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夜读的散文

2023/02/09经典文章

关于夜读的散文(精选6篇)

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入夏,午夜读孙犁

文/王文静

入夏,双休。

白昼的喧闹和繁娆,乃是别人的花开蝶舞。于我,不过是赖以呼吸、生存的天地空间。午时,花景正美,凉荫正浓,躲在帘内,倦时正眠。

因为,这个时节,昼长夜短,芒夏风干气躁,天热笔倦,渐渐慢怠了读书写作。所以,我更喜欢静夜,几颗星星,一枚月亮,青灯一盏,家人酣睡,我独醒。

至午夜,冷水沃面,继续端坐在夜的深处,一桌一凳,一杯凉茶,一卷旧书,蚊香袅袅,痴读那些文学前辈,从未冷却过的有温度的文字。

今夜依旧是孙犁,读他的旧闻、往事、保定、冀中,抗战时,一介书生,瘦弱身影,为了家国,别妻子,离家乡,在隆隆炮火中,用一支笔,践行文字梦。

人生晚年,白发皓首,津门深宅,织补过往,像只卧蚕,纵横艰辛;像个犁农,砚田耕耘。直到百年,任凭后世,褒贬抑扬。

暖暖的记忆文字,行行重行行,缓缓读淌成一条岁月的河。静深博远,乃冀中平原,不可或缺的一汪文学水源。

故乡,田园,滹沱河;风物,习俗,说书场;集镇,小城,旧书摊;攒动的人影,一步一景,一处一故事,若隐若现,多么熟识的旧时碎片。

在岁月的河流里,倒映,铺展成一幅水墨流动的文字画卷。徐徐展开,那一块水域白洋淀,映日荷花的馨香,明珠一样水乡景色,保家卫国的男人,缠绵痴情的水乡女子,缱倦诗画一般。

滹沱河的两岸,亦有旧时戏台,那一串响彻云霄的锣鼓铿锵,冀中独有的悲腔长调,梆子声声,喇叭悠扬。

静坐,读孙犁,在夜的深处,午夜前后,个把钟头。在前辈先生的文字里,任我读赏,独自穿行。

用文字的暖暖温度,熨帖奔波路上的匆匆和浮躁、褶皱和疼痛,填补追求物质的迫切和盲目、狂热和空洞。

目光穿行,总仿佛,就像前辈先生,孙犁一次一次回到故乡的“林子”,像只受伤的小兽,躺下来,舔舐、平复现实的伤和痛。

洗濯耳目,悦美心灵,在眠梦里,希求,一晤,一百零一岁的先生,倾听他的教诲,奢得那一小簇文字薪火。

“然于写作之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仿佛听见先生如是说。

然后,黎明醒来,声音致远,又仿佛看见前辈,留下的那串文学的脚印,坚实而温暖。

于是,朝着喧闹的尘世,揣上梦想,在文字奔波的路上,踩着前辈的余温履痕,继续独自前行。

夜读凤凰公园

文/孔伟建

观察一处景点,角度非常重要。一如读书,读是一回事,怎样读又是另一回事。

那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加完班,眼睛酸涩,想出去散散步。出单位大门西行,走着走着,不觉就到了凤凰公园。时值深秋,天气渐寒,路上车流人流依然不息。

老远,我就听见音乐声声,就看见不少景观灯,这些都与凤凰公园息息相关。光,一到夜晚,愈发霸道。光影、线条、音符、色彩,都与光有关,光有极大的包容性。有了这些光,我们就可以一次次地投身其中,感受那些感动的、闪烁的、想象的、确定的、自我的以及他人的存在。

修葺一新的凤凰公园,她恢弘大气的现代气息随处可见。

这公园,白天里,我无数次从她跟前路过,来去匆匆。黑夜里,我亲近她的机会却很少,算来,这还是我第一次跟她如此近距离接触。我错过了她的美丽,关于夜晚的,无数次。

我慢慢走,慢慢看。我在回廊上坐会,听会音乐。我在溪流边,伫立一会,感觉着扑面而来的水汽。我在假山旁看会,体味着园林工人的匠心独具。我在高大的白杨树下待会,跟它说会话。深秋了,它已开始落叶。我身边,还有很多四季常青的不知名的花草,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在深秋的夜晚中默默吐露芳华。

我周围有很多人,这些人来自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一到夜里,他们就同样被这公园吸引着,每晚都来赶赴与她的约会。他们来这里,散步、健身、聊天、散心、玩耍、交友、恋爱,每个人,在这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这些原本默默出入单位、菜市场抑或厨房的人,在公园里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有些事,原本只是觉得好玩,但因一份执着与坚守,结果成了让人惊喜感叹的风景。

我看着公园里的一切,突然觉得她迥异于白天。绿地、近水、远山,曲折幽深的回廊、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默默休憩的喷泉、堆叠有致的假山……一切设施,都在灯光之下添了一种神秘色彩。灯光,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地灯、射灯、彩灯,这儿一盏,那儿一丛,各种各样,将偌大的广场划分为不可分割又互相独立的若干区域,那样和谐,那样幽邃。

公园,依然坐落于凤凰山下。她,跟山是一体的。你可在公园缓步,可拾级登山览胜。山上有亭,翘首飞檐,小巧玲珑,在夜灯映射下,更见别样风致。

夜晚的凤山,人流不断。灯光,将它变成了不夜山。我想登到山顶,站在高处、远处,看看夜晚的凤凰公园,我想看看,在陌生的高处,凤凰公园是怎样跟这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

我沿着台阶,逐级而上,步步登高。我看着自己的身影被灯光越拉越长,我觉得夜晚的凤山,和夜晚的广场一样,不是那样直露,给人以更多想象。你不知道,一棵松树后面,隐藏着什么。不知道,一块山石后面,隐藏着什么。你不知道,山风从哪儿来,又吹向哪里。

我站在山上,看着下面的公园。再次感觉到,角度是多么重要。我站在高处,看到的公园,完全不同于身处其间的公园。我觉得,公园里的人群跟我一样渺小,我感到这公园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她已跟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仿佛,她的新生已默默等待了许久。她身边,是滚滚的车流,是不息的人流,是日渐耸起的建筑。

凤山之上,气势恢宏的凤凰阁,规模初具,正在加紧施工之中。夜色之中,工人依旧在忙碌。可以想见,她的面纱揭开之日,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艳。

生活,随处可见。人心思安,我们在公园上各行其是,没人扰乱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在广场上散步、跑步,脚踏实地,你会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你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体重,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你会碰见这样那样的人,你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风景,听到这样那样的故事,或许,这正是生活的味道。

秋夜读你

文/弥勒内院看门人

广袤的夜空里,一轮弯月悄悄地爬上西楼,繁星不时俏皮地眨着眼睛。一阵很轻、很淡秋风吹过,带来淡淡的玫瑰花香,这样幽静的秋夜,白天的喧嚣与繁华慢慢的离我远去,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

窗外的桂花树被秋风轻轻地拍打着,发出唰唰的声音,让秋夜显得更加的无奈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的透过窗帘,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一盏孤灯下,思念的人辗转难眠。我的心情如潮水一般的开始蔓延,在这样的月光下,在浪漫的秋风里,我一个人坐在窗前静静地读你,享受着难得的冥思的滋味。

年少的我,曾经为爱迷失、为爱痴狂;也曾经海誓山盟、为情所困,曾经憧憬一份浪漫的缠绵;现在的我,在烦躁的世俗里中迷失了自我,在无奈的现实里慢慢地磨灭了我的棱角。

惨淡的孤灯光下静静地读你,感受那久违的浪漫、缠绵。那是怎样的浪漫啊,山为之婀娜为之妩媚起舞,水为之清澈为之悠悠荡涟漪;那是怎样的缠绵啊,弯弯月儿轻轻钩起的情丝;点点星光窃窃羡慕长吻。流淌的月光下读你,我穿越时空遨游于前世今生,心中流淌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听你缠绵地轻唱着优美的情歌,心中没有一丝尘世的烦恼,只是静静的感受,流火的时节,夜色如水弥漫,如同拥抱了整个生命的温情,读你激扬的文字穿过千年的风声,荡起层层涟漪。

读你似春,如春雨滋润着心田,让三万六千个毛孔都舒畅;读你如夏,如暴雨洗涤着尘埃,让辽阔的大地清洁起来;读你若秋,秋风云在天空悠然飘荡着,让广袤天空增添了浪漫的氛围;读你胜冬,感觉到寒梅傲霜雪、劲松立寒风伟大。读你千遍万遍,让我拖着疲惫的步履找到了心灵停靠的驿站;让我骚动的心变得宁静而安祥。我的思绪永远被你左右,从此,今生我将孜孜不倦地读你。你是云,我是风,我将和你永远不分离!

夜读一得

文/刘玉平

夜读《东周列国故事》。

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信陵君交了两位民间朋友。一位是糟老头侯生,此人是个隐士,好摆架子,满腹经纶;一位是年轻帅哥朱亥,此人杀猪为生,力大无比。

侯生为信陵君献出“盗兵符”妙计,朱亥为信陵君锤杀将军晋鄙,顺利领军出城。

故事是有趣的,但我以为,故事的背后更为深刻。

信陵君不论阶级门第,善待草根平民;侯生看似摆谱,是非礼数却很分明,非仁者难为;而朱亥不攀权贵,关键时候,却愿为知己献身,岂一个“义”字可以盖定?

反观当代社会,其实蛮多利欲熏心之人。出卖朋友,不惜友情;利用情感,谋取私利,等等,不一而足。这不免让人叹息。

当中原因很难说清。市场经济迫人追利是一因;我等俗人忽略修心,不抵物质诱惑又是一因。

我们无法要求天下人承担道德进步的责任,却需常常问自己:有否忘记仁?有否忘记义?有否忘记恩?有否忘记情?

久而久之,心便宁静,人便宁静,社会便宁静。

夜读,三合居听雨

文/张 筱

一场酒,让我双休日读完一本书计划彻底泡汤。如同窗外下下停停的雨,前日的酒,从中午开始,喝了一天(据说晚上九点才散,那时我早已醉倒在床),到最后,我终是没能送大家离开三合居。

小儿子送我侄儿去长沙,返回时买了到这个城市的票,早上抵达。晚饭没有在外面吃,我做了两菜两热四个菜,然后倒上两杯酒,可惜的是儿子抿一小口嫌辣,这样就给他换成红酒。

父子围绕家中的琐事拉了会家长,到说到他的处境时,他有意避实就虚、轻描淡写地跳脱过去,这样便不好再细究,毕竟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主见、计划,一些是可以告诉父母、朋友的,一些是只告诉朋友的。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比敌人还可怕。曾经一段时间,我感到与他沟通是费力不讨好,这与他的性格很有关系。不过现在沟通起来好多了,起码他愿意与父母交流了。虽然也是藏着掖着的,但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就等着他露出“尾巴”,呵呵。

儿子去书房睡了,我一时困意无,便翻没有开读完的《城门开》往下读,读到《父亲》那一篇时,我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当年的心境。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完掩卷,当正陷入思索中时,被窗外忽然响起的雨声打乱。天刚黑时,天幕上还浮动着半圆的月亮,看来下顺了的天气,说下就下。

夜读,或者听雨,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今夜心情有些特别,不知是因为我们父子之前关于儿子工作、前途的对话,还是因为《城门开》这本书对心灵的浸润。说不清的心情,如同秋日雨后初晴的天,云低垂,不见太阳,天光透彻明亮,四周物体、树木,都裸呈出油画的意味:是那种混乱的白。

雨越下越大。隔窗听着外面的声响,从不同的声响中,我能听出雨落在的方位、落在什么器物、落在了那一处。雨落在各处的声音同时响起,这样不同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让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十面埋伏”的古琴曲……

再聆听——

原来今夜三合居的雨,细听下竟如“十面埋伏”一样被秋风弹奏,感人至深。

快中秋节了,雨不知还要下多久?嗣后的月,能否照透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