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散文
关于中国的散文(精选10篇)
关于长安
文/朱鸿
长安是中国的心
秦王挥剑东进,统一了中国,宣告自己是始皇帝,不料秦有二世而亡。
随之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享国二百余年,是大朝代。
隋文帝发兵南下,结束了中国之分裂,当然属于伟大的君主,可惜隋也有二世而亡。
随之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享国近乎三百年,也是大朝代。
长安居中国疆土的中央。中国大地的原点现在仍在长安的范围。北京时间,实际上是由这个原点所测算。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最早是从长安传播的。世界不知道中国的日子,已经知道了长安。从长安所传播的中国也最强大,最富裕,最繁荣,最浪漫,是礼仪之邦。天下人谁不向往长安!
长安文化弘孔子之仁义,取老子之清静,融释迦牟尼之慈悲,合乎大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和正宗。它的开放性和宽容性,让天下人景仰。汉长安,尤其是唐长安,使长安文化充满了美。
长安之得名甚早。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连绵二百余年的兼并战争,暗无天日。那时候,有一位智者见民苦难,凄惨,不可聊生,便给秦岭与渭河之间或曰丰镐之间的一个地方命之以长安。其处周之杜伯国,秦之杜县,虽小,仅仅属于乡之所聚,但它却表达了天下人对和平的切盼与深诉,也表达了对极权和苛政的抵抗。此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361年之后的某一天。过了几世,秦王嬴政之弟嬴成蟜封为长安君,食邑于斯。遗憾不管是秦王还是秦始皇,他的天下没有长安。
长安是中国的心。
长安属于中国人
长安是天子的城,一千余年,十三朝的几十位皇帝,开国于斯,拓疆于斯,祀神于斯,教民于斯,也哀于斯,死于斯,借黄土葬身于斯。
汉军从长安出发,征匈奴于千里之外,从而把汉人的强大传播至西域以西,北地以北。唐皇帝坐长安,接受贡拜,万邦遂体验了唐人的繁荣。
中华民族复兴的复兴,就是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显而易见,在历史上无一次或数次之兴,绝无复兴之谋。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盛世,才有现在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历史上的盛世,最是汉唐。中华民族之复兴,以汉唐为精神参照,合情合理,也使自信和自尊获得了源流。长安是汉的国都,也是唐的国都,长安的意义遂有十分的深刻和十分的丰富。长安文化是足以永持之瑰宝。
唐代的青年,凡有志的,都希望往长安去,因为长安大存建功立德的机会,能封侯任相,光宗耀祖。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那时候赴长安的才俊。
长安像温润坚韧的玉一样镶嵌在唐诗之中,唐诗像种子一样逢春开花,逢秋收获,把长安流布给子子孙孙,千门万户。文学作品反复出现长安,遂使长安变成了一个原型,一个象征。不管国都在东还是在西,在南还是在北,都可以用长安喻之国都。长安也变成了漂泊者的故园,读书人的情结,甚至只要喊出长安,就会想到晨曦中的宫殿和夕照下的陵阙。
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无不附有先民、先贤和先王的灵魂,蕴含着他们的理想。如此长安,当然属于中国人。也基于这样的逻辑,四海之内的中国人才连长安的残碑剩石也紧盯着,看谁在改变原貌,谁在制造危境,谁在暴毁。
明清之西安府,中华民国之西安市和今之西安市,都是依长安而为城的。生于西安,在西安生活,在西安工作,应该感到荣幸,不过更应该感到一种对长安所余的保护和承继的责任。西安人利用长安的形胜、史迹和遗址,其权利显然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属于包括西安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它们是前辈创造的,不是今之西安人创造的,也因为不唯今之西安人具利用的权利,后代也具利用的权利,遂需给他们留一些空间。任何对长安的损害和破坏,甚至过度利用,都是无法向中国人交代的,甚至不配长安意象和长安气派的规划与建筑,也无法向中国人交代。实际上西安人为庇守长安形胜、史迹和遗址,素有非凡贡献。西安人懂得,长安的任何一片余辉投射在自己的城上,长安的任何一片余香飘荡在自己的城上,都会使自己的城增美。
长安万岁!
沉默是金
文/吕进
出差的时候,家人常常提醒:“别随便去称赞别人的东西哟!”这个嘱咐背后有好些故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硕士学位授权点很稀有,更何论博士点了。1984年,西师外语系汉语教研室以方敬(教授)、邹绛(副教授)和吕进(待批副教授)为导师,申报硕士点。报点必须要有三个高职的导师,我是讲师,所谓“待批副教授”,其实是学校玩的花样而已。也许是方敬和邹绛的名气太大了吧,这个还有“待批副教授”的跛脚梯队,上报北京后,居然获准了,大家都很高兴。
三个导师在方敬家里开会商量,慎重一些,方敬是学校的副院长,太忙,由邹绛和我前去济南,因为山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现代文学硕士点。先学习一下别人的经验,再规划我们的学位点。到山东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高兰;到山东师范大学,我们拜访了导师冯中一。两位导师极其热情,冯中一还陪我们游大明湖,并带上家里珍藏的法国餐具,在湖边宴请。
既然到了山东师大,邹绛和我都觉得有一个人必须看望,这就是孔孚。孔孚刚在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水清音》,名声大噪,出版社副总编杨本泉是孔孚的伯乐。孔孚一生多艰,幼时干农活砸伤右手,只能靠左手生活。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里都挨整。1979年平反后,应时任山东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田仲济之邀,从《大众日报》调往山师,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新诗研究。正是在山师,孔孚发现:中国传统诗歌的重头戏——山水诗断了线,他立志要当“接线人”。《山水清音》问世,好评如潮,美国一家华文报纸甚至称孔孚为“现代山水诗祭酒”。
孔孚设家宴欢迎邹绛和我。在诗学上,我们是知音,席间交谈甚欢。我指着我面前茶几上的一个蚌壳造型的玻璃烟灰缸,称赞说:“孔孚兄,这个烟灰缸真是漂亮!”孔孚说:“我也很喜欢这个烟灰缸呢。”
告别济南,邹绛和我坐火车去北京,一大群山东朋友到月台送行。握别后,我们进了车厢。火车快要开动,孔孚突然从窗口给我递进一个用报纸包着的东西,说:“吕进兄,拿好啊!”火车开出济南后,我把报纸打开,天啦,是那个玻璃烟灰缸呀!怎么能夺人之爱呢,都怪我多话。
看来,沉默是金。英国人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人说:“沉默是花。”冬天的沉默推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雄鹰的沉默蕴含着力量与自信,而《论语》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就像美国作家杰克霍吉的书名《习惯的力量》一样,习惯有时是很固执的力量,烟灰缸一类的故事在我这里并未绝迹。
从1993年秋到1994年春,我在莫斯科大学担任了半年的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部同意的我的课题是:《中国新诗在俄罗斯的翻译、出版与研究考察》,莫斯科大学指定的我的合作教授是谢曼诺夫,这是一位着名汉学家,也是中国北京大学的客座。莫斯科大学号称是欧洲智库之一,它的办学方式和治学方式带给我许多启发。莫斯科大学也给了我暖暖的情谊,我和汉学系系主任卡拉别相教授签署了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莫斯科大学汉学系结成友谊单位的协定书。
我住在莫斯科大学的主楼,在列宁山,而汉学系在克里姆林宫旁边,去那里要坐地铁。我一个月去几次。系秘书玛尔伽丽达是外交部的退休人员,一位善良、有风度的俄罗斯大妈,到过中国,但是不懂汉语。第一次见面,她问我:“教授,你是北京大学的?”我说:“我从重庆来。”她表示不知道重庆。我说,抗战时候中国的首都,你都不知道?她一脸歉意。每次一到汉学系,玛尔伽丽达就自作主张,四处打电话:“吕进教授来了,你们有什么事就来找他吧!”一次,我的助手来办公室谈帮我去图书馆借书的事。完事后,我发现系办公室的圣诞树很漂亮。玛尔伽丽达告诉我,这圣诞树是可以折叠起来的,装进一个就像衬衣盒一样的纸盒里。我听后大感兴趣:“哟,在中国我还没有见到这样的圣诞树呢。”
几个月后,我要回国了,系里召开送别会。我致答词后正准备下台,卡拉别相说,别忙,别忙,还有一样礼物呢。他递给我一个纸盒,里面就是那颗圣诞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汉学系居然割爱,让我把办公室的这棵圣诞树带回中国。
走进梦想
文/赵千菡
亲爱的祖国母亲:您好!
回首历史,您已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过了峥嵘岁月。
东西南北中,五十六个民族唱着那首歌,从历史的角落中站起来。高原雪山欣喜地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青藏铁路从这里穿过,改革的春风涌入了这千年冰封的古道圣河;泰山的青松自豪地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沿海城市发展潮流,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如泰山一般挺拔巍峨;香港的紫荆花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孩子回归你的怀抱,向百年殖民告别,“一国两制”是海的胸怀,山的气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昭告天下,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地下沉睡两千年,可他依然不垮;大沽口炮台那黑沉沉的宣示:弱国无外交,睡狮想要站起来。您的孩子们攀上历史的顶峰,在历代先人驻足的地方盼望着,盼望着东方红日的一次次喷薄、腾升。
我们是您的孩子,我们的身上有着你的明天,有着自己的梦,有着你寄予我们的希望。百年来,中国梦一次次地实现,明天的中国梦,将由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来实现,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拥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梦想的实现需要成功,梦想不是空想,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想要成功,所以我在为我的成功准备着,也许,我成功的奠基石是课堂上比别人多记的三行笔记,是比别人多做的一题数学题,是比别人多认识的十个单词……这些奠基石要一块块稳稳地垒好,才能登上成功之峰,到可以实现我目标的那所高中,到我梦寐以求的那所大学,从事我最理想的工作,一步步实现我的梦,一步步为着中国梦前进。人生路很长,每一段路都有一个里程碑,上面写着自己的梦,人们通过努力来实现它,一个个梦想的实现,十四亿个小小的梦想实现,达到了一个磅礴浩荡的中国梦。孩子们用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着你的发展,带动着你的前进,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奔向繁荣富强。
今天的我们不需要战火的洗礼,不用担心国土的沦陷,但中国梦仍需要我们向前争取,我们是中国的新生力量,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梦从小事开始
文/龙睿
每个梦想的存在,不光靠想象,还要靠我们在现实中的努力才能完成和到达。不但个人有梦,我们的国家也有梦想。习近平爷爷在深情阐述中国梦的时候,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乘风破浪会有时”,我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三句诗的意思,但是我知道,这是在说,我们伟大的祖国要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
我也有过很多梦想,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发明时光机器,让人们在现在和未来里自由穿梭;我想成为一名医生,让所有看不见世界的盲人小朋友都能重见光明;我想成为一名冰球运动员,能代表中国到世界赛场上和冰球强国们同场竞技。
但是,我现在有一个不同的梦,这个梦说起来很小,却也很大。在我和家人利用寒暑假出国旅游的几次过程中,我发现过一些小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们到法国着名的卢浮宫的时候,我发现了墙上有一条只用中文书写的标语,“请勿大声喧哗”,后来我注意到很多着名的旅游景点都有用中文书写的类似的标语;在国外的机场里,我发现了很多国内去旅游的叔叔阿姨在等飞机的时候,都会在机场里脱掉鞋子大声打牌,旁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在去听音乐会的时候,周围的环境都会非常安静,但是会有很多中国的小朋友在吵闹和进进出出;还有很多时候,当我礼貌地把垃圾丢进垃圾桶时,会有外国人问我,你是不是韩国人、日本人,但是当我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他们似乎都不相信……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父母从小教育我们要讲礼貌、懂规矩。可是很多人好像忘了这一点,做了很多不礼貌的事情,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这种情况能够得到改变。在我们国家强盛时,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从小开始,从小事开始变化,需要我们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
中国年,春节红
文/张金刚
红色,是春节永恒经典的主色,似乎也只有这独具意韵的中国红,才搭配这风情独具的中国年。漫步大街小巷、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户家庭,那耀眼喜庆、彰示希望的红色,如应时萌生的可爱精灵,一时间弥满了大江南北,浸润了华人之心。
火红的灯笼,一个个、一串串,挑上了屋檐,悬在了半空,滚圆、方棱、八角……形态各异、造型奇特,用鲜明的中国符号、唯一的暖红色调,映照着塞北山乡、江南水城,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庞。鲜红的春联,一条条、一副副,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挥毫写出美好的新春祈愿;用对仗工整的词句,恣意彰显着恒远的华夏文化;贴在门框,顶天、立地、暖人,红火开启了崭新的希望之门。
朱红的窗花,在那淳朴的乡间炕头诞生,从那灵巧的农妇之手剪出,剪个猛虎啸川,剪个牡丹吐艳,剪个丰收锣鼓,灿烂的心花便随着那纸屑纷飞而火红绽放;红红的窗花一时间扮美了赭黄单调的农家小院,顿显温馨而敞亮。
红色唐装,是过年的主打。男女老少皆爱以红色装扮,用一种复古格调,洋溢出过年的喜庆。老人着红,风韵犹存;青年着红,活虎生龙;女人着红,靓丽动人;男人着红,伟岸裹风。一袭红装,或娇艳、或绰约、或青春、或灵动,皆应景地透露出新年的欢乐祥和。
红色装饰,是过年的必需。打扫一新的房间用温暖的红色精心装点,在这个寒冷依旧的季节,营造一隅爱意的天堂。红色的插花,可人鲜嫩;红色的床铺,温馨舒适;红色的福字,暖心深情;红色的灯光,宁静安祥。一家人,或聚餐、或言欢、或嬉闹、或安眠,皆在这满屋的红色中享受着美满与和谐。
暄腾腾的馒头揭锅了,母亲找来红纸,浸在酒盅里,用筷子蘸了,挨个用心地点在馒头正顶。雪白的馒头顶着红红的圆点,挨挨挤挤地排在那里,煞是可爱,寓意鸿运当头。热乎乎的年糕端上桌,厚实黏软,喷香诱人;金黄的年糕密密点缀着颗颗大枣,色彩明快,寓意锦上添花。
离乡的游子,再一次怀揣浸满汗水的钞票,将浓浓的乡情、满心的思念全部打包,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几多辗转,都会赶在年前,欢喜地扑进家乡、父母的怀抱,与家人团聚,过个红红火火的团圆年。热恋的新人,大抵会选在春节前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火红的喜字、火红的嫁衣、火红的闺房,红火的婚礼、红火的喜宴、红火的祝福,皆在此刻一起聚拢,萦绕着甜蜜的小两口,开始迈入红红火火的小日子。
中国年,款款而来。春节红,华丽登场。难以割舍的红色情缘,再次搅动了茫茫华夏大地,激荡着浓浓爱国深情。一切美好的祝愿、所有美好的梦想,皆会乘着这喜庆吉祥的红色,在崭新的一年,如愿以偿,红火点亮。
我可爱的中国
文/曹建才
亲爱的外国青年朋友们,欢迎你们到中国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我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你们说说我可爱的中国。
欲说太多,仅择二三。就让我从你们最为关注的几个“中国关键词”开聊吧。
来到中国,你们首先关注吃的怎么样,“民以食为天”嘛。“中华美食”,会让你听得耳热,看得眼馋,吃得陶醉。中华美食风味多样,四季有别。它的口味有着“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有着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别。
它注重菜肴的色、香、味的完美结合,给人以视觉和食觉的绝妙享受。此外,它还有好听的名字、耐听的故事,真是趣味十足。更为称奇的是,中华美食讲究“医食同源”,做的菜既讲究好吃,又对身体有医疗保健之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党领导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使“中华美食”给人以鲜美的口感享受,还让人感到一种陶醉的人文关怀。物质和精神丰富了,自然使充满了情爱的人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物质丰足的中国,注重了居住环境的建设,难怪你们关注中国的“美丽乡村”呢!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一个个环境美、生活美、心灵美的美丽乡村,让八亿农民过上整洁、富裕、文明的生活。这,是全党的愿望,是全民的愿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部分。
实现中国梦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自古热爱和平和发展。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陆上贸易,促进了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合作精神,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带一路”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国人民相交相知,共享和平富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开放的中国愿意以诚实包容的姿态,笑迎宾客,共谋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吃则美,居则安,交则诚,这就是美丽中国向你展开的笑颜。
和平、温情、包容,这是一个大国的美丽情怀。是啊,我深深爱着的这片土地,可爱的中国!
格林女士
文/赵刚
去年春天,我认识了从英国来西安留学的格林女士。
格林女士刚届而立,身材单薄高挑,肤色嫩红,黄亮的秀发斜垂肩头,说话时眼睛总是极认真地眨呀眨的,吐字慢且清晰,始终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那天,我去某大学找一位英文系朋友,由于是中午,学生都回宿舍休息了,所以我只好闲暇无聊地摸出一本随身带的小说,倚墙翻阅起来,等候学生陆续进班。
“Holly,您好!请问您的书,我可以借读一下吗?”正读得入迷,一个吐字缓慢而又发音抑扬的女声传入我的耳膜,回头看,见一位穿着朴素外国女性站立我的身旁。她的眸中溢满诚挚的恳求,使我不能不照她的意思去做。
女士双手捧过我递上的书,惊喜地连声致谢:“Than k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
我在心底里不禁笑了,外国人的礼节真多。她邀我进她班里坐;考虑到自己这会也是没事,便随她一起步入教室。教室内空无一人。攀谈中,我知她叫格林·琼斯,首次留学中国,英国伦敦人,对中国文化极为欣赏,更赞叹华人的纯朴热情。她笑着对我说,中国大有前途呢!一个心系中国,一个根在华夏,顷刻间,我俩成为相见恨晚的相识了。
格林女士眨巴着宝石样纯蓝的眼眸问我:“请问,您吃过饭了没有?”
我笑答吃过了。
她歉然地告诉我她还没有吃午饭,就从桌斗里捧出一个褪色的饭盒来,里面有两个普通的校灶馒头,一小块榨菜,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见我瓷眼盯视她,便笑着解释说中国饭菜极美味呢!
我问她:“您午饭就吃这个?太将就俭朴了!”
她说习惯了。
“是因为手头拮据吗?”
她问我什么叫“拮据”。我解释给她,她摇摇漂亮的额头,认真地告诉我说想多点积蓄,回国后给丈夫和小孩买点像样的中国礼物。
我问她想英国吗?
她说想英国,更想家,想父母、丈夫和儿子,天天晚上总睡不着觉。她说她的父母都已年迈,白发苍苍了,虽然没有太高深的文化,但很慈祥,很会体贴人;丈夫英俊、高大、文明,她视他为至善的上帝;儿子相貌很随父亲,现在也该过第三个生日了……话讲至此,她的眼眶里晶莹起泪水,我也有点感伤。是啊,谁不热爱自己的国家,想念自己的亲人呢?
临别时,格林女士请求我将那本小说借她几天,因为书市好像没有这种版本。我欣然相赠,并告诉她我很欣赏她的好学,但愿她能将西安文化、中国文化的精华传播给她的国土及亲人。显然,她被我的说法感动了,兴奋地连连点头说:“会的!会的!”
那次巧遇之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格林女士。过了些日子,我给我的大学朋友写信,询问格林女士的情况。朋友复函告诉我说:格林女士已提前学成归国了。我的心中一片怅然。真不知何日才能与她重逢——这位爱国、勤俭、好学上进的英籍女郎!
父亲的中国心
文/侯镛
我的父亲是农民,他文化不高,没出过远门,一辈子耕田种地,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因为他有着一颗红色的中国心。
我的老家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通电,到了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燃起松明来照明,但松明也是来之不易,为节约起见,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松明就及时熄灭了。这时候,父亲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他的宝贝收音机来,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或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这两个电台是父亲了解外界的窗口,就像是暗室里亮起的明灯。
199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父亲买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在屋后的陡坡上蓄了一池水,利用水力发电。水池不大,仅能维持一个多小时的照明,但父亲很快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他用铝线自制了一个户外天线,能收到中央台,但画面雪花模糊,噪音沙沙作响,好在父亲已经知足。每天傍晚6点50分,父亲准时发电,打开电视看《新闻联播》。
时间来到1997年,家里小发电机彻底坏掉了,好在村里终于通上了高压电。开初的时候,电力供应不稳定,时有时无。有电时,我们一家人就守着电视机;但要遇上了停电,那就只能焦急地干等着,有时一等就是一个晚上,直到哈欠连天,这才心有不甘地回房睡觉。对父亲来说,隔一天不看新闻都会觉得浑身难受的。
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我们一家人围着电视看直播,父亲很激动,不停地感慨:“国家强大了,再也不用受人欺负了。”记得1998年特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人,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奋不顾身,让人深深地感动。通过收看新闻,我们的心和祖国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时光飞逝,十年后,我从学校里毕业,在外地参加了工作。此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父亲仍旧每天都要看新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其时我刚好请假回了老家。发生地震那天,我们一家人的心都被汶川牵动着。当晚,父亲一言不发地坐在电视前,久久不肯回房。翌日清晨,父亲又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视机,密切关注着灾区的最新动态。那些天,父亲没有下地干活,只是默默地守着电视机,脸上没了往日的兴奋笑容。当他看到新闻里公布的捐款账号,他回房掏了二百元现金,递给我说:“我不会转账,你帮我捐二百吧……”看着连件像样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父亲,我不觉热泪盈眶。
随着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里换了一台55英寸的智能电视机,农闲之余,父亲就锁定新闻频道,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再看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好成绩,了解国家实行的惠民好政策……即便是重播,他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常常感慨说:“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啊!”
不知不觉,父亲已年过花甲,但他这辈子还没出过远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看看。我想,如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出门不再是件难事;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今年一定要带父亲去天安门看看。这不仅是父亲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因为我们都有着一颗中国心。
东方第一镇
文/王言博
寒假的时候,我们全家来到了中国的北极黑龙江省,经历了一次在东北过年,最让我难忘的是神奇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乌苏镇。
乌苏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方第一镇,位于中国版图的鸡嘴尖上,有名的黑瞎子岛就在这里。
早就听说了东方第一镇,尤其是整个镇上只有一户人家,又加之黑瞎子岛的收回让我们更是想去一看究竟。由于我们来这里的时间不对,所以已经没有通往乌苏镇的车了。这里的人特别注重过年,出租车也都收工了,给再多的钱也不干;而且所有的餐馆都关门了,你有再多的钱就是买不来一顿饭。无奈之下爸爸只好找来朋友帮忙,借来了一辆小车并还给我们找了一个熟知地形的司机。
一路的风驰电掣,两边全是沼泽地,只因天寒地冻全是皑皑白雪,只露出点点黑色的苇子根。地面全是冰,可司机一路120码不减速,技术是超一流的。到了镇上真是一个人都没有,所谓的只有一户人家指的就是坐落在这里的东方第一哨。哨所里有驻守的边防军,我们还看到了中国东界碑,也就是东方第一界碑。边防军不仅要守护这一方国土,还要担负每日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把国旗升起来,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夏日里凌晨1:50就把国旗升起来了,2点天就已经全亮了。而这个时候我们西安都还在梦乡里呢。
黑瞎子岛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的一块不大的岛屿,虽然已经收回一半,但是我们还不能上岛去,只能遥望。江面宽得看不到边,由于当时刮白毛风,风带着江面的雪呼呼作响,打得人脸生疼生疼的。不敢久留,在哨所里与边防军扯了会儿家常,还吃上了一顿正宗的全鱼宴,八个菜全是鱼,八种不同的做法,鲜美至极,至今还留恋其美味……
离开中国看见太阳最早的地方,已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八了。
西安印象
文/[美国] 杨涛
与人一样,城市也有自己的风采、自己的个性。由于旅游和学习,我有幸了解到几个中国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既傲慢又壮烈。上海似乎依然年轻,可以看做是中国的探险家,既活泼又大胆。西安呢?虽然我住在西安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但还是能看出西安就是一位宝刀不老的老人,既明智又练达。
看着地图,你会很自然地发现中国的形状像一只雄鸡。仔细地看,就会看到西安处在雄鸡的心脏位置。的确,西安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痕迹。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最宝贵的文物之一,代表着统一了的中国的权力。在地下军事博物馆,能看到成行成排的陶质士兵,他们的身材、脸型,甚至表情都很有特色,让人能够感受到秦朝军队的强大。兵马俑之外,秦始皇的陵墓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被建成跟一座山丘一样大,体现着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工程技术和勇于挑战大自然的精神。
虽然没有北京、上海那样现代,西安却偏偏不服老。其实,登上城墙,看着周围直冲云霄的高楼,会感觉这个城市在紧跟时代的步伐。西安因保持古代文化又追求现代文明而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虽然高楼群已经吞下了西安大部分的老城区,但高楼大厦中的钟鼓楼依然代表着西安的历史。这些景物是古长安的遗迹,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