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媳的散文
关于儿媳的散文(精选5篇)
过年新会
文/王茂平
大儿晓韬新会骏景湾新房去年入住了。按地方习俗,举家当在新居过旧历年,以期往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家兴业旺,如意吉祥。因此,我与妻子携幼子晓文、外孙家乐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由大女婿开车早早到了新会。其间历时一个星期。
举家过年新会,既合地方习俗,又能领略异地城市的年味,可谓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妻子、外孙平时偶有晕车现象,不堪舟车劳顿,但临行服了安基酸、葡萄糖,沿途居然顺风顺水,相安无事。
新会我们曾来过一两次,但因来去匆匆,而又局束于“一室之内”,风景名胜并未亲睹,不独新会人如何过春节过大年。
新会印象
今次,凭我的感觉,新会人过年隆重而又不太隆重,爱热闹又不太热闹。市区不见烟花炮竹的燃放,除夕夜火树银花,也如同往常一样安静。骏景湾偌大的小区,只听到家家飘荡着阵阵的欢声笑语,并无狂热的欢庆。那晚我们看完中央电视台《春晚》就寝,并无受到任何干扰,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新会市区的年,极富节日盛装。市区美化绿化本来就不错,大树老树随处可见,树冠偌大,婆婆娑娑,郁郁葱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福”字倒着贴,春联副副彰显着人们对新年的愿景。家家包饺子,户户做煎堆,为春节拜年做准备。处处洋溢着南粤浓浓的文化、文明的节日氛围。尤其是圭峰文化广场那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各色各样的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特别是那色彩斑斓的鲤鱼艺术品,红的金的、大的小的,蜷曲着,游弋着,腾挪着,各具情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新会市区不愧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的城市,历史悠久,老城焕发新姿。大街小巷,错落有致,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各种店铺应有尽有,超市商品齐全,年货琳琅满目。市容市貌给人亮丽、舒适的感觉。更为难得的是,街道虽然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但秩序井然,鲜有闯红灯者,更不见飞车党出没。举目而视,大街小巷,但见行人步履姗姗,不急不躁;红绿灯前,一辆辆大车小车,红灯停,屏住气,心平气和,耐心地等待等待。绿灯亮,一辆辆大车小车,又像退潮的潮水般缓缓流动,多么祥和,多么文明的交通秩序啊!余叹矣!这里断不像一些城市“牛皮癣”到处蔓生,屡治不愈,甚至愈治愈烈,不独“会阴处”,“颜面”也大彰其道;断不像我们生活的一些地方闯红灯者屡见不鲜,飞车党肆虐,平日百姓出行、逛街令人提心吊胆……
另外,新会虽有“葵乡”之称,但如今只有公园或街道绿化处偶见其身影,并不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处处都是葵扇树了。
除夕拉杂
除夕那天,妻子照例一大早就起来,煲早餐、烫鸡忙得不亦乐乎。这鸡是正宗的本地鸡,是妻子平日劳心劳力饲养出来的,肥瘦适中。她想让自己的儿媳尝尝城里人平时没法吃到的美味,捎带儿彰显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自己的厨艺。我则做一下保健操,活动活动筋骨,之后边打开电视机边看电视,边打扫卫生。八九点钟光景,儿子、儿媳、外孙都陆续起来了,洗漱、吃早餐,尔后大儿子夫妻俩便出街买菜去,以尽他们的“地主”之谊。小儿子及外孙,便重操“旧业”,或上网或玩手机游戏去了。
十点钟左右,一切就绪,妻子节日不忘敬神,今次也不例外,于阳台处以“三牲”果品,纸钱明烛照天烧,并唤我们一起虔诚地祈祷,尤其外孙家乐,一改平时调皮的禀性,也像其外婆那样一本正经,双手合什,口中念念有词,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不多时,门铃响了。原来是亲家母来了,她拎着大包小包心意儿,笑容可掬。久而不见,彼此相谈甚欢,一家子不说两家子话。谈的最多当然是孩子的事,她当面夸赞我教子有方,我自知有恭维成分,却十分中听。谁不想听好话呢?除非是圣人或者神经质。
十一点正,开饭了。一煲猪骨汤,一碟白切鸡,一碟生蒸鱼,一碟米粉、一碟脆肚,还有青菜什么的,好一顿丰盛的牙祭。更令我俩开心的,举家团团圆圆,共享天伦。大儿子也算事业小成,年纪轻轻就于城里拥有房子,“抱得美人归”。他夫妻俩票子虽不多,可都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且同一个单位,平时出双入对的,俺为人父母的当然甜蜜在心里……
外孙家乐平时不爱吃鸡腿,文仔夹起那个大鸡腿问他是否出让,他却笑而不答,一手夺过来大嚼起来,弄得满嘴油污。看着他那馋相,儿媳锦裳哈哈大笑,几乎喷出饭来……
午休后,我们举家逛街,儿子本想给我买一台电脑,可电脑城的老板却关门大吉也过他的年去了,而未遂我们的心愿;只是家乐收获不减,大舅满足了他的要求,为他买了一个他心仪的英雄——熊大(氢气球)回来,舅母还请他吃了汉堡包、肯得基,他为之欢天喜地……
那晚,我们举家还是在家里吃团年饭,那种欢乐不必多说。酒足饭饱,我们便一边嗑着瓜子或一边品着龙井,围坐在电视机旁,享用着文化大餐——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春晚》,乐其融融。大餐结束,我们正准备就寝,儿媳锦裳笑呵呵地给我们每人一个大利是,并祝我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作为父母的我们,当然照单全收“笑纳”下来,因为是他们的由衷的孝敬和良好祝福呀!晓文接过大嫂的心意,笑眯眯的说声“谢谢!”家乐呆在房里玩着手机游戏,正玩得入巷,闻讯跑出房来,一手夺过舅母手中的大红利是,真的如其名,露出其本真乐乐了。躺下未几,我的诺基亚“嘟”的一声响了,原来是近在咫尺的晓韬发给我们一个祝福的信息。接着我也给他们回复,祝他们新年双生贵子,其他好话还有一箩箩。妻子闻悉,打趣说,老头子不愧读过两日书的,这祝愿既是祝儿子儿媳,又何尚不是祝咱俩呢?……
枕着浓浓的亲情,不觉中我们甜甜入梦。
谒梁氏故居
年轻时读史,读康、梁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从教后教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对梁启超的政治抱负及文学才华有所了解,因而先生便成为我心目中的偶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名言至今仍镌刻在我的心坎里。拜谒梁氏故居,寻找先生的遗迹,缅怀他的历史功勋,穿越时空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也一度成为我的夙愿。
农历廿六,儿媳锦裳因要聚会朋友,我们则全天候休息,按下不表。第二天午饭后,晓韬问:“今天你们想到哪玩玩?小鸟天堂,还是梁启超纪念馆?”我不假思索的说:“还是先拜谒梁氏故居吧。”妻子接过话茬附和道:“你爸一介书生,日日爬格子,迟早总想爬出个名堂来,那就让他先去给梁先生磕个响头,让先生庇荫庇荫他,也好让咱家出个莫什么言呀!”我笑而不答——以“莫言”应对妻子的戏谑。
机不可失,我们搭公交即刻启程。
一袋烟工夫,公交车到了终点站,一个“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的牌坊赫然入目。我们下车走了一段宽阔的水泥道,又在林荫下的石板道中穿行,转了三个弯拐了两个角,就来到了纪念馆前。儿媳到售票窗买了几张门票,我们便鱼贯而入,家乐做先锋,我殿其后。
梁启超故居,位于新会会城茶坑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古色古香的砖瓦木民居建筑,建筑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两厅前各有一个天井,便厅则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故居前的怡堂书室,乃梁启超的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期读书、接受儒家思想的地方。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回乡,就住在书室的偏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故居与书室之间,据说原先为空地,1993年建成回廊。为缅怀先生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卓越建树,2011年人民政府建成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惜,这次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适值纪念馆重修,便厅从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的书房正在修葺之中,无法拜谒,我们略感扫兴。
时值午后,参观者寥寥,给人一点冷落的感觉。妻子与外孙被馆前的浅水方形鱼池所吸引,池内锦鲤漫游,悠然自得。我对此并不大感兴趣,径直的来到故居。故居保全完好,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百年前的模样。
我们先进了会客厅。会客厅正堂上方摆放一对民国青色大花瓶,左侧墙壁悬挂着全木雕瓷画——《八仙图》,右侧挂有一幅“双凤朝阳”的刺绣,并有王文治的一副对联:“一榻兰风书叶舞,半片蕉雨墨花香。”一股书香家庭的气息扑面而来。会客厅左右有两个偏房,左侧的是梁启超父母的卧房,是先生诞生的地方。右侧的是梁启超的卧房。卧房大约20平方米,房内陈设简单古朴,仅一床,一台,两椅而已。
离开会客厅,我们来到了怡堂书室,古色古香,好一种书香门第的陈设。墙上有一幅慈眉善目的孔夫子画像,画像两旁是一副对联,曰:“读圣贤书,立修齐志”。扫视书室的一切,吟诵着这副对联,我浮想联翩,冥冥中但见一英俊少年挑灯苦读诗书的情景,俄尔又幻化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正发出“壮哉,我少年中国”的呼号……
从书室出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天井旁边的回廊,这里是梁启超夫妇及其儿女们图片展。梁家满门俊彦,一门三院士、六专家,实在令人惊叹!比之历史上的“三曹”、“三苏”,从某种角度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梁先生既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与康有为发起的变化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伟大的历史功勋与爱国主义精神将与日月同辉。
最后,我们来到故居前的小广场。其间竖立着梁启超先生的全身雕像,先生神情肃穆,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一手叉腰,一手掩卷……我们举家在雕像前频频鞠躬,并一起拍了照,作为永久留念。
离开纪念馆,我脑子忽而莫名地跳出古人的一句诗来:“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这希冀中的“我”当然是指我自己,也是指我的儿孙后代们。这也许是与妻子来时的戏谑有关吧。
“与先生相比,我真的小肠鸡胸了。”我暗想道,“可谁叫山水名胜门庭若市,而任公故居却门可罗雀呢?”
初一游乐
正月初一,天公作美,虽值冬春交替季节,但天朗气清,阳光明媚,给人一种舒心惬意的感觉。我们如常起床,家人相互祝福问安,笑脸盈盈,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氛围。我俩第一件事是给儿子、儿媳、外孙封利是,一人一封。钱虽不多,但新春图个好意头。在朗朗的笑声中,手机频频收到新年祝福的信息,首先是医生兼文友的陈子茂,紧接着是同行的陈明杰,《南方论刊》主编的何火权,广东教育杂志社《高中》编辑部主任的彭琳,还有学生以及其他亲朋戚友几十人。古人说:“礼而不往,非君子也。”因了这礼尚往来,加之增进与亲友之间的感情及友谊,我也搜肠刮肚撰写,一一回复。尔后,又协同儿子儿媳贴春联,贴“福”字。文仔活像《范进中举》中的那个为范进报喜的信使,在旁不断的叫道:“福——到,福——到……”在大红春联以及大红“福”字的映衬下,居室愈显祥和与喜庆。
午休后,晓韬、锦裳携我们到圭峰森林公园游乐。新年伊始,登圭峰山,到野外踏青,亲近大自然,是新会市区人的必修课。我从事咬文嚼字的活儿,大儿晓韬及儿媳锦裳也是,今年都任教高三毕业班,工作之忙,不言而喻。要知道,任教高三的日子,哪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呢?
走近圭峰广场,正值下午两点半,只见人流、车流从景区门前的街道上涌了过来,铺天盖地的。我们几个人,活像几尾逆流而上的鱼,艰难地行进着。尽管如此,圭峰广场仍是人山人海,原来中国移动正在大张旗鼓地举行促销活动,台上劲歌劲舞,几名帅哥和多名靓女正在张扬着他们亮丽的歌喉与柔美的腰肢。我们父子仨本来都是1、76以上的高个子,因那里“人多势众”,反而变成土行孙了。外孙家乐呢,人小,唯有骑在我的头上观看了。
广场的侧旁,支撑起大大小小的帐篷,摆卖着各款手机,以充话费送手机、充话费送话费,或其他免月租的各种优惠,吸引着用户。周围到处都有商机,卖水的卖各种饮料的、卖肯得基卖各种小吃的、卖氢气球卖儿童各种玩具的,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这一天最开心的要数在玉湖景区踏青和湖中泛艇了。
离开圭峰广场,我们款款的来到了玉湖度假村中的“玉湖小苑”。我们都被这位“天仙”的姿色及魅力紧紧地吸引住了。玉湖小苑倚湖而建,既有临湖亭轩,又有露天的茶座。我们沿着盘曲迂回的环湖大道踯躅,一家子有说有笑,累了就在临湖的亭子上小憩。家乐一路小跑,时虽微寒,他额上却沁出汗来。
玉湖,名副其实。她是一个面积达88亩的美丽的环形大湖。湖水盈盈,波光潋滟,清澈如镜。湖中有小山,小山与小山之间有拱桥或直桥连接。两岸满眼都是婀娜多姿或亭亭玉立的风景树,浓荫匝地。这里空气清新,春意盎然。如果说玉湖是一位天之仙子,那么那依依杨柳便是她那飘逸的秀发了。
举目远眺,玉湖胜景更显幽美迷人。一湖蓝湛澄澈的湖水,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如一幅巨大的锦缎铺展开来,闪烁着星星点点的耀眼的金光。湖中几十艄游艇慢腾腾地来往穿行,那些游客极尽泛艇戏水之乐。或一对对红男绿女,或一家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望着那怡然自得的游客,锦裳说,游湖不到湖中泛艇戏水那是白来。阿爸阿妈,不如我们也租一艄游艇,让你两老也感受下戏水的乐趣吧。未待我吱声,文仔、家乐就高兴得跳了起来。还有什么可说呢?望着幽幽的湖水,我这个旱田鸭实在一百个不愿意。可我还是说,你们就尽兴玩玩吧。
锦裳来到售票处,租了一艄最大的电动游艇,可以乘坐6人,刚好能坐下俺一家子。
我们上了游艇,家乐居然当起了“船老大”来。当时,我毕竟有些担心,湖大水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可锦裳说,安全绝对无问题,晓文陪驾就行了。
“哒哒哒……”,未待我们坐好,游艇正式启航了。起初,游艇像初学走路的孩子,歪歪扭扭的,可在文仔的护驾下,游艇乖乖就范了。游艇劈波斩浪,像一条耕耘的犁头,翻起一轮轮白色的“波浪”。家乐像一位娴熟驾驶的老手,双手把着方向盘,左扳右摆,欢欣雀跃,神气活现。
游艇在山环水绕的胜景中漫游,慢腾腾的。我们举家尽情地享受着无穷的山水野趣。妻子依着我的肩膀,喁喁私语;儿子、儿媳叽叽喳喳,像一对恩爱的小鸟,他们时而凭栏远眺,时而用手脚拨弄着清波……慢慢地,我为之陶醉了。隐匿于心灵深处的思绪,也随之飘飞出来——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兢兢业业摸爬打滚了近四十年,妻子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默默奉献,可足不出户,哪有机会举家出游,共享天伦呢?可如今儿子凭自己的本事,在新会争得一席之地,儿媳又这么孝顺,三番四次催我两老搬过来一起住,让我俩晚年也享受一下城市人的生活……
初一游乐,尤其是玉湖泛艇,确的快哉乐也!
准儿媳
文/李国庆
一大清早,林清就出了门。在小区门口,她坐上公交车,前往儿子所住的小区。
儿子原本是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一年前,儿子研究生毕业,很快找到了工作,婚姻大事自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现在找媳妇,房子是首要条件,不然的话,免谈。林清两口子拿出毕生积蓄替儿子买了一套新房,这样,儿子搬进了新居,他们老两口仍然住在老房子里。每个星期六,林清都要去探望儿子,帮他收拾整理房间,给他做几顿可口的饭菜。
车厢里挤满了人。林清拉住把手靠窗站着。眼前的绿色座位上,坐着一个打扮入时、长相妖冶的女郎;她嘴里旁若无人地嗑着瓜子,瞬间便雪花似地铺满一地。
林清用鄙夷的目光望着她,心里充满了厌恶。
又到站了。上来一个孕妇,正好也站在时髦女郎的身旁。座位旁的标示牌上写着:绿色座位为老人、小孩、孕妇专用,请将绿色座位让给需要关爱的人们。
女郎高高地昂着头,视而不见。
林清实在忍不住了,小声提醒她:“姑娘,你能不能把座位让给这位大姐。”
女郎把头一扭,翻了翻白眼仁,从鼻孔里哼道:“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林清气急了,厉声斥责道:“你这人太无理了,凭什么骂人!”
女郎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来,指着林清的鼻子尖声嘶吼起来:“骂你!我还有更好听的呢!”接着,一连串污言秽语不加遮拦地倾斜而出……
车上的乘客听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指责那个女郎。
就在这时,女郎忽然捂着挂包尖叫起来:“我的钱包,我的钱包没了!”
孕妇眼疾手快,猛地冲过去揪住女郎背后的一个男子,大声叫道:“就是他!我亲眼看见他作的案!”
那男的大约二十二三岁,尖嘴猴腮,黄皮寡瘦,他一边拼命挣扎,一边歇斯底里地狂叫:“快放开我,不然的话老子对你不客气!”
孕妇仍然紧紧地抓住他,冲着女郎喊道:“你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打110报警!”
女郎这才掏出手机拨打110。
“瘦猴”气急败坏,狗急跳墙,转眼间从怀里掏出一把尖刀,对准孕妇的腹部扎去。
“啊……”孕妇惨叫一声,下意识地松开了手。
“瘦猴”几步纵到驾驶员背后,用刀逼着他的脊背,喝令他打开车门。驾驶员机智地猛一刹车,“瘦猴”猝不及防,一个趔趄,几乎栽倒。驾驶员趁机把“瘦猴”摁倒,有几个身强力壮的乘客帮着把“瘦猴”按住。就在这时,“110”赶到,把“瘦猴”带走了。
女郎也跟着警察走了,居然对孕妇连个谢字也没有,一副关我屁事的架势。
在全体乘客的一致要求下,驾驶员改变线路,直接把孕妇送到省第一人民医院。
林清来到儿子家里,也许是心里不好受,脸色很难看。
“妈,您怎么啦?”儿子急忙把她扶到沙发上坐下,然后转身去给她倒水。
林清无意间瞥见茶几上放着一张镶镜框的照片,不由浑身一震。当儿子来到面前,她沉着脸,指着照片问道:“这是谁?”
儿子望了照片一眼,给林清陪上一个笑脸:“噢,妈,我正想告诉您呢,她,就是我新交的女朋友,叫吴红。”
林清面孔涨得通红,颤声问道:“你,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一声。”
“妈,我是想先交往一段时间,然后再告诉你。”
“东东,你马上给我退了!以后不许你再和她往来!”
“妈,你认识她?她怎么啦?”
林清“咕嘟咕嘟”把水喝干,好半天才平静下来,把刚才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
“妈,你会不会认错人了?”
“你别忘了,我是学化妆的,什么人能逃得过我的眼睛?”
“妈,红红是优秀共青团员、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大学老师,她不可能干那样的事情!”
“我可是亲眼看见的,她那副德性,让人恶心死了!”
“妈,你不要冤枉好人!”
“什么?我冤枉好人?你把她叫来,我要当面教训她!”
“妈,你先消消气,我马上给她打电话。”
不到半个小时,门铃响了,吴红走了进来。
林清“腾”地站起身来,两道锐利的目光像刀子一般射向她。
“伯母……”吴红一时不知所措。
“哼,你好呀,那个孕妇为你流了产,你知道吗?”
“什么?孕妇?我……我听不明白?”
“哼,你不要装蒜了!你以为你换了马甲我就认不出你来了吗?”
“伯母,您,您可真幽默,我真的不明白!”
儿子急忙过来,把吴红拉进了自己的卧室。
三十分钟以后,两人出来了,脸上带着微笑。
“伯母,您看是不是她?”吴红把一张照片递了过来。
林清接过照片,仔细看了看,冷冷笑道:“这,不就是你吗?”
“您再仔细看看,脖子那儿。”
林清细细一看,那女郎脖子右边有一颗红痣。
“你再看看我?”
林清凑过去一看,吴红脖子那儿什么也没有。
“这……这是怎么回事儿?”
“伯母,这是我的姐姐,叫吴冰。”
“噢,你们是双胞胎?”
吴红含笑点头。
林清不好意思地笑了:“孩子,我错怪你了。”
“伯母,刚才我已经把姐姐的事跟爸爸妈妈说了,他们都很气愤,把姐姐叫去狠狠训了一顿,现在已经带着她去医院看那个大姐姐了。爸爸妈妈还检讨说,都是因为他们平时管教不严,才出了这种事。”
“唉,一母所生,差别怎么那么大!”
“妈,我们现在也去医院吧?”
林清点头:“好。”
“伯母,我们走吧。”吴红挽着林清的胳膊,三个人一起向门外走去。
婆媳双赢
文/莫明
老李快退休时买了套三室两厅两卫的大房子,入住后不久,老两口就将儿子儿媳一家人接回家住。现在一家祖孙三代,和谐相处,着实让院里的人看着羡慕。人都说现在婆媳关系难处,可为啥在老李家就不难处了呢?
老李说其实当初搬家时,是不是将儿子儿媳一家人接回家里同住,他们老两口也着实犹豫过。搬进新房后,偌大的房子,一天到晚就只有他们两人出出进进。虽然退休了,但他们老两口身体尚好。一边是他们闲着没事干,一边是儿子儿媳又要上班又要管孩子,整天忙得团团转。面对这种情况,他和老伴都有了将儿子儿媳一家人接回来同住的想法。可想着请客容易送客难,如果处得不好,伤了感情,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也征求过几个老哥老姐们的意见,他们一片反对声,说现在的媳妇难处,你们不要没事给自己找气受。
接还是不接呢?他们坐在一起再议。老伴说,虽然说现在婆媳关系难处,但也因人而异。何况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帮他们的忙,对他们好,又不求他们回报,关系能难处到哪儿呀?最重要的一条,我观察咱这儿媳,是过日子的好娃,没有是非,知书达理,人也勤快。我这人你是知道的,没有与我合不来的人,我想我们会处好的。再说了人家娃的娘家又不在西安,我们能忍心闲着不帮帮吗?老李一想,老伴说的不错呀。儿媳这娃确实不错,不是那不知好歹的娃。
第二天是休息日,儿子一家三口回来看望他们。老两口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儿子,儿子一听可高兴了。说我早有这想法,可媳妇对我说,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难得过上清闲日子,去打扰他们,不好吧?我们是有困难,但困难也是暂时的,不要给老人添麻烦了。儿子将两老人的想法给媳妇一说,媳妇自然没有不同意的。最高兴的当然是孙子了,他高兴地抱着爷爷奶奶说,这下有爷爷奶奶陪我玩了。
就这样,儿子一家很快搬来老李家住,他们自己住的房子租出去了,一月有一千五百元的收入。小两口拿到第一个月房租时,就觉得这房租应该给老人。可当他们将钱交给老人时,两老人却坚决不收。说我们老两口退休金都花不完,还是你们留着吧,你们花钱的路数多。见老人坚决不收,小两口就用这钱给老人买吃的穿的和各种营养品。余下的存起来,然后自己再添点,每年送两位老人出省出境出国旅游,老人一高兴,接送孩子和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安排着一家人的饭食,就更上心了。
孩子有人带了,回来还有现成的饭吃,儿子儿媳一下子解放了不少。他们心存感恩,尤其是儿媳,每天下班一到家,就抢着干家务。一有时间,就陪婆婆逛街。儿媳在人前人后,常念婆婆的好,说婆婆可帮了她大忙了。婆婆呢,也常说自己的儿媳好,懂事。两人一有时间就相携上街,一路上有说有笑,商店里的营业员多次误认为她们是母女俩呢。
说起婆媳相处之道,老李说我们也没什么经验,但体会还是有的。关键是婆婆要会当婆婆,媳妇也要会当媳妇。老人帮了孩子们的忙,这是苦并快乐着的事情,不要老挂在嘴上,絮絮叨叨。年轻人上班也不容易,不要一见面就给他们添堵。做媳妇的呢,也要知好歹、懂道理。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老人。嘴甜点,手脚勤快点。婆媳之间多一点尊重和理解,少一点敌视和挑刺,就能相处好,就能实现婆媳双赢。婆媳双赢了,家庭就和睦了。家庭和睦了,这社会也就和谐了。
雪蛋糕
文/何铜陵
早晨起来,刘大爷往窗外一看,下雪了,哈哈,天遂我愿。
他准备停当,提起铁锹就出了门,兴奋的像个孩子,她家离这不远,上菜市场的必经之路。
按说,雪天老人不宜外出,寒冷且路滑,可刘大爷没人约束,呆在空巢里更着急,何况今天是她的生日,他虽不能登门祝寿,但也要想法表示一下心意吧。
刘大爷家对面就是菜市场,来往行人很多,去年的一个雪天,有位大妈就滑倒了,躺在地上直哼哼,围观的人不敢搀扶,正好刘大爷过来,忙上前帮助,还打了120电话……过了几天,刘大爷提着水果去医院探望,才知道大妈姓柳,老伴去世的早,现在跟儿子一家生活,负责买菜烧饭接孙子;可是大妈的儿子却掏出一沓钱,对刘大爷说:"谢谢你,辛苦了,麻烦你老人家以后别来了。"刘大爷没有接钱,也没有说什么,就暗然地离开了。
柳大妈伤愈后,背着儿子,与刘大爷接触过许多次;她是个退休的高级教师,谈吐文质彬彬的,很有书卷气;而他却是个退休的清洁工,说话磕磕绊绊的,还时不时冒出个错别字。有一次,柳大妈的儿媳撞见了他俩,还故意地问刘大爷:"你是那个扫大街的大爷吧!"
柳大妈回家后便遭到儿子好一顿奚落,说什么"糟老头子也想吃天鹅肉"……
之后,柳大妈儿子特意找过刘大爷,让他打消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刘大爷含糊其辞地说,我咋能配上***,她嫌我不懂浪漫哩……
刘大爷仍在路上铲雪,行人纷纷向他翅大拇指。然后,在冬青树旁,他用积雪垒了一个大大的"蛋糕",插上准备好的7根红蜡烛,又贴上一张心形的红纸,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祝你生日快乐!
刘大爷掏出打火机,点燃红蜡烛后,便踽踽而回……
只见,柳大妈在儿媳陪同下走过来,路过这里上菜市场,一眼就看到这个晶莹而别致的"雪蛋糕"。
儿媳惊喜地叫道:"妈,快看,真美啊,肯定是哪个男孩制造的浪漫……"
柳大妈走上前,轻轻地掰了块"雪蛋糕",送进嘴里,慢慢的品尝着……
儿媳疑惑地问:"妈,不嫌凉么?"
柳大妈拭着眼睑,自言自语地道,有点凉,也有点热……
隔壁的婆婆
文/刘东华
我家楼上,住着一对小夫妻。他们是大学同学,据说女孩子原本是大城市的,为了和爱人在一起,才来到我们这个小县城。他俩都在一家医疗机构工作。
我曾去过他们家,他们的居家环境装饰得很有品位,温馨又雅致。当然,他们也把握着邻里之间的分寸,平时和我们这些“土着”们少有往来,楼梯间遇到,仅限于点头微笑,算是一种礼貌性的友善。我可以理解这个女孩从大城市来到这小地方的种种不习惯,他们改变不了大环境,自然会努力营造自己的小天地。
小夫妻很快有了孩子,因为要带孩子、做饭、收拾家务,还要忙事业,家中需要帮手,男方的母亲开始经常来小住一阵子。这个婆婆年龄并不大,也就50岁出头,走路风风火火,沿着楼梯上楼,脚步总是砸得楼梯山响。
婆婆很勤快,每天一大早,就开门出去倒垃圾、买菜,回来再做早饭,叫儿子、儿媳起床上班,饭后她又送孙女上幼儿园……但婆婆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捡垃圾。她每次都会把捡到的饮料瓶、旧书报顺便带上楼,攒够一定数量再一起拿去卖。这一点尤其让儿媳不能接受。虽然儿媳是有文化、有涵养的人,但时间久了,她也难免牢骚满腹。渐渐地,我们便能听到儿媳妇不经意间向左邻右舍埋怨婆婆、数落婆婆的种种不是。比如婆婆不注意公众环境,在楼梯间那么大声地喧哗;她在家不讲卫生,家里的毛巾从来不分擦脸、洗脚,不管谁的毛巾,拿来就用;还有喂孩子吃饭,她总是用汤匙直接放在舌头上舔,然后再喂给孩子……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不禁想,这做儿媳的,尽管有文化,也不能脱俗。
我因为跟这婆婆年龄相仿,经常见面也就熟了,偶尔会聊聊天,讲讲今年农村收成如何,最近天气如何,等等。一天中午,我出门回来,在楼道上看到这婆婆,一个人坐在台阶上看风景。我便打招呼:“一个人坐着干啥,都秋凉了,这么坐着不怕凉啊?”她答:“儿媳妇昨天加班很晚,回来补觉。我怕在家吵着她,等她睡醒了,我再回家。”
又一次,我在书房,听到婆婆在楼下和邻居女人聊天。她们在说独生子女夫妻可以申请二孩的政策。邻居女人说:“你家儿媳妇是独生子女,还不赶快让她申请再要个孩子?你好抱孙子啊。”那婆婆大着嗓门说:“孩子的事,我才不多嘴呢。女人家生个孩子,怪受罪的,一个孩子也挺好。”听听,这乡下的婆婆并不迂腐啊,还是很会心疼儿媳妇的。真希望她儿媳妇也能听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