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节日的散文

2023/02/13经典文章

关于节日的散文(精选10篇)

温暖的情人节

文/张辉祥

情人节,漫步街头,一枝枝、一簇簇鲜艳的玫瑰,在城市里温暖地流动着,空气中弥漫着浪漫与激情。

那年情人节,为了生活,我早早地做着准备。我得为我的小花店挣房租,得为上幼儿园的儿子准备开学的学费,得为待岗的妻子挣来心理上的抚慰……为了能进到最便宜的玫瑰花,我在各个花市四处奔走,骑着三轮车载着几大捆玫瑰花,在为那个本该我和妻子浪漫一下的节日打工,让那个节日给我增加薪水。

在节日的氛围下,芬芳的玫瑰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快乐是能够传递和互相感染的,犹如一道很美的风景:那些河堤边沐浴着朝霞的一对对老人们,他们或相互携扶、或依肩而坐,几十年的金婚岁月已经化作如今的从容历练;那十指相扣正在漫步的情侣,俩俩相望的眼神里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那对菜市中吆喝买卖的中年夫妇,被汗水遮住的眼睛闪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情人有节,爱情永恒!不管聚散离合,贫贵富贱,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所能做的是把爱珍藏,爱让我们对生活存有憧憬!

如今,我的那个小花店早已关门歇业,儿子已上小学,妻子也有了一份工作。我和妻子都很感激那些淡泊艰难的日子,不论时光怎么流逝,我们都可以重捡记忆的碎片,回首那些有欢笑有泪水的日子。

我们这些追着时间跑的人,因为忙忙碌碌而忽略了对爱人的问候,就让我们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送一束玫瑰给你所爱的人,温暖你们漫长的人生。

元旦是时光的一枚刺

文/安海

人到中年后,对时间是越来越不敏感了,许多时候甚至有些麻木。最明显的是,对待许多节庆日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那种欢喜雀跃。

小时候对节日的那份渴盼是多么强烈啊!尤其是对于春节的那种热盼之情,往往从一进入腊月就开始泛滥。一个一个的日子,几乎是掰着指头数过来的。等到大年三十,早早地换上了新衣服,和小伙伴们拿上花炮、提着花灯到村街上游走戏耍,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正月的日子里,吃点心、嚼糖果、走亲戚拜年、挣压岁钱、看社火表演……好戏一出又一出,似乎把一年的好都积攒了起来,就等着年节时去毫不吝惜地大把挥霍。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如今却很难找到了。

有时候就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传统文化却渐行渐远了的缘故?还是年龄的增长扼杀了曾经的童趣?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过去的年月,人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是富足的。人们沉浸在传统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里,内心大多是宁静而平和的。过年过节对于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饭菜,而且还有许多热闹的民俗活动在等着他们,所以心存期盼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的社会人们虽然衣食无忧,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但生活节奏的快速生活欲望的无限扩大以及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缺失,使得节庆的感觉在人们的心头冲淡了许多。

如今想一想,过去的年代节日明显没有现在多,而且大多是一些传统节日,在民间,人们大多是秉持着重传统民俗节日而轻现代节日的理念。现在却不同了,不仅传统节日要过,现代节日也要过,而且洋节日还要过,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这节那节恐怕数不胜数。

我曾经专门了解过一年中的这些节日,发现其实大部分节日是有其产生背景的,或者说是有其特定指向的。唯有元旦却不同,它是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是最纯粹的一个节日。尤其在中国,虽然这一天也被称为“新年”,但因为有离得很近的“春节”压着,这个“年”在百姓眼里是没有什么分量的,尽管多年来这一天都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但人们关注的往往也只是放假这件事情本身,很少给予其真正的节庆关怀。因此从节庆这种意义上说,元旦在中国是颇为尴尬的一个节日。

“元旦”一词,据说系土生土长的中国名词,从三皇五帝时代就产生了,《晋书》中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是“元旦”一词正式出现在典籍中。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这种称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近代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才把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由此看来,元旦是被剥夺了它本该有的称谓和节庆内涵,它在当今的尴尬实在是有点冤。

不过,元旦虽然在节庆上被冷漠着被忽视着,但在时间的层面却又被无限重视着。年终岁尾,大到国家机关,小到每一个人,都会进行着工作、学习或生活上的总结。站在元旦的面前,回顾一下过去一年来的得失,展望一下未来一年的憧憬,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未来还在前面向你招手,因此我说元旦是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它或许不会给你带来多少节日的喜庆,但它会给你带来一些反思和警醒,还有对来年的一种期盼。

作为离时光最近的一个节日,元旦是时光的一枚刺。它在每一年的年终岁首之际,重重地刺你一下,让我们麻木的神经顿觉一痛,从而能够清醒起来。元旦,应该就是一个反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清醒的节日。幸亏元旦从春节的传统内涵中分离了出来,它虽然失去了几千年传统喜庆的内涵,但却被时光赋予了另一种更纯更真的内涵。我庆幸有了元旦这枚刺,在我麻木的时候,定期刺我一下,让我反思、警醒,让我的生命之河不至于干涸在麻木的河床上。

感谢元旦!

年味琐话

文/海涛

年味淡了。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春节期间,在城里逛逛,去乡下走走,你都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近些年来,年味真的越来越淡了!

其实,过年的欢悦并不在于过年本身,而源于盼年的那份渴求。过年,能够满足人们平素无法满足的愿望,所以年节总是美好的。杨白劳的二尺红头绳、大春的两斤白面给喜儿带来的欢乐,是今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甚至终生也难以体验到的。早些年年味浓,是因为大人小孩对春节都有一份浓烈的渴盼,一盼天南海北的亲朋好友能在年节里相聚,大家把酒叙旧话家常,好好地热闹几天;二盼用年节期间的新衣靓衫和大鱼大肉来滋润一下一年到头都清淡得能照出人影的日子;三盼让一年四季奔波劳作的自己,在节日的闲散里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孩子们所盼望的,则是那几个少得可怜又弥足珍贵的压岁钱。这是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渴望,也是几千年农业文化“一年看春首”的心理渊源。在这种文化心态下,人们热衷于闹春、热衷于过年,即便把一年的积蓄花于一旦,也要弄出一点春节的气氛来,给新的一年带来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好兆头。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也使人们平时的生活与节日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小,“有钱天天过年,相见无论天边”,富足的生活淡化了人们对节日物质享受的渴望。同时,原有的某些过年风俗,譬如腊月二十四灶王菩萨升天,家家户户打扫“阳尘”,也因为如今家居装饰如宫殿一般的豪华而无尘可扫了,就连最重要的过年仪式吃团年饭,也被贪图便宜的人们简化成了到酒馆饭店里“嘬”一顿了事。忙年忙年,过年就得忙。忙是一种心气,忙才有味,忙才有趣。但如今这年月,你所需要的一切,商家早就为你备好了,无需你操心费神,你想忙也忙不起来了。“忙年”变成了“闲年”,年味就淡化了,以前那种过年的感觉,怕是要成为一份永久的追忆了。

不过,年味淡也有淡的理由。这种变化折射出的是时代的进步和文明,比如如今人们在节日里互致问候不用再拍电报、写书信了,因为电话、电脑等现代化通迅工具越来越普遍;现在节日里赶着买衣置帽、摆上大鱼大肉几十个菜吃团年饭的少了,因为新衣靓衫并非节日的盛装,大鱼大肉并非过年才吃得上,连普通人家也懂得了不宜暴饮暴食的养生之道,从而讲究起营养平衡来了;乡下人家不再苦等戏班子上门,因为电视节目五花八门精彩极了……

年味淡了,生活却愈加丰富多精了,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了。在对年味淡化的惋惜和对好日子的渴盼之间,我想谁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的。

节日

文/陈雨纯

岁月不是白过的,每一分钟都有与之契合的心境。如果我每天都可以有着闪烁幸福的眼睛,那么每一天,都是我的节日。

一直觉得给某个日子定义成节日的做法很愚蠢,我们被时间挟持着向前,无力摆脱又不甘心放弃挣扎,所以,我愿意把每一天都当成节日来过。

我和朋友手牵手,走在校园里,盛开一样的笑颜,幻想着未来,我们想买一幢房子住在一起,交换彼此的衣服配饰以及心事。一个个季节逆光逝去,而我可以微笑地看世界迅速分崩离析,只要回头,还有朋友们熟悉的表情。那这一天,就是我的节日。

如果我捧着一本书,请不要打扰我,也许我正在看“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也许我正在看“你在我的航程上你在我的视线里”;也许我正在看“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一天,大概我面无表情眉眼低垂,但那是我的节日。

甚至在某一天里,我会把自己放空,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因为这也是我的节日。

我相信时间没有“被浪费”这一说法。每个人的生命半径不同,你不能用你的标准评判我的做法。有人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而庄子却也答得巧妙: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哉?比如我在看闲书,别人在做数学题,你不可以说我浪费了时间,因为这是我的庆典我的节日。时间从来不会被浪费,正如每一朵微小的花都有开放的意义。所有人都应该为自己打造一个世界,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堆积起一生的回忆。

所以,日子于我,都将会是充盈的,只要我的生命还在,每一天都是我最盛大的节日。

老外们的中秋节

文/程贤钧

中秋节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也过中秋节。这些国家将中国的中秋节文化和本国的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使他们的节日放射出别样的光彩。

韩国称中秋节为“秋夕节”。过节时,全国放假三天。由于秋夕的习俗要回乡祭祖扫墓,秋夕也就成了家族团聚最好的日子。

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了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群结队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日本的“月圆节”也特别突出“团圆”这个永远不变的主题。

泰国人把中秋节称为“祈月节”。八月十五这天夜里,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要参拜月亮。人们在大方桌前端坐祈祷,互相祝福。在泰国人心目中,中秋祈月会给全家带来福寿和好运。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中秋夜,越南的小孩子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为何要提鲤鱼灯?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到处害人,包公为救民就用纸扎了鲤鱼灯以镇这条害人的鲤鱼。另外,提鲤鱼灯游玩,还预示小孩长大后能“跳龙门”呢!

另外,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坦桑尼亚则将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而伊朗人将中秋节称为“麦赫尔干节”……由此可见,世界上不单单是中国人重视过中秋节,事实上,老外的“中秋节”也很精彩啊。

七夕是谁的七夕

文/张勇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是七夕节了。

其实大街上已经热闹了好一阵子了,商家店铺的打折让利似乎都与这个古老而又浪漫的节日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我感觉,春节的余温似乎宛在、端阳节的粽叶犹香,怎么又过节了?不免感叹,我们的节日真真是太多了!我们泱泱大国,素来号称礼仪之邦,阴历节、阳历节、传统节、舶来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隔三岔五便是节。俗语有云:礼多人不怪,大概“节多人不烦吧”。

我并不反对过节,何况七夕节还是咱们自己的、有几千年历史的节日,但我所不能容忍的是,咱们的节日已经被糟蹋得千疮百孔,尤其是看着广播电视的各种宣传,听着街头商家店铺音箱里的各种炒作,以及强迫塞到手里的各种宣传单上的提醒:“七夕要到了,给她买什么礼物?”“七夕之夜,去哪儿过个浪漫的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究竟是个什么节?因谁而起?为何要过?人们似乎并不关心,因为七夕节只是商家打折促销的幌子,无非是想从你的腰包里多掏出几两银子而已。我想,所谓的“节”,首先是一种纪念性的日子,它的内涵应该是精神性的。过节,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检阅。而在我们身边,节的本质意义大都被消解、遗忘或者扭曲了。以至于大多数的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促销节”“打折节”,却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屈原,想一想牛郎织女,想一想嫦娥,想一想国运民心。节日不在多,能够诚心诚意地过好一个两个足矣。过个七夕,何必费尽心思?“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那已是不一般的浪漫,足以还原节日的本真。

节日的书香

文/李晓丽

两天前,小区楼下城市书屋开业了。这是离我家不足500米距离的第二座城市书店。这在新冠疫情下仍在徘徊的情形尤其难得。尽管我所处的地方没有新冠病例,是低风险区,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开个书屋真不容易。

进门戴口罩,量体温,里面却是别样的世界。温馨雅致的布局、琳琅满目的图书、明亮柔和的灯光,让我犹如步入闹市里的绿洲。一楼的30多个座位已座无虚席,有天真的孩童、有衣着光鲜的年轻妈妈、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哲学、政治、经济、文学、少儿、小说、绘本、报纸杂志等多个门类,5000多册图书有序地排列在书架上,让我目不暇接。书房里电子图书机、手机充电桩、医药箱、饮水机、雨伞等便民配套设施应有尽有。

“为了生存,小黑鱼不再躲避,他想个好办法,教小红鱼们游成大鱼的样子……”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在大声朗读。她的母亲说,城市书屋开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忽如一夜春风来,城市书房遍地开。”一位老者感慨地说。他的话没有丝毫夸张。近两年来,我们县城城市书房先后开业,城市温暖的阅读之灯不断被点亮。

想想过去县城只有一个图书馆,想在图书馆借一本好书,得等一星期甚至一个月。而好书往往借的人多,传到自己手里缺页断码也是有的。而现在,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下班路途可以看,晚上转公园时可以看,星期天到休闲广场可以看,看不完的还可以拷贝电子书回家看。

小书屋大民生,小书屋大文化。在新闻中心工作的朋友讲,现在我们县城区域内城市书房图书达3.9多万册,外借图书2.4万多册。书屋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阅读已成为县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每当我置身在城市书屋之中,看看身边阅读者一张张宁静幸福的面庞,外界所有的熙来攘往、车水马龙都仿佛与自己无关,感觉自己似乎与月亮更近,与星空更近,觉得诗就在心里,远方就在眼前。

特别到了夜晚,街边的书屋里透出温暖的灯光,仿佛美丽的眼睛在注视着这座年轻的城市,仿佛一座温暖的驿站在呼唤着你走进去。

也许你很累,当你走进书屋,关上那扇门,所有的嘈杂声、烦心事都退去了,眼里只有书。它淡淡的墨香触摸着你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文字拽着穿越雨的声音、雪的声音、风的声音、河流的声音,让你在千百万种声音中寻找自己,梳理自己,释放自己。

也许你很烦恼,当你打开唐诗宋词,穿越时光与李白酌酒,与杜牧谈诗,与苏轼说禅,与山川亲近,与河流畅谈,在和风细雨中看小桥流水人家,在长河落日里赏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切失意惆怅都将随风雨而逝。

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便有了雅气,多了淡定。就在这个防控新冠疫情的春节,我量了体温,戴着口罩,走进城市书屋,打开一本书,我感受到了阳光;我带走一本书,坐在家里阅读,我就看到了新年的春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我们的节日

文/张维民

龙年悠悠的钟声,随着新的祈望,回响在龙的国度。龙是华夏儿女的图腾,龙腾虎跃、龙狮欢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人们对龙年寄予太多的情感和心愿。点亮阿拉丁神灯,我期望光景里,多一份传统文化“图腾”的回归、守望。

一个人呱呱坠地时,父母就留下了图腾,这就是生肖。生肖是龙子龙孙,独有的人生图腾。龙年,属龙的自然多了份自豪,多了份新的向往,总想龙行虎步,更有成就。是的,龙是国人共有的图腾,这一年的心愿,也许赋予太多的、更深的内涵。作为一名龙的子孙,对龙图腾肃然起敬。我本属蛇,雅称小龙,这条小龙曾穿行于乡间、农田、老宅,对乡土有着特殊的深情。

于是,久住城镇“鸽笼”的我,曾无数次回到故乡,想起赤足走过的田埂,曾经倾注汗水、风霜的乡野,想起与泥巴打交道的日子,不免捧一把泥土的芬芳,掬一手故土的甘霖,心中荡漾原生态的缕缕乡思,化作心中永远的深情。故土的水淡而清新,故土的菜绿而新鲜,故土的米糯而甘甜。乡土永远是每个人心中的图腾。

故乡金村有条走马塘,经过故土腹地,成片的乡土让给了大河,那是太湖连接长江的新龙脉,是惠泽太湖儿女、还太湖碧水蓝天的丰碑。在乡亲心中,这条大河,似乎成了新的“图腾”。于是,乡亲举家离开了先祖熟地,融入新的生活圈,拥抱新的未来。龙年来临之际,我再次踏上故土,大河似长龙,在阳光下闪着万千碎银般的鳞光,如龙的身影在轻轻摇曳,大桥、河闸如彩虹飞架,给乡土带来新的气象。

今天,面对拔地而起的高层“花园”,面对阳台上舒展的绿意,昔日田野上走来的村民,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心中升腾起岁月新的“图腾”,不免对农耕生涯、风土人情,恋上隽永、怀旧的心境。于是,有的利用假日,有意到乡间走走,挑些乡间土菜,有的渴望有份劳作,抑或是新生活的雅兴与补充。

可喜的是,文化的春意带着姹紫嫣红,正款步走来,演绎着婀娜多姿的春曲。新的朝霞里,一群群昔日的泥腿子,穿上多彩的唐装,挥洒新生活的舞姿。太多的原生态农民,淡出了农耕生涯,融入多彩的城市节律。小区里邻里文化、会所文化,也在陌生的心土上,长出农耕文化新的“图腾”。传统文化也带着泥土的芬芳、农耕文化的气息,如春燕翩然而归。故乡金村那个传统的庙会文化,就如一坛老酒浓香四溢,似乎成了乡民心中归来的图腾。

传统文化正如广袤的乡土,那么厚重、宽广。龙年,我没有太多奢望,总渴望每个人心灵深处,也如乡土、乡情一样朴实、厚道,如乡河、老井一样清澈、纯洁。渴望文化的春天里,传统的文化带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带着农耕文化留下的遗产,走向心灵的原野、社会的舞台。让走向城市化的市民,依然充满泥土的深情、邻里的挚爱、图腾的元素。期望离开故土,走入安置新区的乡亲,每一个日子更加美满、幸福、安康。总想哼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河阳山歌,总想到乡土的原野,去放飞心灵的图腾。总盼岁月变得经典、富有图腾的灵魂。

龙的图腾喷薄万道霞光,金色的原野上,小草含情,百花吐艳,燕呢鸟鸣。让龙的图腾,引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盼新的岁月,充满恬淡和谐的乡土之情,让传统文化回归、融入到城乡一体的好日子。这就是我龙年最大的祈愿。

龙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家人、朋友、我可爱的学生们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愉快的节日

文/陶一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大年初一早上,我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醒来,穿上妈妈为我准备的新衣服,“咚咚咚”地冲下楼,因为有美味的桂花圆子在等着我呢!我狼吞虎咽地吃完圆子,便蹬上自行车冲向爷爷家。出发前,爸爸嘱咐我:“新年到,你是长了一岁,可长辈们又老了一岁,你记住可要好好孝敬他们啊。”路上,我就想好了要对爷爷奶奶说的话。爷爷看到我去了,高兴地迎到门口,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乐呵呵地说:“一诺,这是给你的压岁钱,祝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我接过红包笑眯眯地说:“爷爷奶奶新年好,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奶奶听了,高兴得快合不拢嘴了。接着,我们开始贴春联了,我自告奋勇地说:“爷爷,今年的春联由我来贴,你们就看我的表现吧。”于是,爷爷负责给春联上浆糊,我搬了一张凳子站了上去,从奶奶手中接过春联,心里却不禁犯起了嘀咕:先贴哪边呢?爷爷看到我疑惑的样子,笑着说:“怎么样,不会了吧?贴春联也有讲究,上联应该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在爷爷的指点下,我终于把春联贴好了。爷爷又在中间贴了个大大的“福”字。“该去给老太公拜年了!”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我们一家开着车去老太公家了。

傍晚,天还没黑,四周鞭炮声、礼炮声交织在一起,天空变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特地请爷爷奶奶、太公太婆一起到家里来观看烟花。我和爸爸忙着把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搬到院子里,爸爸点上引线,我吓得连忙后退,只听见“嗖”的一声,烟花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在空中散开,紧接着又一个烟花蹿上了天空,这回开的是红色的菊花,随后,一个蓝色的大伞又在空中张开,我兴奋得在边上又蹦又跳,太公太婆连声叫好,全家人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

年关

文/山中野老

又是一年春节来临了,属于放假的时间。

从一个月到另一个月逝去的时间,我是那样地疲于单位办公室,用笔杆行囊的一员,我们把平凡的履历,一缕缕热血的工作态度,把长夜堆积的时间消除掉,也把流水般精彩和无奈消除掉。

一年的工作成绩需要仔细盘点,一年的心情需要进行彻底地过滤,一年的收获需要共同分享。和大家一样的,我多么盼望延续那艰辛与幸福,快乐与喜悦。

是的,我孤独过,像一根芳草,默默地而顽强地在那里沉默生长。所谓青春,在今天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皆大欢喜的节日的幸福如此短暂,像一次庆典后并不长久的荣耀,一滴一滴,那么迅速都欢度红红火火大好节日-------春节。

当我的岁月是那么快速地逝去时,那故乡熟悉的事物更加变得如此陌生起来,那现实逐渐占满了自己满腔热情,即将度过的春节,已清晰得伸手可及。