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冬至的文章

2023/02/08经典文章

关于冬至的文章(精选11篇)

冬至漫笔

又到年末了,内心有着千丝万缕的祝福,想对你说。却,还是放于心中。

自从结婚,生女后,似乎渐渐对许多事情都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从前不懂的,现在也开始渐渐懂了……今天上午接到xl的电话,通知下午约几个朋友吃火锅,说过两天就是冬至了,因为大家都忙,只能今天!

冬至?天啊,我这才意识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也就走到尾声!生活总是在继续着,每天迎接着我们从来就不是一样的内容,每天都是那么的值得珍惜,值得回味,值得念叨。

忙碌了一年,虽然在金钱上没有很大的收获。但看着女儿已长大成人,也越来越懂事,心里也就觉得,这或许是最大的收获,没什么比这更让人觉得幸福。

女儿下午正好也有应酬,我可以轻松前往了。打开门,桌上已经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食物。锅内,汤底,也已沸腾。呵呵,还有两大盘饺子,我最爱吃的!大家围坐在一起,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是快乐。喝着红酒,畅谈各自生活的点滴。

听着你讲述着小时候生活的点滴,谈不上特别的精彩,但与我们达成了共鸣。因为,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

那时候,和弟弟妹妹在一起。我也与你相同,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由于爸爸妈妈总有干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而我,在家排行老大,小小年纪就要扛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下课后,要买菜,做饭。

当然还要给他们烧水,洗澡,洗衣服。夜里,他们吵着闹着还要我这个当姐姐的给他们讲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安徒生的童话,虽然也有些故事是根据自己看的书编出来的,但他们也不难哄,只要你讲,他们就听,且是很认真的听。听着,听着,也就睡着了。

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却很幸福。现在每每想起,都觉得格外珍贵,也极其怀念。只是,现在弟妹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离得也远,似乎现在能相聚在一起,也都显得格外困难。干杯,干杯!一阵阵碰杯声收回了我的心猿意马。

这次本以为,这会是一个很压抑的聚会,上司与下属。但是,真正坐在一起才发现,原来很轻松。你讲时,我们听。偶尔换我们讲,你也听的有滋有味。犹如兄弟姐妹,欢聚一起,有回忆,也有期望。

你跟我碰杯,本来有着许许多多的祝福想要送出,终,还是选择了沉默。我想,认识了这么多年,你应该懂,一切尽在不言中。

你说要有点节目,比如讲个笑话,大家轮流,有红包抽取。第一个,说了个脑筋急转弯。轮到我,沉默了。平时不看笑话,即使看了也不牢记笑话的我,瞬间还真是找不到笑话可讲。你说唱歌也行,甚至宽容的让我到网上去查询。我很感激你的宽容,你的善解人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发的成熟,及稳重。因为这种种,也就更加值得我尊敬,及感激。

冬至,就在这样的欢笑声中渡过。很快乐,很温馨,也很感激。带着感恩的心在这里,我很快乐。

最后,衷心地祝福搜狐博客的博友们,冬至快乐,别忘记吃饺子哟!

又是一年

文/翟冬梅

冬至10天阳历年。小时候母亲在冬至前后经常唠叨这句话。那时,只知是快到元旦了,却不太相信母亲所说的每一年冬至距离元旦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后来专门留意观察并查阅了资料,果然是。每年的冬至都是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很神奇。

冬至后10天左右就是新年的开始。小时候,冬至过后一个美好的新年向往就悄悄地在心中产生了。

逐渐长大后,慢慢减弱了对新年的向往,才知过去的时光已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了。

生命于不觉中已进入中年。每每到年末,除了稍有对元旦假期的期待外,更多的是剩下些紧巴巴和心慌慌了。时光太过匆匆,总是来不及对新的一年有什么展望和非分之想,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平凡、单调。不免在一日日多生的华发里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新年到来前的冬季时常雾霾重重,阴冷、抑郁、烦闷,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多么盼望一场东北风刮过,风来霾散。而在过去,自己是最不喜欢冬天刮大风的。北风呼啸、寒风凛冽,想想就冷得刺骨。此刻,刮大风却是对付雾霾的有力武器。

多日的雾霾被一场狂风吹散后,太阳犹如蓝天中的一把火,把心里照得暖暖的、亮亮的。有阳光就能驱散阴霾,冬日的暖阳真好,冬日的大风真好!

人的愿望是会改变的,随年龄、随时间、随心境、随现实状况。一个人年岁渐长后,能握在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想拥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罢了,这些东西往往又是以前不太看重的。比如蓝天,比如健康,比如时间,比如在冬季的雾霾天里刮起的东北风。

人生如行路,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一生一世而已。凡尘俗世里活不出真实的性情,一天天过去,一天天老去,如此而已。细想想谁人不是如此呢?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尽力做些喜欢的事情,爱些该爱的人。人间有爱,或许就是对人生最有力的一个注脚!

闲话冬至

文/张小丽

前段时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可,可喜可贺。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间。

冬至更是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皇家有“祭天大典”,民间也有各种“消寒”活动。

俗语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正赶上隆冬季节,他在白河边看到很多流浪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由于天寒,耳朵都被冻烂了。医圣心里很难过,回家潜心研制出一个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一起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用原汤煮熟。张仲景让徒弟们在南阳东关搭棚舍药,治病救人,开张那天正是冬至日,因而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南方冬至日盛行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山东滕州等地则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驱寒。这里也有一个传说:汉高祖刘邦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异常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其实无论是水饺还是汤,都有用羊肉祛寒养生的功效。

记得上大学时,冬至当天校园里会贴出“冬至一定要吃水饺,不然会冻耳朵”的温馨标语,颇有趣味。各系自行发起包饺子活动,师生齐参与,买面粉、肉、大葱,剁馅、擀皮,人人有份,热闹非凡,仿佛有了家的温暖。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包出的饺子形色各异,吃到嘴里自然别有一番风味。至今想起,那样的冬至节真是令人回味无穷,成为记忆长河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现今冬至吃饺子已成寻常,在严寒的冬日,这一习俗给人们带来丝丝缕缕温暖的记忆。又是一年冬至到,让我们来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驱驱寒气吧!

冬至暖心饺

文/陈丽琴

我不喜欢冬天,却总爱在冬至包上一顿饺子。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冬至时,我感冒了,晚上盖上被子还是冷得直打哆嗦。父亲问我想吃啥,我说就想吃顿大肉水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饺子,可真是奢侈的想法。胖乎乎的水饺盛放在盘中,热气升腾,饺子的香味就弥漫了整个屋子,更不用说咬上一口,大肉的香味充斥着整个口腔,就是想一想都会流口水,更别说吃了。

“去,把那只下蛋的母鸡杀了,给娃包一顿饺子。”

“包鸡蛋饺子吧?要不我上街割点肉。”

“这鸡几天才下一个蛋,钱留着开春还得买化肥哩!”

母亲最终拗不过父亲,杀了家中的老母鸡,给我包了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巧的是,吃完饺子过了一天,我的感冒就好了。日子穷得吃不起一顿猪肉饺子,为此,父亲自责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父亲在农闲时间,背上木匠工具,走街串巷挣钱去了。

父亲娴熟的技术,为家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当时,参加工作的人月收入普遍是38元,而父亲每个月能挣到七八十元。家中经济宽裕了,吃饺子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每个星期天,父亲都会买回来猪肉,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印着指纹、传着手心温度的饺子就诞生了。还记得第一次包饺子,是母亲和父亲教我的。父亲教我擀皮,先把准备好的小面球压扁,他左手捏着小面饼,右手滚动小擀面杖,边转边擀,很快,一个个圆圆的面片就擀好了,可我的两只手总是配合不到一块,擀的皮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父亲告诉我:“左手转一个方向,右手就擀一下,两手要配合好。”我照此法,果然擀出一个圆形的饺子皮。母亲说:“馅儿放多了,饺子的嘴巴就捏不住,馅儿放少了,饺子的肚子就鼓不起来,要在面片中间放适量的馅,先包中间,然后两手合力把饺子皮往中间挤。”就这样,在母亲和父亲的耐心教导下,我学会了包饺子,而且包出来的饺子也越来越漂亮。

记得我上初一那年冬至,父亲破例买回了羊肉,待我和弟弟放学回家,母亲已下好两大盘饺子放在桌上。饺子馅里的胡萝卜在外皮映衬下,白里透红煞是好看。我们高兴极了,围在盘子旁,你一个我一个,吃得肚皮滚圆。羊肉饺子被我和弟弟一扫而光,竟也挨了父母一顿骂。父亲还一个劲地埋怨母亲:“我就说别把两样饺子放在一起,你说没事。唉,可怜村东头王家大哥了,没那口福。”事后母亲才对我们说,村里王强伯伯一到冬天,胃寒病就犯了,吃啥东西都感觉没味道,父亲就想着冬至包点羊肉饺子给送去,结果被我们两个小馋猫吃了!

饺子,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的美食,不管是素馅的,还是肉馅的,都觉得特别可口,因为饺子里包裹着父母浓浓的爱。包进饺子里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馅料,更有那一份浓浓的亲情,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冬至一定要包顿饺子啊!”母亲又一次打电话提醒我。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饱含着浓浓的爱和关怀,给我最美好的回忆,让我感受到冬日里别样的温暖。

逛“冬至会”

文/白志民

“走,逛冬至会去!”这是以前我们这里的乡党们在进入每年农历冬至前后,常挂在嘴边边的一句口头禅。

辛辛苦苦一年的农人们,忙完了秋收秋种,终于盼来了冬闲时节。此时,县上的“冬至会”应时而开。一座小小的县城,除了大小商铺、门店把东西都摆放在了街面销售外,县上还要选择县城附近一处空地或广场,把供销、商业、物资等部门组织到一起,设点、搭棚、摆摊,让群众来做买卖交易。入冬不久,人们一听说要开“冬至会”了,如同泾渭河的潮水沸腾了,男女老少争先恐后、热热闹闹地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地逛会来了,那时,留在大家心里的只是一个“美”!

“冬至会”,是指物资紧缺、统购统销时期,地处渭河北岸的原高陵县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传统冬至物资交流大会。关于它的历史,我查阅了明代吕柟和清代白遇道、樊景颜分别编撰的《高陵县志》,遗憾的是均无文字记载。又翻阅了2002年新编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高陵县志》,记有:历史上每年冬至前后,商贾云集县城达月余。民国35年(1946年),县城商业已有粟花、布匹、杂货、饮食、典当等行业,且繁荣昌盛。解放后县上曾于1952年12月11日举办了第一次冬至会,共举办了10次大型的冬至会。和几位年长者谈起,他们认为我县的冬至会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了。由此看来,高陵的冬至会在方圆区县甚至关中一带,是规模较大、时间较早的一种古会。

我记忆中的冬至会,是五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那天是星期天,一大早父亲要领着我去逛冬至会。前一天太阳还暖融融的,早晨起来天气却变得阴沉沉的,刮起了风,让人觉得有一丝寒意。父亲犹豫了一下,母亲催促说:“还不快去,给娃说得好好的。”我跟着父亲一路小跑,来到了距村子10华里的县城东门外、路北拐弯处的冬至会。

在农民刚种过小麦的一大片地里,麦苗已经露出了头。父亲告诉我,麦苗不怕践踏,等来年春照样返青生长。麦地上,用芦席搭起的帐篷一个挨着一个,大都是卖吃喝卖穿戴卖日用品的。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人已经来了不少。父亲说咱不买啥,先看看稀奇。我跟他来到一个马戏团搭建的大棚前,父亲花了8毛钱买了两张门票。说是表演驯马,两人各骑一马,在场子转了几圈。又来一人,肩上爬了两只猴子,随着耍猴人的训话声和手中的鞭子挥动,猴子顺从地爬树上杆、钻铁圈、滚铁环,搔头挠耳,逗人取乐。父亲说,走,快看“空中飞人”去。“空中能飞人?”我又惊又喜。他又花了一块六毛钱买了两张门票。走进帐篷内,里边已围站了一大堆人,都在踮起脚,仰头看。只见一个年轻人身上被帆布条紧紧地裹扎着,两个胳膊肘和脊背被一条长长的钢丝绳固定在棚顶一个又粗又壮的大木椽的滑轮上,钢丝绳的另一端被地面上一个年纪稍大的人牢牢地牵引着。地面上的人一拉一放,一紧一松,那个小伙子随着系在身上的钢丝绳在空中自然漂游,翩翩起舞。刺激而又惊险,观众拍手叫好!

正午时分,虽然雪花满天,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父亲告诉我要“圆”会了(指冬至会到了高潮)。他领我去看大戏,在临时搭建的露天戏台上,只见台上演员穿着古装戏服,经过化妆后一个比一个演得认真,唱得带劲。戏台下人头攒动一片,你拥我挤,唯恐看不够。这边的人一晃动,那边的人似乎要倒下去;那边的人再一晃动,这边的人又要倒了下去。维持秩序的人站立在高处,拿着长长的竹竿儿,一边大喊一边在人头上晃动恐吓。天快要黑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和父亲在一家煮馍馆里一人咥了一碗“红肉煮馍”(红肉煮馍有三四片猪肉加木耳、黄花、粉丝等,外带一个用玉米和麦面做成的烧饼)。那时一碗煮馍只有四角三分钱。父亲觉得没咥够,肚子松松的,又要了碗热清汤,将来时带的一个玉米面饼泡在碗里吃了。记得那顿饭我和父亲总共花了不到一块钱。

第一次逛会,我看了稀奇热闹,落了个“肚肚圆”。而戏迷的父亲填饱肚子后,走在回家的路上,高兴地一路吼着“咣咣乱弹”。稍大后,我同伙伴们常去逛会,感到一次比一次热闹,一次比一次高兴!

“万重关山锁不住,古会春花今盛开。”到了八十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县停办了十多年的冬至会如老树枯枝,沐浴阳光雨露,焕发了新的生机,被压抑在全县二十万人民心中的愿望,像决了大堤的洪水奔流而泻。这期间,全县十个公社的供销社和县商业、物资、供销等系统,分别在县体育场搭建了售货棚,临县三原、泾阳、淳化、乾县等地也设点摆摊前来助兴。西安、咸阳、渭南等大城市的百货商店还搭起了服装、布匹售货大棚。牲口交易市场上,还有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远道而来的贵客运输来骡、马、牛、羊交易。高陵剧团的大戏坚持每天都在露天舞台为群众演出。10多家国营和集体食堂,有群众喜欢又曾多年未吃的蒸肉夹馍、红肉、码子煮馍、水煎饼、油糕等特色小吃。还有群众将自己家里出产的柿子、花生、核桃、白菜、萝卜等土特产拿来销售。除此之外,县上在集会上还布展了新时期总任务图片展览馆、路线教育馆以及市场管理、社队企业和文化、卫生宣传等共九个展馆。让大家不止逛了会,还受到了活生生的思想教育。此时,我在县委办工作。据统计,约四万平方米的县体育场,平均每天前来逛会的本县和外地群众约十万余人。冬至会成了一片欢乐热闹的海洋!

那年头,群众逛完了高陵的“冬至会”,又要去赶三原的“腊八会”,到了来年还要上泾阳的“二月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日益繁荣昌盛。县城商铺商店鳞次栉比,农村集贸市场和超市比比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诸如冬至会这种传统的古会形式自然而然地结束了它的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冬至会它让多少人扫除了心头的忧郁和焦虑,给多少人增添了惊喜和欢乐,又为多少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食粮,并以一种特有的形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

有家人相陪的冬至

有家人相陪的冬至,留在记忆中的全是美丽的色彩。

在冬至这天的清晨,我通常是被妈妈剁饺子馅的声响唤醒的,等妈妈把案板上的肉馅、菜丝、葱花放入瓷盆,拌上盐、酱油、香油之后,饺子馅的香味儿就开始在空气中弥漫,而冬至也就有了个快乐的开始。

从小我就喜欢包饺子,擀出圆圆的饺子皮,幸福就开始在手边如花绽放。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包着饺子,暖暖的感觉就在记忆里刻下最美丽的痕迹。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我相信,尘世间最美的幸福,不过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地相守在一起,把一顿饺子吃出醇香绵长的滋味。

有家人相陪的冬至,在我心里酝酿着一种美好的感觉。

只有在家,我才可以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地把饺子包得不伦不类却充满馨香; 只有在家,我才可以轻轻松松、不管不顾地把饺子吃得满嘴流油、唇齿留香。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温润绵长的爱就藏在那一个个饺子里,饺子里包着的不仅仅是馅儿,更多的是殷殷的亲情和贴心的温暖,那层层的温暖足够让我整个冬天不会冻耳朵,那幸福的氛围足以让我此生都会珍惜。

冬至

文/NRZ

冬至天,一路祭祀在人间。小巷院落,低语述说,纸火烟。家人,心系情,养育之情今报恩。勿忘在世,倍感,天衣无缝儿女先。堆堆纸灰,家家户户,捎去祝福潺湲。品冬至佳肴,故人先用,齐声喧喧。

时日岁月如梦,意会当年,幕幕似剧情。风华尽,青春黯然,双双康健。思绵绵,一月明镜,让后辈无不想从前。清泉甘露,以画为乐,清茶淡饭天下延。

秦淮风光好,青奥举目,满城庆欢。难逢今朝一日,令黄菊香飘连家缘。别有洞天异梦,流连忘返,灯火花烛夜!万家和、久安常相伴,忆往事、都有苦颜。西阳移,未感轻寒,春归燕、万物尽开颜。临窗屏伴,长夜向晓,夜寝难眠。

风雅御严寒

文/娄丽萍

冬至是古时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除了吃饺子的传统,在岁月的变迁中,古人也有数九、画九、写九的习俗。

早在公元550年南北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数九的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外婆学会了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天气息息相关,有了这数九歌,即使不识字的农妇,也能依据数九歌,及早为家人做好棉服,抵御寒冷。而农夫们也依据时节修整好农具,为开春后的农事做好准备。这朗朗上口的数九歌,有着实用的生活美学。

相传“画九”的习俗缘起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文天祥被元军押赴京城时,适逢冬至,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临危不惧,在狱中的墙壁上画了一株红梅,九枝,每枝九蕾,每度一日,便将一蕾改缀成花,九九八十一朵梅花画满,寒消春来,他却慷慨就义。为纪念这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后人逐渐演变出了画九的习俗。

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明朝杨允孚有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对于不擅画者,也可以画铜钱,在八十一个方格中各画一圆即铜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不只为消遣,农人据此可预卜来年收成的丰歉。

清人入关后,画九的习俗也传入了清廷,并逐渐演变出“写九”的习俗,清道光年间尤为盛行。清朝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管城春满,即笔成春满庭之意。写九也有写九体对联的,如上联为: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下联是: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还有做消寒诗图的,全图每九诗四句,共三十六句。

数九、画九、写九,前人以风雅御严寒,让漫漫冬日不再难耐,颇富生活情趣。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冬日的娱乐丰富多彩,但借此古人意趣,颐养心神,静气遣兴,也是诗意的栖居。今年冬至,我在写九的同时,自创了“读九”的计划——每日读九页书,待九九八十一天后,待庭前垂柳,绿绦满枝,我便文思飞扬……

冬至羊汤

成都的冬至,是个吃羊肉的时节。

大大小小的羊肉馆都会冠以简阳羊肉汤之名,就和其他地儿的烤鸭,不论正宗,都会叫北京烤鸭一样,似乎加了简阳两字就会有信仰加成。我没去过简阳,也没吃过简阳的羊肉,但简阳羊肉汤的味道我大概也能想象出七八成。

成都也是有产羊肉的,主要是集中在双流黄甲一带。有句话叫做:黄甲麻羊,源远流长。足可以看出麻羊在成都美食界是有一席之地的,虽然这句话是我同学在小学时瞎编。

和北方的羊蝎子火锅、涮羊肉不同。成都的羊肉汤就只讲究一个汤白,其他的讲究其实我也不甚了解。熬一锅雪白浮着羊油的羊骨汤,把已经半熟的厚切羊肉和各种羊杂放入锅中,煮熟便可享用。

羊肉汤对羊肉的要求并不高,切不可局限于一烫就熟的肥羊,里脊、大腿、臀、肋骨都行,不同部位的肉一大锅一起煮,一筷子夹起来,口感各不一样。

吃羊杂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裹着肥油的羊肠,密集恐惧的羊肚,膻味浓郁的腰子,都能让食客望而却步。但吃羊杂却又是另一番唇舌的享受,羊杂大多由结缔组织构成,口感韧道而弹牙,比羊肉更重的膻味,吃起来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最后说的。好吃的汤锅,一看汤头,二看食材,三就得看蘸料。若在以前,北方喜欢的麻酱、韭菜花是万万不可有的,如今也能不时发现其身影。青色小米辣、红色小米辣、黄色泡山椒、褐色豆腐乳,这就是羊肉汤蘸料的灵魂。一只碗,放上少于葱和香菜,不同的店家会放上一些大头菜或者黄豆或其他的添头,再放上蘸料的灵魂,最后一勺羊肉汤放入碗中,将其搅拌均匀。每夹一筷子羊肉,放入碗中蘸一蘸,入口迸发开来就是两种辣味,一种是小米椒的鲜辣,另一种是泡山椒的酸辣。辣味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完全不会影响羊肉的滋味,很快那种混杂着腐乳和大头菜的味道占据口腔,但最终被羊肉的浓郁完全吞噬。

羊肉食尽,就着这锅羊肉汤,煮上一锅蔬菜和菌类。脂肪才是是味蕾的最真诚的朋友。吸满羊脂的菌蔬,自然不算清口,特别也不尽然,还算另添出一种顺滑的口感。吃了一大锅羊肉,也是需要一些素菜来调剂。一顿饭总得有荤有素,只食羊肉也是会腻味的,加些菌蔬,从营养搭配来看也是极好的。

算上这次,已经有三个冬至没喝过羊肉汤了。家乡的羊肉汤有没有更讲究羊肉,有没有推新的蘸料,我已不知晓。羊肉汤的味道在时间和记忆的打磨下,愈发香醇。倘若这个寒假回去,看着翻腾着白油的羊肉汤,或许心里会有一小些失望吧。羊肉汤没有变,我们却越走越远。

温情冬至

文/梁永刚

时间的脚步真快,桌上厚厚的一本台历已翻去大半。不经意间,冬至款款而来,漫过一切寒冷和萧瑟。流年似水,四季更替,冬至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节点,也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日子,一顿香喷喷的饺子在冬至的记忆里,飘荡着节气的清香,氤氲着亲情的味道,牵动着游子的情怀……

“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这是古人对冬至的说法。常言道:“冬至大似年。”冬至,古代亦称“至日”,是我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来被人们极为看重。古时候,冬至这天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还有贺冬、迎神、辟邪、食饺子等诸多民俗。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太阳急匆匆来又慌忙忙去,老辈人传下一句谚语:“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冬至一到,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阶段,也就是 “交九”。民间习惯于自冬至之日起数九,从冬至这天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后,便迎来了春暖花开。小时候,父亲教会了我许多与数九相关的乡谚俚语,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杏花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中都有“冬至贺冬”的记载。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在乡亲们的心目中,冬至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广泛流传着“冬至扁食夏至面”的习俗。扁食是农人对饺子的别称,顾名思义就是捏扁的面食。在老家,冬至这天中午,穷也好富也罢,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过节,即便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哪怕是用红薯面擀皮、野菜团做馅也要包上一顿饺子。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宁穷一年,不穷一节”,饺子作为每年进入数九寒冬后的第一顿美餐,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冬至的记忆之门:窗外寒风呼叫滴水成冰,堂屋里炉火烧得正旺,我们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着饺子,其乐融融,一碗寻常的饺子胜似山珍海味。如今想来,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拮据,但那种温暖的氛围,就像这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让我们兄妹三个感受到了最实在的幸福。

冬至是孕育新春的驿站,是季节更替的片段。白驹过隙,时过境迁,曾经难得一见的饺子如今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吃饺子迎接冬至的古老习俗却历久弥新,无关流年。

冬至,与一只羊对视

文/詹义君

我说,我养过羊。你一定不相信,以为是冬至到了,想诓你一顿羊肉火锅吃。

我又说,我养过羊。三只。当然,这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年夏天,我在邻居家看到三只小羊羔,喜欢瞎联想的我立即忆起书里见过的句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羊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是美好的化身。见我有点恋恋不舍的模样,邻居鼓动我买回家养,说了很多养羊的好处,怕我犹豫,邻居还特别给我补习了鸡生蛋蛋生鸡的课程。

当我把这三个小东西弄回家后,我才知道,养羊一点都不浪漫,甚至是很折磨人的苦差事。因为,在寸土必争的村子里找不到一片大块的空地供它们吃草撒欢,而羊偏偏又是圈不住的货色。我只好弄了三根绳子拴上它们,牵到田埂上放牧。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就把它们赶进自家的果园,任由它们折腾,今天吃了柑橘苗,后天剐了莴笋皮,总不让人省心。更可气的是,这些家伙常流窜到婶婶家的地里,惹得婶婶三天两头骂我:“你喂的啥子鬼羊子,又把我点的豆子啃得光桩桩!”

好不容易等到冬天。父亲将三只羊分装了两个筐,用自行车驮到离家三十多里外的场镇,但只卖出去两只,有一只太小,没人要,只好又驮了回来。一家人对着羊苦笑:再喂些日子吧,冬至杀来吃。

剩下的这只,我还得耐着性子伺候它一阵子。于是,我常常是拿了一本书,跟在孤单的羊子身后,在住家周围转悠。我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这样一幅画面:冬天的田埂已经没有多少草可啃,羊在地上饿得打转;我把书从头翻到尾,也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颜如玉、黄金屋。

终于捱到冬至。前一天,我就向村里的杀猪匠借了一把尖刀,打听了一些杀羊的招数,谋划着借刀杀羊。待把羊牵到面前,却又退缩了:还真下不去手。我虽然天天与这只羊厮混,但是远远说不上建立了什么感情,甚至发展到后来竟然有一种烦它的情绪。但若真要动手杀它,我又于心不忍。要知道,长到这么大,我连一只鸡都还没有杀过。

隔壁的老李说,干脆卖给他得了。在我与老李议价的时候,羊就依偎在我脚边,将我的足背舔了又舔。老李牵走了羊,顺带借去了杀猪刀。在即将跳出门槛的刹那,羊回头看了我一眼,它奇怪我为什么没有跟去。而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有些假慈悲和虚伪。我只是小怔了一会儿:我还不至于轻易掉进为一只羊感伤的陷阱。我明白,人有人的命,羊有羊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