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篱笆的文章

2023/01/28经典文章

关于篱笆的文章(精选10篇)

最是多情篱笆院

文/陌陌

乡村的人家,日子过的别有滋味,家家户户的菜园子绝对是城里人眼中的宝贝。“篱落疏疏一径深”,记忆中的篱笆外,总有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多远,但是却伸向远方。

农家院的篱笆,主要的作用是防止畜禽野兽进来捣乱,给植物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生长小环境,顺便也划清了邻里之间的界限。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有篱笆先要扎好桩,篱笆才能坚固,经风雨而不倒。篱笆桩一般是用粗壮一点的树枝,间隔等同的距离,稳稳地扎根在土里,再加横杆固定住,然后在桩与桩之间固定上一道篱笆夹。

小的时候父母忙工作,家里的菜园子都是奶奶打理,奶奶是个爱美的人,不光给我们缝制漂亮的衣服穿,还把一个单调的篱笆墙,也打理得甚是美丽。奶奶贴着篱笆墙种上一行花草和蔬菜,左边是淡紫色的喇叭花爬满墙,右面是豆角秧子攀延而上,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顺手摘下一朵喇叭花别在发间,蹦蹦跳跳地去上学,放学后,吃着奶奶做的新鲜的豆角菜的情景,三十年后依然清晰如昨。

最美的篱笆墙是秋天,上面爬满各种植物,丝瓜,扁豆,黄瓜,葫芦,藤缠蔓绕,呼唤着清风与阳光,那一墙的姹紫嫣红,谁看了都会眼馋的。这情景就是一首最抒情的诗篇,最唯美的油画,也是奶奶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吃不完的蔬菜晒干,收藏起来冬天吃,特别是茄子干儿,泡软之后炖肉,简直就是人间美味。所以现在我也会在夏天的时候买些茄子晒干,冬天的时候和红烧肉放在一起,味道香郁醇厚,被家人列为“家宴首选菜肴”。

篱笆墙仿佛一条线,清晰而又模糊着邻里之间的界限,但是更多的却融合着一份质朴的真情。乡村的篱笆不分你我,左邻右舍的,李家的瓜爬进张家的院,张家的豆结在了赵家的篱笆墙,你只要顺藤摸瓜就好。待做成了美味佳肴,你送过来一碗南瓜汤,我回敬一盆白菜粉儿,真的是近邻似亲啊!

记忆中的篱笆墙永远都那么美,路过的人常常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说:“瞧,这家人日子过得不错啊!”是啊,一道平平常常的篱笆墙,的确能透露出日子的好坏,或者是不是一户过日子的人家。宋代的刘克庄在《岁晚书事》诗之一中写道:“荒苔野蔓上篱笆,客至多疑不在家。” 青苔野蔓“爬”上了篱笆墙,这样的地方,好像没人打理,客来了往往怀疑主人长久不在家,因为殷勤的人家,是不允许野蔓丛生的。甚至有的人家干脆连篱笆墙都没有,仿佛预示着这是个懒惰的人家,会被别人小瞧的。

长大后离开了老家,住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自然也远离了有篱笆墙的日子。城市的围墙越筑越高,割裂了人与人之间本真的情味,虽然在生活上无限方便与轻松,却依旧怀念充满生机与故事的篱笆小院,今生能有一段那样惬意的好时光,便觉世界都丰盈了许多。

从前慢

文/路来森

木心有一首诗,就叫做《从前慢》:

“记得早先年少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每次读这首诗,我都沉溺,都伤感,都怀恋。

沉溺诗歌意境的美好,伤感今日生活的匆忙,怀恋那些悄然而去的闲适时光。

是啊,从前的一切,都慢。

那个时候的人,生活在农村的多。

早晨,不用急着起床。先翻几个身,然后再抬头,看看纸糊的窗口,窗口大亮了,起身也不迟。人,起床了,站于庭院中,伸伸慵懒的筋骨,仰头看看天,看看院子周围的树,听听枝叶间传出的鸟鸣声;身体通透了,才去吃早饭。

出坡了。田间小道上,没有汽车,也没有各种各样的机动车,至多,是几架小推车;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人、一牛、一犁而已,或许,人、牛的后面,还会跟着一条狗,姗姗地走着。人走在前面,手中牵着黄牛,狗就跟在黄牛的后面,再后面的,就是拉长的一条条影子。因为,太阳已经出来了。

到了黄昏,同样的情状,还会再次呈现;只是人显得有些疲劳,牛也显出一些困乏,那条狗,依旧是跟着;狗并不累,偶或,还会抬起头,汪汪地叫上几声,向着四野,或者向着身(前)后的夕阳。

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出坡的时候,庭院就空了。

不用上锁,也无需上锁;上锁,也只是一种象征。那个时候的人,很忠厚,很诚实,很少有人去偷窃。庭院四周,扎满的是篱笆,篱笆上,爬满了扁豆蔓、丝瓜蔓。扁豆,开出的是白花、红花、紫花;丝瓜呢?则开着嫩嫩的黄花。一些蝴蝶,或者蜻蜓,就栖落在各色的花上,随风摇曳着。日子,在篱笆上流淌。

阳光,照在篱笆上,照在扁豆蔓、丝瓜蔓上,哗啦啦的,一派明亮。日出,日中,日斜,一天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

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没有人觉得日子过得特别快。

下坡归来,也不急。先放下手中的农具,然后,洗把脸。庭院中,妇人早已摆下一张饭桌,饭桌上摆着一把茶壶,几个茶碗。茶是粗茶,很浓很浓;一杯一杯地喝着,周身的疲劳,便随着饮茶的功夫,悄然流逝。身边,有小孩嬉戏,归巢的鸟儿,在树上唧唧喳喳叫个不停。静静地听着,看着……暮色四合,遮蔽了庭院。

此时,饭桌上,妇人已摆上了晚餐。日子,就是这样过着;没有人嫌弃它单调的重复。

若然是冬日,悠闲的日子,更多。

可以享受“负暄”的乐趣。在南墙根下,或者某一座柴草垛前。有男人,也有女人;有大人,也有孩子。年老的男人,通常戴一顶黑毡帽;女人们,则围一块黄头巾。一边晒太阳,一边拉闲呱,东家长,西家短,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一段时间之后,老人眯上了眼睛;小孩,也在母亲怀抱中睡去了……

那个时候,日出慢,日落慢;日子过得慢。慢了,一切,就都清楚、都明白;连天上落下的雨,都清清亮亮的;空中刮过的风,都潇潇洒洒的。

而能充分地享受一些闲适,谁又能说,不是人生的一份更大的福分呢?

老宅院,我的家园

文/杨友

老家那地方石头多,院子围墙大多是用石头垒的,院子大门是用木棍、树枝做成的栅栏门,栅栏门上拴一只大铁铃铛,有人来了推栅栏门,大铁铃铛叮叮铛铛地响,主人便急忙迎岀来。乡里乡亲左邻右舍有事你帮我我帮你,闲了没事串个门儿唠唠嗑儿,家常话扯成串儿。家家观世音,人人菩萨心……

阳春三月,清风徐徐吹进农家,像羽毛掸子轻轻柔柔地拂过脸颊,小院沐浴着春风,冻土渐渐消融,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庒稼人被撩得浑身酥酥地痒,谁还能闲得住?

祖祖辈辈以勤俭为本的庄稼人都会精打细算,把院内这一方小小的地盘经营得井井有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该修猪圈的地方修猪圏,该搭鸡舍的地方搭鸡舍,剩下大块些的地方做菜畦种各种蔬菜。一天三顿饭,家家的饭桌上顿顿都是翠嫩水灵的时鲜菜,而且花样不断变换。谁家院子白白地闲了或种了青菜却莳弄不好,该上肥时不上肥,该浇水时不浇水,人们就把嘴撇得像拧了个儿的勺子,蚩笑这家的爷儿们是懒汉,娘儿们是懒婆,不像过日子样儿……

农家院里既要种菜,还要养猪,养鸡、鸭、鹅、兔。肥猪拱门,公鸡打鸣,鹅、鸭咯儿嘎叫,显得有生气,那才是庄户人家的日子。过去,老家人养鸡、鹅、鸭,养猪养狗,老乡俗“鸡犬没有圈”,大多是散养。新生的猪娃也要散养,“猪离母,四十五”(天),一个半月长到十五六斤才能岀栏。早晨起来,那些猪娃和鸡鸭鹅,乱跑乱飞,满院子撒欢儿,一片喧闹。鸡公鸡婆们四处刨土觅食,猪娃们喜欢拱泥土,眨眼间,院子里一片狼藉……为了防止畜禽们糟蹋菜畦,家家都用树枝或高粱秸杆儿在院里的小菜园周围夹一圈儿篱笆栅子。既可护菜园,又可以让长大的扁豆秧、黄瓜秧、南瓜秧沿着篱笆栅子高攀远爬,通风透光,瓜、豆结得多。秧苗长到尺把高,多施肥、勤浇水,几天的工夫,那秧儿就开始伸蔓儿,刷刷地往上长。那秧蔓儿沿着篱笆栅子左右盘旋地爬上去,瓜藤上长长的“须”儿一圈儿一圏儿地把篱笆栅子紧紧地缠住,与篱笆牢牢地成为一体,风儿刮不倒。秧苗儿水足肥足,用不了十天半月那浓绿的叶子就将篱笆栅子遮住,青葱葱的仿佛一道绿色屏障。再过几天,那绿色屏障就变成了色彩斑斓的“花山”!金黄色的南瓜花、黄瓜花、淡红色的或紫色的扁豆花儿、芸豆花,一朵朵一串串,五彩缤纷,引来了蝶儿、蜂儿,歌舞蹁跹,嗡嗡嘤嘤,一片欢腾……

花事繁忙,疲劳了蜂、蝶,疲劳了姹紫嫣红……突然有一天,主人便惊讶地发现那一个个嫩瓜“崽儿”钻岀浓绿的篱笆窥人,那扁豆、芸豆秧下一串串豆角在微风吹拂下像鱼儿似的摇头摆尾……

瓜儿和豆角越长越水灵,越长越胖,今天这边摘了一篮子,明天那边的又长胖了,三两天摘一茬,自家吃不完就担到集市上去卖些零用钱。

小院里瓜儿蔬菜疯疯地长,从春忙到夏,忙到秋风起树叶落,篱笆被压得弯了腰。渐渐地花儿老了,秧儿老了,篱笆也老了。只剩下老藤蔓上一个个老得发黄的南瓜裸露着,凸兀着圆圆的大肚子。主人把黄亮亮的大南瓜扭下来,抱回屋里放到柁梁上,留待冬季做窝瓜粥吃。那窝瓜粥可是庄稼人的美味,小米或者高粱米下锅后,把切成小块的南瓜放进去,再放上些豇豆或绿豆、红小豆。“窝瓜粥”做熟了端上桌,又甜又香,色、香、味俱佳,全家人都吃得咯儿咯儿打饱嗝儿……

大南瓜肚里的红瓤包裹着鼓胀胀的窝瓜籽儿,那窝瓜籽儿可是好东西,晒干后炒熟了吃,那瓜仁的味道比葵花籽要香得多呢!

冬天夜长,乡下人有串门儿的习惯,谁家夜里串门儿人多说明那家人缘好。北方农村家家常年睡土坯炕。农家脱土坯有两种模子,一种是窄长方形的,分两个斗,把泥巴装进两个泥斗拍均匀,再用泥板刮平,然后端起来往已平整好的地上一扣,一次脱两块坯。。这种坯称小坯,用来码炕墩。另一种是大坯模,用木板做成正方形框,先放在平坦的地上,然后用铁锹铲合好的泥巴往大坯模里填。这种脱大坯的泥巴和扣小坯的泥巴不同,小坯的泥巴只用黏土合泥,而大坯用的泥巴里要掺上铡短的草屑合成草泥。草泥合匀了填到大坯模子里用泥板抹平,晒干后就成了大坯。这种大坯拉力强,坚固,用来铺炕面。大方坯铺好了炕面再填上一层草泥抹平炕面,点灶火烧干为止。炕上铺的是芦苇席,灶膛锅台搭在外屋,离灶台近的地方叫炕头,另一端就叫炕梢。家里来了客人或乡里乡亲来串门儿,主人就说:“坐炕头上,炕头热乎……”

晚饭后,栅栏门上的铁铃当叮叮咚咚地响起来,串门儿的人陆续来了,挨着坐热炕头上。主人把炒熟的窝瓜籽儿端来,大伙儿围着火盆嗑瓜籽儿,听老人们讲“瞎话儿”(故事)。什么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南朝北国,唐、宋、元、明、清;什么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杨六郎镇守三关口、十二道金牌调岳飞;孙猴子大闹天宫、神仙腾云驾雾、大鬼头青脸红发、狐狸精变成美女迷人,一套一套的!讲的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你讲一个,他讲一个,一讲就是大半宿,听的人十分着迷,神思飘忽,那可真是庄稼人最美的享受呢!

如今,故乡的茅草屋、石头墙、篱笆栅子、叮叮咚咚的铁铃铛、“繁荣”的小菜园都已成为陈年旧事,漫漫冬夜围着火盆嗑瓜籽儿听老人们讲“瞎话儿”的场面也只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了,不变的是嵌在我灵魂深处的乡风乡韵……

落隐

文/梧桐根

在一盏清幽的日光里,闲敲了棋子,黄梅飞落代替了灯花。

似冬非冬,似春非春。乍冷还寒的季节,思一盘棋最是应景。

老套的棋如人生,暂不管。能有一顿功夫闲下来,也是难得。

花香盈袖时,袅袅品清茶。人生最惬意,夕阳染篱笆。

一场雨,点碎了记忆。眉蹙之间,又是下一个轮回。究竟是谁,成就了谁的寂寥与沧桑?又究竟是谁,成全了谁的牵挂与豁达?

青葱岁月,不消几个黄昏葬送。料得断魂处,飘起几朵萤火,又赚得几次回眸?

握笔的右手,怎能妙笔生花,这空荡荡的思想,如冬日枯藤,瘦尽风骨。于是哀不能诉,喜不能生。

当树影斑驳了月光,鸟啼落了星光,而风拂过脸庞时,来时路,去时路,一瞬间思量遍,天之大,我之渺小,沧海一粟,逝去也了无痕。

多年后,为谁执着,为谁了悟,都化作尘烟。

余生若能寻一清静山下,修些篱笆,在竹声习习里,了然此生,倒也是造化。

篱笆

文/江兴旺

篱笆是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农家一张质朴的名片。

乡村篱笆简朴实用,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那些年,我家有两道篱笆,分别为家院篱笆和菜园篱笆。家院篱笆是由竹子、常青灌木和带刺植物构成,间杂着线条简洁的爬山虎、热情奔放的凌霄花或刺中带柔的蔷薇花,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这道屏障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和家禽的侵入,但却挡不住炊烟的串门和邻里的问候,人们仍能从篱笆的某处瞥见院内鸡的逡巡、鸭的悠闲和狗的警惕以及墙上的蓑衣和墙根的农具,而妈妈仍能通过篱笆的缝隙给隔壁婶婶递去刚煮熟的小鱼小虾。菜园篱笆是由竹片和树枝等构成的。这些竹片和树枝被处理成一般长短,被深深插入黝黑的泥土,相互交织,再用铁丝等固定。菜园篱笆简洁明了,素面朝天。那些竹片和木条无蔓无枝,无根无基,但它们如乡村邻里,手挽着手,相互支撑,相互帮助,相互抚慰,形成了一道牢固的保护屏障。

乡村篱笆充满温情。它们是一道道展现四季风釆的画廊,不像城市里用水泥浇筑成的高高院墙和用钢铁制成的隔离栅栏,对人总是那么冷酷和戒备。相反,这些篱笆疏而不密,密而不堵,像极了疏朗坦诚的憨厚乡邻,无一丝一毫的处心积虑和居心叵测。它们热情好客,爱迎八方来客,包括一些小客人,如红色的蜻蜓、彩色的蝴蝶和嗡嗡的蜜蜂等。这些小客人沿着篱笆盘旋,欣赏着花,采集着蜜,累了就停在篱笆上,增添了篱笆上的灵动,活跃着乡村的氛围。孩子们则绕着篱笆追逐着,打闹着,嬉笑着,摘了花朵,惊了蜻蜓,扰了蝴蝶。此情此景,不正应了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吗?

“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竹,自立,有节。篱笆,自信,自强。这大概是郑板桥先生借篱笆表达自己的人格吧。的确,乡村篱笆没有松杉之伟岸,也没有钢筋之牢固,但它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坚强和温暖,不仅彰显了乡邻的淳朴勤劳与平和自在,而且彰显了他们丰满的人生智慧和诗意情怀。

篱笆院子

文/周志明

一圈篱笆,绕着一个不大的院坝。

风林婆站在坝子,拿一柄木瓢。傍晚的夕辉落在身上,她年龄不小了,今年六十有余。

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围着她,短脖子伸得长长的,格格地叫,头上一撮显眼的白绒毛随着晃动的鸡眼上下跳跃。

风林婆最快乐的时刻到了,她抓起瓢里的苞米,向着洁白的羽毛一撒,朗朗一笑:乖乖,吃吧,吃吧,都有的,不要抢------

全是名鸡——泰和乌骨鸡,侄女从江西带来的。现代医学发现,它对心脏病、风湿关节炎及哮喘有较好疗效。侄女说,姨妈,这是孝敬您的,您心脏不好。

但三年了,风林婆没动过一只,一则身体不错,二则她哪里舍得!

啄食的声音清脆而急促,声声紧扣。争抢是难免的,鸡嘛,以食为天,于是风林婆开始训话:

春花,就你占强,抢啥子嘛;还有你,蓝蓝,青青是你妹子,你得让着她点;干什么,干什么?鲁老三,你啄梅梅干啥?再啄,饿你三天!

鸡像人,居然有名有姓,这便是风林婆的乐趣。每天站在院坝,撒几把苞米,看动人的啄食,听格格的唱歌,然后,重复内容相似的训话,她感到幸福。她爱它们,视为儿女。

歪斜的二楼窗口,露出一张浮肿的脸。风婆,真是的,喂鸡就喂鸡嘛,跟鸡说什么人话,吵死人啦!

风林婆便笑,先是撒一把苞米,然后向上望一眼说,张婆婆,今天可是好些?

张婆婆本想说,好得了吗?但看了看院坝的“白凤凰”,没吱声。风湿关节炎和哮喘病缠住了她。现在,说话行动都困难了,窗台成了她唯一的依托。院坝有篱笆和菜地,有草丛和老槐,她发现,老槐的叶子越来越黄。

她和风林婆是同行,在收售废旧物资的路上少不了照面。那个雨夹雪的冬天,她病倒在废弃的砖窑边。风林婆背着破烂经过的时候就把她带回了家。病好后,风林婆说,反正你也是一个人,就一起过吧。张婆婆就留了下来。

风林婆从乡下到城里淘生活时已经四十出头,同来的还有一个叫风林的中年男人。那男人死活要跟她成为两口子,她没同意。他们用石头和废砖在这个僻静的地方砌了房子,外加一个小阁楼。风林婆住阁楼,风林住下面。张婆婆走进篱笆那年,刚五十,风林婆有意撮合她和风林,但张婆婆说,风林要的是你,这事就罢了。

后来风林病世了。临终前,他对风林婆和张婆婆说:做好姐妹,不要分开。风林婆点头,张婆婆也点头。不久,风林就在老槐下断了气。

几天后的夜晚,风林婆握着刀,颤抖着来到鸡舍。张婆婆的病不能再耽搁了。城里一位老中医开了处方,老中医告诉她,药与泰和鸡文火炖三时,必有奇效。

一个小时过去了,风林婆还在鸡舍边发呆。春花、青青、梅梅,谁都是她的最爱,她痛苦极了。末了,她打开鸡门,闭上眼睛,听天由命地往里一抓——

青青偎在她的怀里,亲热地啄她的衣裳,啄她的手,格格地撒娇。她不敢再犹豫了,急忙跑到院坝,把刀搁在青青的颈脖上,使劲一抹,一股滚烫的液体淌在她的手上。

她泣不成声:青青,对不起,实在对不起——

早上,眼皮浮肿的风林婆端着药膳鸡汤上了小阁楼,香气弥漫开来。张婆婆坐在床上问,什么东西呀?好香!

趁热,吃了病就好了。

张婆婆朝碗里看了一眼,马上就明白了。

你疯了,那可是——宝贝。张婆婆一激动,立刻大口大口地喘息。风林婆轻轻捶背,待她平息,便问:

我们可是好姐妹?

点头。

那就得。宝什么贝,人才是,鸡算个啥。先试试,要是效果好,再——话未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

冬阳,落在静静的院坝。张婆婆趴在窗台,目送风林婆走出篱笆,背篓在她身上摇晃。张婆婆想,等我好了,第一件事就是给她做件黑呢外套,她那件青布外衣实在太旧了。

丝瓜花:篱笆架上美娇娘

文/程广海

初夏来临,5月份开花的蔬菜有十几种:辣椒花是白色的,南瓜、西葫芦、黄瓜、西红柿、丝瓜、黄花菜开的花是黄色的,土豆花是白色的,花苞中透着黄蕊,茄子花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的,另一种是紫色的。六七月份,冬瓜、韭菜、茴香开的花是白色的。这些蔬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果菜,但这些花,在开放的时节,又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它们短暂生命中散发的芳香?

这些蔬菜的花或许不那么娇艳、惹人注目,但它们在完成授粉之后,尤其那些雄花,或者多出来的雌花,会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大自然就这样馈赠给我们以美妙和神奇之味。

丝瓜的花当然可以吃,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说:“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在《救荒本草》一书中也说:“不实之花,作蔬更佳。”不实之花,是不是就是指雄花。从我记事时起,我们家会在菜园周边种植一些丝瓜,丝瓜的秧子爬满周围的篱笆,那些遍布丝瓜秧上的金黄色丝瓜花在微风的吹拂下,十分好看。这时候,母亲就会采摘一些丝瓜花,用清水洗了,烧汤喝,喝到口中的丝瓜花爽滑细腻,味道鲜美。

我第一次吃到油炸的丝瓜花,是在十年前,和朋友去一处农家乐。当时一位外地朋友来做客,这位朋友提出要尝尝我们当地的农家小吃,于是我们就带他去了一家推窗就见池塘碧草青青的农家乐。我们对老板娘说:“有什么山野小吃尽管上。”顿时土鸡、各类时令野菜、各种特色菜上了满满一桌。印象最深的就是油炸丝瓜花,端上来的时候,被一层薄薄的面糊包裹着的丝瓜花,刚被油炸过,上桌时还吱吱作响。酥嫩橙黄的丝瓜花被我轻轻咬开,满口的清香顿时在味蕾中弥漫开来,让我久久回味。

采摘丝瓜花最好是在花朵长达8至10厘米为宜,这时的丝瓜花相对成熟了,无论清炒、油炸,还是开汤,均适宜。丝瓜花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热散风、利便、祛痰之功效。不论从美食还是养生的角度来说,都是较好的选择。当然,后来我又吃到了南瓜花……从此开始了我的吃花美食历程。

母亲的菜园

文/吴晓波

秋天一到,母亲菜园的篱笆墙告急,关不住满园秋色。

最先探出头的是墙角的红石榴,一片碧绿叶中,一酡酡醉人的红,被风轻轻托着,把一段热火朝天、汗流浃背的岁月,摇曳成一坛芬芳的美酒,醉了行人的脚步。

一个个大冬瓜,拖着丰满性感的绿身子,压弯了母亲的篱笆墙,打开一个小小豁口,牵着人的思绪跟着突围,闯入一个肥美丰硕的大唐帝国。

红辣椒是一串串的小令,激情活泼好动。一不小心,你就会被一团热情包围,嘴唇上溢出火一样的红。

豆角是一串串的长调,它们追着风的脚步,送走了一个个黄昏,呼唤来了一个个黎明,给繁密如星的日子压上平平仄仄的韵脚。

扁豆花开得轰轰烈烈,把一条蓝色的瀑布挂在篱笆墙上,微风轻拂,那浅浅的蓝在流动,在欢笑,把笑声撒得到处都是,笑得可以让人忘记很多事情。

山芋还是那么含蓄沉稳,不显山,不露水,紧紧地用泥土裹紧身子,安安静静。它们也许在等待,等待母亲的一声亲切呼唤,便会献出满腹酝酿一季的甜。

在秋天,走进母亲的菜园,就走进了一个诗风词韵的王国;走进母亲的菜园,就走进母亲的那颗丰实而充盈的心。

竹篱

文/朱秀坤

竹篱、茅舍,鸡鸣、犬吠,还有炊烟与牧歌,任意一组合,慢慢一读,眼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感动游子心扉的乡愁乡恋。添上人物:弯腰收割的农妇,倚门而望的父母,牵牛晚归的汉子,河埠戏水的孩童,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对应的触点,这些人不是你,也是你的亲人;不是你的现在,也是你的从前;只是你,在外头;他们,在画里;中间,隔了一道时空的竹篱笆……

老家的篱笆要秀气一些,比小指瘦的细竹枝,浅浅地扎在地上,拦腰以苎麻绳缚住。不作围墙,仅当菜园,边沿还有小篱门。竹篱外有鸡闲闲地觅食,大黄狗趴在那里晒太阳,女主人将花花绿绿的衣衫晾在院子里,竹篱上同样也是花花绿绿,蓝的紫的牵牛花在吹喇叭,紫的红的豇豆花翩然欲飞,黄灿灿的丝瓜花也来凑热闹,还不忘种一棵洁白的葫芦花,花间又有蜜蜂蝴蝶在嘤嘤嗡嗡,花谢了就是一对对长豇豆,是翠得养眼的青丝瓜,是毛茸茸的小葫芦,炫耀似的悬在竹篱上比个头。月光下,清风一吹,瓜和豆,叶与藤,全在竹篱上轻摇、添香,生动成农家怡人的清景。你若在院中纳凉,拿眼往竹篱上一瞧,如水的月色涂抹在那小葫芦、长丝瓜上,叶连叶、藤牵藤,在地上投下清晰的剪影,篱上的叶一动,瓜一摇,豇豆摆动那么两下,落在地上的竹篱间也相应地一动,一摇,再一摆,有趣得很。更有意思的,竹篱上还有小小的萤火虫点了绿灯笼,在瓜叶间低飞,它要寻访哪一朵花又是哪一枚果?夜深了,一颗露珠从瓜叶上“滴答”落下,正打在蟋蟀的头上,一声声吟唱似乎更加清亮,唱得人心里一片清凉……

竹篱里面,不只种瓜种菜种葱种蒜,有时也种几株向日葵,花开时节,硕大的花盘金灿灿地追着太阳走,给路人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记得有句唐诗:读书三径草,沽酒一篱花。不知古人说的是牵牛花、丝瓜花还是扁豆花,应该都可以,但我固执地以为,葵花更好。那时我常常在午后的清风里,搬一张椅子到竹篱前,葵花下,看书,思索,看夕阳一点一点地从葵花中间,从竹篱笆上沉下去,看葵花慢慢慢慢地垂下头颅,暮色渐渐升起,心中涌上一层无法叙说的空茫与苍凉,我喜欢那种感觉。

与竹篱相配的还有菊花,菊的花枝细,朵儿大,又开得密,是需要竹来扶持的,竹的瘦与菊的清也正和谐,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竹篱边那么一站,手里摘那么两朵黄花,抬眼随意那么一瞧,那种幽远境界全出来了,多让人向往的田园情怀。

只是,有一天你揣着无法释然的乡思重回故里,才蓦然惊觉,那守护我们亲情与乡情的竹篱笆,连同巷里的鸡鸣鸭噪、房顶的袅袅炊烟、村前的那株老银杏还有一些熟悉的乡亲——都不在了,如诗里写的“篱落疏疏一径深”,竟深入到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找不着了……想起来,心头便涌上一层怅惘之感。竹篱茅舍下,门前小巷里,有过我的快乐童年啊。

的篱笆老屋

文/1974翔鹰

不管多少年,多少风风雨雨,都吹不去,打不垮那座篱笆垛起的老屋。

那是父亲,赤着膀子,赤着腿,一脚一脚踩踏着泥巴,建起的家园。

里面有金黄的麦草,金黄的属于父亲的时光,金黄的曦光里的汗珠子。

一座用金质的植被与泥巴,建起的房子,牢不可破。

父亲用铁叉,一下一下,如燕子塑窝一样,一点一点,塑起的一个暖巢。

至今,那巢仍然架在家的枝丫上,令我们回顾。

屹立不倒的廊檐上,始终挂着父亲,伸出去的,温和的目光。

他一直在眺望自己,向上的目光。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里,居无定所中的飘摇,淹没几许心酸与疼痛。

面对无助的生息岁月,他宁愿用一生积攒的汗水与辛劳,去打捞,去守护。

将曾经破碎不堪的家园,建筑在高于一切的,心灵之上的屋脊。

任风吹雨打,寒风瑟瑟,也侵不透那一袭的平实。

那是父亲,留给儿女们的,最暖,最瓷实的念想。

不管我们走多远,都走不出那暖。

四面的风,四面的篱笆墙,有父亲晃动着的,汗珠子的光与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