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辈的文章
关于长辈的文章(精选10篇)
吃辣子面的长辈
文/雪潇
甘肃省秦安县,有一样辣你舌尖的面,名字火辣,就叫辣子面。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隔几天就会到新马路吊桥那儿的王家肉铺子里去吃一顿辣子面。王家肉铺子的辣子面生意红火,人满为患,那些进城赶集的乡下人,先要一个大黑碗,空的,把自己带来的干粮掰碎了,填个半碗,然后才去盛面。面就是普通的机器面,煮好了,漂起来,一筷子捞到碗里,再浇一勺肉汤,再挖一勺红红的油泼辣子——辣子面,辣子面,这一勺油泼辣子,其实正是味之所在。当然,还要撒一小撮蒜苗,绿绿地,漂在碗里,漂在汤面上,青山绿水般好看。
所以,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碗肉,我们两袖清风的刘老师虽然做不到,但是,隔几天,到王家肉铺子里去吃顿辣子面,却是刘老师的最爱。
隔着一条马路,我们远远看见:吃辣子面的时候,刘老师会把袖子挽起来——像是要和人打架,但他操起的却是一双筷子,他的筷法极为娴熟:筷子往碗里一插,手腕一抖,再一挑,那面就被他从碗里挑出了一尺多高,然后刘老师把头一歪,拿眼看住了、看准了,就一口吞去,然后就是一阵猛吸,吸,吸,吸……可能有些噎,于是他就扭头喝了一口旁边的面汤,然后重振旗鼓,继续大快朵颐。
我们因此对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大大地减少了尊敬!
在当时我们只有小学三年级的幼稚逻辑中,一个像刘老师这样追求口福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一个当老师的人,天天教育着我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是,他自己却如此嘴馋,馋得隔三岔五就要去吃辣子面,而且吃相是那么投入、那样沉醉、那样入迷,这怎么能让我们这些在陋巷的穷小子对他肃然起敬呢?
我们理想中的老师,应该和我们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心理。
那是一个麦子黄了的夏天,正在院子里磨镰刀的父亲突然停下了。他慢慢地站起来,扶着他的腰,像是下了什么很大的决心,也像是突然顿悟了,他对我说:“去,箱子里有钱。把饭罐儿提上,去你王爸的肉铺子,提两碗辣子面来!”
父亲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真是太突然了,突然得我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父亲让我去王家肉铺提辣子面,这显然是一种奢侈的“下馆子”的行为,难道我无比尊敬的、艰苦奋斗的父亲居然也会嘴馋么?难道我母亲做的饭,他竟然会觉得吃不下去么?他今天让我去提辣子面,明天会不会让我去提那香喷喷的熟肉呢?
于是,我的回答,竟然是对父亲严厉的质问:“为啥?”
“不为啥!想吃了——你不想吃吗?”我想到了那肉汤,咂了一下口水说:“想是想,就是……”
“去吧去吧,吃饱了下午还要上山割麦哩!”
我去厨房取饭罐儿的时候发现母亲坐在灶头前一声不吭。看见我进来,她就把饭罐儿用抹布里里外外擦了一遍,光光亮亮地递给我。看见我好像还不能理解,她就努力地一笑,说:“要割麦呢,太辛苦了,你们吃好些!”
什么“你们——吃好些”?听母亲的口气,难道她自己就不吃吗?
于是我生平头一回登上了王家肉铺子的高高台阶。虽然我不是买熟肉去的,虽然我仅仅是去提辣子面的,但这足以让我感到骄傲,同时,也足以让我感到堕落!看着王家胖大伯将一把一把的机器面扔进了沸水滚滚的大锅里,看着它们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旋转,看着那一双胖手大筷子把它们捞进了饭罐,看着喷喷香的肉汤被大铁勺浇进了黑色的瓦罐儿,看着油泼辣子落入罐中又迅速漂起,看着那汤面一下子红色弥漫,像一片红云散开,再看着一大把蒜苗芫荽撒入其中,红绸子上绣了鲜绿的叶子……我几入云里雾中,如临天堂仙境,如在幻觉梦乡,直到王家胖伯用他的油手将我醍醐灌顶——他摸了一把我的头说:“好了,给,提好!听说你念书还能成!”
我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像接过一件昂贵的艺术品,像接过了一个脆弱的梦。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下那台阶的,我只记得那表扬了我的人还在说:“提好了,路上不要漾出去了。回去向你爸问好!”
他的这最后一句话让我十分纳闷:“我爸爸又不是你们这儿的常客,难道你们认识我爸爸?”我于是回头朝王家肉铺子又看了一眼,我的眼里似乎清晰地闪现出我们刘老师的影子,也似乎闪现出我父亲的影子。他们两个却是互相认识的。刘老师捶着我的胸脯教育我的时候,总是要说这半句话:“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他的意思是:“要不是看在你爸的面子上,我才不捶你呢!我捶你我就是吃饱了没事干!”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个老师,如果撒手不捶哪个学生了,这个学生就有了大麻烦!
现在,我的父亲,我的刘老师,他们两个都已作古多年。愿他们两个能够隔三岔五,在天堂的桌子上,一边说着话,一边吃辣子面!也愿他们说话的时候,能够顺便说起人间的我!
拜年
文/路玉景
临近春节,不觉想起了拜年那些事。小时候,我很喜欢串门拜年,初一一大早吃过年夜饺子,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服,着急地等待着天快快放亮,好跟着大哥、二哥串门拜年。等到天将放亮时,听大哥说“走!”,我焦急的心终于放下,连蹦带跳地便跟在哥屁股后面,走出家门加入了“一大家子人”串门拜年的队伍。
“一大家子人”指的是我兄弟和本家大爷、叔叔家的兄弟们,每到大年初一一大早嘎伙着到庄里乡亲长辈家拜年,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已成习惯。我们首先来到亲大爷家给大爷、大娘拜年,然后大爷家的兄弟们再到我家给我父母亲拜年,紧接着马不停蹄似地到庄里其他长辈家拜年。我们那儿拜年,男女都是分开拜年,也就是男的一帮、女的一帮,均有岁数大的领着。未婚女是不串门拜年的,只能在自家给自己的父母拜年。我们拜年的方式一直沿用跪下磕头的习俗,不跪下磕头,长辈认为你架子大,瞧不起长辈,如若一旦被长辈发现你没磕头,会被冷眼相对,一时是很尴尬的。拜年的队伍可以说浩浩荡荡,一拨接一拨,直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的那一刻,拜年的队伍才渐渐稀落下来。这时,在家等着来拜年的长辈,数算着来拜年的差不多了,赶紧整理一下衣服,简单打扮打扮,再到其长辈家串门拜年。
拜年很有趣,每到一家,刚进屋门,领着的就高声打招呼:“某某某过年好啊,给您磕头了!”兄长们在屋里跪下,屋里跪满了,其他就紧跟着在屋门外院子里跪下,一排一大溜,个个满面春风,喜笑颜开。有时,在院子门口遇上进出串门拜年的,相互笑嘻嘻地寒暄一番,大体都是过年好的问候。跪下磕头的一霎那,长辈一般拉着领头的不让磕,礼节性地让巴让巴,领头的会说:不磕还行?一年一次。边说边跪下磕起了头。这时,长辈立马去拿烟卷给拜年的大人分发,同时抓起糖果、花生、瓜子逐个发给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在过去缺衣少穿、少吃的年月,能吃到糖果、花生、瓜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一看到长辈分糖果什么的,我们蜂拥而上,伸出小手,争相索要,笑得大人们久久合不拢嘴。等拜完年,小伙伴间相互拍着各自衣服上装东西的布袋子,炫耀谁领的多。
街巷上的拜年队伍匆来匆往,像赶集似的,有说有笑,不时相互打闹一番,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年轻小伙在街巷遇见新媳妇,用叼着的香烟点上一个鞭炮,往新媳妇跟前一扔,吓得新媳妇捂着耳朵急忙躲闪,等鞭炮“砰”的一响,新媳妇和她一同拜年的妯娌们便开始追逐着放炮者打闹。有时是防不胜防的,年轻小伙悄无声息地跟到新媳妇近前将即将炸响的鞭炮一放,“砰”的一声,吓得新媳妇一哆嗦,朦胧一看,点炮者早已笑着跑出去老远,新媳妇想讨个“说法”已无济于事,只能笑着干瞪眼。近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大有提高,放鞭炮的越来越少,都晓得放鞭炮污染环境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了。不过,打闹的方式有所改变,将扔鞭炮换成了扔纸团、雪蛋蛋子(雪团)了,这既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跃升。
给父母发红包
文/蔡永庆
从我记事起,大年三十父母总要给我们兄妹压岁钱,等到大年初一,还要向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则会将寓意着新年祝福的“压岁红包”塞在我的手中,虽然三十几年过去了,但我仍然记得拿到压岁钱和红包时的喜悦!
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好的一面可以概括为四点:即鼓起来的钱袋子,瘪下去的票夹子;升上来的受教育程度,降下去的恩格尔系数;长起来的假期,短起来的通讯;大起来的住房,小起来的饭碗,身边人开始兴起给长辈们送“谢恩红包”。从腊月开始,许多网站上,新年红包的话题就成为了热帖。今年,我也从往年的“收包人”变成了“发包人”,将对父母长辈们的祝福,都包进了这一个个红封袋中。
小时候,拜年时,爸爸妈妈给我红包,祝福我新的一年一切如意。如今我长大了,工作了,我将这份感激之情都装在红包中。
回想起过去的一年,虽然我早已成家,但父母还是为了我们的生活而忙碌。虽然我现在工作了手头比小时候宽裕许多,但与父母们相聚的日子却大大减少。得知我身体不适,妈妈偷偷赶来为我张罗了一桌好菜,而我却因为工作忙,只能在病愈后他们随意谈笑间,获悉这一内情。每当回家的日子,妈妈就做了满桌子的菜,将我们面前的碗堆得像小山似的,再笑眯眯地看我们全部吃掉。而我不在家的日子,老俩口则是粗茶淡饭简单对付,我知道这是因为儿女不在家,寂寞没胃口。
有的时候看到父母一味地节俭也会有些不理解,自己静下来想一想跟子女有直接关系,当孩子小的时候,为了抚养孩子省吃俭用惯了,等到老了就成习惯了。再有如果孩子很争气的话,让父母没有后顾之忧也就行了。可惜,天底下的父母对孩子付出是一样的,有几个成龙成凤的?毕竟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居多,好一点的,不会再给父母增添麻烦,差一点的自己顾自己都困难,更别提补贴父母了。所以真正父母能得到孩子孝心的,那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父母了。
今年大年初一,我给父母拜年,给了父母一个红包。爸爸妈妈感到既意外又感动,眼睛马上湿润了,连连拒绝。但我按住了父母的手,告诉他们,这是儿女们的一片心意,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
而给父母长辈送感恩红包这些年也成了亲友中的“传统”。在走亲访友中,我看到爸爸给年逾九十的爷爷奶奶送上了自己的红包。看着老人们的脸庞被红包映得红红的,脸上的皱纹好像盛开的菊花,我也读出“变种红包”的时代意义。
让牛过一个幸福的春节
文/王兴全
春节将至,父亲又开始给牛洗澡、备料、打扫牛栏。
父亲爱牛,总是给牛吃最鲜嫩的草,喝最甘甜的水,每天将牛身打理得油光锃亮,把牛栏整理得洁净通透,仿佛一间温馨的卧室。他时常对我们说,牛是农民的恩人,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于牛的馈赠,我们怎能不对它好点呢?
父亲告诉我,他小时候放牛,吃了被毒蛇虫蚁染指过的马桑泡,中毒晕倒在森林里,当时天色已晚,那头黄牛竟然飞奔回家,带着爷爷赶过来救了我的父亲。从那以后,父亲就知道,牛不仅忠厚老实,而且颇通人性,懂得感恩,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父亲一年要给牛做两次丰盛的饭菜。每年的开春,父亲都要煮上一盆香喷喷的大米饭,让牛吃得饱饱的,方才让牛下田干活。
最为隆重的是除夕那天。父亲推磨打豆腐,炸酥肉,蒸扣碗,我则拿出黄表纸,用毛笔
在每张黄表纸上写上逝去亲人的名字,然后包上冥币,写上“封”字。待父亲饭菜煮熟后,就点燃香烛和菜油灯,各式各样的菜肴舀一份,放在桌子上,桌上供奉着写着逝去长辈名字的黄表纸。父亲倒了半碗白酒,双手高高举起,大声喊道:“上敬天地,下敬长辈,请苍天和长辈保佑我善良的子民世世代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说完,将白酒一一泼洒。
敬过苍天和长辈后,父亲舀了一大盆子米饭,扣碗、炒菜、豆腐、酥肉,各式各样的菜肴都舀了一大盆。我和父亲端着饭菜,来到牛栏。牛儿见了我父子俩,眼中露出无限的欢喜,大口大口地吃着美味佳肴。父亲则在一旁轻轻地梳理着牛毛,眼中流淌着水一样的柔波,仿佛面对的是他娇俏的女儿。
待这一切忙过之后,父亲方才带着家人一起吃除夕团圆饭。几十年来,天地、长辈、耕牛永远是父亲心中的第一位,从没有颠倒过次序。
去年,父亲身患冠心病,实在不能干农活了,便忍痛将那头老黄牛卖掉。没有料到,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那头牛竟然跋涉十多里路,回到了它生活了十多年之久的牛圈。它仰头哞哞地叫着,好像在深情呼唤她的亲人,眼中热泪长流。父亲也浊泪横流,拥抱着老牛,脸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互相依偎着。那场景,让在场人的泪水不由自主地像花儿一样绽放。
父亲将牛送还给买主后,那头牛仍然三番五次地挣脱缰绳,回到我的家里。父亲深受感动,又掏钱将牛赎了回来。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不卖了,就这样养着,让牛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敬畏天地,眷恋故主,感恩万物是父亲和牛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让父亲和牛过一个美好的春节,度一个幸福的晚年,是我们每一个后辈最美好的心愿。
梦中见到一位长辈
文/空谷花明
是一位伯母。
伯母去世很早,我对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好像全家人都不喜欢她,祖父、祖母都嫌弃她,母亲每次提起她,都很生气。据说,她确实做了一件错事,连累了全家。
真是好奇特,梦见她和母亲一起收割麦子,两个人相处得很不错。我老远看见她们,说是要送点给她们吃,却是没有,不知道怎么的,身旁突然出现一棵果树,树上有成熟的果子。果子熟透了,软软的,香气扑鼻。我伸手摘了几个,给大家送去。母亲很高兴,接过去吃了,伯母却躲在母亲的身后,嘻嘻哈哈笑着,没有接。
伯母的娘家,非常贫穷。本以为嫁到李家,可以享福,没想到山河变易,家财散尽,她一点福都没捞着享,倒是和大家吃了一辈子的苦。伯母生了四个孩子,老大、老二皆亡故,老四是一个千金,和我同岁,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因照顾不周,突然去世。这件事对伯母打击极大,没多久也病逝了。
这个梦给我极大地宽慰,原来伯母也很和善啊!
年味
文/戴高山
年关渐近,在外打工的女儿突然信息频繁,我知道,她又想家了。女儿今年老历七月回过一次家,毕竟大过年的,每个人都想往家赶,闻一闻年味的感觉!
中国人的年味向来很浓,不管官方还是民间,都把过年当做一回事。因此,年也就成为家的象征,不管在哪过年,都不如在家过年好;不管在哪团聚,都不如回家团聚亲!年味,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一道晚筵。
小时候过年,感觉似乎比现在还要隆重热闹。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有美食吃,还有走家串巷的乐趣。如今过年,总爱守在家里,几亿人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新衣服、红包、美食一样不少,感觉却比以往清净。不知是年龄的关系,还是风俗的易改,觉得如今过年,民间淡了不少,官方浓了许多。
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有一道过年大餐——“春节联欢晚会”,而地方电视台过年的节目,也是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繁华。但我喜欢小时候的年味,那感觉直到现在,都流淌着浓浓的陈香。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大哥大姐,上面还有一个大我五岁的姐姐。所以除了每年春节有一套新衣服之外,平时多半没有好的衣服穿。稍大一点,当然是穿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服。所以过年的第一喜事,就是有一套好看的新衣服。接着是好吃的年夜饭和大人们给的红包,因为贫穷而突然富有的喜悦,是一种真正看得见的幸福。
家乡过年还有一个传统的风俗,那是孩子给长辈们敬早茶的习惯。吃了年夜饭,肚子饱饱的,心里十分舒坦。当时没有电视看,拿几分零钱,去小店里买上几串鞭炮,然后把线轻轻解开,把鞭炮一个一个慢慢拆解下来,装进新衣口袋里,再到厅堂点上一支香,带着星点的火光,跑遍埕头巷尾,一个一个慢慢地放开来!
当然,这是男孩家干的事,女孩家只能提个小纸灯笼,挤在一起看我们的热闹。有时恶作剧点着一个,朝她们扔去,“啪”的一声响,见她们尖叫跑开,心里就乐。不到多会儿,鞭炮就放完了,把香熄灭了,拍拍手,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家睡觉。
第二天早上,也就正月初一。我和姐姐四、五点就得起床,提着母亲早已泡好的一大壶甜茶,带上小茶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们请茶。过年的时候,天气正冷,有时还特别的冷,所以长辈们一般是半躺在床上,捂着棉被,等着小辈们来请茶。
我和姐姐每年正月初一,总是小心翼翼地提着大茶壶,一前一后去叫开每家每户的门。进门后,我们得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给您老恭喜了!”他们会说:“阿妹仔(闽南“孩子”的爱称),恭喜恭喜!”接着,我们倒上一小杯甜茶,双手捧给长辈们喝,并从盘中取出小糖果,让长辈们吃,还说:“某婶某叔某伯某婆,甜一下!”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孩子出来给长辈“恭喜”,所以长辈们一下子喝不下那么多甜茶,就说:“阿妹仔,安呢(这样)就好啦,喝太多了,告茶(谢茶)……”接着,长辈们会顺手从糖果盘里,抓下一把糖果,往我们小口袋里塞。家庭条件好的长辈,会给个一毛二毛的红包,并说:“阿妹仔,甜一下,甜一下,这两毛钱给你们买纸笔,好好读书……”于是,我们假装推让一下,就接着了。
一个宗亲家百十户人口,一早起来,我和姐姐从四五点,挨家挨户去串门“恭喜”,到全部走完时,天已大亮。姐弟俩揣着一大口袋的糖果,人也走累了,口也说干了,不过,心里却美滋滋的。大过年的,走到哪都能听到好话,吃好料理;碰到人就对他说“恭喜,恭喜”,那真是一种幸福啊,从心头传来!
后来,这传统风俗慢慢改没了,人也不爱走了。相好的几家,聚在一起,泡泡茶喝喝酒,人们都把年味儿让给电视台。年在变,人在变;年味却不变,想家的味道也不变……
岁月静好
时间不长不短,就这样,20年就过去了。不知不觉中,你陪我走过了我人生旅途的五分之一了。从我存在的那天起,你就注定要失去很多,无论是小到生活的每一件繁琐小事,因为我享受的永远是最好的;还是大到现在我的大学的日常开销,所有的花费都是你在支撑,压力是你在承受着。亲爱的,是你,陪我走过了我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是你,伴我度过了我那青春激昂的少年轻狂;是你,牵着我步入了告别稚嫩的青年时代。
以前,我总以为,我所有的幸福是理所当然的。只因为,我拥有这个权利享受这这一切。从来,长辈关心的目光总是追随着我,家里那好玩的好吃的东西首先出现的地方就是我那里;从来,长辈的责怪永远都不会降临我的身上,因为前面有你当我的挡箭牌。后来,多年以后的我们在一次的聊天中,你突然说起,其实,你很羡慕我的幸福,因为小时候你在家里从来就没有吃过鸡腿,因为它早已经被长辈夹给了我。我从来就没有想到,对我来说,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我从未想过,幼时能够吃一次鸡腿,竟然是曾经年幼的你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亲爱的,我现在才知道,是我,霸占了属于你童年时光很多的快乐。我只能说,因为你的礼让,我的童年很幸福。
若说孩提在长辈的关爱还是物质上的富有,我享有的一切都远远的超过了你。也许你会说,这是我应得的或是这并不算什么。的确,若拿孩提时期那一切的占有和我少年时期所享受知识教育相比较,那的确算不了什么。因为家里的兄弟姐妹较多,所以长辈的经济负担都很重。更何况是兄弟姐妹一起读书的费用呢,所以长辈在你初中毕业的那一年就决定要你辍学了,因为那年我也刚好是小学毕业,就这样,长辈的这一次的决定,就注定我们从此走向了不同的两条道路。从此,我一路高歌,初中、高中、乃至现在读大学;而你,在初中毕业后,却不得不走向打工为家里补贴费用的道路。现在的我正在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简单而幸福;现在的你即将开始新的生活,我也相信,你一定会很幸福。
年少的轻狂都会随着时间而流逝,但是有些东西是时间也改变不了的,比如我和你之间的感情。是你见证了我最幼稚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我的任性也曾伤害过你。因为有时我会觉得,你管的我太多,有点让我无非是从的感觉。所以终于有一次,我爆发了,我脱口而出了一句:你是我的谁?你有什么资格管我等等一系列的话。你听完之后,你什么都没说,沉默了。其实我说我之后,我后悔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想到道歉。可是过了不久,好像你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我们又恢复了如初。从这件事之后,我也突然明白了,我不要再因为我的任性伤害到任何人了,是你,让我学会了天真虽然有时候是一种可爱,但是不要因此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是你,让我不要让自己无意说出来的话成为刺痛你最爱的人的利器。现在的我,显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任性自私了。而且最近你也说了,我变懂事了,懂得考虑别人感受了等等。听到你这些话,我很高兴,但我知道,我是因为你而改变的。
就这样,我们相知相爱了20年了,说起来不长也不短,长到我经历每一件深刻的事情你都是我印象中的主角;短到时间就这样过去了那么多年。我很感谢,我以前的人生有着你的存在;我很幸庆,我未来的日子你依然在我身边。亲爱的姐姐,感谢你一直都在!
亲爱的姐姐,希望未来的你——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镜头再小,也是人生
文/暖愔
有的人活着,却犹如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我想我大概属于前者,明明是只有16、17岁的花季。却每天就像生活在“养老院”里风烛残年的老者,还未经岁月沧桑的洗礼,就已迷失在青春的失乐园里。那种孤独无望的感觉,无时不在将我侵蚀。
当我开始尝试着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从小将我养育大的母亲时,她却严肃的将我呵斥。母亲说,你还小,怎么会有如此沉重的心思?于是我们间很多次的对话就这么结束了。我没有勇气再去反驳母亲,我怕她会心寒,怕我倔强叛逆的“棱角”会将我与母亲长久以来维系的母子情怀所打破。然而,我最怕的还是眼下一成不变,循规蹈矩的生活,像苦行憎,更像是被判了刑的罪人。被囚禁在一汪死水里,越是想要挣扎就越是痛苦。当然,我也并非没有想过任其随波逐流,只是心中还会有希望之火燃烧,尽管有时它只是昙花一现。
最怕长辈们问起我,在学校学的怎么样?还适应么?还好么?我除了以笑应对就是笑而不语。“还好了。”“就那样吧。”然而长辈们却总习惯以长辈的身份趁机教育你几句:“没什么可迷茫的,未来这种东西,你一天天的过,路总会有的。”当年纪只比母亲小几岁的阿姨说着这些话的时候,她的手指还在手机键盘上飞快的回复着什么,大概是觉察到沉默才抬起头冲我笑笑。而如今,这位向来素以“工作狂人”和“赚钱机器”命名的长辈,一年前却以抛家为代价,六岁的儿子依然寄住在外人家里。我曾经一度认为那些都是别人的生活,而今却鲜活的重生在我的眼前,他们还在乐此不疲的沉浸在自己各自的日复一日中,我以为时间可以加速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麻醉和瓦解,却忽略了头脑清醒时内心最炽热的疼痛。
你了解过那种痛么?800米跑道上,最后一圈的挣扎,喧闹的操场在瞬间只剩下你心跳的声音,颠簸的视线里为你加油却模糊扭曲了的同学的脸。你坚持了,你努力了,你忍着大姨妈跑下来了,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仿佛心脏都要咳出来,喉咙里干涩的像被人掐住了脖子,你以为自己真的快要死过去了,却阻挡不住一切静下心来后内心里大片的虚无感。就像某个安静的午后,你在午休的时候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惶恐的睁开双眼,却发现周围依旧沉睡的人群,你又悄无声息的将头埋进双臂。无论梦里你有多畅快淋漓,有多思念,有多惊喜,有多赴汤蹈火,都只是你一个人知道,一个人承受。你想要找个人来分享却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孤单体,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相依为命。我们也曾彼此分享过一些秘密,我们也都曾为彼此所感动而敬畏。虽然,我知道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或许只有这短暂的三年期限,但却是把最珍贵的青春拿来当做赌注。这份赌注终究又会改变什么我却无从知晓答案,是大人讽刺你过的“自食恶果”,还是所谓的“金榜题名”呢?很多时候我只能拭目以待,对别人是这样,对自己也亦是如此。
终有一天这些都会随风而逝,都会因岁月而变得惨淡。但我想在它们真真正正成为过去之前,让自己好过一点。过好一点,不是对自己逃避的借口,而是真正能投其所好,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也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坚持己见。毕竟,你总不能因为没掌声而放弃了整个舞台。
所以,在艰难的旅途也要骄傲的走过。
因为,镜头在小,也是人生百态的凝聚。
老年低头族的隐忧
文/李虹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微信的普及,“低头族”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许多父母长辈们也加入了“网瘾”大军,开启了与年轻人截然不同的画风。
从满是让我们尴尬症犯了的中老年表情包,到偶尔甩出一个当下热门的表情包;从懊恼笨拙地尝试打字,到放弃打字疯狂地语音;从鄙视网购便宜没好货,到转变观念托子女帮忙线上购物;从胆怯开通网银惧怕诈骗,到春晚比年轻人更加狂热地抢红包;从每天定时收看新闻报纸,到掌上应用随时获取新资讯……长辈们渐渐融入了信息时代,回想起这些甚是惊喜、有爱的变化,甚是感叹互联网的魅力。
如今我们与长辈的沟通多了一个桥梁,但也伴随着些许不如意。首当其冲的,便是漫天的谣言。微信无处不充斥着诸如医学上根本没有排毒的概念、两种食物不能同吃、无核葡萄抹避孕药等谣言,以及各种各样毫无根据的假新闻、荒诞无稽的迷之科普、胡说八道的养生哲学。尤其中老年朋友圈是超级重灾区!甚为头疼!每次看到这些谣言,总是一遍一遍地科普,找资料辟谣。然而亲情的巨轮说沉就沉,有些谣言我苦口婆心地解释,然而他们并不买账……相信许多朋友都有同样的困扰。
许多谣言,第一时间都有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出来辟谣。辟谣帖洋洋洒洒数千字,满是专业术语,结尾还附上一大堆中外参考文献。令人不禁膜拜学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这些辟谣帖的扩散程度缺远远不及谣言的阅读量。枯燥乏味的科普远不如正中下怀的谣言吸引眼球。谣言的编造也许只是几分钟数百字,而辟谣则是一个硕大的工程。造谣者一时嘴快胡诌几句,学者们居然要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耗时耗力地辟谣,得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转发,与网友们对“砖家”的质疑。不禁扼腕叹息今时今日谣言的造谣成本太低,而且扩散速度快得令人发指,并且摸清了中老年人的关注话题及喜好,满是套路,防不胜防。
此外,针对中老年微信使用者,还有一整套奇葩的营销模式。含有不可描述的缩略图与文字暧昧、欲言又止的标题,这样的链接遍布中老年朋友圈。点开一看,居然是养生的内容。这一色情与养生结合的营销模式,不禁令人惊讶于营销者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把色情与养生扯上关系的!
再次,营销号们利用网络测字、算命、投票等方式套出个人信息,泄露客户隐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光长辈们中枪,许多年轻人因为一时好奇也会成为信息泄漏的受害者。
微信的普及为我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长辈们也能享受网络时代的便利。但谣言问题防不胜防、营销模式令人反感、信息泄漏令人担忧,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加强网络言论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及时完善造谣追责的相关立法,加强基础知识的科普,提高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净化网络环境,守护这片净土。
老少批
文/赵倡文
人都是会犯过错的,无论老和少。
人小时候犯错大都是好奇心惹的祸,父母三番五次交代,这事不能做,可自己就是不相信,非要去尝试一下不可,结果犯错了。作为长辈,父母会这样批评孩子:“看,不让你这样做,你非这样做,犯错了吧!”如果自己对这件事还不死心,还可能会去尝试第二次,结果又犯错,这时父母就会抱怨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又犯错了吧!”人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接受父母的批评中长大的。
自己长大了,有孩子了,父母也就渐渐老了。不过,无论父母怎么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怎么思维迟缓、反应迟钝,他们还是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总想去替孩子们做点什么,可此时父母所做的,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或在孩子们眼中父母这样做是错的。于是乎,晚辈就会开始批评长辈:“看,不让你这么做,你非这样做,身体出问题了吧!”或者说:“年纪大了,别再操这心行不行呀!”父母也会如自己孩子小时候一样,不顾孩子们的反对,继续去做他们认为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去做的事情,可结果又会遭到孩子们的批评:“唉,你怎么这么不听劝呀!”父母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被儿女批评中慢慢老去的。
长辈批评晚辈,晚辈批评长辈,在人世间不停地轮回,这之间相同的是长幼之间相互的爱,不同的是长辈批晚辈,言语中更多的是期待,而晚辈批长辈言语中却充满了无奈,眼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却留不住匆匆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