瓦换上。而我最关心的,还是房顶上的玻璃瓦。

每间房屋的房顶中部,都有一匹玻璃瓦,用来增加房间里的光照,据说更早前是用透明塑料布。每当清理到玻璃瓦的时候,父亲总是很小心,母亲要积攒一个月的鸡蛋才能换来一匹玻璃瓦。父亲用早已准备好的塑料壶里的井水把玻璃瓦淋湿,然后取下腰间的棉麻毛巾,仔细地擦拭起来。

玻璃瓦上的沙子、泥土很容易就被清洗掉了,残留在上面的水垢却很难除掉,每到这时,父亲总是叫着我的小名,让我从池塘里抓一把淤泥递给他,父亲把淤泥涂在玻璃瓦上,用手使劲地在上面反复擦拭,几分钟后,当父亲再次用水冲洗玻璃瓦后,原本昏嘟嘟雾蒙蒙的玻璃瓦立即焕然一新,跟新买来时一样明亮了。父亲总爱用双手举着擦拭过的玻璃瓦在眼前照一照,直到露出心满意足的微笑后,再用棉麻毛巾把玻璃瓦擦干,重新装在房顶上。

每次父亲清理完房顶的玻璃瓦后,我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到房里,关上房门,看阳光从刚刚擦拭透亮的玻璃瓦上照进屋子里,形成一个白亮亮的光柱,有时垂直,有时歪斜,但都能十分清楚地看清光柱中的漂浮物,烟尘一般翻滚来去。我总爱站到光柱里,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全身发光的天使,一抬头,太阳在玻璃瓦后光芒万丈。家养的小黑狗也爱凑热闹,跟着我跑到光柱里,摇着尾巴冲我汪汪直叫,我装着懒得搭理它时,它便索性躺在光柱下打滚……直到我照着它的背脊踢上一脚,它才像得到什么奖赏似的快乐地跑开。

童年的记忆里,每天睡前和清晨醒来看见的,都是高悬在房顶的那匹玻璃瓦,用一抹黛青的夜色把我带入梦境,又用一缕天光把我从沉睡中唤醒。在买不起时钟和手表的岁月,玻璃瓦的明暗还是农人们晚睡早起的号角。也是催促儿时的我不得不起床上学的最后通牒,我时常在父母焦急的喊叫声中醒来:“天哪,还在睡啊?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睁开朦胧的睡眼一瞧,可不,明晃晃的阳光正透过玻璃瓦照在床头。

玻璃瓦的光亮,除了温暖,也饱含忧伤。

那是记事以来最炎热的一个夏季,我正在教室里上自习,教书的婶娘突然来找我,让我赶紧回家一趟,奶奶刚刚去世了……几十里的山路是如何走过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惟一清楚记得的是,当我带着满身泥土和划伤赶回家时,一口黑漆漆的棺木正停放在堂屋中央。

我发疯似地推开厚重的棺木盖,慈祥的奶奶正安详地躺在里面,银白的月光洒在她那张布满岁月沟壑的脸上,轻烟般飘忽。顺着月光的方向,一根银白色的光柱一直延伸到房顶的玻璃瓦,还有玻璃瓦后那片深邃的夜色……难道这就是通向天堂的路?奶奶在眼前,可奶奶再也听不见小孙子撕心裂肺的呼唤了……从此,我再也不站到玻璃瓦下的光柱里去了,每当我抬头看见屋顶白亮亮的玻璃瓦时,眼里就多了种颜色,原来再光亮的地方,也会有忧伤。

玻璃瓦,童年的玻璃瓦哟!

六月畅想

文/邹嵩

六月,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歌。夏,是大自然以她特别的匠心,精心勾勒出的一幅瑰丽画卷。走进去,你定会为她那恣意狂放的热情所迷醉。夏,让梯田绿意丛生,让山谷体现繁盛,让山村的蝉鸣吟唱出最具诗意的田园之歌。夏,美丽充实,婉约多彩;夏,热情奔放,光芒万丈。夏,是人生中最灿烂、最年轻的生命旅程。温风沥雨的夏日是抒怀不尽的诗歌,蛙鼓虫鸣的夏夜是恒古不变的旋律。

六月,是一首天真烂漫的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项链,那么童年则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童年则是一片最美丽的绿叶;如果把记忆比作一片大海,那么童年则是一朵最动人的浪花。童年是抒情的,因为童年的思想最纯真;童年是奔放的,因为童年的心灵最自由。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动听的乐章;童年,是记忆里最丰富最绚烂的色彩;童年,是生命中最纯朴最本真的品质。童年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心灵的起点,正是这一起点,支撑起整个人生。

六月,是一首绵长悠远的歌。一部《离骚》穿起千秋万代,润湿了华夏儿女的深情厚重。《诗魂》溅起顶天的浪花,《离骚》托举着沉雷般的《天问》,唇间咀嚼出艾草的芬芳。《九章》的豪放,《天问》的求索,《九歌》的光芒,一篇篇不朽的壮丽诗篇,似一道道闪电,光耀在历史的天空,写意着历史的经典。长恨当歌,唱不尽离别的愁绪;滔滔江水,淘不尽感伤的泪花。千百年来,沧海已变桑田,只是那一层层包裹的粽叶,一根根缠绕的丝线,一艘艘待发的龙舟,依然延续至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穿越时空的追忆犹如一幅画卷,亘古不变地演绎着永恒的经典。在每个艾叶飘香的端午,我们都会以一颗虔诚的心来怀想过去,祈愿美好。

六月,是一首装满梦想的歌。又一年热情似火的六月,又一度庄重严肃的高考。夹杂着几分信心与紧张,携负着几多期许与渴望,饱受寒窗的学子们,已走进高考的殿堂,把十二载的拼搏,用笔尖铧耕出命运的种子。高考,满载着沉甸甸的等待,交织着憧憬与忐忑。憧憬中蕴含着美丽的期盼和绾结,忐忑中积聚着揭晓的不安和渴望。等待是一种未知的付出,其结果无人可知,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不管结果怎样,人生必定因经历高考而增添几分厚重的质感。真诚地祝愿莘莘学子,在尚不干涸的梦中,发酵一次生命的蜕变,取走春天写下的答卷,思考夏天过虑的诗行,放飞信心,拥抱梦想。

六月,是一首恩情浩荡的歌。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父爱是人类不灭的记忆。父爱是一首歌,伴我们走过人生的四季;父爱是一杯茶,让我们学会了品味生活,获得做人的真谛;父爱是一部字典,教我们认识了正直和无私。父爱如山,绵延几万年,横亘几千里,源远流长,川流不息。那宽广的胸膛,是孩子安全的避风港;;那强劲的脊梁,支撑起家庭的希望。没有语言,甚至无须形式,父爱,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

六月的歌,在新时代大潮奔涌的浪峰上唱响,颂扬着自信与豪放,并以生命的光彩昭示勤劳的神圣伟大和汗水的晶莹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