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人的散文
关于友人的散文(精选9篇)
听友人说禅
文/闲云野鹤
这一段时间不停地和旧朋友交往,一些多年不见面的旧友,突然又都齐齐交往起来,时间好像没有过去那么久远,只是昨天前几天,一下子就链接了时空。我特别珍惜在意那些能印记自己年轻时模样和形态的人。就算多年不相往来,见面也可以很相知,可以很深切地说说儿女私房,进一步说明了心的距离和现实中的的距离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人天天在一起,却离得很远,我们相知吗?相识容易相知难。
友人近年来潜心学习国学,学习老庄和禅,我连皮毛都不得,听着她说,两眼瞪直,只有点头的份。
益友啊!和她们交谈,每每让我如饮甘霖,滋润心扉。点点滴滴都记下来,慢慢细细地品味吧!
万物万态都是流动的,不必介怀此时,又焉知彼时会是怎样?我们不妨看远一些。
你以为好的事物,幸福快乐的状态,可能只是你顺应这个社会的,大众的观念,其实是有点不可靠的,如果你要刻意追寻,那一定就不合适自己。
任何成为事实的东西,最绚丽的状态也就是消磨的开始,有的慢慢耗,有的瞬间陨落。耗的同时,享受过程,逐渐归于平淡;快的却让人惊艳,记忆深刻。
人是独立的,只有自我循环,自我救赎,不能依靠任何人,包括亲人,更别说夫妻。说相依为命,其实是挺自私的,牵扯了别人,也纠结了自己。一旦发生了些什么变化,根本无法调整。
保持平和的心态最重要,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极其平淡甚至无聊的,生命生活只是在缓缓地流动着,就是要在这种状态下,保持着自己的平衡,在意着当下,这就最好。如果有波动,就用更大些的兴奋感去迎接和享受。
八月桂花香
文/卜凯
儿时,常听奶奶给我讲些月宫轶事,她把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以及树下吴刚与嫦娥的那点事儿描绘成了秋天的童话一般。年幼不醒事的我每次听完奶奶的这番描述,总忍不住痴痴地吐出这么一句话来:“等我长大了,就娶一位在桂花树下长大的妹子做老婆”。
或许是因为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段儿时美好记忆的缘由吧,上学了,我自然而然便喜欢上了描写桂花的佳句: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鲍令晖的“桂叶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苏轼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字字句句,几乎过目不忘。
十八岁那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大西北谋生,一去就是整八年。大西北或许没有桂花树,苦于忙生计的我一直无缘观赏到真正的桂花。
当我重回老家这年,炙热的夏季已渐渐远去。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友人告诉我,要在这天,了却一桩悬在我心底多年的心愿。
循着一路醉人心脾的芳香,友人领我去到郊外一处幽深宁静的绿色世界。这里,阳光和煦,空气清新甘甜,野鸭在头顶结队翻飞;这里,满是密密层层的树丛,碧绿碧绿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眼前这些树,跟我老家阳台上那些常年不修边幅的冬青没啥两样,附在枝间嫩叶下点点簇簇的淡黄,正隐隐约约散发出丝丝缕缕的馨香;而树下铺着的一片橘黄,正灿灿发光。一股似曾熟悉的味儿随风袭来,顿时唤醒了珍藏于我心底多年的渴望:一定是桂花,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成片桂花了!几朵小花组成一簇,每朵小花长有大同小异的花瓣,晶莹的花蕊点缀其间,恰似乡间邻居小妹家刚孵出那些鹅儿身上的绒毛。
穿行于棵棵桂树间,只见树上的花越来越密,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香味儿,令我仿佛坠入花海,进入了一个缤纷的梦境间。无处不在的绝妙风景,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浪漫唯美的自然气息。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过几簇开得正艳的桂花,只见鹅黄色的花朵似一粒粒米粒,淡淡然然,婉约静谧,顿时把我带回到那段充满童趣的美好时光里……
懂花的友人告诉我:桂花的种类繁多,较有名的除刚才观赏到的银桂外,还有一种叫金桂。金桂在阳光的照射下会闪闪发光,如同一个个小小的、金黄色的精灵,香味儿也较银桂更独特些……时光流逝,花开花落,桂花弥漫的香味儿将一直持续,甚至初冬,甚或更久远……
与友人落座于这片花香悠悠的桂林间,端起农家乐伙计刚刚添加过鲜桂花的茶水,边品茗,边赏花,谛听着山间流水,微风细语,山鸟啼唱,疲乏的身心很快就融入到眼前这诗意盎然的景致中了……
皇寺印象
文/马玉川
初夏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搭乘友人的汽车去玉泉湖度假村。
汽车离开喧嚣的市区向西北方向急驰,不一会儿,就到了心慕已久的皇家寺院——皇寺。皇寺,小巧而别致,青石板铺就的院落,洁净如洗,一尘不染。大雄宝殿前,三棵千年古柏挺拔伟岸,直指苍天。其中一棵用千年修炼的神力拧成的疙瘩如形态各异的鸟雀,从上到下落满了树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上罕见的稀世珍宝——鸟柏。立在肃静的庭院中,似乎听到了虫鸣佳声,百鸟婉转。人与自然的和谐,不由地让我的幽思更加深沉。这三棵古柏仿佛一下子就变成了有着生命精灵的三位老人。他们历时千年,饱经风刀霜剑雷鸣电闪,阅尽人间沧桑,笑对世事变迁。他们从不夸耀自己的资深经历,也不言述自己的富有和贫寒,每天笑迎来来往往的香客游人,是那样的深沉与超然。置身这清静虚无的禅地,站在树下,仰望树冠,自感自己的卑小,忏悔之心顿生。
走出寺门,举目远望,满目青山白云飞,泉池如镜照游人。大自然造就的风水宝地凝聚着秀气和清气不时在我的身边翻转升腾,一扫前些日子雾霾锁天、黄沙飞扬、难以呼吸的愁绪。幽静的禅地,氤氲的灵气,友人亲切解说的话语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使我倍感轻松与快意。
离开皇寺,汽车又冲进了金色的阳光里。汽车在蜿蜓曲折的林间山路上行驶,左转右拐,忽高忽低。最后,友人将汽车停在玉泉湖东侧的大坝上。下车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观赏地儿。
漫步大坝,注目苍天。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像仙女行空巡视,是那么圣洁和神秘。白云潇洒舒展,形态不时变幻。仙女舞袖飘飞,清风徐徐吹来。忽而一片白云飘过我的头顶,为我遮挡阳光,好似秋波暗送,向人间传递着友善的情意。大自然变化是无常的,神奇无比。我想,不知何时,这些仙女一时动情,发起脾气,泪花化作倾盆雨,洗净天宇尘埃,润泽广袤大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享用这上天送来的恩赐。
阳光下,微风吹皱了金色的湖面,粼粼碧波之上,扁舟起伏荡漾。身后成片的高大乔杨在微风中飒飒作响,眼前连排的灌木随风起舞摇荡。
时值傍晚,遥望西山,红霞满天。骄阳退去了耀眼的光泽,步履更加矫健。落日缓缓投向了红霞的怀抱,前去享受家的温馨。漫天的红霞张开双臂去热烈地拥抱整日奔波操劳的夕阳。这壮观动人的一幕,瞬间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间,让我无比惊叹。因为这是无与伦比的绝美的大自然纯真浪漫的黄昏恋。
友人拿出相机要定格这美丽的画面。我与身边的阿婆侃侃而谈。远处,落日的余辉映红了整个西山。眼前,水清石秀,田畦俨然。老翁在凝神垂钓;农妇在低头耘田。一头老牛在默默地啃草;几只小鸟在绿地上雀跃戏玩。薄暮之中,远处升起了几缕袅袅炊烟,慢慢地散入了天际,融进了苍天。好一幅人世间的世外桃源!面对如此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身前功过化灰烬,心中名利随云烟”的诗句,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在这开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高尚的灵魂,抗拒世俗的污染,尽情地去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置身美丽的大自然,兴犹难尽,流连忘返。时已向晚,我们才驱车回返。
车行途中,一阵风起,荡起漫天柳絮,犹如整个天空雪花漫卷。汽车穿行其中,如同行驶在神奇的幻境中。
踏雪伴梅是归人
文/行茶
在寒冬腊月里,每年几乎定期会有几位朋友前来造访。
家在山中,有一小屋,用青砖建造而成。青砖是烟灰色,砌在墙上就是一幅江南。墙上再另悬挂一些山水字画,家中摆设竹椅木桌,几大箩筐线装书,经史子集皆备。茶余饭后看书看得乏了,便起身四下转转,或室内观画,或外出赏梅。一簇簇梅花傲立枝头,开了最让我欢喜的是白粉色,纯净素雅,不食烟尘。而红色腊梅似火,被雪覆盖便透着倔强。
每个冬天,山下的老朋友用嘴念念节气,估摸着梅花要开了,便约定时间,结好了伴来访。
山中的梅花每年都开得格外好,大老远隔着十里八里,友人闻着香便可循路而来。屋外虽没有素心腊梅,但小花腊梅也馥郁芬芳,香气慢慢随风飘散,袭入鼻中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来者往往都止不住地大吸几口,似想将所有清香收入囊中。如果是在下雪的天里,那梅香就融了雪瓣的清冷冰凉,你明明是嗅着嗅着,耳边却传来乱琼碎玉落地时的泠泠之音,如鸣佩环,更别有韵味,让友人简直恨不能将梅花“金屋藏娇”。
嗅好了梅花,三四位朋友便互相拍落一身的雪,洒在门槛前,再抖抖脚,一阵声响之后踏进了屋。立冬后我在内屋设了火炉,几位友人各坐一方,相向烤火。我送去几杯滚热的水,看着风雪中前来之人渐渐暖和起来。待朋友稍坐片刻,手脚转热后,我假意吆喝一声,端来先早就用小火焙好捂热着的梅花粥。梅花粥是取了几瓣梅花,待珍珠米和水慢火熬熟后再放入,可添少许白糖,不放糖吃淡也可。友人都极爱吃梅花粥,揭开碗盖热气扑腾而上,把脸凑拢可闻淡淡梅香,拿起小勺轻舀一口,粥入口黏稠,醇厚自然,温润脾肺。尝过梅花粥,就有朋友额前冒出一层细密的汗,遍身更是舒坦。天寒地冻之时,经脉活络了,每人话语也多了许多,屋内气氛也就温暖起来。
友人难得一聚,大抵都聊近况和生活所遇非常之事。几位朋友都是见面不必寒暄之人,可惜两南两北渐行渐远,各自有了各自轨迹,相“望”江湖,不过却也是必然。好在彼此依旧相知相重,每年末尾见面时仍相谈甚合,不必多言多语即可明了对方。此时屋内其乐融融,窗外雪花簌簌落下,阵阵暗香回旋,吾临窗不由感叹,知我心者,几人足矣。
晚上简单的米饭素菜过后,我踏着雪去外面取回一壶山间醴泉,用小火煮上,家中并未备梵香,想来助人去除邪念之物对几位友人来说也是不必。水温适宜之时,便泡上了几杯茶,洞庭碧螺或者信阳毛尖,看一片片绿茶叶在水中慢慢绽开,似我们各自的人生,舒舒展展、沉沉浮浮,身不由己中又透露着些许坚韧。对茶低眉沉思,片刻少言。
茶温了一道又一道,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大雪封山,愈衬得一灯如豆。在夜灯屋下和朋友品茶看字,茶冒出的热气和说话时嘴里呼出的气息连成一片,茫茫迷离,似江上白雾。定居北方的友人对着满屋山水之作想念江南,此时窗外银装素裹,小桥流水人家注定在朋友看不到的三四月才能出现,我们都是从桃花源里离开了的人。谁未曾梦见幼时桃花深处,千回百转,那一抹只属于乡愁的倩影?偏偏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二天一早,天开始放晴,积雪消融,树梢上雨滴接二连三地落下,流成一条倒挂着的小溪,在阳光下溪水晶亮剔透。几位朋友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辞别。临行前我问她们是否要折下几枝梅带回自己的城市,她们只是笑说不必,一位朋友说:“我们已经散落四方,不能再让梅花也这样。”我点头,唯眼泪与沉默。
后来一日重温杜甫古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心下想到友人们其实并非来客,踏雪伴梅而来的,不是过客,而是归人,到底骨子里都是梅妻鹤子。
今年山里梅花又开了,开得比往年更热闹。我每天用扫帚打扫门前积雪,都会不自觉把山道小径上的雪也扫一程。
因为我总觉得,你们快要回来了。
踏春
文/刘裕卿
春节的气息尚未完全褪去,友人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去爬大圩古镇西北的五马岭,说是消消食,乐呵乐呵。
郊外的初春,虽说有艳阳高照,却依旧能感觉到寒气逼人。
我们起先往南积村潮水方向的山进发。这里有一条狭窄的山道,领头的友人来过一两次。他给我们介绍,说这原本是大圩古镇与灵田镇村民赶圩的古道,自从修了公路,走的人少了,但前来徒步的人却有不少。虽说山路崎岖陡峭,但路面还是挺干净的,风景也不错。诚如他所言,一路走来,山路狭窄弯曲,时而隐时而现,在山里、林间、草丛中蜿蜒穿梭。路旁极少荆棘藤蔓阻拦,脚底的石块光滑明亮,还有杂乱的新的鞋印,显然,在我们之前早有人路经此地了。“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山上异常寂静,除了我们的欢呼声呐喊声,剩下的只有鸟叫声。那些鸟儿谨慎得很,从草丛中探出个头来,看见没有威胁,才呼呼地张开翅膀在林间穿梭,兴奋起来,直冲云天。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像是呼朋引伴,又像是在向大地传递春的气息。空山传响便是自然界春意萌动的开始,很快绿就会爬满山头。
来到一处山谷,四面环山,我们就像是落在了井底。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造型奇特。有的像山羊卧地,有的像仙牛望月,有的像竹笋破皮,形象逼真。你不由得佩服造物主的伟大与神奇。这时,杜工部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诗句便涌上心头,所谓“情由景生”,便是这样吧。
抬头仰望,枯藤老树夹杂,野桃树赶了个早,欣欣然睁开了她的双眼。枝头早已开满了花,羞羞答答的,满山都是,仿佛是一夜之间从地底下悄无声息地冒出来似的。采上一朵,送给同行的小姑娘。小姑娘把它插在发髻上,向我笑着说声谢谢。那可爱的灿烂的笑容,就像这暖烘烘的太阳。
穿过一道小竹门,眼前豁然开朗。友人指着一处村庄,兴奋地告诉我们五马岭村到了。我们加快脚步,进了村。
这是一座只有二十来户的小山村。听友人说,这里曾经穷得紧,尽是山路,离圩镇又远,当地老百姓只能靠那点山林那点少得可怜的水田旱地生活。现在不同了,通了公路,山村活了。从村庄盖的新房就可以看出: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白墙灰瓦,朱门红窗,格外耀眼。门前的春联还飘着墨香。屋外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在一起,或下棋,或打牌,或聊天,悠闲自得。见到我们这群陌生人,他们也起身笑脸打个招呼,那态度和蔼可亲,像是招呼亲友。屋内响起了案板声,一阵阵肉香味飘入我们的鼻间,分明是做午饭了。
友人担心我们走不动了,变着法子鼓动我们,就差没用上望梅止渴那一招了。我们的确有些饿了,因为我们在山里已经走了将近四个小时了。但我们还得往前走。
过了五马岭村,沿着混元村采石场往右拐个弯,爬了百余米,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循着水声往上爬,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水库。友人说这就是混元村水库。
哟,真是太美了,难以置信。在这么个深山峡谷中居然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湖泊。它就像是一个大玉盘!湖水蓝蓝的,蓝得像海洋,蓝得像天空,蓝得像碧玉,但比天空要纯正,比海洋要深沉,比玉石要剔透。若是俯瞰,一定似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迷人!尝一口,水甜丝丝的,还带着点草药味。捧在手间,甜在心底。
离开这块蓝宝石,我们继续往前走。大约半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友人的老家。这一路走了近五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倒像是有许多收获填满了我们的行囊。
垂钓
文/光其军
眼前的水域浅了,裸露出半是泥泞半是干涸的湖滩,凌乱着一些物件,诸如黯黑色的石块,灰暗的贝壳,几根枯枝和缠绕其上的碎布条、几个废弃的饮料瓶、几条死去的鱼等等。这些物象或躺在泥土上,或插在泥土中,先前都被水浸没着,为人所不知,待到水的隐退,就在天光之下呈现了。
见了这些,我看不出一点它们的特质,也以为是它们在岁月中的必然归宿了。所以,我除了几声唏嘘之外,再也不愿深入下去。然而目光最后本能的落到几条死鱼上,竟然发现几条鱼的眼,还在怒睁着,虽早已黯然无色,却仍透着一种愤懑。死鱼的嘴一律的张着,断线的鱼钩还扎在嘴里,显然是活着的欲望,使它们挣断了鱼线,可最终还是死了。淡淡的天光映着这些物象,我没有看见一丝的波纹,只有水面的波光,亮花了我的眼。
这是初冬的某一日,难得的闲暇,我与友人一起在一个湖边,友人在垂钓,我则在岸边观望。友人的鱼竿许久没有动静,看得我厌烦,便环湖而看。此湖很大,之前并没来过,名字也不知叫什么。湖分为外湖和内湖,有一条长堤隔着,堤是土堤,上面的树木杂乱,野草枯黄,其落寞的态势,与季节十分契合。外湖水面宽阔,有雾弥漫,水天相融,藏掖起一些秘密。内湖的水面日渐消瘦,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一些曾经的田块,这该是过去围湖造田的结果。面对它,我深吸一口气,一些经久的况味就入了肺腑,随后又慢慢洇染了思绪。它在体内升腾、盘旋,侵略,使我昏眩,让我不知道这里收获过多少喜悦,也不知道经受过多少灾难。再定定眼,眼前晃荡着的一湖碧水,才让我明白,如今这里终又属于了水。
这也印证了事物的反复,也让我在这个日子,在湖边,面对一湖波澜不惊的湖水,有着异乎寻常的平静。再所思下,也就以为,我远离了居住的小城,脱离于尘嚣之外,得到一时的解脱,便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了。觉得自己仿佛变作了湖边的一尾鱼,自由地游弋在天宇和大地之间,什么诱惑,什么欲望,什么名利,什么富贵,以及一些什么,都统统抛在了九霄云外。此时,假若有一些饵料,我也不会受诱惑,自然就不会上钩。然而,我不能久待湖边,待会还得回去,生活里那些无形的和有形的饵料,也马上会纷至沓来,我还是会如一条鱼般上钩的,这是不能改变的本性。
此刻,友人还是没钓到鱼,仍然手握鱼竿一动不动地站在湖边,细长的鱼线抛在不远的湖水里,黄色的鱼浮随着水波的漾动而漾动。友人这般的不急不躁,俨然是一副坦然的姿态。我又走回友人身边,深叹一口气说,待到何时能起鱼?友人见我不耐烦,微笑着对我说,钓鱼不能心急,钓的就是心态。此湖微生物众多,鱼类食物丰富,一般的饵料,鱼不大可能贪吃的。我等的是那些好奇或者图新鲜的鱼,它们不安分守己,总是在躁动着,时机一到,自然会上钩。友人不紧不慢地说着颇具哲理的话,颇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意味,我被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便不再与之理论,就去看远处的鱼浮。
有一缕轻微的风吹过湖面,湖水的波浪大了些,黄色的鱼浮贴着白色的波浪在其上晃荡,一起一伏也有意趣,看着,心就有些微动。而水里的鱼,看见这般的鱼浮,又想些什么呢?平日里,鱼是不曾见到这新鲜东西的,现在它浮在水波之上,不仅是一个诱饵,也是一个美丽的陷阱。随后,就见到波浪之中,涌来了黑压压的一团东西,那便是好奇的鱼了。它们围着黄色的鱼浮,在快乐的来回游动,鱼浮也因它们的动静而颤动。不再去看了,我怕我的看,影响了鱼的心情。我也担心,有那么几条鱼,矜持不住自己,对水下的鱼饵来一口。我的担心还没收住,还真有鱼,一不小心的就上钩了。
只见那湖水中的鱼浮猛地一沉,友人握杆的手接着也猛地一动,嘴上立即愉快地大喊,有了。于是,友人拽着鱼竿,将上钩的鱼往岸边拖,与鱼的几回合搏斗,鱼终于妥协了,被拖上了岸。友人将鱼钩从鱼嘴里下掉,又上鱼饵去了。离水的鱼,在岸上扭曲着身子上下乱跳的想回到水里,但是已经不可能了,尽管水就在眼皮底下,却是关山难越,一去不复返了。
我不为友人钓到鱼而喜,而为被钓上来的鱼感到了悲哀,因为它将会死去,将成为我们接下来盘中的美味。待会我们食它,是很正常的事,也就不会去探究它之所以成为美味的原因。但此时,看着活蹦乱跳的鱼,我还在想,这鱼贪吃鱼饵的时候,想没想到后果?可是,我不懂鱼的语言,能听懂的是人的语言。也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我们的生存的环境,存在着无数的诱惑,时不时会有诱人的饵料撒在生活中,或明显,或隐蔽,我们如鱼一样的上钩,上钩,这一切皆是定式,皆是常态,人能避免得了?
鱼一条条的又被友人钓上了岸,一一放在了鱼篓里,它们在里面跳动着,显然还是在想逃出一条活路。可,又有什么用呢?鱼的一上钩,注定着就被捕捉,就会成为盘中物,这是必然的结果。而作为人,生活里也会频繁的上钩,上的都是一些什么钩呢?
上钩,上钩,不仅仅是鱼,也可以延及到其它的一切任何啊!
八月桂花香
文/卜凯
儿时,常听奶奶给我讲些月宫轶事,她把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以及树下吴刚与嫦娥的那点事儿描绘成了秋天的童话一般。年幼不醒事的我每次听完奶奶的这番描述,总忍不住痴痴地吐出这么一句话来:“等我长大了,就娶一位在桂花树下长大的妹子做老婆”。
或许是因为心里一直珍藏着这段儿时美好记忆的缘由吧,上学了,我自然而然便喜欢上了描写桂花的佳句: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鲍令晖的“桂叶两三枝,兰开四五叶”、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苏轼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字字句句,几乎过目不忘。
十八岁那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大西北谋生,一去就是整八年。大西北或许没有桂花树,苦于忙生计的我一直无缘观赏到真正的桂花。
当我重回老家这年,炙热的夏季已渐渐远去。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友人告诉我,要在这天,了却一桩悬在我心底多年的心愿。
循着一路醉人心脾的芳香,友人领我去到郊外一处幽深宁静的绿色世界。这里,阳光和煦,空气清新甘甜,野鸭在头顶结队翻飞;这里,满是密密层层的树丛,碧绿碧绿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眼前这些树,跟我老家阳台上那些常年不修边幅的冬青没啥两样,附在枝间嫩叶下点点簇簇的淡黄,正隐隐约约散发出丝丝缕缕的馨香;而树下铺着的一片橘黄,正灿灿发光。一股似曾熟悉的味儿随风袭来,顿时唤醒了珍藏于我心底多年的渴望:一定是桂花,我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成片桂花了!几朵小花组成一簇,每朵小花长有大同小异的花瓣,晶莹的花蕊点缀其间,恰似乡间邻居小妹家刚孵出那些鹅儿身上的绒毛。
穿行于棵棵桂树间,只见树上的花越来越密,散发出越来越浓郁的香味儿,令我仿佛坠入花海,进入了一个缤纷的梦境间。无处不在的绝妙风景,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浪漫唯美的自然气息。我忍不住伸出双手捧过几簇开得正艳的桂花,只见鹅黄色的花朵似一粒粒米粒,淡淡然然,婉约静谧,顿时把我带回到那段充满童趣的美好时光里……
懂花的友人告诉我:桂花的种类繁多,较有名的除刚才观赏到的银桂外,还有一种叫金桂。金桂在阳光的照射下会闪闪发光,如同一个个小小的、金黄色的精灵,香味儿也较银桂更独特些……时光流逝,花开花落,桂花弥漫的香味儿将一直持续,甚至初冬,甚或更久远……
与友人落座于这片花香悠悠的桂林间,端起农家乐伙计刚刚添加过鲜桂花的茶水,边品茗,边赏花,谛听着山间流水,微风细语,山鸟啼唱,疲乏的身心很快就融入到眼前这诗意盎然的景致中了……
杏花零落昼阴阴
文/杏花飞雪
午餐一面用饭一面继续翻看着《爱她,就带她去旅游》。读到游者听来的一个故事,不禁生出迷茫与纠结与不共鸣的共鸣。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外国记者在丽江古城看见一位婆婆一天到晚的悠闲的坐在一处,生出疑惑,问那位婆婆在做什么,那位婆婆说是在晒太阳,第二天亦如是这样闲坐着,问后依旧回答说在晒太阳。记者问她这样一天天的只是晒着太阳,不虚度光阴么?那位老人反问他说,她可以晒着太阳活上八十岁,他在奔波碌碌中亦是活上八十岁,他为什么那么急着去赶死?
一千个日夜,在一千个人心里有着一千个开放与凋谢。
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该让光阴在我们手中无所谓的滑过。一日,与友人微信闲谈。好像很有规律似的,每每隔上一二个月的时间,友人会在微信中联系自己一次,呵呵,有些东西,不知是在近着还是在遥远着。
其实,我们需要拥有一份不甘寂寞的心怀,内心世界的虚空往往最是可怕的事情。自己的念头是,傻傻的看着日出日落,惟辜负光阴。友人说,有的人倒是喜欢寂寞,在静静的享受日出日落的美丽。回应友人说,那是一个游客途经辽远的美丽的肥沃的田地是的心怀,那一刻游者或许会深深迷恋那一方净土,会滋生出婀娜的妖娆的诗篇,然,如若让他长长远远的留下来与那些所谓的美丽的田地厮守,农耕,他会愿意么?
很多事情,只有在自己是看客时才会盈满风花雪月在心头,如若任其坠堕其中,便不再会是华丽了。
友人说,每个人的情感都表露在行为上,都是其内心深处的反应。即所需就是最好。与他人的感受与看法无关。静也好,动也罢,只要自己高兴就是最好。友人说我就是做到了最好。幽幽一笑,告诉他说,自己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
无论是寄情于物,还是寄情于人,一颗心总是要有所依托才是。友人说有时候情感上的依托要比物质上的依靠重要得多。一个人,生活上可以简单清贫,然而精神上却不可,否则与猪狗无异了。
一碗清粥,可以在青灯下陪伴一书盛开一地的繁华,其间的苦乐哀愁,自斟自饮。
一切必然或许皆因由于偶然。
总是趋于将整个人像茧一般层层叠叠的封缠起来,疏冷了自己,荒度了自己。
有些东西,在最是不经意间,洋洋洒洒似万种风情的水墨,洇洇漫漫开来,盛放,抑或凋零。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你的一些细碎的点滴的需求与所失记在心头,这便是温暖吧?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有什么发生。真正的,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其实只是当下。太多太多的不可预知面前,我们唯有无能为力。
心有所系,原是不负自己,不负光阴。
趣读旧书
文/赵睿
读到龙应台从《四郎探母》里悟出人与人之间在文化艺术方面心灵契合的文字,不经意间眼波流转,瞥见枕边放置的一本本旧书,不经意间,想起了远方的友人。
两年前,同样是一个夏日,我收到了友人从远方寄来的邮包。封面磨损,书页微黄的一本旧书入目,被敷衍了事的不满便在心中蔓延。而当我怀着好奇细细品读书中的文字时,却被深深地撼动了——书页空白处密密麻麻地整齐排列着友人的字迹,那些语言或平淡,或激烈;或低沉,或乐观;或迷惘,或坚定,写满了友人对书中内容的见解。这是我收到的第一本旧书,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认识一本书,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人。
或许是爱屋及乌,一直很喜欢友人寄来的那本书,也一直很喜欢友人读书的方式。在友人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开始在书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回首那些文字,有未脱稚气的天真幻想,也有面对现实的惨痛消沉,时时刻刻地忠实记录着自己的心境。即使书的内容相同,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心情,看法也会不同吧。这是我第一次在书中写批注,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细致而透彻地品读一本书,如此清晰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此喜欢上了这样的读书方式,写下批注,然后与友人交流。从此便时常收到友人寄来的旧书,也时常给远方的友人寄去旧书,收获记录着彼此生活与心情的点滴文字,从此,和友人的交流未曾断过;从此,喜欢上了这样的交流——远离了世事喧嚣,远离了冲动与浮夸,沉下心来,含蓄却坦然、坦诚地沟通;从此,喜欢上了这样的书籍——不论书中的故事如何,不论作者的用意如何,始终如一的,是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沉默而漫长地伴在身边的温暖友情;从此,喜欢上了这样的阅读——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可以同友人一起针砭时弊,畅谈人生,也可以为一个观点争执不休,各抒己见。
喜欢这样读书,正如龙应台所说,是这样的方式,让我找到了同类,找到了归属感,在消沉低迷时为我拨开云雾的归属感,即使人非却还有物可以永驻心间的归属感。一本旧书,其中的知识无价,思考无价,其中刻骨铭心的友情无价,而那读书的方式,那方式带来的归属感,亦是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