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友的散文
关于好友的散文(精选11篇)
这一天让我铭记
文/王琦
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减弱了几分威力,但照在身上仍如炭烤般。林间弥漫着燥热的气息。
我弓着腰喘着粗气,抬头看去,路长得望不到边。一下连喝了好几口水,似乎才渐渐熄灭了喉间燃烧的火焰。
“快点啦!”好友回头叫我。
“哦……”我拖着长长的音回答她,好累呀,这么热的天竟然叫我来爬山,我愤愤地想着。脚下一不留意踩空了,整个人摔了下去,膝盖撞在硬硬的水泥石阶上,“啊!”腿痛得发麻,我深吸一口气,想努力爬起来。
好友扶着我坐在石阶上,膝盖上摔掉了一层皮,一弯曲就十分疼痛,背上的汗在不停冒出来,又疼又热又累,我头脑中残存的唯一的念头就是:下山回去睡觉。
“我们休息会接着爬吧!”她一边看着我的膝盖一边说。我愣住,难以置信地看着她。“坚持一下啦,马上就要到山顶了!走吧!”她拉我起来。“哎,怎么会有如此好友,真是交友不慎呀”,我心里有些埋怨。“把你的手给我。”好友伸出右手看着我。我无奈,把左手放在她的手心上,她牵着我,和我一起奋力向山上爬。
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
她拉着我找了块背阴的地方,我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带来凉爽的感觉,山下的一切尽收眼底,远处是几亩良田,庄稼正长得旺盛,大片的绿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的吹拂中,闪动着熠熠的亮光,衬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灰白色房屋,蓬勃中彰显着宁静。山下成林的树木郁郁葱葱,近处的小草也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不知名的小花散在草丛中,似乎在灼灼地向你微笑。
“真美!只要努力坚持,就可以看到美的风景。”她的笑那一刻犹如阳光般灿烂。
很长很长时间后,这一天仍让我铭记!
长沙之旅
文/若愚
好友与同学自大学毕业至今已30年未见,其同学多次相约到长沙相聚,久未能前往。终于等来了望之若渴的10月黄金周,我有幸成为好友旅途伙伴。
这是我第一次来长沙,兴奋中有些许忐忑。刚下飞机,好友同学早已在机场等候。之前就听好友介绍,这位同学在校时的种种风姿,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好友同学年轻时应该是位名副其实的美女,现虽已中年,仍不失优雅,韵味可羡。寒暄几句后便直达同学家。让我惊叹的是,好友同学家十分整洁、雅致,能感受到主人是一位有品位,讲究生活品质、极为精致的女人,品茶中我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品性淡雅,多才自信,她的温柔细语让我和她之间从陌生瞬间拉近了距离,她的热情款待更是让我充满了感谢。傍晚十分,与好友同学几人,相聚畅游湘江边,回忆过往事,讲述现在时,此情此景,美妙至极。
为方便与同学联系,我们住在离她家不远处的民宿。她建议我们可以参观下长沙理工学院、长沙第一师范、橘子洲几个景点。
10月的长沙,暑气已渐渐褪去,白天温度较高,晚间有些凉意,是一年里最舒适的出行季节。
养精蓄锐了一晚上,首站,我们来到了好友母校---长沙理工大学。看到阔别30年的母校,好友心情激动,五味杂全。带着我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个地方,总是滔滔不绝跟我讲着哪些多年前校园里的趣事、糗事,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童话般美妙的年代,那里有他(她)们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仔细聆听着、也随着每份思绪幻想着、羡慕着,也在那时,我似乎走进了他(她)们的世界……我想,此时的好友心里肯定是在默默的为母校祈祷吧,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祝愿母校永远长青,更加辉煌!
到长沙,最想去橘子洲看看,瞻仰瞻仰毛主席雕像,如今终于如愿以偿。走近橘子洲头,心中总是回想起课本里的伟人诗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踏进橘子洲,第一次在实地看到毛主席雕像,内心震撼无以言表……远望去,年轻时的毛泽东头像栩栩如生,眺望着远方的目光,坚定有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这里还留下了毛主席那首脍炙人口、传颂至今的诗词作品《沁园春 长沙》。
金秋的橘子洲江鸥点点,林木葱茏。橘子洲上种有万橘竞秀园,有着数千株桔树,秋收时节,硕果累累的一片金黄桔树,景象非常壮观。闲暇,暂别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来这里享受一份宁静,也是份美好,美哉悠哉!
转站来到长沙第一师范,导游介绍第一师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校名为毛泽东亲笔题写。年青时的毛泽东就读于第一师范学校。走进第一师范,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欧式建筑楼有着“第一师范”几个醒目的大字。我们沿着走道参观了整个校园,学校建有青年毛泽东纪念馆、礼堂、八班宿舍、毛泽东洗冷水井、职工夜校等10多个纪念馆,规模庞大,气势恢弘,不禁让人望而生畏……
第一师范学校用她那无比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国家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充分彰显了培养祖国下一代“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志向。如今的第一师范传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有用人才。
瞻仰了伟人的丰功伟绩,又参观了世人瞩目的欧式建筑,内心无比赞叹,心情跌宕起伏,这无疑是对我自己思想的一次净化、心灵的洗礼,此行无憾……
欣赏完美景,再尝美食,真是人生乐事,最后步行街美食一餐----长沙臭豆腐,其乐无穷,那味那景,至今仍无法忘怀!
爱中有恩
文/曹光雄
爱,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爱人时,要出自真诚之心,才有令人动容的无私行为;被爱时,只有用心去体验、去感受才能了解这爱的真谛,爱中有恩呵!
对此,我有亲历见闻。
1960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我在位于长沙左家垅湖南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就读。当时,我们班同学正是十六七岁,长个子吃长饭的时候。可是,那时候粮食计划定量每月只有27市斤,肉禽蛋类、副食供应紧缺,肚内无油水,女同学食量小稍好些,男生则个个饥饿难耐。校食堂实行就餐卡制度,即每人持卡打饭,由食堂工作人员在卡上每日每餐格上打钩记账。个别体高食量大的同学,就忍不住用褪色灵将已打的钩的痕迹褪去,又重领第二次饭菜吃。一二次没被发现,多了就“露馅”了。对此,院领导、系老师经研究决定:此次仅个别指出,下不为例,不批评、不歧视,为其保密,以免伤害学生人格。这事,是多年后,我从当年学生会干部、本班老班长处了解得知。而当年不得已“多吃”的同学,当然,后来也知院领导、系老师用自己的修养、学识,化为爱雨浇灌着学生,用心血栽培着学子;学生也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老师授以光明人生的教诲,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老师的宽容大德心怀感恩,以致预升本毕业后也常去拜望昔日的院长、恩师。
再就是,我本人也遇有化尴尬为欢喜的幸事。
一日,我收到亲戚送的一条冰冻的羊腿,有四五斤重,因自己不会处理,便复放冰箱两天,后想起好友的亲戚开一餐馆,有大厨师傅,便预约拿到好友亲戚家的餐馆,并带了酒,与好友商定,再加几个菜,我做东,请老朋友聚餐。好友热诚同意,与亲戚并大师傅作了交待。上席后,我见红烧羊肉新鲜味美,其它几个菜和汤也色香味俱佳。和我挨坐一起的这位好友,趁大家互相敬酒喧哗时,贴耳轻轻告诉我,羊腿肉换了,原来的羊腿放冰箱太久了……他不由我分说,坚决表示此饭局我做东他埋单,这顿聚餐由此皆大欢喜圆满结束。我深为好友悄然地诚挚周全而感动!我体悟,原来大家是彼此息息相关,才能融在一起。有了这种善意,其心量也随之扩大,从大心中便发出了爱友的能量。
真的,爱是恒久,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凡事包容,凡事互补。确实,爱中有恩呵!
你最后一封手写的信给了谁
文/张红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发现了一大包信,全部是手写的信,连邮票都保存完好。这些信多是高中时代的好友寄送给我的,也有上大学的前两年好友们寄送给我的。全部都被我保存了下来,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厚厚的一大沓。
高中的时候,我和初中时代的好友,还有儿时的青梅竹马、闺蜜,在不同的地方求学。有些好友甚至没有上高中,去了当地的中专。
那时候,最美的事情,就是收信。
每当一封新的信到手,我总要想想,这里面会写的是什么呢?和好友们交流的除了学习的烦恼,校园趣事,还有那些我们暗恋的帅哥们。
现在想想,那时候真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所以可以用书信来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每每拆开朋友们的信,看到那些或工整或龙飞凤舞的字的时候,心情都是激动的,往往都是一口气畅快淋漓地读完。跟着朋友的情绪,时而忧伤,时而开怀大笑。
然后,课余的时间,抽空给朋友写回信。
给朋友回信的时候,心里很快乐,因为没有负担和压力,我可以尽情地说所有自己的想说的话。信纸是从商店买来的,带着香味或者是各色花纹,很漂亮。
每当我写好了一封信,装进信封,细心地贴上足额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就开始盼望能够早日收到朋友的回信。
这种书信时代,大概持续到我大二结束,因为从那时起手机基本普及,有什么事情,发一条短信,就能够说清楚了。
工作之后,手机逐渐更新换代,而我们已经懒得连短信都不想发了,有时候干脆一个电话搞定。现在智能机普及,微信和QQ都支持语音功能,直接语音通话就行了。
在不断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我联系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了,原来那些写书信的朋友,多已走失在旧时光里,有人结婚生子,有人换了城市,有人换了工作,再也联系不上了。
看着眼前的一沓信,我在想,我最后写的一封信,是寄给谁了呢?想了半天,实在想不起来了。
其实很遗憾,也很无奈,现在,我们基本没有人能够坐下来,用笔安静地写一封信了,直接QQ聊天,再不济也有电邮。
现代化通讯带给我们许多便捷,可是也缺少了收写纸质书信的快乐。
现在,多是用手机和电脑打字,一旦真正提笔想在纸上写些什么,却是提笔忘字,很简单的一个字,有时候也不会写了。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要像过去那样,买一沓漂亮的花花绿绿的信纸,每次写信之前都会纠结一下:给这位朋友,我是用哪一张信纸好呢?
千挑万选,终于选择了那张粉红色的花瓣飞舞的信纸,然后开心地提笔写信,一气呵成。
很快乐的享受,在写的过程中,我似乎都能够想象到朋友收到我的信时候的笑脸,那个美丽的画面。
只是这样的画面,也只能永久地停留在记忆里。我抱着一沓旧信,回忆往日那美丽且青春的日子。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手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你,用我温暖的文字,温暖远方的你。
最美的风景
文/夏凡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到处欣欣然。与好友相约,周末去公园中寻找春天的美景。
一株株怒放的迎春花,用它娇俏的脸庞迎接着我们;高雅绽放的玉兰花,亭亭玉立的身姿婀娜在风中;河岸边一棵棵垂柳,萌芽吐绿,摇曳着自己长长的秀发;两只白鹭惬意地翱翔在天空;清澈的河面上,几只野鸭子自由自在嬉戏着,身后划出一道道水波。
我和好友在明媚的春光中尽情徜徉,笑声在春风中四处荡漾。行至一片桃树林,聚集的人群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走近才发现,是3个年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在那里卖东西。在一张铺开的绿色长方形地垫上,整齐摆放着各种玩具、小礼品和书,他们在不停地招呼着自己的“生意”:“哥哥姐姐,买个可爱的小礼品吧?”“叔叔阿姨,给弟弟妹妹买本书吧?”“这是我们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和好友相视一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都会做生意赚钱了。”
一本书4元,我掏出10元,买了一本《动物奇迹》。
“谢谢阿姨,10元给您3本书吧?”其中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说,我无奈地应允了,这孩子的生意做得真是够精明!
拿着手中的书,正准备离去。只见一位年轻的妈妈,从远处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中提着几瓶矿泉水,递给孩子们,语气激动地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才打电话给医院,那个需要救助的小妹妹手术很成功,明天上午,咱们就可以去医院看望她了,你们可以用义卖来的钱,给小妹妹买好吃的东西了,开心吧!”“噢耶!”孩子们欢呼雀跃,像春天里最欢快的3只小鸟儿。
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我蓦然发现:我们已经找到了春天最美的风景!
夜的随想
文/张泽敏
立冬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了,可气温才在这几天逐渐趋于寒冷,若不是古老的节气作见证,我还以为秋天仍在这里停留呢。这样寒冷的夜晚,让本就不怎么热闹的小城市更加寂寥。只有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或流连于酒馆、网吧,或游荡于街头,继续着他们的夜生活。当然,还有些为生活而忙碌的人,忍着寒风的侵袭等待着下一位顾客的光临。
夜,渐渐深了,世界变得好安静。只有书桌上的时钟不知疲倦地滴答作响以及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汽笛声叩问这份安静。沉浸在这样的夜晚,我的心蠢蠢欲动。于是,执笔涂鸦。可任我任何努力也无法勾勒清我与黑夜这段不解的情结。
我放下手中的笔,走到阳台,任寒冷的夜风滚滚地向我袭来,凌乱我的发丝,穿透我的胸膛。我本能地紧裹身上单薄的外套。
我放眼遥望远处的山峦,山的半腰仍有灯火闪耀。难道那儿有位老禅师也未眠吗?也许,他正用他那历经沧桑的睿智的双眼遥望彼端的这处灯火。我不由地肃然起敬,这是对智者的敬仰。
继而,我的目光转向了夜空。今夜的星斗稀疏,天的一角为淡黄的灯光所笼罩——那下边是一条不知通往哪里的公路。我突然很想知道那里是否还有车辆飞驰而过。我在这儿,等待什么?我思索……
远处传来隆隆的汽笛声和车轮撞击铁轨发出的声响,把我从冥想中惊醒,牵动着我的心弦。今年,好友是否会从那里返乡?当久别重逢后,我会有怎么的感触?我会用一个默契的眼神诠释彼此间的情谊,还是以一个拥抱替代所有的问候?何当共剪西窗烛,我想起这么一句话。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岁月从我指尖滑落,留下一段段记忆,或悲或喜。
回想起当初的凌云壮志,对应当下复读的境遇,不觉中,我赧然而笑。笑自己的自以为是,笑自己的年少轻狂,也笑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曾经斑斓的梦想,多半让自己践踏成了而今不合时局的现实。
如今这没有好友陪伴的生活,让我深感窒息。每当伤心、彷徨的时候,在这里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衷肠的人。偶尔几行自我慰藉的文字,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有时候真的很想痛哭一场,可泪水早已被我遗忘在了童年时代。曾经也想过大醉一场,可醒来后终还是要面对的。最后,我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沉沦。
或许,这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段凄美吧。
春韭
入春以来,雨量丰沛,前院的韭菜得到春雨滋润,长得特别好,青翠欲滴。前天剪了一撮,配两个鸡蛋炒了一盘,蛋黄韭绿,非但悦目,也极爽口,真是一道丰美可口的佳肴。
说起这畦韭菜,倒也有点来历。前年春天到乡下踏青,看到一处废弃菜园,其中有一畦韭菜的宿根,顺手挖了数株回来。回家后,先整地,再一一分植,浇水后以枯叶灰围在四周保护,妻又将打豆浆剩下的残渣埋在根部为肥料。原来枯干的韭根,在我们悉心的照顾下,居然存活下来了。常言道: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我们家随时都有鲜嫩的韭菜可吃。
韭菜的吃法很多,除了韭菜炒蛋外,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将韭菜洗涤干净后,在沸水中汆烫一下,待叶子变绿,即可捞起,切成小段,蘸酱油来吃。有一次好友请我吃饭,席间即有这道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鸡鸭鱼肉反而都剩下来了。
此外,韭菜最常见的吃法,就是包水饺。在家包韭菜水饺,说来也很简单。先将绞肉一斤与橄榄油或沙拉油搅拌一下,放入适量的盐、糖及酱油调味,切点姜末去腥,再切碎清洗沥干的韭菜,拌以麻油及盐少许,最后再将绞肉与韭菜混合拌匀,即成鲜美可口的馅料。饺子皮当然是自己擀的最好吃,不过,现在大家都到市场买现成的。包一包,排一排,烧开水,将饺子一一放下,盖上锅盖,等水开了,再点一些水,如此三数次,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即可上桌。
我的好友也是个嗜韭者。某次,我请他来家吃韭菜水饺,他擅长擀皮,但见他左手捏面团,右手擀皮,只需两三下功夫,一个饺子皮即可成形,手法干净利落。他一个人擀皮,可以供我们夫妻两人包馅。好友籍隶陕西,除喜食韭菜外,也好吃大蒜,我们两人一口饺子一口大蒜,吃得痛快淋漓。数年前,他退休后移居美国,在自家后院种植韭菜数畦,除自己食用外,并赠送亲朋好友及美国友人。夫人更经常以韭菜水饺宴请中外友人,ChiveLady(韭菜夫人)之名,不胫而走,人人称羡。
韭菜的另一吃法,就是做韭菜盒子,做法也极简单。先和面擀成一个圆饼,把和做饺子同样的馅料摊在饼上,上面淋一层薄薄的蛋汁,最后再用一张圆饼包住。再将平底锅加点沙拉油烧热,放上韭菜盒子,顺手转动一下,以防沾锅。盖上锅盖,数分钟后,待香味出现,打开锅盖,再转动一下,以防盒子烧糊。等盒子双面泛黄,内部的韭菜也泛绿,即可大快朵颐香酥可口的韭菜盒子了。去年春节过后,韭菜正茂,我以韭菜盒子及小米粥飨客,佐以清煮花生米、笋丝焖豆、凉拌小黄瓜、酱肘、鸡冻、鱼香茄子、干扁四季豆等数味小菜。大家吃得十分愉快,宾主尽欢,连小朋友都说比大饭店还好吃。
韭菜虽为极普通的菜蔬,但它却能入诗文。就我记忆所及,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一诗中曾说:“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卫八处士是杜甫多年不见的好友,少壮时期两人分离,如今再度相逢,鬓发已霜。相隔多年不见,当时他还年轻未婚,而今儿女都已成行,饱经忧患,人生阔别如此,能不感慨?主人虽非富有,但热诚感人,一盘韭菜炒蛋,配以黄米炊成的饭,的确清爽可口极了。在窗外潇潇的夜雨下,在老朋友相继去世的唏嘘中,两人以忧患余生的心情,闲话家常,句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读后怎不令人动容?
清朝郑板桥以《满江红》词牌谱成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家苦乐歌》,其中有关春之乐的一段是这样写的:“疏篱外,桃花灼;池塘上,柳丝弱。渐茅檐日暖,小姑衣薄。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喜白头人醉白头扶,田家乐。”剪下自家园中的春韭,斟上过年喝剩下来的半瓮粗酒,邀邻居的老翁来畅饮一番,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也有两段有关韭菜的故事,十分动人。有一次,他看到一名赶马车的车夫,手提一块猪肉及一撮韭黄,来到北平一家小饭庄,将猪肉及韭黄往柜台上一撂,“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不一会儿功夫,一盘肉丝韭黄、两张家常饼及一碗炖肉就端上来了。但见他把菜肴分为两份,分别摊在两张大饼上,顺手把饼一卷,看来比拳头还要粗。于是,他张开血盆大口,左一口,右一口,再加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了,如风卷残云,另一张饼霎时间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饱嗝,真是痛快极了。又一次,他在青岛寓所的后山坡上,看见一群石匠在凿山造房,晌午歇工,有人送饭来。打开笼屉热气腾腾,原来里面盛的是半尺来长的韭菜蒸饺,皮薄馅绿,香气四溢,望之令人垂涎。当时,工人们个个饥肠辘辘,大伙儿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蒸饺大啖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但见笼底朝天,人人称快。
有人说韭菜又叫起阳草,常吃有补肾壮阳之功,更是没有丝毫副作用。也有句谚语说:“一月葱,二月韭。”意思是说,农历一月的葱最好吃,二月的韭菜最为鲜美。
朋友圈里春意浓
文/李子平
朋友圈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最能体现时下的“当红话题”。随着春天悄悄来临,“朋友圈”里也是春光潋滟、春意渐浓。
一丛迎春花热烈恣意地绽放着,花丛旁的一池水也碧波荡漾,远处的草地也有了返青的痕迹;广场上,有孩子在放风筝,花花绿绿的“蝴蝶”和“燕子”在蔚蓝的天空上飞翔……这是好友拍的“公园一角”,公园是城市里的“乡村”,自然最先捕捉到春天发来的讯息。
墙角的一枝杏花,怯怯地绽放着粉白的花瓣,我好像闻到了它淡淡的花香。这是好友拍摄的“一枝独秀”,还配上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整个画面清新隽永;几朵玉兰花在枝头含苞欲放,旁边那片粉红色的远景,想来是一树桃花,远处是一栋住宅楼。这是好友拍摄的“花香满径”,住宅小区的春天,虽然星星点点,却依然让人怦然心动。
街头的几个美女,穿着轻巧的春装,尽情地展示着她们的青春和亮丽。好友的配文耐人寻味:“大自然的春天和人生的春天相遇,就是这么让人心醉神迷!”两只可爱的小狗,在商场门口旁若无人地卿卿我我。好友的文字是:“春天来了,狗狗要恋爱了!”熙熙攘攘的街头,春色无处不在。
一棵浑身是刺的仙人球,竟然长出一个饱满的花蕾,眼看着就要开花了,这是好友拍摄的“仙人掌也有春天”;博友拍摄的一盆三叶草,那些像花朵一样的叶子,绿得让人的心都酥了、醉了;几片淡绿的叶子,几朵几乎看不出眉目的小花儿,看了博友的文字说明才知道,这是一盆“萝卜花”,虽然有些“寒酸”,我却看出了它对春天也充满了期盼和热情……这些图片都是好友们在室内拍摄的。原来,即使我们哪里也不去,春天也与我们如影相随。
一张张饱含春色的图片,一句句精彩绝伦的文字,就这样把春天留在了微信里。时光的脚步即使走到了炎炎烈日的夏天、萧瑟衰败的冬天,那时,只要我们轻轻打开微信,春天还会在手机里姹紫嫣红!
惜分飞·不舍离去
文/冰心无尘
读卷感伤悲满际,
琼影潸然静谧。
难诉君之意,
词没成句声先泣。
万籁无声心语系,
相送瑶池远忆。
不舍天涯觅,
情殇魂断音容记。
昨晚,好友伍秋明给我留言,让我看看她的两篇文章《多想留住你的丽影》及《为你唱起祝福的歌》。我能想象到,这应该是两篇书写她的一个宛如亲妹妹般的真实生活的文章。
因为在前一天,在与好友的交谈中,我已经知道了她的妹妹——翎子,因患绝症不幸过早地去了天堂。并在当晚拜读了翎子生前的许多文章,对翎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我想,既然好友要我阅读这两篇文章,必定有可读的蕴义。因此,我一上线就去了好友的博客,悉心从好友图文并茂的叙述中去探寻翎子生前发生的许多故事……
好友真不愧为资深记者,文笔细腻,情调真挚,思维缜密。把曾与翎子生前相处的种种过往所生产的怀想与思念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蕴涵了深邃的悲怆,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惆怅和难以排遣的伤感。如泣如诉,非常感人。读罢,心里难放难收。虽然不认识翎子,但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好友告诉我,翎子明天就要出殡了!一个好年轻的生命啊,就这样离开了让她眷念的世界!
生命对于我们是这样的脆弱!而我们对于病魔又是如此的无奈!
她美丽生命的绝尘而去,让我想起来一句话:流星,因为短暂而美丽,划过黑寂的夜空,释放出那一闪而逝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却没有人能无视它的存在。
不禁遥问苍天:默默的枯萎老去和瞬间的美丽绽放,结果虽然一样,但时间有长短,应该选择哪一种呢?
于是,我不禁在朋友的文章中留下了《惜分飞?不舍离去》这首填词,以寄托我对翎子的哀思与悼念!
千百个生命有千百种人生,千百条人生之路有千百人行。
怒放的生命是不会被遗忘的,即使离去了,依然是永恒!
翎子,我为你祈祷!为你祈福!相信你在天国依然美丽,依然精彩!
旧时的好友
文/赵翠莲
1996年,我第一次出远门,到深圳打工。
那时候还未满十八岁,没有身份证。就揣着村干部盖的证明就跟中介人到了深圳一家破旧的电子厂务工。破旧的厂房,陈旧的设备,厂里有一百多个工人在上班。我被分到了流水线上——— 焊锡。
上班很辛苦,八个小时就是坐在流水线上焊锡,那银白色的锡被烙铁熔化时,发出耀眼的光芒,眼睛不由得半睁半开,一点一点的仔细焊好。因为是计时上班,一遇到停电,大伙是最激动的。一停电时,大伙像是放学时候一样四处乱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着自己家乡。
与旁边那些嘻嘻哈哈的工友相比,她好像很另类,也显得格格不入。她不凑热闹,不爱说话。就连上班,下班,吃饭都是一个人。看她走路,不急不忙,脚步轻盈。
我几次想跟她打招呼,可每次看她总是低着头,好像也不想和别人说话。我只是远远的关注她。
上班时间她除了和工作有关的话题聊天之外,再也没有任何话说,也没人知道她是哪里人,只知道大家叫她阿珍。不过听口音,她应该是广东人。
那时候,工厂效益不好,一个月工资才三百二左右。还要给工厂扣押一个月。我第一次出远门,也没带够钱,本来中介人说是扣押半个月就可以发工资了,谁知道进了工厂,厂方就变卦了,改成一个月。我带的钱已用到山穷水尽。在食堂吃饭要扣伙食费,同来的老乡也都用得差不多了,我也不好意思向她们开口借。只好饿着肚子难过得一直在食堂门口蹲着……
“你在这里蹲着干嘛?”这声音很温柔,也有点熟悉。我抬头一看,是阿珍在问我。她居然和我说话了。我一脸窘迫,脸红得发烫,双手紧握着饭盒不知所措。她看到我手中的饭盒,似乎明白了一切,就从裤兜掏出一百块钱塞在我手里,“去吃饭吧,等下饭菜都没有了。”说完就自个进食堂吃饭去了。
我攥着那还带着体温的一百块钱,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忙追在阿珍后面喊:“我领了工资就还你,谢谢你,阿珍!”
阿珍回头淡淡的一笑,说道“不用谢,出门在外,不容易。”没想到阿珍这么热心肠,一直以为她是独行者,不会和工友说话的。
怪不得父母在家时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在我是真正的体会到了。
我和阿珍也渐渐的越走越近,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起逛街,游玩,一起哭一起笑,在别人眼里,我们俨然成了一对“同性恋”。
后来由于嫌工资太低,大伙纷纷跳槽,到了另一家待遇好一点的工厂继续我们的打工生涯。阿珍也在那个时候辞职回家了,因为她家里人催她回家结婚。
开始我和阿珍还有一些书信联系,说她结婚了,老公对她很好。而我继续打工,在深圳特区飘着,不怎么稳定。慢慢的,我的地址经常更换,也就和阿珍失去了联系。
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阿珍现在过得怎么样,不过相信她一定过得好,因为好人一生平安!
微信“好友”
文/杨丽
到朋友的公司做客,去的次数多了,和前台的接待熟了起来。所谓的熟悉,不过是知道了她的名字、大致年龄,是所谓的“脸熟”而已。有一天,当我和往常一样,礼貌性地和她打招呼时,她突然拿出手机说,姐姐,我加你微信吧。
这样类似的情况,随着微信愈来愈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时,相信许多人都遇到过。平日里无论工作、生活都没有什么太大交集的同事,多年没打过一个电话、在同学会上骤然相见的同学,仅仅因为工作关系打交道的同行,并不了解的仅仅有两面之交的人,一次饭局上偶然的相识,甚至和生活偶然交集的,比如办理车辆保险的业务员、做美容的美容师……有多少熟悉的陌生人,就有多少种添加微信的理由。
微信,是这样一种奇妙的现代交际工具。朋友圈内,晒旅行,晒美食,晒各种高大上的生活,也有吐槽、悲伤、鲜花与微笑、泪水与伤痛,无一不喧嚣地以各种方式呈现在朋友圈里。更为甚者,由此还衍生了“微商”,利用朋友圈推销化妆品、美食、衣物等等,不一而足。当万能的微信朋友圈被无限延伸和放大时,微信越来越远离了我们的初衷。在这里,看得见的繁华,看不见的孤单,那些暗伤隐痛,那些寂寞悲苦,深深地隐藏于朋友圈虚荣浮华的表面,沉寂不语。于是,渐渐地,我们去屏蔽别人,删除别人,我们又被别人屏蔽、删除。广为流传的就是那个测试朋友圈里谁清理了你的测试小方法,甚至百度上如何判断你的微信被人删除的搜索高居榜首,各种测试的小方法层出不穷。
你瞧,我们就是这样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不无得意、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高大上的生活,享受朋友圈那些或出于真心赞美,或仅是礼貌的点赞;一方面,我们有时甚至可能连朋友圈内他人到底发的是什么都无意浏览,就随手毫不犹豫地点个“赞”。就像微信发布的新版本里面,“点赞太容易,当面夸太难”。因为微信,我们许多人成了“点赞”之交,成为继熟人、朋友、同事、亲人等人际关系之后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在朋友圈里点无数个赞,却吝啬于在生活中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对方,或者,仅仅是为了听一下一个久未见面的朋友的声音,仅此而已。可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是吗?
微信,对于我来说,仅是一个个人的空间而已。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我不想向太多的人开放,只是自己生活的一个侧面,不想去因为偶尔的一种情绪低落而引发别人一串不必要的猜想,不想被不相干的人窥视,我也无意窥视他人,无意对自己并不关心的人感兴趣,点那种丝毫没有意义的赞。
所以,别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