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命运的散文

2023/02/12经典文章

关于命运的散文(精选12篇)

繁星的命运

文/王若璟

暮色沉沉的深夜,天边稀稀落落挂着几颗星星,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大地,隐隐透出几分苍凉。据说,天上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

“呜呜……”多情的月亮哭得昏天黑地,把大地搞得湿漉漉一片。“月亮姐,别哭了,还有正事儿要干呢,再说了,那些划过苍穹的星辰不能回来了。”水星姑娘无奈地摇摇头。“什么,那小彗妹妹再也回不来了?”“小彗妹妹是一颗小星辰,哎,代表她的那个女孩八岁就去世了,所以她也同时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水星姑娘说。“呜呜……”月亮的“多情病”又犯了。“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找到自己的命运,然后自己主宰呢?人类的生命很短,我们的生命却一直可以到宇宙的尽头呀!”小彗急忙问。“我们有自己的命运。”土星的话让大家十分吃惊。“那我们的命运在哪里?”水星急忙问。“我们正在主宰自己的命运。守护着人类,平凡的人就只配有平凡的命运,心地善良的人才可以呆在天界。他们被天帝用来掌管人间光明。我们星辰的地位在天界微乎其微,但我们就是那些有困难的人的心灵净化师,帮他们渡过难关。”土星说。

“哦,我明白了,我们有自己的使命。为了明天,一起出发吧!”星辰们笑着,同时闪烁在漆黑的夜空……

秋殇

文/王婷婷

秋的早晨,轻雾渐渐升起,盖过山尖,与白云相接,与蓝天相拥。轻捻着从指间掠过的微风,细细寻觅你的方向,久久不见踪影,徐徐望去,只叹你走的太远,无法追逐你的脚步。真想腾空飞去,换取你的回忆,留下你的足迹。处在树下,细数飘零的落叶,不禁感叹,我们走过了春夏,迈在初秋的门槛外,冬天的寂静还会远吗?唏嘘过后,我们又该如何打点心中的萧条;面对落叶,我们又怎能不感伤?一年一年,繁华过后,仅剩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像落叶一样,悄然离去,春天又会重现往年的繁锦。只是它还是当年的那枚滑落手间的落叶吗?

露在外面的心事,不容易掩盖,多了几分失落,或许这是秋天独有的风情,容易给别人带来感伤,容易让我们浮想连连。伴着丝丝凉意,看着飞舞的花瓣,不禁低头缅怀,为他们践行。刷新过往,迎接下一个灿烂的明天。

秋的夜,静的有些不自然,蜷缩在被子里,害怕夜得寂静,午夜的嗒嗒声,敲入心间,夜似乎好长,夜幕下一个人再冥想,带着残留的夜色细数一路的步履,时间从指尖划过,短暂的伤神过后,继续守望这秋夜的宁静。

寒冷渐渐逼近,裹紧衣衫,想念在脑海里乱窜,让站在窗口中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个失落的季节少了你,岂不更令人哀伤,看着远方渐渐移动的白云,叹息时间的飞速,这个有点尴尬的年纪,似乎少了什么,你的陪伴是在这个季节唯一的装扮,让这个忧郁的季节不再感伤。

霜之哀伤,是一把被诅咒的剑,有着独特的命运。而我们也一样,重复着几千年的故事,凝结成霜,散落在人间,独持着自己的命运,我们也在这个命运中做着无谓的挣扎,很开心身边能有你的陪伴,转身后依旧感谢命运的安排,这样矛盾似乎让自己无所遁形,牵引着走入下一步的棋局,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做着对方的情有独钟……

把握自己的命运

文/邓仲祥

命运是什么?我们默默沉思与思考。当生命之舟划过命运之河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我们感慨命运的无端,慨叹造化弄人。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上帝为了惩罚人,就把他打入凡间,让他做人。原来做人也是一种惩罚。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小的时候,常常对自己说一定要自己把握命运,做生活的强者。但事实呢?当自己脱去昔日的幼稚,能独立的思考时,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击碎了童年的豪言壮语。命运时常的作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人不得不相信命运。一个人只有在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时,才会相信命运。当风吹过的时候,我们对天发问;当雨滴落的时候,我们低头沉思。命运啊,你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这样捉弄人,我们无法面对!

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对自己的命运赋予了新的概念与内涵,人们的意识形态由消极变为积极。相信了过去命运的注定而却放弃了人生的追求,改变了命运的把握。在现实中,每个人的条件有天生的区别,对于一个人来讲,客观的条件不是想改就能改。但是这种因素不能对命运起决定性作用,而是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常常喜欢说:功夫不负苦心人。其实这句话不完全全对,也不完全错,因为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命运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或过程,更不是未来。从哲学的角度说,客观条件是外因,而主观意识是内因;客观是基础,主观是动力,客体和主体的最佳结合是命运。

让我们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别让别人的干扰与诱惑,别让功名与利禄,来打翻我们这坛陈酿已久的命运之酒!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难免会遇上多少欢乐与忧愁,多少酸甜与苦辣,多少成功与挫折。也许我们也曾经为此疯狂过,为此失意过,为此感叹过。但在这疯狂、失意、感叹之后,你是选择奋起直追,还是会不堪一击呢?确实,我们一生当中有太多困难与磨难,它们固然可怕。但同时有一句话会激励着我们去正视它们:殊不知困难多,解决困难的方法更多?

一生中也会有太多的成功与喜悦,确实令人欢喜,但同时也有一句话会告诫我们应当不沉溺于喜悦之中,应当继续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许你尝试了不一定成功,如果没有尝试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其实,人的一生有许多曲曲折折,起起落落。这样的人生才有滋有味。倘若是在浑浑噩噩地过一生,那么你就白来这世上一趟。因为曲折、起落是考验自己的试题。你掌握了命运,坚韧不拔,你就战胜它。放弃了,你就成了它的奴隶。

一对耕牛的命运

文/朱少华

每当看到那些被牵着的,吃饱喝足的又懒洋洋的老黄牛,心里总会感到一阵莫名的悲哀。这些老黄牛,不管是老的、小的,公的和母的,个个都膘肥体壮。用过去的农人话说,都该是干活的好料子。但是,过去的老黄牛,吃饱喝足之后,不是犁田靶地,就是拉车给庄稼施肥,难得安安泰泰的歇一会,甚至哪怕是一小会。可一辈子辛辛苦苦,老了,干不动活了,经过上级批准,又该被全生产队人杀死吃肉了。因此,过去的人几乎都祈祷过,人死了千万不要“托生”牛。苦一生,累一生,最后还要挨一刀。人们为了报答感恩,也常常愿意“来生当牛做马”。可是说这话的人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过去一头膘肥体壮又能够吃苦耐劳的老黄牛,其地位和被人赞叹及羡慕的“粉丝一族”绝不亚于今天的“宝马”和“路虎”。即便是今天的许多老庄稼人提起当年的那些老黄牛,也总是如数家珍,有着无上的荣耀。从某种意义上讲,老黄牛不仅是我们那一代老庄稼把式得力帮手,更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虽然农机已经出现了很多年,但对于绝大多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民来说,犁地打场基本上还是全靠牲口,而在淮河两岸靠的就是老黄牛了。那时候杀猪宰羊没人管,但如果偷宰了一头牛,不仅“犯法”,更可能引起“公愤”。即便是年老多病不能干活了,生产队也不能随意处置,必须经过政府部门批准。而在“处决”的时候也很有讲究。首先要用一条毛巾将老黄牛的眼睛遮住,其次宰牛现场更不允许其他黄牛在场目睹,特别是不能让小牛犊子看到。即便是这样,生产队里还会有不少女社员为之垂泪。更有不少人家情愿吃“辣菜水打面酱”也不愿意去分一块黄牛肉。而那个持刀宰牛的“凶手”还要被人骂上很久的“伤良心”。甚至会成为身上许多年的一个“污点”。

记得当时我们生产队共有十二头耕牛。这些牛也按照身架大小、年龄和力气程度分为六对,如果要是耕地时,六对牲口拉着六副鉄犁铧全员出动。这也是黄牛们最辛苦甚至是“最可怜”的时候。那时候一般生产队都有几百亩地,没有机械,全靠这些耕牛翻耕。为了抓紧农时,负责翻耕的社员常常是“人歇牛不歇”。也就是负责掌犁耕地的人白天夜里轮流干,而耕地的牛就只能是白天黑夜不停的“连轴转”,只有饮水喂料时,能够稍息一会。这些老黄牛虽然吃苦耐劳,但毕竟不是机器,也需要睡觉和休息。有不少牲口就是在这种“连轴转”中,活活累趴窝了。笔者就曾亲眼看到一条非常壮实的黄牛,不管皮鞭怎样的抽打,甚至棍棒交加,就是伏在田埂上一动不动,那可怜巴巴的眼神似乎告诉人们,实在不行了,打死也起不来了。

夏秋两季牛拉大车将小麦和大豆“滚网”运输的时候,也是黄牛大比拼和显足威风的时候。淮河两岸的牛拉大车笨拙而又有点灵巧。牛拉大车完全是木结构,四平八稳,全靠力气拉动和转弯,连车轱辘都是桑木的。几乎没有一点可以藏奸耍赖省力气的地方。午收季节,为了让大车装载更过的庄稼,农民们用绳索编织出一种“滚网”,“滚网”展开有一二十米长,三米多宽。将收获的小麦或大豆堆在“滚网”上,形成一个长条。然后有几个壮小伙从“滚网”的一头慢慢翻卷,并越卷越大,直到翻卷到大车的一侧,然后几名棒小伙齐齐蹲下身来,用后背将庞大的“滚网”翻滚到大车上,再用绳子绕上几道,系紧,装载就完成了。能够拉这种大车的黄牛一般都是“黄牛中的战斗牛”,而能够驾驭这种大车的“车把式”也是“天上掉下猪蹄子:不是凡脚”。

俺们队里的这两条能拉“滚网”大车的牲口,一头是一个体格庞大、健壮,而性格又十分温顺的“老祀牛”(也就是母牛)。另一头是一头黑花的,体态更加庞大壮实,性格也十分暴烈的蒙古牤牛(俗称大老犍)。奇怪的是这头大老犍虽然性情暴烈,更多次抵伤了其他同伴,但只要和这头老祀牛配对,性格就能收敛不少,更是配合默契。车把式们顺水推舟,让它们搭帮干活,没想到这竟然成一种“绝配”了。在俺们“大队”的土地中,有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也最能考验这些黄牛们的拉车技巧和力气地方。是一处大坝下一块土地,进出庄稼地来回都要翻过高高的防洪大堤,如果是装载在车厢里的“硬”货物,仅靠力气还可以平安无事。而一旦拉着巨大的像柴草垛一样的“滚网”时,就大不一样了。先是上坡,两条牛稍微不协调,或者在拉车用力过程中用力不一样,巨大的“滚网”就会倒向车后,一端向上,形成一个“朝天炮”,更甚至大车会从坡上滑下来,让牲口措手不及,甚至会把牲口弄伤。

上坡难下坡更难。从大堤上下坡路很陡,而在下坡的尽头又有一个急转弯才能上马路。不少大车吃亏也就吃亏在这一个急转弯上。大车笨拙又没有刹车等装置,满载着巨大的“滚网”直冲下去,在急转弯的地方,牛能转过去,大车常常不是斜翻过去,就是没来得及转弯,冲进路边的干沟里去了,而且有时候还会导致两条老黄牛砸在大车下。而俺们生产队的这头老祀牛和大老犍拉着车过这里的大堤,还是轻松自在,又四平八稳,更常常就有一种表演的性质了,常常是两条牛拉着巨大的“滚网”大车,而在一边还有好几个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在呐喊助威,充当“啦啦队”,而这也应该是这对黄牛最神气、风光的时候。

它们大车上装载的“滚网”也是在这一带最高最大的。但老祀牛和那条有着狂野性格的大老犍却毫不含糊。笨拙的大车在它们的身后也显得很灵巧轻松。先说上堤。从庄稼地到上坝爬坡,是最需要拼力气的,两条牛几乎用不着赶车人扬鞭,就心领神会了,刚刚上坡两条牛似乎还无所谓。随着木制的车轱辘开始上坡,不用力寸步难行的时候,老祀牛的尾巴开始上扬。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大老犍一看到老祀牛用力了,仿佛觉得该自己发威的时候了。这时只见这头异常凶猛又壮实无比的大老犍,尾巴一扬又左右拧动,低声的吼叫一声,四蹄常常把路面踩出几个深坑,大车即开始向坝上运动了,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下坝之时,两条牛更是非常聪明,并不是像其他牛一样加快脚步,随着下坡的大车奔跑,而是依旧不慌不忙向坝子下行走,大车满载着“滚网”向车前的两条牛压去,两条牛还是不慌不忙,并用屁股死死的顶住下滑的大车,等到急转弯的地方大车已经停下来了。老祀牛和大老犍尾巴一扬,巨大的车身稳稳的转弯并上路了。看到这一幕的不少车把式都不由得赞叹,这一对牲口肯定是神仙而被罚下凡间的,不然它们怎么会如此聪明?

上世纪没有这么多“花花”的名词。换到今天,它们配合拉车的绝技不仅会爆红网络,也一定会收获数不清的粉丝的。记得那一对牲口一直在俺们生产队坚持到最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责任田到户了,这一对老伙伴也分道扬镳,各自有了各自的主人了。但老祀牛因为年龄偏大,已经不能生育,过了没多久就被主人报批宰杀了。而失去老祀牛的这条大老犍性格更加暴烈,没有任何一条老黄牛可以与它配对拉车或耕地,虽然它有满身的力气,但却“上不了套”,一上套过后不是发疯一样的横冲直撞,就是咬人踢人。连上了年纪的老车把式对它都摇头叹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牛”。因为它光吃料不干活,谁拿它都没办法,最后就被主人卖给了一家烫牛肉汤的了。

慨叹

文/赖云

有时间就和朋友一块吃饭聊天,谈论生活,谈论人生,然后活在现实里。

生活就是个怪圈,每个人都在这个怪圈里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好多人走着聚着一起却一定要去分离,这不厌谁。这个社会很现实,每个人都在过着很现实的生活,思维不一样,想法不一样,处世不一样,共同点只是:都过着现在,憧憬未来,而回忆着过去。

我喜欢简单,过得太复杂会很累。每天都要面对着许多无奈,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可思意的事情,同学,朋友……但每天都一定要重复着生活。有时太天真,天真的有点太不靠谱,总以为一切都不会是那么太复杂,只是因为我个人不喜欢太复杂的生活,但别人不一样,很多人都不一样。郑哥说得好,这社会很现实。我的见识可能的确少了一点,可有时候,我又确实很享受这傻傻的简单的幸福。

罗曼·罗兰说过: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报际遇。如果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

朋友都说我,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别忘了,我也许也是个比任何现实的人都还现实的人,只是对朋友或者说我把你当做我的朋友的时候,我没有什么所谓彼此间的秘密。朋友就一定要是没有秘密的,但总有很多不是朋友的朋友,在跟你玩不是游戏的游戏。或者有很多朋友都在怀疑和被怀疑着,这就是所谓的现实。

当有些东西和你的性格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不回去可以的追求。或者更现实一点,人,活着的是靠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去过着你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每天都只是闹着嚷着,但从不去想,你闹着嚷着的离你到底有多远,却永远不知道梦想究竟在哪里。就比如说:如果你只是一个捡垃圾的,那么你现实应该所追求的只是如何填饱肚子,然后晚上有个可以栖身的归宿;假如你每个月收入是一千块钱,那么你一定还必须不要在瞬间去期盼下个月会有一万,当然,你可以去想。不过,如果我们的起点都还是零,不要忘了,我们只是现实的奴隶,还没资格去谈别人的什么太大的理想放在自己的身上,那是别人的东西,永远也一定不会属于我们。一句话,我很讨厌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那样子会很累。我厌恶被主宰的生活,讨厌被支配着的命运。

只有平凡的人才听从命运,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

现实是残酷的,但每个人都希望它是美好的,然后去追逐而不是等待着或者是跟着别人的影子在走,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点另类,但我不喜欢这样子,也不去想不去过。许多陌生人能走在一起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吃着饭,一块出去玩,一块说着彼此的故事,这是缘分,命运中的缘分。

缘分和命运的确是相互的,但我始终不赞成把缘分和命运放在一块,也可以说,在一定环境当中,他们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我说理解的命运是:就像这大学,有很多想来的人和不想来的人来了,然后想来的人在努力地学着过着,不想来但来了的人每天悠闲的过着;有很多人,一直的梦寐以求,却注定来不了,也许这些人更应该来这里,她们(他们)也许比任何到这里的人更有天赋,但每天却只做着到山上放牛、砍柴,然后看着朝辉夕阳在祈祷;有些人注定要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每天都在为生存操劳,而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住着高楼大厦,喝着、穿着名牌,长大了还开着名车,而这些东西还没出世就注定会有,还不用去想只能接受,这就是命运。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没有恐惧才会有幸福生活。

这世界就这样,很现实,没有所谓的公平,但这些不公平并没有针对特殊的谁,是关于每个人的,从某些角度来说,当它在针对着每个人的时候,又是公平的,所以每件事都没有绝对。现实的残酷让人滋生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对命运的恐惧,而人又一定要去努力地征服恐惧。

奇迹,是需要创造的。

我们太多时候都只过着自己,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去和别人做个比较的,结果是你一定不要一直都在跟着别人的屁股在走,现在的我们还不可以把什么变成什么,我们只是一天在忙着该怎么生存着的人,只是去想,还没有权利去所谓的生活。生存和生活,决定了你是否该做些什么或者想做些。

当有些人已经住惯了楼房的时候,有的人还在由茅草屋搬进他的小楼房;有的人已经开始厌倦开着名车奔驰于高速公路的时候,有的人才开始向往有时间带着家人或者朋友去兜兜风。命运就这样,有的人都已经讨厌了在咖啡厅听着音乐喝咖啡的时候,许多人才梦想着找个时间去哪里体会体会一直很向往的咖啡味。当城市的人都跑到乡村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乡村的人才开始往城市里跑,方向和目的不一样,却彼此都很享受。确实,社会在进步了,生活提高了,有的人用一辈子,有的人却不用,但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彼此。

美好太短暂,短暂的一定要离去,只能回首。我们都只不过活在现实的残酷里,然后回忆昨天,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永远都幸福的,事实是,渴望着还得到了的人却很少。人生就这样:不要叹息昨天的短暂,也不要沉溺于今天命运短暂的美好。我们憧憬明天,但不要对还没来到,或是即将来临的明天拥有太多的憧憬和幻想,人,要自信,知足,平静,快乐地过好今天的每分每秒。命运,总是在不停的轮回。

关于命运的理解,桐华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写到: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就是说人们因为不断犯错,最终走向邪恶,却称其为命运。而我们,只能去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改变它,而只是说着,整天眷恋着。

我不相信命运,人,只有去不断的挑战不断的追逐然后去不断的征服。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 正像一个年轻的老婆不愿意搂抱那年老的丈夫一样,幸运女神也不搂抱那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只有不断的挑战和不断地去征服,希望,才不会那么吝啬不常来眷顾你。

总之,人,都是在一生不断的追求,不断地挑战去不断的上进。命运之神只青睐于那些懂得如何去获取幸福的人,而我们,只能是或许还不是。

关于雪的一件往事

文/宏丹彤

冬天最令我期待的并非是春节,而是能伫立在窗前,静静看一场雪。

一片片雪花撒下来,无声无息地,就让残垣破瓦化身雕栏玉砌,让钢筋水泥灌筑的城市呈现海市蜃楼般的琼楼玉宇。而我,我在这静静纷扬的雪花中啊,仿佛窥见蓑笠翁在一叶孤舟中手执鱼竿;仿佛窥见苏堤化作隐隐一痕,张岱的湖心亭变作小小一点。这些清高的精魂若白梅嵌入纷纷尘世,也嵌在我心里。每一片雪都牵引着我的思绪,仿佛我也脱尘褪俗,遗世独立。

于是每一阵朔风吹起,我都期盼一场大雪。

有这样的感觉,已经很久很久了。直到今年的正月初九。

母亲的假期已尽,初九是回甘肃上班的最后期限。奈何那一天,甘陕边界骤降大雪,公路冰封,高速能否开通尚是未知数,撕扯棉絮一样的暴雪给我的心笼上了白色恐怖的阴影。双亲的眉头拧成“川”字,母亲的犹豫终抵不过电话那头领导掷地有声的命令。母亲咬咬牙上了车,有那么一瞬间,透过蒙着雾霜的车窗,我看不清母亲的脸。暗沉沉的云淤积在头顶,仿佛万物都将喑哑。离别的伤感和惶恐在那一刹那被无限放大,一个冰冷而可怕的念头不知何时被塞进我的脑子:这会不会是我最后一次送母亲?这念头仿佛一块生冷的铁堵住我的喉管,整个下午都让我感到窒息般的恐惧。我死盯着西安上空飘落的雪,它们无声无息,却轻易地攥着母亲的命运,我的命运,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多么令人生畏的力量!

原来,我那些所谓羽化登仙的清高情愫,只不过是不谙世事的我摆出的一种浪漫的姿态。我在温暖的炉火边赞美它的风姿,视野里却看不见衣不蔽体的穷人缩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饱尝苦寒;我戴着价格不菲的手套打雪仗,堆雪人,却没想过可能还有可怜的孩子正缺一双御寒的棉鞋;我在家人团聚的时刻讴歌红灯下雪的璀璨晶莹,不知道还有羁旅的游子面对雪路的难行忧心烈烈,远方的亲朋对着漫天风雪望眼欲穿……

我的琼楼玉宇、雕栏玉砌,轰然倒塌。

我们,还有多少雪一样的浅薄需要被消融,多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思需要被抛弃。我在成长,雪在消融……

不一样的人生

文/钱鑫

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史蒂芬·霍金的大名,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身残志坚的名人并不少,世界级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钢琴家贝多芬,当代作家张海迪、史铁生等比比皆是。认真读过《轮椅上的霍金》这个故事后,却还是被霍金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史蒂芬·霍金在轮椅上坐了40年,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1963年,21岁的霍金不幸患上了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霍金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又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功能,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撰写了科学巨着《时间简史》;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建立了科学宇宙模型;被选为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霍金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21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命运却跟霍金开了个玩笑,令他终身无法离开轮椅。但霍金并没有自暴自弃,或做出自杀这种极端的行为,而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向命运发出挑战,向世人证明:不一样的人生,可以活出同样的精彩!

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命运

文/红尘羁绊

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的延伸,一点一点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南柯一梦终难醒,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非要等到千帆过境才开始知道回头,要等到流离失所才开始懂得珍惜,等到物是人非才会开始怀念删繁留简,从容相待。

我总是不停的在追忆一些过往,我总是怀念那些消失了的人,物 ,不是现实不够美好,而是对于过去的遗憾。遗憾那些终究过去的过往。其实仔细想来,曾经也未有比现在好,只是紧紧的想要抓住过往的青春细数流年的足迹。

我总是告诫自己,这辈子的相遇是上辈子修来的福份,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这辈子所见的人所碰见的事,都会在生命终结的时候而终结。可是,尽管如此,我也还是很纠结,还是会有那么多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还是会跟自己生气。我告诫自己,要学会包容,和平的与每一个人相处,可是,我也还是对不同的人持各种不同的态度。那些宽容的仁慈的大爱统统的都抛向脑后,最终却告诉自己,我不是佛,最不到对每个有都仁慈宽厚,我只是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只是平凡世界中的小人物,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本不是修佛之人,对于那些佛家禅语,也只是看看,虽然不能领悟其智慧,但,在心情烦躁的时候也许看看这些,可以使人的心情稍微的宁静一下。

一个人的记忆有多长没人知道,对于印象深刻的事情,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怀,对于浅显的事情可能下一秒就忘记了。遗忘其实没什么不好。

修正自己的世界

文/杨润泽

我出生在中国西北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那里的人们过着艰辛的生活。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用比梯田还厚实的皱纹继写着先辈们遗留的故事,也用平实淳朴抒写着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似乎不由自己来安排,而是一生下来,便把自己交给了造物主。

“黑暗给子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我极欣赏诗人顾城的这句诗。父辈们为在大山里不明日的生存而忙碌。他们唯一希望的,是自己的儿女有个好日子过。然而,那时唯一能跳出“农门”吃公家饭的途径只有读书。所以在我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我送进了村里唯一的小学。

在父母与老师的教诲下,我从目不识丁成长为他们眼中的“优秀的学生”。初中毕来后,我上了高中,我原想上完高中后,去报考自己所喜欢的军校。可父亲认为军校很难考,乡亲们善意或恶意的打击不断涌来。最终我放弃了我的理想,从高中退下来的第二年,我又上了中专。之所以上中专,因为那时中专生在那个偏远的山区还很走红,用山里人的话说,是抱定铁饭碗了。可那个“铁饭碗”我并没有捂得严实,我中专毕业的那年,中专生似乎已经“一文不值”了。虽然我在班里还算“半个大专文凭”的人,然而那时的我,认为这个世界真是太现实了。

我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造物主,可造物主在我们出生的那刻起,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了我们自己。父亲深陷的眼睛和母亲湿润的泪水使我不断忧郁起自己的未来。

封闭守旧扼杀新生的文化氛围,使我不断地思考。一个人的出生并不能去选择,可一个的命运,却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传统的封建的文化中,人们容易迷失自己。我一向提倡冲出那个氛围,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世界,将属于我们自己。有人说,我们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创造一个新世界。

我走出了大山,冲出了那个固执的守旧的文化氛围,敲碎了那困兽的铁笼,打破了我的旧世界,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也创造着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一个的理想决定着他的世界,理想有多远,就意味着你的世界有多大。儿时的理想是在父亲的肩头,中学时的理想满是冲动与虚幻,大学后的理想总是泛着诱人的稚嫩的光环,一出校门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可时不逮人,成家后的理想却有换成了另一个模样,没有了过的虚幻与冲动。在冲出了那个顽固的文化氛围之后,去打拼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幸运的是,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并有会感到孤单,因为有我的妻——一个和我一样冲出那个文化氛围去打拼自己世界的姑娘。

其实,人的一生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想生活,时时审视你的人生,去修正自己的世界。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更幸福,你的世界在你自己的掌控中就会更精彩。关键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

读书何用

文/周东江

有一度我对读书失去信心——对我这从小就嗜书如命、与书为伴,十一岁就变成“小四眼”的人来说,对读书失去信心几乎意味着信仰的动摇,那种痛苦无以复加且不可言说。

原因很简单,我打年轻时记性就差,什么事都是撂爪就忘,包括所有的幸与不幸。一本书读过之后,还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话,就算很不错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奉行“读书无用论”,反正一本书读完也忘得差不多了,读它何用?有那么一天我恍然大悟:原来对读书产生动摇的根源并不是健忘,而是多年来我对读书一直抱有功利目的,老希冀从中得到什么。

这不光是我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通病。且看每年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目的性、指向性很强——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也不光是当下的社会通病,历史上读书人的功利性都很强,君若不信,请看宋真宗的招聘启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励学篇》)”翻译成现在的话大约就是:各位不用急着买房子置地娶媳妇,都给我好好读书去,等考取了功名,这些我都会给你们。

有人该反问了:读书难道不是为了改变命运吗?其实这句话本身就陷入了功利性误区,正确的问法是:读书除了能改变命运之外,还能做什么?

诚然,读书的确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命运,但读书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命运。这就好比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是为了得些小恩小惠,从而改变自己命运;而另一些人的信仰则是悟出终极真理,并不惜为此献身——各种中国版的抛头颅洒热血例子就不举了,说两个外国例子,一个是苏格拉底——不是那个巴西球星,是古希腊的那个,明明有悔过求生的机会,但为了扞卫心中的真理,慷慨赴死;再一个是圣女贞德,也是为了扞卫真理,颤抖着接受了火刑。

这些例子有点悲哀,好像扞卫真理的人都没好下场。实际应该这么说:他们用生命影响了人类的进程,在茫茫黑夜中为人类点亮了一盏明灯,这个意义是非常伟大的。

因此,读书的终极目的不只是为了汲取知识,不只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探索终极真理。这种探索,是站在了前人和师长的肩膀上,并突破前人的局限,达到一个新高度。

还是那句话: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地位与财富,而是思维。如果以金字塔做比方,处在塔底的大多数人是一维思维(线性);往上升一点,有的人是二维思维(饼状);再往上,有了三维思维(立体),再往上,出现了四维思维(时空),再往上,是五维思维(探索、发现与创新),顶尖处是N维思维。对于人类来讲,达到“五维”就已经进入智慧的境界了。至于N维,恐怕人类目前难以企及。

有点扯远了,还是把话题拉回来。对于我这记性差的人来讲,读书究竟有何用?

我们把读书汲取知识比作精神食粮,那么先看看物质食粮——没有人会认为吃一顿饭就管一辈子,也不能认为今天吃的东西长成了胳膊,明天吃的东西长成了腿。谁也无法确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都补到哪里,只知道一顿都不能少。其实汲取精神食粮与进食物质食粮是一个道理:读一本书不能管一辈子,甚至一天也管不了,能对你有多大收益也不知道,只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合胃口的知识被无形中消化了,大部分则被遗忘(排泄)。因此,你需要的是一个过程:不停地享受阅读快感,不停地汲取养分,不停地滋养灵魂。最重要的,让你在思维的金字塔自由自在地不停地攀爬。这,就够了。

寻觅贝多芬

文/刘紫祺

初识贝多芬,应是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在那节课上讲的大部分内容,我几乎没记住什么。只记得贝多芬画像中透着愤怒的眼神,只记得老师说他“耳聋”。一个失聪的人怎么能成为大音乐家?随便敲击音符也能成为传世名作吗?记得初二的物理课上,老师讲“固体传声”时,是以贝多芬耳聋作为例子的。高中学生物才让我了解到,他不是先天失聪,而是后天因病导致。

然而贝多芬对于我,就只是一个耳聋的音乐家而已。直到那天我听到了后弦作词、作曲的《信条》。直到那天我捧起了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着,中国着名翻译家傅雷翻译的《贝多芬传》。

《信条》是致敬贝多芬的,歌的高潮部分用了《悲怆奏鸣曲》的变调,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我没有办法正常地听《悲怆》的原曲。“神告诉我,是的是的,是上天安排好的磨难别示弱。”“挣扎只是,涅盘之前,灵魂背后纹下诗歌。”只是这安排好的磨难,是否对他太过分?17岁丧母,之后便担负起全家人的生活。父亲用十分简单粗暴的方法,想要让他成为莫扎特一样的神童,给他的,却只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家庭熏陶。之后便是颠沛流离,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26岁贝多芬听力开始下降,这无疑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悲愤地喊道:“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在悲壮和激越的交响曲里,抒发了自己要和残酷的命运搏斗到底、较量到底的信念。“不!命运,我不会服从你的!决不会受你支配的!我要鼓起我的勇气,磨砺我的宝剑,跨上我的战马……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依稀记得高一的音乐课上,老师说《欢乐颂》中,“人声”成了一种特殊的音色,加入了磅礴的交响乐中,便是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不知他晚年指挥乐队演奏时,还能不能感受到来自音乐最单纯的情感,只愿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能获得些许慰藉。一个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如果说,与不幸的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和搏斗,是贝多芬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主旋律”,那么,还有另一些生动的乐章,还有另一些在人生的琴弦上弹奏出的音符,也将带给我们无限的感动和启示。“亲王殿下,您之所以成为亲王,是由于您的出身,而我,是靠着自己的才华和艰苦的努力才成为音乐家的。您要知道,世界上的王子会有成百上千个,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贝多芬用这封信,向整个上流社会的贵族们,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骨气与尊严。今天,“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切艺术家的尊严和人格的“代名词”。

普通人对于意外的认知大约有四个阶段:否认,愤怒,压抑,接受。接受是否意味着妥协?接受是否意味着向命运低头?然而贝多芬之所以是贝多芬,其不俗之处也许就是“扼住命运的咽喉”吧。他耳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他胜利的标志。正如后弦在《信条》里唱的那样“毁灭之前弹奏着那《悲怆》的节奏,触击连发的Keyborad弹头在Say no。尽管让命运的风浪俯首做我唯一听众,忘掉耳朵 Sorry I gotta go!”这段RAP几乎是“咆哮”着演绎完的,第一次听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然而之后去寻觅了贝多芬的种种,恍惚间觉得,似乎只有这样的方式,才完美地诠释了“扼住命运咽喉”的真谛,也让油画里,那充满戾气的眼神变得更加灵动起来。

在这个《小苹果》等一系列神曲泛滥街头的年代,我只想戴着耳机,去寻觅贝多芬的每一个音符,去感受他与命运抗争的艰辛与最终的胜利,去体会那些来自音乐最单纯的喜怒哀乐,和他作为音乐家的尊严。

青春是场仓促的戏

文/刘瑞霖

我是一个孤独的伶人,坐在薄暮的黄昏,回忆过往似水的烟云。以为掩上韶光的重门,就可以寻到自己的真身。在这乱世的红尘,我总是用自己的泪痕,装扮着别人的酸辛。我是一个凉薄的伶人,命运在我的手心,雕琢了冷暖的烙印。那就让我做一个荒寒的伶人,独自坐在消瘦的烟火里,默默地看一段老去的光阴。

我是青衣,我的命运,是别人手中摆弄的棋。所以,你我的相逢,只能在戏里。唱过了《桃花扇》,又唱《玉簪记》,仿佛时间,就是一场简单的轮回。总以为,褪下了戏子的妆颜,就可以人淡如菊,却不料,反惹得相思如雨,一梦成疾。有一天,戏中的故事走到结尾,那时候我连一份寻常的依偎,都给不起你。这花团锦簇的装饰,掩饰不了一个戏子内心的悲戚。你看我红颜粉黛,却不知我眼中仅留着最后一点伤感的傲气。我知道,无论我活得多么努力,到最后,都是为她人作了嫁衣。人生有太多的梦,都与心相违。

一支画笔蘸了胭脂,任你在时光的镜中,也描摹不出流年的滋味。当别人为你不能主宰的命运叹息,你无端流露的绚丽却让人惊诧得措手不及。不要以为这一刹那间的芳菲抵得过光阴的交替。再华丽的青衣,在一场戏里,注定都是不合时宜。青春原本就是仓促的戏,戏里戏外又酝酿了太多无法猜透的谜。从一出戏的开始到一出戏的落幕,戏里,谁都不是主角又谁都是主角。因为台上的人演绎的是台下人的寂寞悲喜,而台下的人,看到的只是台上人的云散萍聚。

尘缘尽时,真的没有什么值得再去悲痛,而青春也就只是场仓促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