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中秋节的文章

2022/12/13经典文章

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精选11篇)

美好中秋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节日。有那热闹的春节,有那肃穆的清明节,有那欢快的儿童节,也有那欢庆鼓舞的国庆节……而我最爱那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传统的中秋节。因处于秋天的中间,故此名。在这一天天上的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形如玉盘一样非常圆,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圆”之美称。我国民间把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中秋节作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农历八月,天高气爽,许多的庄稼都已经收获了,中秋节也是人们庆贺丰收的节日。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一边欣赏玉盘般皎洁的明月,一边吃月饼、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说这月饼还有一段非凡的来历了:

月饼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在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的习惯,还有赏月背诗的习俗。当人们吃过晚饭,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阳台上,热热闹闹的享受天伦,欣赏着皎洁的明月,随后背诵带月的诗歌,一派人间圣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绝唱。

难忘中秋!

中秋难忘!

中秋节

文/温馨的日子

中秋节

时间过的真快啊,转眼间又快要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了。 今年是我在方大公司的第一年中秋佳节,以往每年的中秋之夜是和一家人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又圆又亮的明月。虽然心里有点伤感但是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及慰问。正好大家正猜想着今年公司到底给我们发什么花样的月饼,门外快递员进来让财务签收好几大箱的月饼。这时我们几个资料员踊跃的帮财务清点月饼的数量,而且帮着她把一盒盒精致漂亮的月饼装进一个个环保袋。领到月饼的员工拆开一层层包装精致的盒子。

啊!月饼好丰盛啊有哈密瓜的、有菠萝的、有五仁的、还有豆沙的,有甜的 、有咸的、还有……这么多各式各样的月饼馋的我直流口水。不知道今年的中秋会来得比较晚,公司也很顾及员工能过好中秋佳节的心,公司的几位领导放弃回家过佳节的时间走基层到中心来慰问我们,领导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箱饮料给我们。虽说礼轻情意重,但我们个个心里还是感到一份温暖。

时间就是这么的短暂,太阳也渐渐的落山了,天也黑了脸。月亮也露出了笑脸,我们全家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喝茶、吃饼、聊天,听王菲唱《但愿人长久》。装月饼的盘子里依然有蛋黄味的,我想它也许依然那么难吃,但那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中秋节全家人坐在一起就很好了。这时我也随手拿一个来尝尝,也不是那么的难吃嘛,咸咸的,跟咸鸭蛋差不多。吃着吃着心里想起了,在远方的嫦娥姐姐,是不是也在品尝这咸咸的蛋黄月饼呢?

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中秋将至,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以往那热闹、浓烈的节日气氛,也许城市本就没有乡村的中秋那样浓烈吧?也否许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压力太大的原因,从而看淡了这有着特殊意义的佳节,就连孩子们也不如我们儿时的那么盼望过节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未必有我们儿时的丰富多彩。自从我离开家乡来到这座城市生活,这许多年来,每到中秋月圆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浓浓的佳节的味道,那是我儿时的中秋节。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家里比较穷,姊妹又多,能吃饱肚子就算是好的生活了,平时还要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吃的,才能有时间疯玩,所以我们特别盼望过年过节了。在我的映像中,过中秋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好玩、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可以吃到母亲烙的糖轱辘(就是现在的糖馍,轱辘圆圆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父亲会把自家养的鸡,挑最大的杀了,还会到集市上买月饼和一些平时吃不到糕点,当然,更好玩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庆典——打火把和摸秋了。

中秋节的当天,大人们就不会在下地干活了,他们忙着为我们准备节日盛餐,我们也忙着我们自己的事——扎火把,扎火把很是讲究的,火把是用干的麻秸秆做成的,大一点孩子用二十根左右,小一点的孩子用十几根就行了,多了他们拿不动的。首先把干的麻秸秆,选长短差不多的放在一起,用麻绳一圈一圈扎(捆)好,扎牢固,然后把麦秸草扎在火把的一头的顶端,为了能让火把燃烧的更旺,我们会趁着大人忙着不注意时,偷偷的放点油在上边,火把要扎的紧,玩的时候才能燃烧的时间久,如果扎松了,刚点着不一会儿就会烧完了,那你只有看着别人玩了,所以每个人扎的时候都很用心的,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吃罢团圆饭后,到村头的空地上玩火把了。

当一轮圆月慢慢升起,高高挂在天际之时,看那村头大片空地上 的点点火光,随着我们的奔跑而变换着位置,好似夏日夜空中飞舞的萤火,犹如宇宙间滑落太空的流星,美丽而壮观。中秋节这天,我们玩的太久,大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因为打火把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摸秋(秋是指一些成熟的农作物)。

摸秋,也是我们家乡中秋节 的一个习俗,在中秋节的当晚,允许小孩子到亲戚、邻居家的菜地、果园摘一些成熟的瓜果、蔬菜等作物,称之为——摸秋,摸,不是偷,不会被大人责怪的。一般,摸得东西大都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另有寓意,比如冬瓜摸回家后,大人们会用刀子在上面刻上眼睛、鼻子、嘴巴,把它送给左邻右舍的新婚小夫妻,还有一些结婚久了而没有孩子的人家,寓意是,愿他们早日生个像这个冬瓜一样白白胖胖的宝宝,这就是摸秋的真正含义。

待摸完了秋,已是半夜时分,我们玩的还是意犹未尽, 这时大人们往往就会把我们喊回家,我们一个个满脸的汗水,像个小花猫。妈妈为我们洗好澡,拿出烙糖轱辘,让我们吃,寓意我们过了一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中秋节,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吧。

欠母亲七个中秋节

文/刘希

结婚七年,历经了七个中秋节,我却没回家过一次中秋节。远嫁的我,又远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都是我们加班忙着赶货的时候,很难请假回家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所以,扪心自问,我算一个未尽到做子女责任的女儿。

老家的习俗,每到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无论出嫁的女儿年纪多大,只要父母健在,一定要带着全家回一趟娘家的。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两手满满当当,就像那首《回娘家》的老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怀里还要抱两盒大月饼,一路幸福而骄傲地奔回娘家。姑爷要给岳父奉上好烟好酒,不知给岳母买什么好,就悄悄给她衣袋里塞上两百块钱。没想到却被她老人家发现了,于是,往往一个要给,一个婉拒,老少两人的推让中,空气中流淌着的全是亲情的味道。

我一直梦想着在一个中秋节,也和同伴一样,带着一家三口,挎着大包小包,在邻居们的羡慕声中,走进我阔别已久的家,扑进母亲的怀里。母亲在灶头忙活,自家养的鸡在锅里翻腾,满屋子都是扑鼻而来的农家鸡特有的香气。自己一边给炉灶添些柴火,一边和母亲絮絮叨叨,东家长,西家短的,也听母亲兴奋地说着,比划着,聊自家,也聊别人家,但唯独不聊离别日子里的那些想念。

我是母亲唯一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母亲怕增加我的负担,坚持一个人在农村独居。当初我远嫁时,不少邻居批评我没考虑母亲的难处,说我没良心,只顾自己幸福,我几乎都动摇了,可母亲却在一旁为我打气,她说遇见一个合适的男人不容易,千万别放弃。也因此,我对母亲,不仅怀着深深的内疚,更多的是感激。本来想结了婚以后要好好补偿、孝敬她老人家,竭尽所能地让她晚年过得开心、幸福,哪知自己一直生活不宽裕,想回家一趟都难,因为往返回家一趟就要花掉上千元路费。

母亲的中秋节,想必是孤单的。我不回家,门庭一定很冷清。看着别家的热闹气氛,母亲肯定是落寞的。七年,漫长的七年,对母亲来说,是多么冰冷而残酷呢?每每期盼落空,失望的母亲,是不是也曾在暗夜里独自垂泪呢,是不是也曾后悔当初那么义无所顾地支持我远嫁呢?我知道,母亲一定是寂寞的,尽管她经常在电话里宽慰我说,邻居们都管着我呢,我们也常走动的。

前两天,我给母亲邮寄了两盒月饼,母亲在电话那头连声嗔怪:“孩子,你费这个心干嘛,那么远,多不划算。”我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心揪得厉害。我那慈祥的母亲,您可知道,我欠您的七个中秋节,岂止是几盒月饼就能代替得了的啊。

母亲啊母亲,明年,我一定要回家和您一起过中秋节。

乡愁

文/陈喜

时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是漂泊异乡的孤舟,而中秋是乡愁停泊的岁月码头。在这一天,游子的孤舟就会靠岸停泊,卸下一船乡愁,然后继续漂流……

年少的我背上理想的行囊,豪迈地登上火车,踏上大学之旅。在遥远的异乡,我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切的美好都在为我尽情绽放。我很享受,很充实,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将我幸福地包围起来。开学不久,中秋节就到了,邮递员送来了一个包裹,我打开一看,是一盒黄澄澄的月饼!望着这一盒情深意重的月饼,泪水在我的眼睛泛滥。这一夜,乡愁冲破了感情的堤坝,泪水汹涌澎湃,往日的坚强一瞬间土崩瓦解。忽然间,我觉得好累,被重重的乡愁压得好累好累,我需要靠岸停泊了,我需要歇息了,我需要父亲的宽大肩膀让我依靠。往年家乡的中秋情景浮现在眼前:父亲做好一桌海鲜佳肴,全家有说有笑地吃合家饭,其乐融融。晚饭后,全家在院子里猜谜语、做游戏,然后吃饼赏月,欢声笑语荡漾在如水的月色中……思潮澎湃,此时我才深刻地理解“月是故乡圆”的真意。

大学毕业后,我这只孤舟在岁月的河流中漂泊到了贵州的一个贫穷闭塞的山区。支教生活是艰苦的,学校的条件很差。最近的村庄离学校有七八里之遥,有的学生来一趟学校就要花两三个钟头。虽然支教生活艰苦,但是学生的纯朴善良、勤奋好学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开学不久又到了中秋。中秋节那天,许多学生都热情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做客,一起过节,我婉拒了。因为,我知道学生的家里都很穷,我去做客就让他们大大地破费了,或多或少都造成他们的经济负担。

中秋节的晚上,下了一场雨,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天很黑,偏僻的学校很寂静。全校就只有我一人住宿,形影相吊的我又开始想家了。是啊,每逢游子的孤舟漂泊到“中秋节”这一岁月码头,乡愁就压得我无法前行,我该靠岸歇歇脚了。正当我沉浸在浓浓的乡愁里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几个学生!他们有的手里拿着月饼,有的拿着水果,还有的提着一饭盒的佳肴。他们全身湿透,都成了泥人。他们黑夜冒雨长途跋涉而来,就是为了陪我过节!我的眼睛一热,泪水夺眶而出。虽然天上没有月亮,但是此时我的心里很明亮,很温暖。

我在岁月的河流里漂呀漂,2009年漂到了泰国,我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到清迈教授汉语知识,传播中华文化。第一次身在异国,乡愁前所未有的沉重,几乎压垮了我这艘脆弱的孤舟。中秋节的晚上,乡愁如约而至,而且是铺天盖地袭来!中国离泰国有多远,我的乡愁就有多长。开始想祖国了,想家了,想父亲了,想月饼了……孤单的我又一次默默地品尝乡愁的苦涩与辛酸。忽然间,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全班泰国学生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笑嘻嘻地把我拉到校园的草地上,然后变戏法般地捧出一只大蛋糕,上面插了一大堆蜡烛。我满腹疑惑地问:“今天谁生日呀?”“你!”班长笑着答。“哈哈……”全班学生都笑了。班长说:“老师,你仔细看看蛋糕上写什么?”我定睛一看:祝老师中秋节快乐!我惊奇地问:“咦,你们怎么知道今天是中国的中秋节的?”“呵呵,中国文化影响力深远,我们很多泰国人都知道中秋节。在芭提雅,每到中秋节那里都挂红灯笼,派送月饼,搞晚会的,很热闹。可惜我们这里比较偏远,没有月饼买,所以啊,我们决定做一只大蛋糕来代替月饼,和你共庆中秋!”班长满脸诚意地解释。我紧紧地握住班长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10年的中秋,我这艘漂泊多年的孤舟终于回到了家乡,停泊在故土的怀抱里,把沉重的乡愁彻底地卸下,感觉很轻松,好幸福。

一个人的中秋节

文/聂红

中秋节之夜。华灯初上,行人匆忙,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这是一个人的中秋节,充满孤独又清冷的意味。

父亲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母亲和姊妹们在病房简单地吃完晚饭,母亲留下陪父亲,姐姐们各自回家,谁也没提起这天是中秋节。从外地回到家乡的我,走出病房,一个人在街上溜达了一阵,在一家小餐馆闷闷地吃完饭,往酒店方向走去。

走到过街天桥下面,忽然桥上传来歌声。我循声走过去,见一年轻男子正弹着吉他,边弹边唱。地上放着一手写小纸牌,大意是:自己患病,无法工作,以此养家度日。桥上偶有行人经过,但并无人驻足观望。我怜悯起这个年轻人来。若不是遇到愁人之事,怎会在中秋之夜,一个人在这儿寂寂地弹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略带沙哑的歌声,一下击中了我本已不堪重负的心。想起遭受病痛折磨,却只能坐以待毙的父亲,想起脆如薄纸的婚姻,想起自己去去来来的病痛,不禁潸然泪下。

下桥,走了一小段,歌声又飘过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有些讶异,这首将苏轼中秋节词作谱曲的歌,历来女声演唱居多,在这个中秋之夜,由此刻这个漂泊的男声唱来,竟别有一番苍凉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唱给我,还是唱给他自己?

想起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中秋的夜晚写的一首诗:先几度浮沉,再几番兴谢。问谁的人生,圆满如秋月。这正是作者多年来,在经历了“失志之时”、“情感的挫折”和“痛苦的成长经验”之后,领悟到的人生的真谛呀!

心情豁然开朗,心中的愁云随着歌声和美丽的诗句,在空中渐渐飘散开去。

我们一生都期待团圆、圆满,但人生又难免有离别,有缺憾。如果我们对人生多几分豁达和达观,即使有不如意、不圆满,那明月、那诗词、那歌声,也安慰了我们的心。如果我们随顺因缘,同时也仍然保持对人生圆满的期待和向往,那,相信人生的很多时刻,也终会有月圆之时。

回到酒店,我打开月饼,泡一杯热茶,用微信传一组照片给远方的孩子,告诉他,中秋节,我一个人,过得很好。

深夜无眠,倚在窗前看月亮。窗外月朗星稀,月光静静地泻了一地。

月亮没出来!

文/龙飘飘

又是一年中秋时。

通常风清月朗的中秋夜,连空气中都会弥漫着一种浪漫和祥和。不过,当这个十五的夜来临时,不管窗前有没有明月,无论四周有没有花香,这个充满人文情趣的节日一定要圆满的。这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中秋节往往与国庆节联袂而至。在过去法定的节假日中没有中秋节,但国庆节法定要普天同庆三天的。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人们尽情欢乐,载歌载舞,这已延续了多半个世纪了。不知是中秋沾了国庆的光,还是国庆沾了中秋的光?总而言之,这段成双的节日总是轻松愉快的,还充满着诗意和浪漫的色彩。

中秋节,花好月圆,既温馨与祥和,也浪漫和富有诗意。不过,此时却恰恰是秋收。这个收获的季节气侯虽然清爽,但照例是紧张而繁忙的。广阔天地里的人和牵挂着广阔天地里的人的人都深切地知道,这是一个紧张而繁忙的季节。要说温馨与祥合,一定有,只是没有那么张扬。至于浪漫与诗意,那都是有闲阶层的事,与广阔天地里劳作着的人无干。

这是收获的季节。虽称作季节,但也就那么三、五天。这三、五天的收获季节却往往与中秋、国庆双节重合。不是处于广阔天地里的乡下的人不会浪漫,而是这季节不给他们浪漫的闲暇。什么时候有闲暇?雨雪天!雨景和雪景也不错,静悄悄的,只听见雨或雪沙沙地扑打着窗户,是另一种境界。只是屋里的人最需要的,就是睡觉。人累了!现实生活中有时不容许有浪漫的,有时即使有条件,你也浪漫不起来。就说这双节里的秋收吧,即使下着雨也得在雨中把果实收回来。春花秋月不及春花秋实好,花、月足可抒情,但不抵饭吃,还是把成塾的果实收回来稳妥些、实在些。谁要浪漫谁浪去,与我何干?

在记得起来的中秋节里,白天,背朝着蓝天白云,面向着条条沟梁的土地,或弯腰抡着菜镢,一棵一颗将腰里别着玉米棒的秸秆挖倒摆顺;或蹲下身体将秸杆上的玉米棒子一个一个掰下堆起;或将地沟里那一堆堆棒子收入麻袋,再扛起到肩上,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地扛到地头装车;或将秸杆一抱一抱地装上架子车,码尖捆好后再拉回家里,栽靠在墙边。有时还摸黑加班,踫巧是满月的中秋夜时,满是传说和浪漫的明月却实实在在被当作了照明的灯,明亮的月光下正好干活。

忙罢了田里的活,在这明朗的月光下,正好可以打理堆得满屋满院的玉米棒。此时便松缓多了,话也多了,有了笑声,偶尔还传出歌声。银盘似的朗月挂在清爽的空中,满天的星星也不时地眨着眼,一闪一闪的。有时还有夜鹰飞过,在地上划过一道黑影。在这白天黑夜连续劳作的过程中,一直都是紧张地挥洒着汗水,莫说赏这秋景,连抬头多看几眼蓝天也都略显奢侈呢!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将果实归仓,及早结束这一年一度紧张而繁重的秋收!

在月光下剥棒子外皮,往往是全家人围在一起的。把堆了满院子的玉米棒子一个一个剥了皮,再拴成爪,最后套成串。再把一串串或黄或白的棒子踅上树,或挂上墙。这是又一个成套的工作流程。这也是一组简单而重复的劳动,只动手就行,比前面的工作轻松多了,可以不用出汗。

家人们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着、笑着 .说着一些家务事,还参杂了无数的故事,也说些八月十五的事。虽很忙,但十五的这个节日没有忘。不一会儿,团圆馍就端上来了,一人一角,谁也不能少。团圆馍是什么?其实就是夹馅的锅盔,里边夹着的馅是芝麻盐或甜豆沙。团圆馍也是在大铁锅烙出来的,所不同的是一定要在馍沿上捏一圈花纹。团圆馍是月亮,而那圈花纹则是月光。有时还在馍上用瓶子盖压一圈小圆环,这圈小圆环是环环相扣的。中间是相扣的三个大圆环。据老人们说,三个大圆环指的是天、地、人,而那圈小圆环则是芸芸众生。在三个大圆环和周围一圈小圆环之间的空地上,还要粘几枝胡萝卜缨子,这就象征着花了。花好月圆!

这有月光朗照着的十五的夜里,全家老少围聚在一起,一边干着活,一边吃着属于自己的那角团圆馍,其乐也融融!就这么着,中秋节也过完了、有时把国庆也捎带着过完了。

人所处环境的优劣,往往并非自己所能主宰。而生活的快乐与否,全在人的态度。管它有月没月,无论初一十五,只要你自己觉得还好,其余的一切任由它:爱咋咋的!

这都是许久以前的故事了。虽刚刚发生过的事转眼就忘了,可这多年前的东西却怎么也忘不了!还触景生情,一抬手一投足、一笑一颦,总能激起忆旧情节,还能适时而恰当地附上一些故事。有些还蛮生动的,连自己都感动了!感动过后,举目向窗外一看:四下里黑漆漆的,并不见一些的星光。

这个中秋节的夜晚,月亮没出来!

团团圆圆话月饼

文/白鹭

月饼最早就是一种带馅的点心。殷周时就有记载,一种中间厚、周边薄的食饼;西汉时陕西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带回了芝麻与核桃,民间便出现了以胡麻、胡桃仁为馅料的圆形“胡饼”。汉灵帝时已很时兴,《续汉书》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到唐代时诗人白居易写诗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中秋节吃月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唐初,和唐高祖李渊以及陕西三原人的大将李靖有关。民间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北伐突厥,八月十五得胜凯旋。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迎接,当时有吐蕃商人,向李渊献圆形胡饼祝捷。李渊高兴地指着悬在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说:“应将圆饼邀蟾蜍”,接着唐高祖将所献的祝捷胡饼分食群臣,据此传说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但胡饼还不能称月饼,只能说有点渊源。最早中秋节吃月饼的文字记载,见于《古今图书集成》引《洛中见闻》:有一年唐僖宗在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觉得味道非常好,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摆宴,便叫管理御膳的尚食局用红绫包着月饼赏赐给他们。

月饼,据说是祭月的供品,形似月,祭后家人可以分食,亦被称为团圆饼。还有传说言道:月饼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命名的。《开元天宝遗事》曾记载:天宝初年八月十五日夜,“玄宗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又一年八月十五日夜,二人在大明宫太液池赏月时品尝到一种圆形“胡饼”,贵妃吃了感觉特别的香,但又嫌“胡饼”名字不雅,才思敏捷的她,仰望头顶,皓月当空,丹桂飘香,灵机一动,对唐玄宗说:那不如就叫它月饼吧!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连声称赞,还赏赐贵妃花瓣月饼,从此“月饼”这一雅称便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天上月圆,地上饼圆。这寓意美好,吉祥如意,象征团圆的“月饼”,成了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美食,阐释中秋节主题独一份的最佳标志物。并且进一步证明中秋节吃月饼,和唐长安关系匪浅。

在唐代长安城里食肆中就已有专供节日食品的店,穿越一下就成了唐代的食品专卖店!供应中秋节的食品叫玩月羹。据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载:“寺家设饨、饼食等,作为八月十五之节。”

宋代开始宫廷流行吃“宫饼”。苏轼在一次酒宴上赋诗一首:“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嚼月”就是吃月饼。《武林旧事》“蒸作从食”一栏下列出有荷叶饼、芙蓉饼、羊肉馒头、菜饼、月饼等。

当年西安老街巷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做月饼,家中都有做月饼的木头模子。我家的月饼模子是枣木的,厚墩墩的异常结实,用得久了红油油的发亮。模子有两个圆形凹槽,里面雕的菊花和蔓草纹饰图案,中间一个福字。我的父亲是八级钳工,做模具是他的专长,我猜想家中这件月饼模子大概是他老人家雕出来的。月饼中包的馅最重要,用料五花八门,主要是各种果仁,一般最少五种,有核桃、花生、杏仁、芝麻、松子,白砂糖、蜂蜜、青红丝、鸡蛋,有专门砸碎的冰糖粒粒,以及桂花、玫瑰等芳香的干花瓣。我九岁时上小学四年级的1959年,就已开始和母亲一起动手做月饼了。把包上馅的面团,压进月饼模子圆形凹槽里,压实按平,然后把月饼模子翻过来,轻轻在案板上一磕,一个纹饰图案精美的圆月饼就好了,再放进平底铁鏊锅上烙。从小就馋嘴的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吃刚出锅的热月饼,那又烧又烫、又香又甜的感觉,舌尖上的这种特殊记忆太深刻了。

一年中秋节我随西安市文史馆去陕北考察采风,路过绥德县城时专门买了几斤酥皮绥德土月饼,本来并不想买,可开车司机是这家卖土月饼的老熟人,介绍他家现做现卖,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的老月饼如何好,如何是绥德土月饼第一家。卖月饼的还给我掰了一小块让我尝,谁知一进嘴,我就决定买了。因为我吃到了小时候自家做月饼时的老味道。果然,回西安过中秋节时,拿出让客人尝,这种朴实而少油缺糖又香酥的绥德土月饼,竟特别受人欢迎,连吃带拿的三斤多土月饼,一天就全解决了。

月亮象征团圆,也是故乡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自古以来就是亲人团聚的佳节。中秋节讲究吃的月饼是圆的,月亮圆圆,月饼圆圆,极具象征意义。

怀念儿时的中秋节

文/史太群

中秋将至,我却怎么也感觉不到以往那热闹、浓烈的节日气氛,也许城市本就没有乡村的中秋那样浓烈吧?也否许是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压力太大的原因,从而看淡了这有着特殊意义的佳节,就连孩子们也不如我们儿时的那么盼望过节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未必有我们儿时的丰富多彩。自从我离开家乡来到这座城市生活,这许多年来,每到中秋月圆时,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那浓浓的佳节的味道,那是我儿时的中秋节。

在我的记忆里,当时家里比较穷,姊妹又多,能吃饱肚子就算是好的生活了,平时还要帮着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好吃的,才能有时间疯玩,所以我们特别盼望过年过节了。在我的映像中,过中秋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好玩、开心,因为我们不但可以吃到母亲烙的糖轱辘(就是现在的糖馍,轱辘圆圆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父亲会把自家养的鸡,挑最大的杀了,还会到集市上买月饼和一些平时吃不到糕点,当然,更好玩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庆典——打火把和摸秋了。

中秋节的当天,大人们就不会在下地干活了,他们忙着为我们准备节日盛餐,我们也忙着我们自己的事——扎火把,扎火把很是讲究的,火把是用干的麻秸秆做成的,大一点孩子用二十根左右,小一点的孩子用十几根就行了,多了他们拿不动的。首先把干的麻秸秆,选长短差不多的放在一起,用麻绳一圈一圈扎(捆)好,扎牢固,然后把麦秸草扎在火把的一头的顶端,为了能让火把燃烧的更旺,我们会趁着大人忙着不注意时,偷偷的放点油在上边,火把要扎的紧,玩的时候才能燃烧的时间久,如果扎松了,刚点着不一会儿就会烧完了,那你只有看着别人玩了,所以每个人扎的时候都很用心的,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吃罢团圆饭后,到村头的空地上玩火把了。

当一轮圆月慢慢升起,高高挂在天际之时,看那村头大片空地上 的点点火光,随着我们的奔跑而变换着位置,好似夏日夜空中飞舞的萤火,犹如宇宙间滑落太空的流星,美丽而壮观。中秋节这天,我们玩的太久,大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因为打火把过后,还有一件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摸秋(秋是指一些成熟的农作物)。

摸秋,也是我们家乡中秋节 的一个习俗,在中秋节的当晚,允许小孩子到亲戚、邻居家的菜地、果园摘一些成熟的瓜果、蔬菜等作物,称之为——摸秋,摸,不是偷,不会被大人责怪的。一般,摸得东西大都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另有寓意,比如冬瓜摸回家后,大人们会用刀子在上面刻上眼睛、鼻子、嘴巴,把它送给左邻右舍的新婚小夫妻,还有一些结婚久了而没有孩子的人家,寓意是,愿他们早日生个像这个冬瓜一样白白胖胖的宝宝,这就是摸秋的真正含义。

待摸完了秋,已是半夜时分,我们玩的还是意犹未尽, 这时大人们往往就会把我们喊回家,我们一个个满脸的汗水,像个小花猫。妈妈为我们洗好澡,拿出烙糖轱辘,让我们吃,寓意我们过了一个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中秋节,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最简单的幸福吧。

团月节

文/积雪草

民间习俗,上元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过什么节吃什么东西。传统的节俗大多体现在一个“吃”字上,别小看这个“吃”字,吃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不吃点什么东西,似乎不容易让人记住。

“吃”是最直接的记忆,美食是传承文化的一个最好的载体,美食穿肠过,文化心中留。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东汉《礼记》中有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帝王秋天祭月在古时是一种礼制,月饼是祭月用的供品。

月饼像征着团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于唐,《洛中见闻》里曾有记载,这是最早见于书籍纸张的记载。兴于宋,到了宋代,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月饼的做法更加精致,月饼有了“金花”、“芙蓉”等众多雅称,南宋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曾记载过中秋节的盛况。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诗中小饼即月饼。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吃月饼已成为全民盛行的风俗,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而且月饼的制做花样也越来越多,清人在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曾详细地介绍过月饼的制作方法。

中秋赏月的习俗,据说是从宫廷开始,逐步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情怀。古人赏月时喜欢弄些风雅之事,三五成群聚于亭台楼阁,或水榭山巅,大家一起喝酒、吟诗、弄花、吹箫等等。

唐宋时期的人们,对于月亮似乎格外钟爱,诗仙李太白在《月下独酌》里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个洒脱不羁、醉意醺醺的歌者满怀豪情,月光、花影、美酒、互相映照,一时间诗兴大发,妙句横生。宋代大诗人苏轼更是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清人张潮则喜欢“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清凉的月光下,箫声呜咽,直听得人怅惘不已。张潮的月下听箫,虽不一定是中秋的大月亮,但也尽得月下风情和趣味。

中秋节的关键词除了吃月饼、喝桂花酒、赏月玩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记就是“嫦娥奔月”的传说。这个故事和中秋节紧紧地绑在一起,像路标一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承千年不朽。

小时候听外祖母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总会唏嘘不已。嫦娥姐姐为什么那么傻呢?偷吃了西王母赐给后羿的不老仙药,一个人在广寒宫里守着玉兔和桂花树孤独千年,招引的世人不断引颈眺望天上的月亮。

又是一年八月半,中秋时节,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正是人间花好月圆好辰光。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天上月圆,地上人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团圆是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核心内涵,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终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陪母亲过中秋节

文/古月泉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没进过学堂门。从我记事时起,她总是随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辛勤劳动着。所以在她头脑里只有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收获,怎样才能把从集市上买来的猪仔喂得又肥又壮,至于什么是中秋,与农事来说无关紧要的,她全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节气。

今年遇到干旱,田地里半年来的劳作算是打了水漂,收获全无,重新下种可又没下雨,父亲就与同寨的三叔去三穗打工了。本来我们是不让去的,可父亲认为在家里也是闲着,于是母亲就一个人在家里料理家务及农事。中秋节到了,想到母亲一个人在家,我决定从江口回到石阡赶去老家看望她,陪母亲过中秋节。

我利用没课的下午,准备好了月饼等其它吃食,到石阡后我商量小儿一同回老家,小儿说老家的路太难走了,就没去。对于小儿来说,老家在他的记忆里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只记得是春节要去的那个地方,那里有爷爷和奶奶,除此什么也记不得了。第二天就是中秋节,直到那天下午我才赶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母亲见我骑车出现在她面前,甚是高兴,激动得合不拢嘴,半响才说你回来了!我说放假了,是中秋节。母亲喔了一声。母亲问我饿没有,家里吃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让我自己去拿。我坐在台阶上休息,母亲在院坝里不停地翻弄着那些干瘪而发黑的稻谷,从众多的空壳中筛出饱满的穗粒,我竟然想不出安慰母亲的一句话来。而母亲说这是她今天中午的劳动成果,一天的口粮是吃不完的。虽然她是面带笑容而心怀满足的在说,我却从她的神色里看到了农人一年辛苦之后无果的无奈和心酸。随后母亲说还要去田里干活,无论收获多少,总得去看一下。我也跟随母亲去,母亲说我干不了这活,我笑着说:“小时候你们不是让我学过吗?”“那时候是怕你们不努力学习,让你们知道干农活的辛苦嘛。”母亲解释道。但我从没有怨恨过他们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都是我以“要做作业”为借口给搪塞了。来到田里母亲在前面将完全没有稻穗的割倒,我就在后面给这些稻穗扎成个,晒干之后就是牛过冬的料草了,直到太阳下山,天快黑了,我多次催促母亲说今天没做完明天再做,活是做不完的,她才停下手中的活。我去解牛绳,母亲捆绑了一梱已晒干的谷草回家了。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一个鸡蛋汤。听别人说城里的鸡蛋不好吃,让我多吃一点,而她自己却不吃,说在家里能天天吃到,比我们方便。但很多时候,她都是将鸡蛋请人或自己上街带给我们吃了。

吃饭后,我拿来月饼想让母亲尝尝,问她要什么口味的?五仁的、肉松的、火腿的、荔枝的、草莓的……我念出一串的名字,可母亲也许从没听说过这些名字,更不清楚它们倒底是什么口味。不就是一个月饼吗?竟然还有那么多不同。我给母亲挑了一个火腿的,说里面有肉馅,挺好吃的。母亲接了过去,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了看,放在鼻子前闻了闻,却又将月饼放回了原处。她说现在才吃饭,吃不下了,并说一天在坡上干活饿了的时候吃。在母亲看来,月饼就是饿了的时候,还能当饭吃的。这与我们吃月饼的意义是如此迥异,母亲的这种看法更是实在和真切,而我们的看法却显得虚无和缥缈罢了。

随后我一边与母亲聊天,一边看电视。电视上正直播中秋的圆月夜景。但我和母亲都没有出去看。月亮对于母亲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农忙时节,月亮能照着她出门,又能照着她回家。我与母亲谈到了父亲在外打工的情况,又谈到了我工作上的事。夜渐渐深了,母亲显得很是疲倦,竟不知不觉打起了瞌睡来,我再三提醒叫她去休息,她就是不肯。我好久没有回家了,她也许想多陪我坐一会,我将电视的音量调到最小。实在支撑不住了,母亲才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母亲又不知什么时候出门干活去了。

这个中秋节,父亲不在家,只有我和母亲。我没有看到圆月,母亲也没有吃月饼,虽有太多的缺憾,但母亲收获了她的快乐,我得到了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