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的散文
关于自然的散文(精选11篇)
回归
文/王若冰
我的一个朋友,在山里买了一块地方,建了个农场,养猪、鸡、鸭、鹅,平时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到周末就变身为山场农妇,身体很忙碌,心情却很放松。看着树绿花红,鸡肥猪壮,心里就感觉到一种很平实的幸福。
我的另一个朋友,在郊区的开心农场租了两小块地,闲来种点茄子、豆角、油麦等等,翻地、除草、施肥、捉虫,一概亲力亲为,看着豆角一点点长大,茄子一天天变紫,油麦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摇摆,心里就觉得舒服。
想想也是,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两脚不着地气,人慢慢地没有了精气神了。说到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在自然的环境里感觉舒适。好在,我们邢台周围有的是青山绿水,想与自然亲近也不是什么难事,休息的时候驱车前往,近点天梯山,远点云梦山,浪漫点天河山,文气点紫金山,险峻点峡谷群。或者干脆去那不知名的安静去处待上半日,但有山青但有水,也无车马也无人,倒也是不错的安排。再等咱泉城的泉水都复涌了,可去的地儿就更多了。若还能像30年前那样在狗头泉的泉水里泡上半日,便连神仙也不做了。
生态,这词儿听起来专业可跟咱们的生活是息息相通的。这地球已经经不起咱们的糟蹋了。想让自己舒服点,首先得让自然舒服了。青山绿水回来了,干净的空气也就回来了,咱们的呼吸也就顺畅了,身体也就好了,心情也就好了,一切都会跟着好起来。
说着容易,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政府的运作是一方面,很多小事需要咱们亲手去做才可以。比如少开几次车,多走几步路;比如少吃一点野物,多种几棵树;比如少用几个塑料袋,随身带个布兜子,等等。这些小事看起来小,可对环境所做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一次两次看似没什么作用,可是大家都这么做,我们的环境就会在这一点一滴中慢慢变好了。这就是所谓低碳生活。
我家的阳台不大,倒也种满了花花草草。种了荷,有水,自然就有蚊蚋小虫滋生,于是放进去两条小鱼,污泥生小虫,小鱼吃小虫,鱼便便肥了泥,泥滋润了荷,鱼也不用喂,水也不用换,泥也不用添肥,还有小小的田螺游来游去,一个小小的悠然自得的小世界。等再买房子,选一处有着楼顶平台的,直接弄上泥土,接上水,也种点瓜菜,养群小鸟,鸟笼不关,任其来去,菜不打药,小虫正好喂鸟,如此空中小农场,岂不乐哉?这也算是一种回归吧。
月如钩
文/梁艳
弦月,无论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它的形状都处在一种残缺不全的状态,故人们也把上下弦月称之为残月。
弦月虽不及圆月之美,虽不同圆月之光,但在弦月的淡然朦胧与迷离中,更添了几分令人怀想的空间。圆月虽美,却稍逊色于一种让人涌动思绪的顾念。弦月虽残,却多了几分顾影自怜的色彩。自然,不管是圆月或是弦月,它都有其令人观望的美好一面。所谓智者见智,望月所思,心境自然有所不同。
自古以来,对于明月,人们大都会在圆月之际寄予无尽的思乡之情,念故之切。对于弦月,却是谈之极少。许是人们的愿望大抵相同的缘故也罢。 对于弦月之别,上弦与下弦自然有所不同。姑且不说它的自然规律所产生的形态各异,只一心解读弦月的弦外之音,如此,尽观弦月之美与憾,不观其户外之光。 从小喜欢月夜,这一点从父辈口中得知一二。也许天性使然,喜欢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美丽的月光也不例外,这都是题外话。待到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维定向,这种不为物喜的感觉亦然淡却了许多,倒是为着眼中的纷繁烟云徒增了诸多的伤感与寥寂。 好比弦月。从一开始,弦月在自己的心中,就像一弯永远难圆的心事。如同高山流水,伯牙与子期,千年的遗憾,流传的万古。人生终有难全之事,一如明月,阴晴圆缺,自古难全。转念之想,瞬间之意,人生何曾让人事事遂愿,日日花红?
流星虽璀璨,却只在瞬息之间。春花虽美,不过一朝一夕之事。秋水微凉,转眼也作流水东去。圆月皓洁,却也只是一夜之光。如此,尘世之事,人生之旅,哪一样不是付诸东流,哪一些不是烟云飞逝,哪一种不是残缺不全。
人说,距离为美。而对于弦月,又何曾不为残缺之美呢? 总有一些路,我们只能望尘莫及。总有一些人,我们只能擦肩而过。总有一些愿望,我们只能背道而驰。总有一些期盼,我们只能深埋心间。这就是人生活着的要义,这就是人生活着的法码,这就是人生活着的隐忍与坚韧!弦月虽不能与人生之路同日而语,但是画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何尝不可比拟人生?
喜欢弦月,喜欢在月色如钩的月夜之下,拨一拨心弦的琴音,弄一弄思绪的纷纭,理一理人生之得失悲欢。勾勒浮云需要的是写意手法,描摹景致需要的是线条畅快,描述一己之愿更需要来自心灵的呼唤!如果生活没有弦外之音,我们何来欲望与渴求?如果人生没有得失往复,我们又何来喟叹与遗憾。
人生没有遗憾就难成就梦境之美,生命没有残缺就无法抵达攀登的高峰。弦月不全,只为寻得梦圆之光。人生不全,只为觅见希望之源。
千古幻象,不变的是自然的从容。一赋弦月,为的亦是人生的欢悲与轮回。
月如钩,弦之月。虽蕴意于自然,却又何尝不形若人生!
赤子情怀的自然流露
文/王垂基
——王茂平作品集《流淌的歌声》序
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曾经批评过某些散文作者,说他们总是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拔高美化自己,把自己拔高到一个时代主潮最认可的高度,从而丧失了自己心灵的真诚。王茂平可不是这样,他拒绝伪圣,追求真情,把真实的自我袒露在读者面前。
王茂平与我原有师生之谊,近几年来更是成了推心置腹的知己。于是乎,我对王茂平的解读就更加深入了。他原是农民的儿子,后来当了中学教师,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可是他还紧守自己的一方净土,珍藏着那淳厚、真诚、正直的本色。他从事文学创作是从诗起步的,他是地地道道的诗人,同时他还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善于探索,博闻強记,满肚墨水。可以说,王茂平文集《流淌的歌声》正是他的综合素质的展示,是他赤子情怀的自然流露。他的文学创作打上了“王茂平”的深深印记,属于王茂平的“独家产品”,具有鲜明的特征。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环抱真情。请看下面一段精彩的描写:“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因薪俸微薄,缺吃少穿。冬天常常寒颤颤的。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硬是把一件毛衣送给我。我怎么可以收下呢?作为人子,已过而立之年,又工作了十余年,从未给父亲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如今他反要把这件上乘的毛衣送给我,内疚、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父亲似乎看透我的心,说:‘茂平,你既懂得孝字,又怎么可以违反爸爸的意愿呢?’看着父亲那执拗的样子,听着父亲命令式的的口吻,我有什么理由拒绝父亲发自内心的关爱呢?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毛衣,我顿觉一股暖流——骨肉亲情在心中流淌……如今,父亲过世已十一个年头了,可这件凝聚着父亲深情的毛衣,仍完好如初。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腊月。我要好好珍藏它,让我对父亲的怀念永远,永远……”(《我的父亲》)这段话是王茂平心灵的自然流露,情真意切,骨肉深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人是一道最美的风景,有追求,有探索,有梦想,有苦难,有成功,有落寞,有苍凉……王茂平也是如此。他的文章被“盗”,他发怒了,但又无可奈何。他申报中高一次成功,有人竟怀疑其中有猫腻,要敲出奥秘来。他发出了悲鸣:“呜呼,真气杀我也!”他携妻带儿回到魂牵梦萦的桑梓,想将其桃红柳绿看过够,可映入眼帘的是那么的闭塞、贫寒……他的“心像压着一块大石,十分沉重”。这些,王茂平都原汁原味地倾泄出来了,显示了王茂平作品的丰富多彩。
时下,有的散文作者为了见报,违心地去迎合某些报刊的“胃口”,写一些“套中情”。而王茂平却坚持讲真话,抒真情,不饰非,不矫情,不溢美。正是缘于此,他的作品才有感人的力量。赏读他的作品,如同尝一杯香茗,里面蕴藏着甘醇,足以令人品得有滋有味。
融诗入文,是本书又一特征。王茂平的诗人气质也渗透到散文创作上。他在写作时往往激情汹涌,不时有诗兴袭来,,令他欲罢不能,流泻笔端,形诸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那篇《对那帧异样的风景》。他十一岁的小儿子——文仔,为买一辆心爱的自行车而努力攒钱,连他那心仪的蒙面超人等玩具也舍不得花钱买,他念念不忘的是他那个“希望工程”。可当他在十字街上看到那位衣衫褴褛行乞的老头时,他的同情心却油然而生,旋即迅步跑过去,把四姑刚才给他的“利是”放到老头的口盅里。王茂平被小儿子这一“石破天惊”的善举深深地震撼了。他感慨良多,欣然命笔作诗一首以记之。文章构思精巧,先是层层铺垫,层层蓄势,火候够了,方让文仔出现,这就有力地烘托了文仔的可爱形象,给人以“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感。最后以诗收束,卒章显志,尾如撞钟,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如此融诗入文,或在开头,或在结尾,但多用于结尾,也有把诗插入中间的,《诗意的陶冶》就是一例。中国是个诗国,诗教是国粹。王茂平弘扬这一文化传统,活用诗教,取得满意效果。文章亦诗亦文,形色活泼,自出机杼,新人耳目。
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每回开头、中间、结尾都可能有诗出现。王茂平爱把诗嵌入文中,显然是深受这一文学传统浸染的。
王茂平除了把自己的诗作嵌入文章之外,还往往将散文的语言诗化,成了名副其实的散文诗,诗味很浓,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诗人气质。
本书显示了王茂平描绘景物的功力。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家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都观察入微,感受深切,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离家久了,他那赤子情怀仍保留得完整无损,爱心拳拳。这就注定了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对家乡景物的描写绘影绘声,异常出彩。“瓦屋听雨”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雨中农舍图:“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的民俗乐器,平时憨厚朴实,一声不吭。待得下雨时,却给山村营造出古朴、高雅的意境。这种意境,因雨的大小、轻重、缓急而不同。雨来时,演奏着或大或小,或缓或急的音乐。雨来得小,音乐来得轻、来得圆、来得润,‘小弦切切如私语’,如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微风轻轻地拂过琴弦,像落花缓缓地飘零在水上;雨来得大,音乐来得重,来得洪,像古筝,像铙钹,像战鼓在奏鸣,犹如千百个乐师演奏着的大型音乐会;雨来得轻,音乐来得紧,来得骤,声音越来越大,战鼓声、金锣声、车轮声、千军万马相互搏杀混战而发出的声音,又如一支千百人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声音一浪高一浪。雨来得缓,音乐来得轻,来得小,淅淅沥沥,犹如二胡手拉着低低的调儿,轻轻地、舒缓地用心来抒情……这雨声也许是世界上最繁杂而难解的音乐。酷似混乱不堪而又包罗万象。”可见作者对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四合院房子情有独钟,抓住“瓦屋听雨”这个极富诗意的片断,调动通感、博喻、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段,把这个独特图景描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令人如见如闻。
至于本书的游记,虽不多,更是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山水画卷。例如《天马驯服记》,作者以游踪为框架,移步换景,有层次地对天马山的景物风情作了淋漓尽致的的铺写,突出天马山的风光无限,叹观止矣!
本书的语言,也是“取之心,而泛于手”,是作者的气质和学养的衍生物。作者喜爱引用古代诗文的名句,把它恰到好处地融入文内。兹仅撷二例:“‘解甲归田’,父亲非但不消沉,反而领悟了‘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天伦之乐;领悟了‘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躬耕之乐;深谙了‘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深刻内涵。”(《我的父亲》)“期间,我在唐诗宋词的阳光下成长:在王维的松林清泉中嬉戏,在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神话里遨游,在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爱恋……”(《托举诗歌的魂》)显而易见,这两段文字,丰富了语言的内涵,也为文章增添了典雅的书卷气。
可是,本书也有生活化的一面,小说中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小小说《买烟》有这么一段:“汪局破例地抽着烟屁股,冷不丁溅着食指,只觉得偶尔的灼痛,这才把它丢进烟盅里。汪局是个有脸面的人,要是往日,三两下就换过另一支了。他自我解嘲道:‘物以稀为贵嘛。’烟酒这些小意思,以往素来都是不时的有人送来,好比井里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今非昔比了,抽烟喝酒都要自个儿掏钱了。叫老伴去嘛,老伴又不同以前的那么殷勤了,更何况时下冒牌货猖獗,放心不下。几经踌躇,还是决定御驾亲征,反正呆在家时也是无聊。他告诉老伴一声,匆匆的上路了。”这段文字生动活泼,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王茂平志趣高洁,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悠然,甘于寂寞,恬淡自得,寄意翰墨,执着于爬格子,兀兀穷年,终成“正果”。作为他昔日的老师,我甚感欣慰。最后,我衷心祝愿王茂平写出更加厚重的精品来,让“流淌的歌声”越来越悠长,越来越嘹亮,永远,永远……
宁静的秋夜
文/寒秋独语
走进这个日子,就是走在秋天的一份深刻里,喜欢的文字自然要读写几句,那些个季节情愫随意往来于视线,各自情怀。
其实,不肯多言也在情理之中,春困秋乏夏打盹,说法很多,有话可以多说,无话尽管沉默,生活没有那么多戒律,不妨随心走来。
秋天属于谁就读写谁的文字,愿意走近谁就感受谁的心情,让秋意秋韵尽情铺展自然节奏,走向哪里就感触哪里的风土人情。
当然,翻开一页书签,也不乏浓郁的秋日风景,诗歌散文都在字里行间,高声咏叹或低吟浅唱都允许释怀,挥毫泼墨依旧能风光无限。
坐在秋夜的静谧下,就这样无限地想象畅怀,就这样无所顾忌的放纵思绪,没有问自己为了什么,也不曾关注自己想要干啥。
对于自己的心情,对于这个季节的感触,一时一个样,一处一景致,可以见仁见智,可以见山见水,值得敬畏的倒是灵魂盛景的神圣。
也许读写这些文字时,与此时此刻的秋天无关,所有的季节意义都在哪些过往中淋漓尽致的彰显,揽住一缕就是必然路径。
感知秋夜的宁静自然也在诗意中,我愿意把想法和心思都聚焦起来,不问何年何月,只想甘心情愿在这里享受岁月静好。
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文/钱怡悦
自古以来,健康一直都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不仅是自身的健康,还有食品健康,可这两年,人们面对日趋恶劣的生活环境,又开始把目光放在环境健康上了。
前几个星期,雾霾席卷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们往往一出门,眼前就是白茫茫的一片,对于电影情节来说,这应该是很唯美的一幅场面吧。可是,我们都知道,这雾霾是“美中藏毒”的。就拿1952年的伦敦毒雾来说,就使4000多人丧生。当然,我们的雾霾比伦敦毒雾危害要小,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可忽视。有环保专家分析,雾霾很可能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头号致病“杀手”,也就是说如果雾霾再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严重下去,我们在外面呼吸一下就等于吸了一口香烟。近年来,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增长,凶手就是空气污染。
悲哀的是,指挥这场雾霾事件的幕后元凶,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多年以来,一座座山清水秀的村庄转眼就变成了拔地参天的高楼;一片片葱郁繁密的森林转眼就变成了无边无垠的沙漠;一条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转眼就变成了干涸裂开的荒地……人们在获得利益的时候,有谁想过大自然的身上已是伤痕累累。人类不断地想从自然中获得更巨大的利益,总是想方设法地从大自然中“榨”出金灿灿的“黄金”,得到所谓的财富。甚至,更有人以此作为毕生的追求。
两年前,我看了一部灾难题材的电影,叫《后天》。片中,冰雹、龙卷风等灾难恐怖地袭击了全球,它们把人类建造的房屋、高楼、各种公园都摧毁成一堆堆毫无价值的废墟。试问,我们能保证这一切只是电影里的虚构情节吗?显然不能,在灾难面前,人类只能是弱者。我们不可能改变灾难,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自己从利益的泥潭里拉出来。
只要人类少浪费一桶水,就能还自然一个湖泊;只要人类少用一张纸,就能还自然一片森林;只要人类少建一座工厂,就能还自然一片草地……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自然,自然就能还我们平静、和谐、健康。让我们牢记:好环境,人类永恒的健康。
秋雁若心归期婉
文/悠悠紫星
岁月悠悠,稀疏的若心在盈盈的秋,依着时光将尘因还原于生活的本真。柔腕的灵动,有些随意轻飘飘地滴答几行心怀,自己的安静与春夏秋冬的季节感应并无多大关系,只是借了变化的世事,温度,场景把微风细雨中的各色以梦语的尘烟承现了自己的心情。
日暖的秋,给予我的是自然而然的宁静,精致在心里恰好,没有一山一水处幻意的味道。我的视野与我的心怀悠悠,与外界震撼和惊觉还有感叹好似太过奢侈没有真切,感觉离我好远。最亲切的感受是,微风缕缕那般温柔无惊无扰的萦绕着,生活仿佛清流里涉风蕴润在时而几滴雨中清灵。
每天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时而急促时而缓慢。一切都在自然并融入自然的交替生命的旅途当中。凡尘染满了心绪的韵泽,起伏凝聚着日月星辰下蕴涵的清寂孤逸的落笔。拾阖曲径蔓延那些烙在一笔下定格岁月的堆积。这层层叠叠的构筑,都有着缘由的心草,有生有息。
清流潺潺,清浅凝景,清秀盈盈萦绕心居。寸寸的色泽幽香绽放心花的灵动。昼夜的呢喃温婉清晰笔尖处境静。轻潮,而轻潮会随着迷蒙的渐渐云烟余香痴迷。一肩的清灵穹天厚重失散在流星的过往当中。目光掠过情绪,将寒凉的身体惊觉伫立窗前。
光阴的故事被流水带走,美丽的年华在流光中曾经美丽,不堪回首的经历在文字里有着清冷的身影,鲜活了文字。一扇窗的打开,它只会与清风有着契合,当风吹来,开与关只因需要达成约向,交遇的悸动很简单的相顾,自然撷自身旁,平和,自然。
文字隽永而来,几多归期的梦走向一笺静美的怀里。记忆将思绪的累积点滴散落纷扬成花絮,片片凝成小花,绽放在字里行间如清灵的雨般驻入,随着岁月这般泛出淡淡的韵色沧桑而疼痛的感应深刻印证满怀的足音。
生活没有伪装,伪装的东西在谢幕的瞬间,剪影在落寞的悲凉转身里。行走世间期待只是灰色天空下玩着心跳的感觉。一片朦胧的迷雾想象的色彩,穿梭在尘烟中的灵魂,没有方向的眷恋,执着与妥协,各种负累将你包裹,当你身心疲惫去遥望远方,努力却已经成为心底最无法整理的沉重,压得身心落定在尘埃里。
如果青春可以与短暂的秋意回望再次来临,萧瑟以怀念的风景淹没在彼岸的风中。你听得见隔岸的尘沙与风的呼啸声,却无法看见浮华与喧嚣是何种模样的真切,如此的尘缘,无岸的轮回漫长霖霖的两端。
苍白的纸上在渐渐滴满散落的飞絮,灵魂在秋香的雍容里陶醉,怡情却慷懒得悠悠失约闲散游离,把漫不经心的字迹在指尖轻轻敲打,幻想一个字就是一片无心散落在地上落叶一样,你会有意无意,没有疼痛,任它随意从容在阡陌的红尘飘零。
留恋温婉的情节,温婉的时节,路口醉心心裹的痴心。磨砺在凉风中的梦,颦目西风而过的淡淡,散了的香魂,把冥冥的凄美此景轻叹,划过的声音有如花开,会屏神聆听,这份专注知晓在自己的心音里幽怨,往返,纠结。
雁行天空,南来北往,仰望天空满腔的热血而今也只是淡看天高云淡,季节更替,生命轮回,世事无常。
分手原因
文/崔永凯
表弟属于外貌协会成员,对女朋友的外在条件要求特别高,至今未婚。春节回家的时候,听姑姑说表弟刚认识了一位女孩,人特漂亮,个子也高,很称表弟的心意。我听后自然也很替他高兴。
昨天恰好表弟给我打电话咨询买车的事情,聊完正事后,我不失时机地问他:“听说你终于找到满意的另一半了?”不料表弟沮丧地回答:“别提了,我俩刚分手!”我诧异地问:“怎么这么快就决定分手啊?”表弟回答:“这个女人太物质了,光知道要礼物,情人节刚给她买了个包,三八妇女节她又要衣服……”我打断他道:“这些节日给人家送些礼物是理所应当的嘛。”
表弟愤愤地说:“我还没说完呢,这些节日给她送礼物自然没啥可说的,可让我无法容忍的是,植树节那天她居然也问我给她准备了什么礼物!”
自然的味道
文/刘奕辰
寻找一段自由的空闲时光,漫步在自然,用心触摸自然之美。
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温暖一点点进入肌肤。
一步,两步,三步,阳光始终伴随身旁。
伸出手掌,触摸阳光。那斑驳的树影间,阳光在午睡;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阳光在跳舞。阳光,总是明媚的象征,总是希望的象征,阳光带来了绿色。第一缕暖春的阳光洒下,温暖了冰冻的泥土;唤醒了沉睡的小草;树的枝头重现新绿,阳光赐予了新生。冬的阳光蕴含着希望。寒冬,冰冷的雾模糊了城市,阳光的照耀,一切变得清晰。冰冷、麻木的心灵重燃对绿色与温暖的渴望。
顺着阳光的脚步,信步来到河边,河水安静地流淌。触摸流水,
一手托腮,索性趴在河边,另一只手伸进水里。冰凉、流淌,这是水给我的最初感觉。触摸,流水。
几千年来,流水奔腾不息。流过历史的长河,荡涤世间肮脏的尘埃,滋润生灵心中那一片干渴。大海气势磅礴,奔腾向西,胸怀宽广;小溪涓涓细流,从未停息,永不放弃;湖水平静如镜,任任何波澜也打动不了它,稳重自持……这一切都是自然启示我们的高贵品德。流水,万物之灵。
顺着河边向前走,小路隐匿在树林间,曲曲折折。看到这路,不由得想到一直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土地。
一直在土地上行走,却总是忽略她。土地永远的代名词都是普通、粗糙、无华,殊不知,他给予我们的,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奉献。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我们遗忘,消散在风中。触摸土地。此刻,脚下这片土地,仍持续进行着对自然一草一木的哺育,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思绪弥漫开来。春、夏、秋三季,土地一点点耗尽身体的养分,不辞辛劳的哺育种子。收割后的土地,空荡荡、僵硬、寂寞,没了先前的滋润。如同一位母亲,把自己掏空掏尽,都献给了儿女,儿女一个个离开,她,形容枯槁。这样的无私奉献,不正是自然那高贵的品格吗?
自然漫步之旅结束了,我想了很多很多。自然给予人类的,除了那些宝贵的物质,还有高贵的精神。触摸自然,绿色与希望自心底冉冉升起。
别了,陌上心园
文/心路
陌上心园,是在张店时独辟的一处田园小景,位于住处不远的近郊。
喜欢自然,独韵田园。也许小时生活在半工半农的村舍之故,总对那自然而生的绿蔚有种特别的倾注。工作后,从头至尾被包围在重重叠叠的水泥之中,相对的高节奏和清一色特别容易让人上火上气生烦产厌,儿时的那些对自然的特别惜爱就时常来纠缠这所谓的现代意识流,原生态的追求自然就油然而生,脑深处的那方绿就开始茁壮,催生着心园在天命处开花结果。于是,休憩与拾趣也就来了……
由于张店缺山少水,很难找到一处集静、逸、原、绿于一身的作为心仪的休闲、漫步和思考的场所。这里,虽不是世外桃源,倒也迎合了自己愿静而又相对原态的喜好。无论心情发泄还是收敛,总能这里有所释放有所意识有所交代。说穿了,这里不过是一处有树有林、有地有道、绿意繁茂的农田。就在那些横平竖直的阡陌间,不管是休闲日还是休闲时,都留下了我陶历的足痕和心境的游迹。每每来在这里,思绪的清舒和净化要么凝聚要么升华,每次总是在愉悦中开始和结束,为心情注上一份温馨和益趣。自然,便派生出的若干的小诗散词,或在博客中派上用场,或在自娱自乐的健康端筑上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符号。
张店的八年,陌上心园就一直陪伴着我无论是高兴还是伤感的心情,积累着有限人生的识途,导引着无限意感的知履。离时,恋恋之情含含,依依之别坠坠。及深处,几滴干泪点撒在思忆的近旁……
别了,八年的陶冶;别了,八年的亲密;别了,八年的陪伴;别了,八年的充实……
别了,我的陌上心园……
唐诗的冬天
文/李建国
今年又是一个少雪的冬季。盼雪的日子里,阳光和人都显得懒洋洋的,使人感到周围好像多了些萧条和荒凉,少了新意与生机。好在案头上放着的《唐诗集注》,使我走进了唐诗里的冬天。细细品读,才真正感受了寒冬风霜的唯美境界,找到了雪飞挥洒的诗情画意。
无雪的日子,尤回味大雪天亲友相聚的时刻。翻开王维的《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就能慰藉雪中思亲的情怀:“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王维写雪,细腻而有层次。诗人先从听觉着笔,写他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接着写视觉所见:清晨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 。接下去的一联 ,“洒空”二字摹写动态,描绘雪花纷纷扬扬、漫空飞舞之态;“积素”二字写静,表现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一层白雪。诗人绘出一幅清寒、寂静而又有声息、光色、动感和生气的夜雪图。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一个“独”字是点睛之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开头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一幅万里冰封、人迹全无的景象。有人说这两句颇有禅意,不管是鸟迹或人踪,此时皆归于无。其实这是诗人被贬永州,有意渲染出的一种“孤傲不屈”的境界。在永州的十一年里,伴随他的不仅是对故土的思念,还有对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政坛施展才华的梦想,诗中的渔翁无疑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漫天大雪之下独钓寒江的“渔翁”垂钓只是诗人的一种抗争,一种一无所得的抗争。因为在尘俗的视角里,寒江独钓,注定将空手而归。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唐王朝那个冬天的绝唱。
有寒冷的冬天,就有寒冷的诗歌,更有寒冷的诗人。孟郊就是唐代的一个苦寒诗人。一首千年咏诵的《游子吟》,使所有的中国人只要提到“母亲”这个词,就自然想到的第一首唐诗。寒门出孝子,孟郊饱尝了贫寒穷困的滋味,在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反映贫困、饥饿、寒冷的诗篇,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少见的。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独处在陋室里的诗人被冻得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时,好心的友人送来一些木炭,于是诗人写出了“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的感叹,终于“吹霞弄日光不定,暖的曲身成直身”。难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说“(孟)郊寒(贾)岛瘦”,这里的“寒”、“瘦”固然指其诗歌风格,而孟郊之“寒”,却是有寒冷困顿的成分。
尽管孟郊贾岛等人的寒促苦吟使人同情感慨,但已没有了盛唐诗坛的豪迈气象,然而有一个人,在中唐诗坛寻回了唐诗的伟大和尊严,他就是“诗王”白居易。他写《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成为千古绝唱。他写冬夜饮酒的《问刘十九》,亦是体现诗人文人情调的经典之作:“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日,大雪将至,邀好友刘十九共饮,为朋友相聚创造一些小情调、小惊喜。于是,用一首精美绝伦的小诗作为请柬,相约喝酒、吃火锅。诗人用自然的物、自然的景、自然的话、自然的人,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冬夜好友相约又韵味悠长的温馨画面。
合上诗集,伏案回想:走进唐诗的冬天,怎能少了诗人岑参那首《白雪歌》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句呢?岑参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独特的边塞生活经历及异国风情给诗人打开了一扇新窗。其妙就妙在诗人以春写冬,以妩媚的梨花写狂暴的风雪,严寒带上了春意,肃杀浸润了娇美,非心如孩童般澄澈天真,焉得此妙语?所以有人说,品味这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可以形容:妙手回春。
唐诗的冬天,有雪,有酒,有花,有情,有守望。因为,无论今年冬天有雪无雪,冬天过去,春天就来了。
走进大自然
文/郭雪存
一山一水皆课堂,一枝一叶总关情,大自然是育人的最佳课堂。
身临其境,感悟自然。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那里面充满了活教具,它们是我们的教科书。”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手拿着麦苗,一手拿着韭菜,让学生辨识,吃惊的是竟有一半以上孩子分辨不出。学校应统筹安排教师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磨练意志,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自然。只有让孩子融入自然,用自己的视觉、嗅觉、知觉、味觉,去感知、去实践,去观察自然,体味劳作,才会真正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桃红李白,燕子翩然归来的春天;麦浪翻滚,荷花荡漾,布谷鸣叫,炎热酷暑的夏天;果实成熟,颗粒归仓,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落叶飘零的秋天;白雪皑皑,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的寒冬这四季变换的共鸣和认知,从而自我教育,发心灵深处之感喟,抒自己独到之感言。
探索发现,激发兴趣。童年,大自然正向每个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他们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渴望融入自然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去自我认知。春天来了,教师带着孩子去赏春踏青,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去发现叶的不同,色彩的不同,树冠的不同,枝干的差异,孩子才会真实理解啥是含苞待放,柳絮飞花,燕子呢喃,百鸟鸣唱,才会感悟到沁人心脾的泥土馨香。秋天到了,带着学生去田野,去看看迎风摇曳的棉花,挂满枝头的葡萄,含苞待放的菊花,傲立枝丫的柿子,压弯腰的稻谷,撑破肚皮的大豆,去体味收获的喜悦与忙碌。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尊重自然,尊重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科学的教育引导,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让能力在自然中培养,让学识在自然中积累,让才干在自然的实践中锻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学以致用,其乐融融。
动手实践,描绘自然。融情自然,创作的激情就会被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要表达的天性就会被调动。让孩子坐下来,一张纸,一支笔,静静地将绿的色彩,黄的感动融入其中,描绘出田园的秀丽,生活的安逸;描绘出看到的春天,心中的原野;再亲自动手折枝柳条或采几朵野花,精心编制一顶遮阳帽,一只花环,生活是多么的妩媚。面对杨柳依依,河水潺潺,鸭戏河中,山花烂漫,让孩子拿出笔记下看到的情景,写出自己的感受,联想学过的诗句,一篇习作美文就跃然纸上。
大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乐园,在大自然中学习的东西不仅能提升教室教学的效果,更能拓展眼界和学识,激发创造力,培养想象力,达到学以致用,改造自然这一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