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思维的文章

2023/02/04经典文章

关于思维的文章(精选11篇)

一夜之间默读成风

文/蕙质兰心

昨天开车到了90公里之外的一个实验小学,去听课培训。几堂课听下来后,我又陷入了无尽的迷茫之中。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是无法去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是最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还是让我有一丝丝的不适应。那就是琅琅的读书声正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默读。

为什么要默读呢?因为便于思考。可以说现在的语文课堂正刮起一股思维训练的风潮。

爱迪生说:“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学会思考,那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苏格拉底也这样说过:“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所以思考对于人的成长来讲很重要。同样语文课上,如果学生不会思考,语文素养就不能更好地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在语文课上,进行思维训练这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语文的方向不应该只有一个思维训练的中心,然后大家一窝蜂地往这个方向冲过去。于是课堂就变成了,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默读段落,圈画出关键字词;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字词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一夜之间默读成风。

默读思考是学生安静的内在活动,不可视。所以学生是否在默读?默读的时候是否在思考?教师很难把握。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有的学生确实存在装腔作势的默读思考,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好好的默读思考,在交流的时候,都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他的思维有效性很差。同时,现在的课堂教学因为大量使用默读,课堂的气氛也比较沉闷,缺少了一份生气。

“默读便于思考、朗读便于记忆。”每一种读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课堂中的琅琅书声是需要的,这已经是几代语文人都证明的道理,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现思维训练是重要的,在语文要素落实的同时,加大了思维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根据年段、根据学情,根据文体特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明明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是培养语感、渲染情感的好载体,结果也去默读思考了。大家一窝蜂地朝着一个方向挤,过度的思维训练同样也会出现问题。其实人的思维发展本身也是有规律的。比如低年级孩子,这个年段的孩子是以直观形象为主,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有声的朗读,如果我们让他们默读几段,进行思考,这是有违思维发展的规律的。当然为了培养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适当来教他们怎么默读,渗透一点简单的思维意识,这是可以的。中年级的学生思维开始发展起来,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就是论事、点对点的。你让他们透过文字去分析什么;联系各个部分,发现什么,同样也是不可取得。高年级的思维又进行了发展,学生开始走向抽象思维,因此可以有一定的联系,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是必须的,但小学生的思维还是有限的。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程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教师想当然的挖深难度。毕竟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在同一级别的思维能力上还有一定差异。小学生的思维高度和初中的思维高度也不一样,高年段的孩子依然是小学生,毕竟五六年级的孩子还会积极的举手来呼应老师,而到了初中就很少有学生通过举手来呼应老师了。学生真正从直观形象的思维进入抽象思维的模式,还是要到初中开始,那时候,你让他活跃,他也不活跃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要进行思维意识的训练,不要过分拔高学生思维训练的难度。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还是不要太单一为好。

数字思维

文/许锋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儿歌是启蒙的一种方式,从数字开始培养孩子的思维,是对的。虽然这里的数字既不代表老虎的数量,也不代表松鼠的数量,和数字的本意无关,只是为了押韵。古代的孩子,也要学习数字,正如《三字经》所言“知某数,识某文”,十、百、千、万……数字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数字是个符号,本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远看不如山,近看不如甲骨文。看着数字展开联想,很难。不过,有时也不一定。

纸上财富。房价低迷,你买了房。房价飙升,你的财富水涨船高。以前“万元户”让人艳羡,如今,“百万元户”和“千万元户”满街走。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身价百万、千万?市场上的房价。既有如此身家,是不是可以整日里神清气爽、走路趾高气扬,并视金钱如粪土?万万不可。纸上财富不能当真,有一句古语:纸上得来终觉浅。该怎么生活还得怎么生活,该点头点头,该哈腰哈腰,该吃盒饭吃盒饭,该挤公交挤公交。房子与现金的距离看似咫尺,实则遥不可及。除非你一鼓作气把房子卖了,换成现金——如果你不欠银行的钱,你吃香喝辣一阵子,游山玩水,闲庭信步。但从此之后,你居无定所。世间没有什么财富比纸上财富更不堪一击,更摇摇欲坠。

0。这个数字,比其他数字好看。俏丽女子惊讶的嘴。画地为牢的圈。一湾碧水。陷阱。无底洞。如果你的银行账户上有一串“0”,6个“0”,8个“0”,更多的“0”,你可能要笑掉大牙。但是,如果第一个“0”前还是“0”,打头的始终是“0”,你拿给俏丽女子去看,你看到的便是一张“惊讶的嘴”,而不是“一湾碧水”。

数字简单。数字的组合、变异却是天底下最复杂的事。

一加一等于二。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未必是两个人。一支枪加一支枪,不一定是两支枪。一盘散沙,聚拢起来不一定有一盘。一鼓作气,不代表只凭一口气。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诸葛亮只有一个,臭皮匠有一堆。一石二鸟,既没有石,也没有鸟。

人生实为数字。某年某月某日生,某年某月某日死。活的是时间。草木一秋,百花争妍,争的是时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靠的是时间。人心隔肚皮,到底隔了几层,薄还是厚,要看时间。

数字是一种思维。

你几斤几两,那是数字;你到底几斤几两,那是若干次计算的结果。你有一百万,那是数字;你让一百万变成一个亿,那是数字的变异。

曹冲称象,称的是思维。三足鼎立,靠的是实力。三言两语,有时候也言简意赅。一个指头,有时候是夸赞,有时候是侮辱,有时候是数量,有时候是鄙视。

思维里有双眼睛

文/物语老竹

此念一出,率先想到的尚还不是“思维”,竟然会是“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俗语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异性相吸。大热天的,阳气无疑旺盛。一只雄性的蝉(雌性无此功能)急于吸引异性前来相亲交配,紧贴于树干之上,将腹部的“发音器”拧到了最大音量,不断振动着发出“吱吱”的蝉鸣;那声音震耳欲聋、旁若无人,似乎就连耳有点儿聋的雌蝉都能听到……

殊不知放大了音量叫唤了半天,雌蝉貌似睡着了似的咋也不见踪影;倒是震得另个树干上的那只螳螂随声瞪圆了双眼,磨着一对长而锋利的刀爪跃跃欲试,瞅准机会准备如箭离弦般扑将过去,把那可劲儿叫春的雄蝉给一爪刺住,之后饱餐一顿!

而就在螳螂双目圆瞪地死盯着雄蝉,随时准备实施致命一扑的时候,殊不知在它背后不远的树梢之上,一只黄雀正心花怒放:“哈!老爷子教授的‘该随着蝉音去捉螳’,果真是个妙招!这不?一只双眼死盯着可劲儿叫唤的雄蝉准备随时出手的螳螂,怎么也没想到咱正在身后紧盯着它呢!到头来谁成谁的‘美餐’,还是另外一说啊”……

这故事讲到黄雀就嘎然而止了。黄雀的背后呢?还会不会有蛇啊、鹰啊、雕啊、鸮什么的,此时正把黄雀给死盯着呢?没说。但估计很有可能会有。

这个故事,与“思维”有啥关系呢?为啥说道“思维”率先想到的会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仔细想想,还是有关系的。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从“俗”了去看去说,偶想恰该就是一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生动写照?

有心的,望眼欲穿,众里寻她千百度也总是不见其踪影;殊不知无心的正站在自己背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面对着的涌入胸襟了的“风景”,与悄悄立在背后“看风景”的同样也涌入胸襟了的“风景”,岂不大有一种“黄雀在后”的味儿?

此情此景交相辉映,蔚然成“趣”,构成了一幅幅十分生动且有点儿好笑的“生活”风景!

你正满怀遐思地欣然“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窗子”是什么?是“眼睛”。是对“心灵的窗户”。

而殊不知,就在你欣然细腻地去“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的时候,不知不觉之中,“你(却又)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想来这“思维”与“螳螂”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然不论事物间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项(甚至多项)彼此如何在发生着人们常常出乎意料的“联系”,然它们都没法离得开一个至关重要的东东——眼睛。

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思维”源自一对五官上的“眼睛”;而真正得以“深沉”与“升华”的“眼睛”,并非存在于“五官”之上!而是那对潜藏于大脑与内心深处、几乎的人一概都看不见也始终感觉“莫名其妙”的“眼睛”……

由此回头再去品味卞之琳的《断章》则会很容易就发现,“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靠的是一双明摆在“五官”表面、人人都能看到的“眼睛”;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说的则是另一双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眼睛”!

所谓“眼睛与耳朵是最容易惑人心智的”,偶理解指的只是明摆在“五官”表面的那双眼睛。而所以这对眼睛容易让人受骗上当,正因为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那对“眼睛”。

思维里有双眼睛。这双眼睛的功用,常常会比明摆在“五官”表面、人人都能看到的那对“眼睛”更加“深不可测”!

试想,不论是“你在桥上看风景”也好,还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也罢,其基本情势,不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

对于当事人而言,因为一心都在“朝前”、“朝高”、“朝远”,不光是没注意以至忽略了“身边”、“身后”与“不远处”,还总是显得有些困惑,有点儿无奈。

这“困惑”与“无奈”的大致反映,大都是只能去“‘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抑或是“无声拽来在其背后看到的风景,将它装饰成自己的‘梦’”……

由此再去回看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不能不令人为那些正劳心费力地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人干着急、捏着把汗。

“真呆板,傻里吧唧的!非要在一棵树上去屌丝吗?咋就不知去轻松自如地‘蓦然回首’一下呢?!”

无疑,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始终不见踪影且苦寻无果的时候,轻松自如地转过眼神去“蓦然回首”它一下,指不住就能见到“惊喜”:“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果不懂得或脑瓜子犟着偏就不知去“蓦然回首”一下呢?会是个啥风景?只能继续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继续去无可奈何地只能“‘摘’来月儿用作‘装饰’自己的窗子”了!

毋庸置疑,懂不懂适时去“蓦然回首”它一下,实质却是知不知道不光是依仗于“五官”表面的那双眼睛还要随时注重去启动一下潜藏在大脑与内心深处的那对“眼睛”。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依偶看来,这“思维”(尤其是思维里的那双“眼睛”)不光能够“决定出路”,而且还能也确实是在“决定生活”、“决定心情”、“决定品质”、“决定成败”、“决定命运”的!

“你没有能力或办法去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你理应不该放弃了‘改变自己’(特别是‘改善自己的心情’)的能力和办法。”

这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懂得去随时启动原本一直都长在自己身体里的那双“思维眼睛”。

这双“思维眼睛”理应不该去一味“众里寻他千百度”地苦于“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善于调整定势,去适时地“蓦然回首”;虽然依旧还可以“站在桥上”,但“看风景”的眼神却不止仅对着一个方向,而会将那悄然立于身后在看自己“风景”的那只“黄雀”,一并全都收入眼底……

比身体自律更重要的,是思维自律

文/洞见Allergy

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一切的自律,本质上都是思维上的自律。

唯有思维上自律起来,外在行为的自律,才会变得水到渠成。

做到思维自律,首先要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

有人曾说:“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不同的人,处境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

真正自律的人,往往都是成熟的,理性的。

他们深知,不必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专注提升自己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身边一位朋友是小学教师,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辞职考研。结果,她没有考上。

第二年,她仍然坚持继续考研,但又失败了。

这位姑娘仍然没有放弃,她扛住了身边的冷言冷语,第三次考研终于成功了。

她说:“在等待和煎熬的日子里,我越发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我们的人生,从来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你人生的价值,得由自己去实现。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就像把自己置身于一只没有船桨的木船,摇摆不定,随波逐流,永远也找不到前进方向。

别把他人的质疑,背负在自己身上。也别把自己的未来,托付给他人。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不担心树枝会突然折断,因为它的底气来源于自己的翅膀。

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从不害怕别人会突然冷淡,因为他的温暖来源于他的自信。

要学会给内心减负。

有时候,一天下来感觉心力交瘁,特别累。

细细想来,似乎又没有做很劳累的事,总有说不出的疲倦感。

想太多,就是折磨自己。

很多时候,阻碍人行动的,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难,而是内心多余的想法。

每个人生阶段,都要经历漫长的积累期。一个人,如果把精力都放在了瞎想上,自然就没有力量走出第一步。这样永远达不到触发机会的条件,只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圈层里。

而人生就像脚下的路,走下去才会有延伸。所以,做人心大一点,别总是为难自己。

有这样一段话:“自律的意义,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与坚持,去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事原则,去建立稳定、规律的节奏和秩序。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自律,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思维上的自律,比身体的自律更重要。

人老如童

人生的路程只不过是一个圆,起于一点,归于一点。老时情形少儿样。

八十高龄的父亲,器官在一天天的弱化,不光日常生活需要人像孩子一样的照理,性情与思维也有了孩童样。吃饭时母亲先将毛巾当围嘴给父亲系好,再将一碗饭捧到他跟前。父亲用颤抖着的手拿着勺子,将饭往嘴里送,可饭还如母亲说的,“天一半,地一半”的。父亲消化功能不好,吸收更差,常感到饥饿,若有一餐怠慢了他,他就发脾气,说“一餐不吃,等于活埋”之类的话。母亲索性准备一些水果零食什么的。妻子也经常让人搭点什么吃的回去。

可父亲吃时没有什么节制。节日未到,父亲就念叨儿子何时回家。等我回去时,他就像一个孩子样靠在我的房门边,有一句无一句的跟我搭讪。等我将装有吃食的塑料袋拎出时,父亲嘴里说,不用买这么多,手却伸了进去。父亲的胃感觉也许失灵了,吃了很多还不觉饱,常常引起便秘发作。那真是一个折腾人的毛病,一下子说有便意了,等你搀扶他到了马桶上,他说又不行。等你刚睡踏实,他又大呼小叫说有了……母亲说像这样的闹腾是常事。

事临头上才深味母亲服侍的艰辛。我于是买了一个通便器,以备父亲不时之需,也好给母亲减点负担。那天刚进门,还没落屁股,母亲就向我倾诉,老爷子这几晚又吵得要命。只见父亲靠在沙发上,哼哼着说肚子胀得难受,好几天没解手了。我对父亲说有好法子了。在父亲期盼的眼神中,我将通便器里注满了温水,加上气压。父亲如听话的孩子,将身子躬下,撅着屁股。当秽物随着水流泄到便盆里时,父亲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

五年前医生就说父亲脑萎缩严重,可时到今天,父亲也没有丧失正常思维,但思维也在逐步稚化。他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即使刚刚吃过,也还有所眷念。那天我回家没赶上午饭,母亲就简单地烧了一个丝瓜蛋汤。父亲看我吃得酣畅,就靠在桌边明知故问,吃的是什么呀。母亲假装嗔怒对他说,你不刚吃的嘛。父亲说,我随便问问,可眼睛从没离开桌上的那碗汤。我心里明白,于是给父亲留下一点。看着父亲呼啦啦地将几口汤喝完,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幸福感,此时我真希望父亲永远像这个老小孩样。

是啊,小时候说话咿咿呀呀的,走路磕磕绊绊的,吃饭要围着围嘴,总之吃喝拉撒全由大人操持。人老了说话支支吾吾的,路走得蹒蹒跚跚的,吃饭也要围着毛巾,总之吃喝拉撒全要人帮助。想不到人生走着走着竟走回到了“儿童时代”。

人老如童。也许是每个长寿人都逃不了的归宿。

在慢动作中看见自己

文/游识猷

人人所熟知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提的。哪三省呢?一反省替人办事有无尽心竭力,二反省与人交往是否坦诚真切,三反省老师(就是孔子)所教的东西可曾温习奉行?总而言之,就是“我今天都做错了些什么?对得起其他人吗?”但你要知道曾子是什么人——71岁临终时,突然想起自己躺的席子是高官送的,档次高过自己的级别,不合“礼”,当即病歪歪地爬起来换席子,挣扎着换完席子,心满意足地死去——死都要克己复礼,没这种精神的人,还是甭每天三省了,容易抑郁,真的。

最能使人进步的反思不是“我错在哪”,是“我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想”和“我还可以怎样想”。而且,你不必在一天结束时才进行反思,完全可以锻炼出随时随地将思维“暂停”以便进行反思的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其实一点不难。在每一个需要抉择的当下,对自己说——“等一下”“稍停片刻”“让我再想一想”“接下来我想说/做些什么”“我到底追求得到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像一个个减速带,能帮你将飞驰的思维减慢到可被认知的速度。一开始你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等练习了足够多次,“暂停-反思”就会内化成你的习惯,帮你在每时每刻更清晰地看到真实的心意和可能的选择。

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大卫·迪绍夫称此能力为“意识楔”。“楔”指的是一种三角形的小木块,放在地上可抵住门缝,以防门关上。现实中的楔有两个特点,一是便宜易得,谁都能拥有,二是能保持门在开放状态。意识中的楔,也同样有这两个特点,谁都能拥有,并能保持你的思维在开放状态。

面对外界刺激时,不要任由你的本能做出回应。暂停,深吸口气,看到自己的各种选择。大脑意识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大脑不但能思考,且能思考自己正在如何思考,并思考该如何思考才是更好的思考……这种对认知的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对自我控制的控制,被心理学家称为“元认知”,是人类大脑最了不起的“超能力”。

不要浪费这种超能力。若不去认知自己的思维,又怎能控制自己的思维?若控制不了,又怎能选择自己的行为?

“吾日三省吾身”,于是能明心见性,在慢动作中,看见真正的自己。

想你,时空最美的风景

文/zsr2008

你是我的过去、我的未来、我生命里永不凋谢的花魂。

自从遇到你,我就仿佛失去了自己。整个躯体以及携带的思维都在倾斜转移,渐渐靠近你。我不知道是天赐的相逢还是灵魂中冥冥的期待,总有一种预感,你的邂逅就是我一生最真实的奇迹。

我并不知道相逢的愿望那样侥幸,有意无意之间的浏览搜索,漫不经心的自然捕捉,你出现在我最需要的诱惑空间,我眼前一亮,像发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宝贝。我无法掩饰自己的欲望,只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太多情太浪漫,大到苦苦等待上千年,小到眨眼一瞬间。或许是上天对我特殊的眷顾,我才获得拥有权。

你来了,又悄悄离开,仿佛与我捉迷藏。像多情的云在我的空间飘忽,又像调皮风轻轻把我吹拂。我带着羞涩和期待一路跟随,只想靠近神秘你。然而,一个关注就把我的目光定格在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把你的形象渐渐放大。

你走了,又悄悄来,无声无息,像个鬼精灵伴随我左右。我努力搜寻,哪怕一点点有关你的信息,然而,留言内容还是模棱两可的双关语,让我的琢磨演变成流动的思念。相逢的画面经常能动摇心智,于是,我尝学回避,暗中拜访,把那份仰慕的诉求粘贴在你的空间,准备作长期的等候。

这种等候是甜蜜的,诱惑力是充满激情的。你只提醒保持相等的距离,让生命拥有一个自由、平等、信仰、选择、尊严、人格等仅属于自己的特权。我感觉好笑,又感觉内涵底蕴特别,但我并不奇怪,或许这是所有人不想把自己过早出卖的原则。

这种原则在我们的相识中一直能生存的理由并不好奇,因为网络的发展让人的思维从虚拟回归到现实并非虚言。我们都会从神奇的幻境中走出,把虚拟当成一次亲身历险游记来体验,或许这是大多数人默认的感受。可你一直认为这是冥冥期待的缘,得到意味着拥有,拥有就是一种财富,这种财富是可遇不可求的,必须珍惜!

我从记忆的画面一再筛选,是你在我最难熬的岁月里频频出现的画面最清晰亮丽、最真实感人、最生动迷人。虽然距离让我们各自安抚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里,你从来都是鼓励的言词、微笑的口吻、深情的褒奖,让我的灵魂一次次得到慰藉的同时,一次次感遇生命的温暖和美丽。

想你,经常会伴随你推荐的音乐,回眸被你感动的场景;想你,不断体味那言词背后的沉浸美,沉浸在纯情美丽的画面里如醉如痴。

我们经常遇面,就像老朋友串门,问寒问暖,带上关心的诚意,带上温馨的祝福,带上快乐的表情,让这种友谊慢慢洗脱成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永存心间,相伴到老。

最近又翻阅了你的诗词和文集,仿佛每个字都是你的灵魂,句句都渗透着对生活感悟和愿望。跟随着你的思维,走进你神话般的世界畅游,有种暖暖的启发和洗涤。于是情不自禁地给你留言:你的生命属于大自然,你的思维像清澈见底的泉水在高山峡谷中静静流淌,日夜欢畅在四季。我一直向往,更愿远距离的欣赏,更怕不小心人为的破坏。

真的好想你,总想把最美丽的言词献给你,把最想祝福的声音传达给你,只因才疏学浅不善表达,只因一颗敬畏的心要面对纯净、高尚,只能远远的了望,让清风带去我致意,让白云捎去我的心愿。

随着岁月的不断欺骗,你我都会成为岁月的牺牲品,我们都将慢慢老去。或许今生的奇遇已经成为无法抹掉的风景,飘逸在我的空间,让我时时感动,暖暖陪伴我走完生命的最后里程。

最好的工作状态:能力标配,思维高配,人品顶配

文/洞见ciyu

哪些特质是最应该具备的?

有人总结三个关键词:能力、思维、人品。

每一个能成事立业的人,既重能力,能人所不能;更重思维,有非凡远见;而最后的结局,还要看人品。

能力标配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他在什么位置上工作。

与其抱怨工作不如意,领导不重用,不如先好好打磨本领。

当一个人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做到别人难完成的事情,即使身处任何环境,也能凭本事安身立命。

一个工作室招聘剪辑师,负责人对一个女孩颇为欣赏,觉得她作品质量不错。可工作室对剪辑师要求很高,单单“不错”还难以满足需求。

于是,他就问女孩:“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岗位,比如说特效什么的。”

女孩摇了摇头说:“我不会啊。”

他继续问道:“那你还会什么?”

女孩愣了一会儿,反复强调:“我剪辑水平不错的,您看了我的作品应该知道。”

负责人考虑过后,认为她虽然优秀,但不是最合适的人选,便推荐她去了另外的工作室。

女孩不甘心,当天晚上给他发了很长一条信息,委屈地询问原因。

负责人跟她解释,她远远不是行业中不可替代的水平,还有很多人比她做得更好。

最后,他送给女孩几句忠告:“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要卓越,一定要无可替代。”

一个人拥有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做到极致。

思维高配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有位企业家回答:“思维方式。”

一个人若只顾着谋一时一局,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功,最后都会被打回原形。

一个人要往远处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开阔眼界是一种成长,而成长的根本在于升级自己的思维认知。

古语有言:“德随量进,量由识长。”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提升自己的认知。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对问题的认知才是问题。

思维认知是一个人格局的宽度,也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高度。

真正限制一个人发展的,不是金钱上的多寡,而是认知上的高低。

人品顶配

只有先做人,才能做大事。

一个人若是品行有问题,即使他潜力再大,也无人敢赏识;他能力再强,也无人敢结交。

孔子曾对学生说,子欲为事,先为人圣。

意思是,一个人想把事情做好,得先提高自己的修养。

时运盛衰难测,唯有德行可立一世,一个人拥有好人品,人生之路会越变越宽,有人为你搭桥,有人为你铺路。

管理学有个“资源配置”的概念:

在社会生产中,只有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获取最佳效益。

人在工作中,也要学会给自己设计最佳配置。

当你努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经营人品,工作自然会越来越顺遂。

用行动粉碎一切幻想

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让我的心情曾一度陷入低谷,但回头又反思了下自己的作为,突然明白了很多很多!

想那么多干什么?我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计较的太多,付出的太少!仇视的太多,感恩的太少!行动是粉碎幻想的最好利器,如果不行动起来,不久的将来我将彻底陷入自己设置的“牢笼”里不能自拔!

通过自己的努力防止即将发生的不幸的事,比抱怨已经发生的事更有意义!漫漫人生长路难免会遇见些人类的败类,此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别给败类计较,否则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维会慢慢与败类的思维略同!

思维武装下的自我好比昙花一现,行动武装下的自我才能与日月同辉;

用思维武装行动,用思维指挥行动;用行动武装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人格魅力!

最难的自律,是不断打破自己

文/洞见·Elm

当人们在一件事上取得成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同样的方法会一直奏效。

其实许多事情表面相似,内在却有不同的机理,照搬经验不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只有打破思维的桎梏,重新思考一件事的语境逻辑,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时阻碍我们脚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断被证明有效的思维方式。”

固守经验主义的藩篱,就会不断地封闭自我,在困境面前束手无策。

当你打破固有思维,每推翻一堵墙,人生的格局就会有所不同,人生便多出了一条路。

一株树苗生于旷野,就算没有刻意打理,也有机会成为参天大树。

如果被栽在花盆,哪怕按时浇水、施肥、修剪,最终只能收获小小的盆栽。

人无法拽着头发将自己提起来,也无法在原有格局中改变自己。

想要做成大事,就要打破固有思维,打破格局,站在高处看问题。

看世界的高度够了,人生的高度自然有了。

一位哲学家曾说:“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很难超出周围人的群体共识,长期处于一个圈子里,无异于困守人生的瓶颈。

当一名学生进入很好的学府,听教授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学霸讨论前沿的课题,他会充满学习的动力。

有些人的可悲之处,不是不愿努力,而是所处的圈子,给他一种不必努力,也能过得很好的错觉。

想要成就非凡的人生,先要突破眼前的圈子,领略前所未有的世界。

躬身入局,方知世事。

只有不断拓宽生活半径,才能知晓世界的变化,紧跟时代的脚步。

一直在熟悉的领域打转,如果没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应对每天的工作,等于没有积累抵御风险的能力。

技能可以学习,经验可以复制,到最后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在拼认知。

当一个人带着局限去看问题,如同自困井中的青蛙,拼命求索也改变不了命运。

看过一句话说:“人,即使饿着肚子,也不能让眼睛饿着。当你看到越多,生活的边界不断拓宽,未来也会更清晰。惟有如此,你付出的努力才不是原地打转。”

突破认知黑点,看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区域,才能见大通简,迎刃破局。

自律的意义,不是重复,而是改变,是主动撕裂生命的茧房。

请相信,每次打破自己的过程,虽然会伴随阵痛,却能让你重组升级,成就更广阔的人生。

让思维转个弯

文/王世虎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看见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去外地出差,一路上非常不顺,接连遇到好几个红灯,眼看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遇上红灯,而且长达90秒的等候,年轻人不免牢骚满腹地责骂道:“唉,今天真是倒霉透顶了,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旁边的老司机淡然一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老天很公平,你要这样想,今天这一路上,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老司机的话,让人堵塞拥挤的心不由猛地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子心里的怨气也会削减不少,而能脱口而出如此睿智的回答,如果不是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豁达,又岂能顿悟?

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老司机只是稍微让思维转了个弯,便让黯淡的生活有了另一番明媚的景象。

一个朋友,“元旦”假期来我所在的城市游玩,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告诉我说火车下午六点到,于是,我五点半就赶往火车站接人,可是紧等慢等,都六点半了火车也没到,我焦急得直跺脚,心里烦躁极了,最后,火车竟晚点了整整一个小时。看见朋友风尘仆仆地从出站口走出来,我正准备先骂几句牢骚话替他解气呢,哪知,朋友却兴奋地寒暄道:“呵呵,这次又赚铁道部便宜了,只掏了8个小时的钱却坐了9个小时的火车。”我一愣,半晌,才平静下来。

说实话,我很钦佩这个朋友,羡慕他有如此乐观的心态,只是机智地让思维转了个弯,不仅使自己一路的舟车劳顿消失无遗,也使我这个接车人心中的怨愤减轻不少。

翌日,陪这位朋友去市里最繁华的钟鼓楼广场转悠。由于是节假日,游人很多,各商家卖场也是乘机大肆做宣传,走了不到100米,手中便塞满了五花八门的促销广告单,正寻思着找个垃圾桶把废纸扔了,冷不防发现前面路旁正放着两个敞口的大麻袋,里面装满了杂物,遂把手中的广告单页丢了进去。本以为这是广场环卫部门临时准备的应急垃圾桶,猛然发现旁边一个农民工模样的中年男人对我点头致谢——原来,这是一个拾荒人的“智慧创举”。

惊叹之余,不免赞赏起他来:同样是捡垃圾,在别的拾荒者四处奔波甚至躬身伸手去掏肮脏垃圾桶的时候,他却巧妙地让思维转了个弯,变被动为主动,收获亦比别人多得多。

说实话,这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小事,可是由于事情的主人公让思维转了一个弯,给生活加入了智慧,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也使我们这些局外人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悟。

我们常常感叹压力太大,生活很累;喟叹命运对自己不济,社会对自己不公,殊不知,有时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我们能给生活加入智慧,让思维转个弯,便能柳暗花明,获得另一番蔚蓝的天空。

至今都很喜欢这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它很好地诠释了思维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人生大势,成败与否,在乎一心。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来决定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诠释将来的成功、失败或者命运。

一直以来,我以为美丽的东西当如花之玫瑰,马之赤兔,人之西施,却不曾想到,原来,生活的智慧也能如此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